餐桌上的春色

海底

<p>一场疫情,春天隔在了门外。这个时候,特别羡慕在农村过年的朋友。她说婆婆家有笼里养的鸡,塘里养的鱼,屋外还有枸杞尖,香椿叶,茅草根……这些充满原野清香味儿的名字从她口里一个个蹦出,我竟忍不住垂涎欲滴起来。真是不太出息。</p><p>又有,初春的时候,听一位朋友诵读《诗经》,一不留神,竟被“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里的野豌豆苗勾引得几乎睡不成觉。</p><p><br></p><p>春天之美,美在万物生发,灵气四溢。若能将春色搬上餐桌,那春色想必也极尽清嫩华美。</p><p><br></p><p>我童年时小学后面的那条河里,鱼真是多,在春天到来天气转暖时,拿个篾筲箕放些米饭沉到岸边的石埠底下,就会有很多小鱼游进来,有死光皮、麻古楞子、漠沙鳅,杨林婆,有的时候,还会蹦进来几条极小的小鲫鱼和小鯿鱼。那时,我最关心的是我家那只小麻猫的口粮,我往往把小鲫鱼和小鯿鱼扔回河里,将其它的小鱼带回家,洗净加盐,放在一个白铁皮上用炉火烤,几分钟之后,满屋的焦香腥味便把那小麻猫召来,围着我喵喵狂叫。猫鱼还没烤完,弟弟就回来了,提一个桶,桶里装着刚钓的鲫鱼。</p><p><br></p><p>常听人说“冬鲫夏鲤”。说是鲫鱼要在冬天吃,因为春天的鲫鱼开始产籽,肉质就变薄了。可我的家乡并不是这样,家乡人爱在春天里吃鲫鱼。烟花三月,草长莺飞,这时候的鲫鱼最为肥美且价格也最便宜,买上几条,或煎或煮,鱼汤香浓,鱼肉淡白细嫩,鱼籽橙红,仿佛把整个春天都吃进了嘴里。</p> <p>今年最先吃到的野菜,是朋友送的一把细米菜。农历三月三,家家户户煮鸡蛋。但鸡蛋不是用清水煮的,要用在地里现挖的细米菜同煮,据说在三月三这天吃了细米菜煮鸡蛋,一年都不会头晕不会头痛,这个习俗是妈妈在的时候告诉我的。先不说细米菜煮鸡蛋是否真的治头晕头痛,光看那细米菜绿裳白蕾,就足以春色醉人了。小的时候,到处都是空旷的田野,几场春雨过后,一棵棵的细米菜,突然间就冒出来了,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它们轻盈碧绿的身影。乡下的小学散学早,如果三月三恰好是个晴天,放学后,妈妈会带上我,拿上小铲子小剪子到田野里找细米菜。阳光温软,微风和煦,妈妈穿着一件蓝底白花的小袄,一边采着一边轻轻唱:“细米菜,蒸蒸菜……”不知为什么,今天的我回想这一幕,眼前竟浮现出《诗经.国风.芣苢》里的“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的句子来。虽说妈妈采的不是车前子,但那采摘的动作,那采摘时欢快愉悦的心境,真的应了诗里的电影文学画面感,唯美。</p> <p>野芹菜在这个季节里也是长得铺天盖地。把菜市场买的或野外采摘的野芹菜带回家,择去老茎老叶,只留下一段嫩梗,洗净,入中沸水中焯去苦味。锅内放油,腊肉,加入拍碎的蒜瓣翻炒,煸出香味,倒入野芹菜梗,淋上适量香醋,碧绿色中片片腊黄点点洁白,又岂止是赏心悦目……</p> <p>“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知笋香”,这应该是那个大好吃佬苏东坡的诗。自从有一年从麻城看杜鹃回来,我就迷上了吃春笋。那一年的春天,和闺蜜几个在麻城的龟峰山上住了两日,花没怎么看,笋却顿顿吃。龟峰山上的笋肥大壮硕,我见到很多山民卖的笋,笋的割断处有汁液渗出,看上去十分鲜嫩。餐馆的老板娘把笋壳剥净,将厚实的笋肉切片焯水,与腊肉香菇同烧,味道极好。回家后,我也到菜市场买来鲜笋,如法炮制,虽说味道与麻城的不同,却也鲜脆爽口,清香绵绵。今年春天,也炒食过春笋,也许因为向往门外的春色,对春笋的姿态,也十分喜爱起来。市场上的鲜笋比麻城的小了许多,一层层剥去栗色外壳,笋白中隐隐透着一层青绿,那清雅不染纤尘的气质,令人观之动容。在家将春笋切段与鲜肉丝木耳同炒,仿佛一院竹树青碧,几声鸟鸣清幽了。</p> <p>好久没吃韭菜了,春天里的韭菜也最是鲜嫩水灵。最近读唐诗,当读到“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这句,心思立马不在诗上了,肠子也蠢蠢欲动动起来。赶紧到菜场买了韭菜择洗干净,心慌慌地将土鸡蛋扑熟盛起,再与韭菜合炒出锅,韭菜鲜香腴嫩,鸡蛋绵润松软,味道真是一个好。待口舌之欲被春韭的鲜润填满,再想想老杜的诗句,想想经过夜雨的韭菜鲜嫩细长,刚刚煮熟的大米饭里还掺着黄灿灿的小米,想着韭香、掺了小米的饭香和窗外的夜雨声交织在一起,心情也是无边的怡然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