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姑

原语碎言

<p>大姑没读过书,用布衣形容她都文绉绉得过了分。她是个很彻底的农村老太太。可她一米七的身高,那个年代在男人中也算翘楚,女人中更是冠群。这出众的身高似乎影响了她的想法,她不甘留给人们没文化的农村人土气的印象。</p><p><br></p><p>于是这细杆个子的顶上常年盘踞着卷发,它长至耳廓,烫着细卷,染着刻意浓郁的黑色,卧在杆顶,仿佛高呼着它的时髦。而在我看来,这周身唯一的时髦,的确违了大姑的愿。不知这时髦的卷发是否情愿而来,但可以确定它永难脱去。那时尚头发的密实刘海,遮不住额头的皱壑。那壑的深,仿佛阳光也难以探底,故褶痕深处白皙,表层皮肤被岁月染得老若古铜。然而惊艳的,是她眼睑藏双,眼睛较常人略大,瞳亮眸灼,自有对大姑的记忆起,那双眼睛就从未黯淡过,它生来就是面部的主角,精亮得仿佛可以透视人心。高高的鼻梁正直地挺在正中,仿佛山脊般巍然。厚唇下的门齿如镐头般从上至下,由窄而宽,稍稍外翘,显得微长。这样威势难挡的面庞,即便不说话,只俯望着你,也让人颔首敛胸,连声诺诺。</p> <p>大姑身体一直朗健,做事麻利,农活家务,育儿侍亲,皆躬亲而为,我从未在她口中听到过累。只是她与姑父说话时,常常是气足声洪,没有一点儿柔声细语,连平心静气都极为难得。生气时更是几近破音的大喊,她的声音强势到霸道,彻底让姑父的声音淹没甚至于沉溺。所以他俩对话时,我只听到她间歇的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仿佛姑父的声音只起到停顿歇息的作用,好让她补足气继续迸发。她对姑父的耐心少的可怜,犁地犁的浅她喊,垄台不够直她也喊,年幼至今,这喊声也于我的耳际长鸣难休,高迭不止。我曾不解她对姑父的不耐烦,如今换到大姑的角度猜想,那个困窘的年代,僻远的农村吃饱穿暖皆为难得,夫妻奔波忙碌于老小的生存,一日下来已身心俱疲,还哪来的柔情媚语静心平气?然我这猜想是难掩大姑急躁脾气的,可既然有人甘愿耐着宽忍的性子接受了,有无这猜测又何妨呢?</p><p><br></p><p>姑父偶有脾气,怎奈身材力气比不过,打不一定打的过,即使打的过,儿孙又不放过,讲理更讲不过,只能压着脾气得过且过。其实姑父并非怕大姑,他知道大姑虽然对自己常常挑剔,却不是无理取闹的人,大姑虽没文化,却通情达理。村里有红白喜事,她像自家操办似的,起早贪黑地奔忙。别人帮工拖带着全家人去蹭酒席,大姑却告诉家里人“家里有饭在家吃,咱家不差那一口饭,想吃自己挣钱买,别去祸害人。”除非主人家挽留,否则自己也回家吃。那时农村穷,普通人家办事情估算着摆的酒席数,菜量虽有预留,可也不富余。且交通不便,缺菜少肉临时来不及买。大姑帮工久了常了,懂乡里乡亲的窘处。待到正日子的酒席,才和姑父一起去凑个热闹捧个场。她这样为别人着想得久了,换来的就是别人的尊重了。纪大个儿的威严,也不单单是个头高大,长相峻肃,声厉骇人的威势了。</p> <p>大姑平日对两个表哥也难得温柔,总是放声地呼来喊去,唯独对我软语情柔。总是“我侄儿”“我侄儿”的叫着,称呼前加了“我”字,仿佛生怕别人抢了去。情到腻时,她便叫到“我元啊”,“元”是我的名,也只有她这样叫着我直至今日,再无他人。</p><p><br></p><p>我每去她家,她总会背着表哥们,独对我说:“小屋写字台上的柜子里有零钱,想吃什么就自己拿去买。”她知道我家经济上的窘境,就给了我高过亲生儿子的权力,甚至是高于姑父的特权。二哥向她要绿豆糕,她骂道:“就知道吃,就不能好好学习?学好了再吃!”二哥愤愤难言,可他也有自己的办法。他最高兴的事,就是等着我的到来,然后想着方法哄着我,或是带我钓鱼,或是捉蚂蚱炸着吃等等。待到我高兴了,便让我向大姑要他喜欢的东西。</p><p><br></p><p>可时间久了,哥哥们也渐积不满的情绪,偶尔叛逆顶撞道:“妈,你就惯着他,以后让你侄儿给你养老吧!”大姑听了锋利刺耳的埋怨,顶峰逆流铿锵的说:“我侄儿就是比你们强,学习好还懂事,我就愿意给,要不你们也像他那样,我也给你们!”这话一出,表哥被呛得噎回了怨气,只得低眼溜去</p> <p>在大姑家时享着福,离开时大姑还定会偷偷地往我兜里塞钱,且叮嘱道:“元啊,想吃啥就买点,看你瘦的。”这钱确诱着我,可父母嘱托过:“大姑和姑父挣钱不容易,给钱不能要。”我推辞,却推不过大姑的由衷一语:“你又不总来,再说亲大姑给钱,谁敢说啥?你爸要是说你,告诉我,他自己不给买好吃的,姑姑还不能买了?”这话给了我牢牢地收钱的仗义,把她与姑父的不容易彻彻底底的抛过脑后。于是打我记事起到大学毕业找了工作,每次去大姑家,无论年节或平日,临走时,都会收到她塞的钱,一如当初从未间断。只一点未如初时,就是随着年代的更进,塞来的钱数也跟着增长。回忆触动着柔软的心,情聚涌心头,扰乱了思绪。我不得不停笔,望向凛冬的窗外,深吸口气压住心的波澜。</p> <p>每到寒冷把树的骨骼冻得咯咯欲折时,就是杀年猪的日子。柴灶煮肉的大锅,掀开锅盖的一瞬,热气团腾,而后被门缝向外吸着,伴着肉香慢慢凑近孩子的鼻腔,一吸便诱引出了孩子们的涎水。岁末的寒意,冻结着杀年猪时人们的笑颜久难消融。在我的记忆中,我家杀猪共两次。父亲每月的工资勉强糊口,且城镇户口没分耕地,人多粮少,哪还余留猪的份。可大姑家不同,每年都会杀猪。这时候是大姑家载着热闹日子,也是我最解馋的日子。</p><p><br></p><p>杀年猪,大姑定会早早捎信儿,且前一日再次叮嘱。父亲便带着我们早早地登门,我们的早,对杀猪人来说却是晚的。猪早杀完,肉已下锅,院门早早地敞开,我则空着两手,大大方方,大摇大摆的闯进院门,直奔煮着肉的大锅。这时就常见到板脸皱眉,边忙碌边数落姑父的大姑。可见了我,她的条条皱纹就以鼻尖为蕾心,递渐舒展,在揽过我后终于绽放。这不美丽的面庞,不仅不惹我的厌,反融融地暖着我,让我的心安适的蜷在这布满爱的笑容中。</p><p><br></p><p>然后她便独领着我去仓房,于私藏处拿出了刚摘下不久新鲜的沙肝,让我拿去烤了吃。她迷信吃啥补啥,知道我脾弱瘦削后,每杀猪,便给我独留了这被众人惦念着的美味。</p><p><br></p><p>刚摘下的沙肝,还未冻实,穿上铁签,双面洒上细盐,在灶坑口扒出燃红的火炭,慢转铁签,沙肝被明红的炭火烤得吱吱作响,油也配合着声音滋滋冒出,滴在燃得正旺的碳上,化作缕缕青烟,自知鲜美地傲慢升起,烤着的人,贪婪地猛吸,焦香入鼻孔,涎水紧随着毫无意识地沿着嘴角流出。亏得烀肉的香气浓厚,掩住了这丝丝妙香,幸留着我,于此独享。可虽为独享,却难细品,一因美味难得,心嘴皆急,熟烫难识滋味。二因防着他人识味觅踪,忧心分思岂能专意品尝?</p><p><br></p><p>等到急切慌乱中,囫囵入腹刻,恰到鲜肉煮熟时。大姑捞着肉,我巴着眼,乖立在侧,大姑便取过备好的小碟儿,用匙儿盛两勺蒜酱,捞了块儿腾着香气滴着浓汁的瘦肉,趁热撕成小块儿。每撕一块,热腾腾的肉,就烫得她蘸下早已备好的凉水。撕下的肉津津丝连,挂着汁液,沾着大姑被灼烫后冰敷的冷水,温度刚好入口,滚满蒜酱,嚼嚼咀来,郁香盈口。吃过猪肉离开时,大姑如常的塞了钱,我心满意足,不必回头的离开了。</p> <p>大姑的平和似乎只留给了我,急躁仿佛是她生活的主角。然而火涌多痼,初时,微病常扰。农村医疗条件落后且往返路遥,她去次镇里就自备常药。她的家备药,其实就只是几大连儿的去疼片,那老旧装药的抽屉,就只这一种药,那是她的万能药,牙痛喝两片,头痛喝两片,肚子痛又喝两片,若痛得狠了就加一片。她总是不在意的说:“都小病,喝两片去疼片,挺一挺就过去了。”</p><p><br></p><p>可久躁积疾,几年前,她还是倒下了,轻微脑梗,虽送医及时,病情不重,但却着实影响了她的行动。走路时,右胳膊如挎着筐,右腿撩着圈。病后见她的第一面,我强忍着让自己不哭,可眼泪还是不可控的涌出眼眶,我也只好用借口避开她的慈目,寻僻静处让泪落个干净,而后继续陪她打着趣。病后,她的脾气覆变了,幽默风趣,笑声清朗连连。她胖了,只是胖出的肉仿佛挂在脸上,吊坠着,扯着皱纹展平了许多。原本精亮的眼神似乎蒙着坎坷的薄霭,少了利光多了慈爱。两个哥哥成家立业安稳了,她少了生活的艰辛,即使不经历这次病痛,她也会变的吧!谁还不是个和蔼的人呢!</p><p><br></p><p>我一时不知是否喜欢如今的大姑,我知道,乍见一人的突变,总是难以立即接受的,即使了解她旧留的缺点。我也不知该高兴还是悲伤?高兴大姑如今的安逸,悲伤难返的过去?想着想着,大姑从门外回来,右手挎着个袋子,细看里面装着粘饽饽,她平静却觉愧意的说:“今年杀不了猪了,你爱吃粘饽饽,多做了点儿,给你带回去吃。”酸楚又一次袭来,接过袋子,浸润着泪水的眼中,竟然还是那乱蓬的黑得刻意的卷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