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步行那点事!

常州一院康复医学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正常步态和卒中后异常步态</b></h3> 卒中是导致永久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给患者及其家属,乃至整个社会造成极其沉重的负担。卒中患者患侧肌力、肌张力、感觉及姿势控制等方面的障碍,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br> 步行障碍是卒中后偏瘫患者主要功能障碍之一,其功能恢复也是患者及家属最为迫切希望的卒中后康复的主要目标。然而,步行功能的康复通常是不完全的,患者通常在出院回社区时仍遗留以不对称性模式及慢速度为特征的步态障碍。鉴于遗留的障碍,他们会因为安全的原因而限制自身的活动,因而不能完成在社区的安全步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卒中后偏瘫步行动态图</b></h3> 安全独立行走的能力是大多数日常生活活动的先决条件。在社区环境中行走需要有一定的安全性、心肺功能以及速度和耐力等。有研究报道,只有少数康复出院患者符合社区性步行的标准,即能够以一定的速度一口气行走900米左右,能上下楼梯,能独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而造成这一情况的最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卒中后的异常步态。<br> 步行功能的恢复对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有重大意义。步行功能的恢复是也是目前康复治疗关注的重点。<div><br></div><div><br></div><h1><b>那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正常步态!</b></h1><div><b><br></b></div><div><b>正常步态</b><br> 正常步态是指人在正常自然的条件下移动身体,交替迈出脚步的定型姿态称为正常步态,是平稳、协调、有节律的,两腿交替进行的姿态。<b><br></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正常步态基本要素</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合理的步行周期、步长、步宽、步频、步速、足偏角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躯干平衡稳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降低能量消耗省力等。</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正常步行周期 ---</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首次着地、承重反应、支撑中期、支撑末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摆动前期,摆动初期、摆动中期、摆动末期</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正常步态生物力学因素</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具有控制人体向前运动的肌力或机械能;</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足触地时下肢各关节对冲击力的缓冲;</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充分的廓清运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髋膝踝合理的关节活动角度等。</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我走路,我自信!</font></b></h1> <h1><b>卒中后异常步态</b><div><br><h3> 卒中患者由于大脑运动中枢受损导致对侧躯体运动障碍,大多数患者有明显步态功能障碍,表现为异常步态、行走速度缓慢、费力、稳定性差等。<br> 卒中患者步态模式是由残存功能以及补偿运动模式所决定,因此每位卒中个体步态表现不尽相同。步行功能障碍不仅由于与中枢神经损伤相关,而且也与继发性的心血管和肌肉骨骼废用或误用相关联。总体来说,肌无力和瘫痪,运动控制不良和软组织挛缩是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h3></div><div><br></div></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那么,卒中后偏瘫步态到底是怎么样的呢?</b></h1> 常见偏瘫步态具体表现如下:<div><br><b>首次着地:</b>缺乏足跟着地,而是前足、或整个足底、或足底外侧缘着地,这是由于足背屈不足,伸膝不完全或足下垂内翻所致。<br><br><b>承重反应期:</b>踝关节过度跖屈,使前足首先着地,而不是正常的足跟着地。膝关节屈曲消失,无法有效吸收缓冲体重冲力,反而给胫骨产生向后的推力,妨碍身体向前推进,使患者体能消耗加剧。足下垂内翻,足外侧缘着地使负重面不稳。若存在髋内收肌过度活动、共济失调、本体感觉受损时,可引起患足在健足前方着地,易致踝关节内翻损伤或平衡不稳引起跌倒。<br><br><b>支撑中期:</b>由于挛缩和下肢伸肌过强运动模式等,正常踝关节从15°跖屈位至大约10°背屈位的活动动作消失,患者不能将重心从足跟转移到前足,并出现两种代偿方式:膝过伸和髋关节后突,躯干前倾。两种情况均使骨盆后突处于足跟的后上方,影响了身体重心向前的动作趋势。<br><br><b>支撑末期:</b>由于挛缩、伸肌张力高等情况,重心转移至前足会引起支撑不稳,表现为整个支撑末期没有足跟离地。</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正常步态支撑期踝关节表现</b></h1> <b>摆动前期:</b>患者因站立稳定性不够,常失去摆动前期。此时患者膝关节伸直无法屈曲进行摆动准备。正常步态摆动前期的膝关节屈曲动作消失。<br><br><b>摆动初期:</b>因屈髋、屈膝动作不充分,患者只能靠患侧提髋或者身体向健侧倾斜,患肢向外侧摆动绕圈来代偿。代偿不足便出现足趾拖地情况向前行走,步行安全性下降。<br><br><b>摆动中期:</b>因踝关节背屈肌肌力不足、小腿三头肌肌张力高、跟腱短缩挛缩等原因,出现足下垂,常不能使足离地,足趾继续拖曳向前,同时也常伴有足内翻。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足下垂内翻</b></h1><div><b><br></b></div><div><b>摆动末期:</b>通常偏瘫病人下肢会以踝关节跖屈、膝关节屈曲的姿势着地。这不仅缩短了步长,而且使患侧下肢刚开始承重时肌肉就处于用力维持姿势的状态,增加体能消耗<b><br></b></div> 常见偏瘫步态类型<div><br></div><div>1、划圈型</div> 表现:患侧足下垂内翻,为了将患侧下肢向前迈步,摆动相患侧代偿性骨盆上提。髋关节外展外旋,使患侧下肢经外侧划一个半圆弧,从而将患侧下肢向前迈出,故称为划圈步态。 2、膝过伸型 表现:支撑相时膝关节控制不够,向后过伸,从而来维持支撑。 (图片视频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div><br></div><div>若仍有疑问,欢迎至常州一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咨询。<br>地址: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1号楼5层。<br>咨询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08:00-11:00,下午13:30-17:00<br>咨询电话:0519-68870380,0519-68872643<br></div>

步态

中后

摆动

步行

患者

患侧

正常

踝关节

下肢

偏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