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学堂】起句和合句的比兴手法

清莲沐雨

<p>起句和合句的比兴手法</p><p>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开好头,有两种方法介绍给同学们。</p><p>1、以景物描写开头。</p><p>这个景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物</p><p>是要能拓展你心中所想的景物</p><p>在读者面前首先铺展开了一幅优美的图画,会引发读者无穷的联想和想象,无形中就拓展了读者理解与再创作的空间。</p><p>举些例子</p><p>大家很熟悉的:</p><p>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p><p>虽然是词,但诗词一理!</p><p>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p><p>首先在我们面前展现出来的就是大江滚滚向东流的壮阔景观,一下子就激发起了我们的千种豪情,万般思量。</p><p>也就是说,作者抓住“大江东去”这个景物特点,充分为后面的感情抒发定下了基调!</p><p>我们用“景物描写”这种手法开头,要力求达到以下三个效果</p><p>(1)境界要扩大</p><p>杜甫《送远》:“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p><p>是说遍地都是战乱,您为什么在这时远行?这个开头概括了当时战乱的时代,充满了对被迫远行的友人的深厚友情。杜甫《秦州杂诗》之六:“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写边地景象,万山重迭,莽莽苍苍,深远阔大,透露出孤城守卒的悲凉情绪。</p><p>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诗:“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有画意而境界开阔,心情开朗。这样开头,不论所表达的情绪是悲苦的或悲壮的,或心情开朗的,在我们面前都展开了一个阔大的境界,写得都很有力量,很动人。</p><p>(2)要有烘托渲染之功用,如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p><p>这是写高楼中少妇想念远行丈夫的,诗人选择明月高照、流光徘徊的景象,用来烘托少妇对月怀人的婉转情思,是情景相生的。</p><p>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p><p>诗一开头就为读者渲染了一幅尘土飞扬、车轮滚滚、哭声震天的生离死别的悲惨场面,让人为之动容,为之震颤。</p><p>(3)要有笼罩全篇之功效</p><p>如李白《蜀道难》:“噫吁唏(口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p><p>一声惊叹,道出蜀道之难行,震人心弦,为全篇定下了咏叹调。</p><p>这三种写景的手法开篇,重在创设情境。目前我们的景+情写作,大家可以有意识的使用这三种写景的手法!</p><p>2、以兴的手法开头</p><p>“兴”即起兴,是《诗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p><p>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兴”又兼有比喻、象征、烘托等手法。“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p><p>如《关雎》的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p><p>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p><p>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它的喻意和气氛烘托其实很确定的。就像我们家有喜事,往往通过喜鹊登枝啥的描写来引出喜悦气氛。道理一样!</p><p>又如《桃夭》的开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p><p>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p><p>这种写法,被后人广泛应用和推崇。</p><p>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p><p>“黄河”一联就用了兴的手法,兼有比喻。</p><p>“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p><p>“高堂”一联紧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想说人生,却从黄河奔流说起,不但不觉突兀,却还韵味无穷。</p><p>'兴”是一种很微妙的手法,用“兴”起,会使文章特别含蓄委婉韵致,使文章有一种特殊的味道。</p><p>不论是写景开头还是起兴开头,目的都是为了让律诗充满诗情画意,让读者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徜徉于你的大作之中。</p><p>刚才我们交流了起句的两种写作技巧—写景和起兴</p><p>那么合句呢?合句一般用“比”</p><p>以前,我们也已说过合句重要,是因为它是全篇的总结。</p><p>因此,它需要和前面的句子,有所不同。</p><p>如果前面的句子写得较远了,那么合句就收回来,如果前面的句子写得不够开阔,那么合句就该放出去,把眼光放远一点。</p><p>当然合句所写出来的物,必须能准确的表达全篇的意思</p><p>我们看一下李白的诗:</p><p>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p><p>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p><p>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p><p>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p><p>大家看这最后一句,萧萧班马鸣,就属于“比”。</p><p>与其说是班马萧萧的鸣,不如说正是李白的心情的正确写照。</p><p>这就是典型的以物喻情。</p><p>我们再来看一些很熟悉的例子:</p><p>1、更上一层楼</p><p>2、唯见长江天际流。</p><p>象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大家平时读诗的时候,可以稍微留心一下。大家在读诗时,可以留心一下前人高明的手法,完全可以把那样的手法引为我们自己所用。</p><p>那有同学疑问:用直白的手法不可以吗?非得用“比”?</p><p>所谓直白,不是说写诗的时候,用的字常见、句子普通。</p><p>而是指:手法上直白(直叙),不能借物而喻。</p><p>就像刚才李白那首诗的合句</p><p>李白写:我的心情很糟,那么大家还觉得这诗,李白写的有味吗?</p><p>如果,李白这么写,那这就是直白</p><p>可他不这样写,而写班马的鸣声萧萧,这就不是直白,而是由马鸣来比喻此时的心情,这就有了诗味!</p><p>大家熟悉的像李后主,他在词中,不说自己愁到头发白了、皱纹多了</p><p>而简单的说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个就是“比”。使读者更能感受“美”、感觉“味”。</p><p>通常我们都知道,春不是用来说愁的,李后主以“春水”来“比”,这个比,就比到了底。</p><p>“比”这个手法,李后主用得非常的高明,在全词结束的时候,这样一比,那这“愁”,就到了极点,无可更愁。</p><p>下面再了解一些律诗写作中的几点注意事项.说一个概念“物伤意悖”。</p><p>1、物伤:从字面上看,很简单,物,诗中的景物;伤,相伤。就是指,我们具体创作过程中,要避免注意出现的情况。</p><p>比如,写梅花开在雪中,这就是正确的,如果开是繁花中,那就是相伤,这是一种伤的体现。</p><p>比如前阵子在网上看到有人写了首无题舒写自己的感怀,但有句写"野寺XX壁上题"这寺上题字根本是老苏干的事。。。跟他感怀个什麽劲呀~!网路上一堆这种作品,只会拼凑名家的诗句,没有自己的感情,更何来的创作可言。</p><p>同学们初写作时,尽量用自己所见、所听、所闻、所感来写,初期看不出来效果是没关系的..日子一长了就见功力了。你可以写出自己的感觉而出新,这才就创作。而且可以随心所欲的看到什麽就写什麽,这才叫高手。</p><p>2、意悖:这个也同样很简单。一会这个心情,一会另外一个心情,不能使整个作品,贯穿在同一条主轴上,这是从明的一面看的失误。所以初期还不会写作的朋友们不用紧张...慢慢的爬格子,很快就出头了。</p><p>另一个相伤的意思,是指从暗的地方看,就是指我们具体创作过程中,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另一层意思,凡景(物),要有道理,这个道理,不仅是景物本身合理,同时要阐明一定的道理或心情,以期引起共鸣。如果简单的把景堆积其中,无味无趣,就显得滞凝,乾巴巴的,没有生气。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作者的句子,表面上,似乎很有意境。其实,这种所谓的意境,不过是字句的华丽,细品之下,没有任何意义。</p><p>这些句子的作者,自己本身没去过山寺,城市的寺,更不是这个样子的,这个伤,比景物的伤更严重。因为,还未动笔,心中先伤、构思就已经带伤,写出来的作品自然伤痕累累。作品,都需要有真实的凭据,符合我们所看到的现实情况。赋以一定的想像,是可以的,但不能离谱。</p><p> </p><p>当然,有的事不一定要亲身经历才可以写,毕竟现代资讯发达,通过报纸、电视等传播媒体亦可以了解,但不一定要亲力亲为。</p><p>凡景,应该经得起推敲,从中推出“志”(内心)来。起句与承句的景,不可以相伤,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也不可以与後面的情相伤。</p><p>比如,大雪纷飞、北风呼啸,而心头暖意融融,这就是景伤了情。就是造景失败。</p><p><br></p><p>本文摘于网络</p><p>如有侵权请告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