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镇县第一小学校史简介

伊洛瓦底

<p>固镇县历史悠久,汉高祖刘邦在此设立谷阳县,遗迹尚存;北魏太和年间改设谷阳镇,后演变为固镇;前202年,著名的“垓下之战”发生在固镇境内,开启了汉王朝400年基业,留下了“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高山流水”等动人故事;“垓下遗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学家发现了4600余年前的垓下史前城址,被称之为“大汶口文化第一城”。</p><p>1913年,民国政府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固镇的知名人士在1914年创办“固镇初等小学堂”(即“固镇县城关镇第一小学”的前身)。</p><p>是年3月2日学校正式成立,校址在武衙门(辛亥革命前固镇设巡检司,此为武职官员办公的地方)。是固镇第一所具现代意义的“洋学堂”。</p><p>1915年校址迁至文衙门,即固镇一小旧址。</p><p>1917年,学校增设了高小班,更名为“固镇高等小学”。</p><p>1921年,学校又更名为“灵璧县南二区完全小学”。</p><p>1922年11月,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政府将当时固镇女子学堂并入灵璧县南二区完全小学,学生数达300人。</p><p>1928年5月26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固镇,学校停课,一年后复课。但因校舍被日军侵占,学校迁至老街北头何小街,次年迁回。</p><p>日寇投降后,国民党灵璧县政府强占校舍,学校再次迁移至老街北头何小街,并更名为“固镇示范中心国民小学”。</p><p>1947年,学校改名为“灵璧师范附属小学”,全部迁至老街北头何小街。</p><p>此时学校开设18个班级,学生968人,教职工27名,校舍57间,占地为23300平方米。</p><p>1948年固镇解放,学校迁回原址定名“固镇完全小学”。 </p><p>灵璧县人民政府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加强了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也迎来了固镇一小发展的春天。</p><p>到1962年,包括灵璧县教育局在牛市巷北开办的一小分校(即现在的固镇县城关镇第三小学),固镇一小共有24个教学班,学生1060人,教职工44人。</p><p>宿县地区把固镇一小定为地区重点学校。</p><p>1965年固镇建县,又更名为“固镇县城关镇第一小学”至今。</p><p>1983年,建成使用固镇县第一座教学楼之后,固镇一小先后又有四栋教学楼投入使用,教育教学环境得到了较大改观,学生人数不断攀升。</p> <p>八十年代的固镇第一小学</p> <p>九十年代的校园</p> <p>杰出校友</p> <p>徐介藩(1901—1983):原名徐齐邦。</p><p>安徽省固镇县人。1917年,他摆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转入固镇县高等小学(现固镇一小)学习。</p><p>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入黄埔军校学习。</p><p>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入列宁格勒红军航空学校学习,1928年转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p><p>1948年回国,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编辑局俄文编辑,中长铁路驻沈阳办事处副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使馆参赞。赤塔总领事馆总领事,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主任,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p><p>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p><p>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特邀委员。</p> <p>胡苏光(191)~1986),原名胡万哲,又名胡泽平,字子浚,安徽固镇城关镇西圩村胡报人。</p><p>12岁入固镇完小(现固镇一小)读书。</p><p>民国18年(1929),考入灵璧县乡村师范学校。</p><p>民国20年(1931)毕业后,回固镇完小任教,任教导主任。</p><p>民国26年(1937)卢沟桥事变后,胡苏光与王敬农到达延安。</p><p>民国27年(1938)次年初,被编入陕北公学学习。3月6日,胡苏光加入中国共产党。</p><p>民国28年(1939)4月,胡苏光被派回安徽(省会驻今金寨县),调任中共潜(山)太(湖)怀(宁)特支书记。冬,被调往皖东,任中共盱(眙)嘉(山)县委委员兼第三游击大队教导员。</p><p>民国37年(1948),本溪解放,胡苏光任中共本溪市委宣传部长。</p><p>1955年2月,任中共抚顺市委委员兼文教部副部长。</p><p>1958年6月,任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p><p>1978年,胡苏光任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p><p>1979年,兼任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党组书记。</p><p>1980年,任市委常委兼统战部长、市政协副主席。</p> <p>王敬农(1911~1947),原名王肃,又名王金龙,字敬浓,号克白,安徽固镇新马桥区谷阳乡前台村人。</p><p>民国14年(1925)入固镇完小(现固镇一小)四年级学习,</p><p>民国21年(1932),王敬农毕业返乡,到马铺小学任教。民国23年(1934),受聘到固镇完小任教。</p><p>民国25年(1936)4月19日,王敬农发动进步师生和社会青年近千人,乘传统庙会之际,到街上游行示威,并散发大量传单。</p><p>民国26年(1037)卢沟桥事变爆发,到达革命圣地延安。</p><p>民国27年(1038)次年初,他们被送到陕北公学学习。后任政治部宣传干事和党支部委员。</p><p>民国29年(1940),调任陕甘宁边区保安部队政治部宣传科干事。</p><p>民国34年(1945)日军投降后,改任教育科长兼《部队生活》报的编辑。</p><p>民国35年(1946),活动在绥德警备区内的国民党骑兵第六师起义,接受解放军的改编和领导。王敬农被派去做政治领导工作,准备担任政委。不久,该师在行军途中叛乱,被叛乱分子杀害。</p> <p>牛林祥:固镇人,系王敬农表弟。曾就读于固镇小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去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毕业后由组织分配。后曾任河北省承德市人民法院院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