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境界

81老黄牛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钓趣</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境界篇)</p><p><br></p> 钓鱼是一项高雅的娱乐运动。人们之所以喜欢钓鱼,最终的目的一般有三个,第一是钓,第二是鱼,第三是渔。<div>  所谓钓,就是要找钓的感觉,关注的焦点是感官的最直接刺激,尤其是鱼儿咬钩,浮漂跃动,揭竿而起的一刹那,是每个钓鱼人所守望、期待的最终目的,甚至有人明明已经把鱼钓到了,一定要多遛几个回合,就是要让鱼儿在水中多挣扎一会儿,非要过一过钓鱼的瘾才算罢休; </div> 所谓鱼,就是以鱼为目标,关注的焦点在于收获的大小多少,钓鱼钓鱼,钓的就是鱼,当然钓到的鱼数量越多,鱼的个头越大,钓者也就越兴奋,那既是辛苦的收获,也是在朋友圈里炫耀的资本,如果空有钓,没有了鱼,对一般的钓鱼人来说,也就没有了钓鱼的乐趣。<br> 而所谓渔,就是要体会钓鱼的过程,在整个垂钓的过程之中寻找钓与鱼的独特乐趣,关注的焦点既不是钓,也不是鱼,而是环境与心境的融合,钓者的追求已经由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过渡并延伸,去追寻更高层次的需求。 中华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文人喜欢把一些与传承、传统、以及文化有关的东西分出“境界”来。比如说,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人生与治学应该分为三种境界,并在他的《人间词话》里用三句宋词加以概括: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禅宗把参禅也分为三种境界:第一境界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关注的是事物的表象,是执着,是世俗;第二境界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关注的是事物表象背后的矛盾,是虚无,是放下;第三境界为“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关注的是事物内在的规律,是淡定,是觉悟。<div><br></div> 有人把品茶也分为三种境界,第一境界为“得味”,关注茶叶本身的色香味形;第二境界为“得韵”,关注喝茶时的感官享受;第三境界为“得道”,关注品茶时天人合一的精神彻悟。 再说下去,还有喝酒的境界、读书的境界、种花的境界、练摊的境界甚至卖煎饼果子的境界等等,而且都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今天我也学一学文人雅士,谈一谈钓鱼的境界。 在钓鱼的群体里玩上一段时间,很多钓友自然而然地要评判自己钓鱼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境界。<div>  不同的人对钓鱼有不同的看法和感觉,比如,今天我钓到鱼了,今天我钓的鱼最多,今天我钓的鱼最大,今天我去钓鱼了……由此看来,钓鱼的境界之分,其实是人的心态之分,关键要看钓鱼者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根据心态不同,本人把钓鱼的境界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不知是否妥当,由钓友们评判,还请不要对号入座。</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境界--“钓卒”<b></b></h1> 钓卒一般为初学者,或者称之为钓者的初级阶段。这种钓鱼人追求的只在于“钓”的动作,尤其是仅以钓到鱼为终极目标,他想体会的是钓到鱼时那份新奇与兴奋,至于钓到的是什么品种的鱼、鱼的个头有多大、钓了多少条、靠的是个人技术还是运气爆棚天助菜鸟,这些问题都不在其考虑之列,只要有所钓获,做出了钓鱼的动作,找到了钓鱼的感觉,就算达到了目的,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今天我钓到鱼了”。 这类钓者大多为听说钓鱼是一项高雅的户外休闲运动,或者听钓友们说起钓鱼多么好玩、多么刺激,也想来参与一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而来。他们尚不懂钓具的分类,更不用说钓具的品牌档次,如果他们对“今天我钓到鱼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就会弃钓而去,从此不再参与钓鱼的活动。相反,如果他们一旦感觉到钓鱼的趣味,或被引爆钓鱼的激情,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深陷其中而不可自拔,那么,恭喜,从此“钓界”又多了一个钓友!<br> 但钓鱼的人群中也存在一些特例,大概有两种。第一种,也经常去钓鱼,但他只在挥竿提鱼时才亲自出手,钓鱼前所有的准备工作,比如选钓点、放钓凳、支钓竿、拌钓饵等等都由别人来完成,甚至连挂饵抛竿都不伸手,他所要做的只是看见浮漂有所动作就提竿而已,也正因为此,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类钓者始终只是钓卒,水平从不见一点提高,一旦无人帮助则无所适从,这类人多为相当级别的领导或陪钓的女人。 如果第一种特例还算温婉的话,第二种特例就显得简单粗暴、目不忍视了。这类钓者往往是三五成群,或皮卡摩托呼啸而来,或奔驰宝马醺醺而至,欣欣然冲至钓斤的鱼塘或只养殖不放竿的鱼塘,他们在衣着上个个都不走寻常之路,或衣着光鲜,西装革履,或赤膊凸肚,大衩拖鞋,绝不同流于一般钓者。他们个个装备精良,但大都拙手笨脚,惶论钓技,粗线大钩,生拉硬拽,强取豪夺,直似打劫。一旦中鱼,无论多大,都欲使鱼直接飞出水面而后快,而且每每有鱼儿“飞”出水面即狂呼高叫,兴高采烈。如若鱼儿狡猾,不上其钩,他们的耐心一般只有29分59秒,最后就会采取更加直接、更加暴力的手段,痛下杀招,一定要求塘主甩上几网,不拿走几条鱼绝不罢休,倒也都能乘兴而至,尽兴而归,自得其乐。这两种特例应该属于钓鱼的最低境界吧,姑且也把他们划入钓卒的行列,算是钓鱼的第一境界。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境界--“钓徒”</h1> 此类钓者一般为钓鱼新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锻炼,已经有了一定的钓鱼经验和技巧,但还很不成熟,不过有一些水平始终不见提高的垂钓老手也属此列。此类钓者追求的目标只有一项,就是鱼,而且表现出对鱼的极度贪婪,其最大的乐趣在于钓到没有最多只有更多的鱼。 此种境界的钓者大多数钓技平平,他们并不太讲究钓具的品牌档次,也不想花太多的钱用于置办钓具,更不想花太多的精力去学习研究钓竿钓饵的各种特点来提高技术水平,一心只想把鱼钓到手,丰厚的钓获就是他们最大的快乐。这类钓者只要有一点点闲功夫,就会急匆匆奔向钓场,到了水边从不先考查一下环境,询问一下鱼情,而是一定要找个人员密集处坐下,心急火燎地抛竿入水,恨不得钩一入水就有鱼吞饵,提竿便能起获大鱼,全塘的鱼都被他一个人钓光; 如果看见别人频频提竿而他那里还没动静,就跑将过去把钩抛到人家的窝子里,老钓友把这种行为戏称为“扎针”。曾有一个钓友经常“扎针”,恨不得手提钓竿转遍鱼塘,被钓友们冠以“针王”的称号,后来有些钓友认为“针王”太过直白,改称其为“四哥”(一天能提着鱼竿在鱼塘转到四圈以上的含义),绰号居然能跟二人转演员搭上关系,也是很有“文艺范”了。<br> 这类钓者中个别还常伴有语言粗鲁、行为野蛮的情况,运气不好钓不到鱼时心烦气燥、诅咒怒骂,运气较好收获较多时则情绪激动、兴高采烈,不管是大鱼小鱼,只要钓获就颗粒归仓,吭哧瘪肚费尽周折弄回家也绝不嫌累,家里冰箱装不开就送东家给西家,实在送不出去才挑小的扔掉,还要到处炫耀自己的辉煌战绩。这类钓者是钓鱼队伍中的简单实用主义者,层次不高,但也兴味盎然,可归为第二境界。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三境界--“钓客”</h1> 此类钓者一般为钓龄在二年以上的老手,钓技已经窥得门径并登堂入室,都肯花下血本把各种长短粗细轻重的钓竿和各种复杂的钓具置办齐全。此境界的钓者对季节、天气、水情、鱼性都有了较深的理解,对竿的软硬调性、线的粗细水性、浮漂的大小长短、线组的协调搭配、饵料的散粘腥香等等技术都有了一定的心得,经过两、三年的学习、磨炼和总结,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理论。 此时他们的求钓欲望极为强烈,钓心如炽,心痒难搔,行为上偶尔表现为不太正常,沉浸在“鱼”的世界里如痴如醉,似癫似狂,日思夜想的只有这么一件最重要的事,甚至在梦里都能喊出来“上鱼”来。为了能早点到达钓场,半夜就能爬起来准备钓具钓饵交通工具;为了能争取更多的时间钓鱼,忍饥挨饿口干舌燥也全然不顾,绝不浪费钓鱼的时间去找些吃喝,天不黑透不收竿,不顾塘主的警告催促死皮赖脸非要多抛几竿,美其名曰“钓一条收竿鱼”;周末全不放过,倒班休息也要钓,白天不过瘾,还要去夜钓,虽然每日必看天气预报,但风吹日晒雨淋酷暑严寒已无法阻挡其钓鱼的脚步。 此境界的钓者虽然日常表现有些失常,不过他一旦涉及钓鱼,就能迅速进入状态,急躁之心渐去,沉稳之性渐生,往往是不管海竿、矶钓还是台钓,什么钓法都去钻研;不管是鲤鱼、鲫鱼还是草鱼,什么品种都去琢磨;不管是河流、水库还是鱼塘,什么水域都去尝试,乐于在钓鱼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提高技艺。他们遇到新手请教时绝不吝啬,毫无保留地讲授各种钓法钓技,遇到高手时也不会心高气傲,能虚心请教其技巧经验并付诸实践。 其最大乐趣也不再仅仅停留于钓获的“多”上,而是逐渐向“大”的方向转移,总想创造惊人的成绩让别人羡慕嫉妒,一心只想擒获“巨物”让人惊叹夸赞,哪怕累得筋疲力尽、切线断竿也在所不惜。此类钓者,恰如治学者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鱼消得人憔悴”是对于他们最真实的写照。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四境界--“钓王”</h1> 此类钓者一般都是钓龄五年以上的高手,从钓具上来说,他们手中五花八门的各种钓具一应俱全,对于钓竿、线组、浮漂、钓钩的组合运用更是出神入化,极具专业气质;从鱼性上来看,他们对鲤鲫草鳙等各种鱼儿的习性洞若观火,对季节月份、温度湿度、风力风向等诸多因素对鱼儿的影响也明察秋毫,对各种饵料荤素腥香的搭配更是信手拈来,一派大家风范。他们对去哪里钓鱼、钓哪种鱼、用哪种竿、选什么样的饵料全部了然于胸。 一些塘主对他们可谓是又爱又恨,所谓爱,在于此类钓者是钓鱼人群的“领头羊”,是鱼情鱼讯的“风向标”,塘主以他们光顾本家鱼塘为荣,因为他们到哪个鱼塘,即表示哪个鱼塘的鱼情比较好,收获也就比较多,垂钓者当然趋之若鹜,也就能给塘主带来很好的收益;所谓恨,在于此类钓者钓技超群,只要出手,就不是三条五条、十斤八斤的收获,目前我了解到的本地区最高纪录,一个白天钓鱼时段(早6点至下午4点10小时)、一个人、一把竿,钓获鲤鱼169条,总重量接近600斤,绝非“爆护”两个字所能形容,他一个人的收获就相当于十几个人的总和。而在网络上,还有一人两小时内钓获256条鲫鱼的说法,更有一人一天钓获918条鲫鱼的传闻,据说这也是“九一八”这种商品饵料名字的由来。 此类钓者挂饵、抛竿、起钓、遛鱼的一招一式,动作都极具风格,堪称典范,他们的出现,甚至会出现围观的情况,由于钓获较多,频频起竿,许多钓友干脆放下自己的钓竿,围拢在他的周围来欣赏他的“表演”,而此时,也是他向大家普及钓技的课堂。 对于此类钓者,各种塘钓、野钓已不能满足其创造成就的欲望,他们更热衷于参加各种钓鱼比赛,而且逐步从立足县市向放眼全国方向发展,一定要与本地区乃至全国的高手们一决高下,不拿回几个名次、奖牌决不罢休。经过多年的实践锻炼,他们个人的钓鱼理论体系已经比较完备,能够看透各种外部环境的表象而摸清鱼儿上钩的规律,有了参禅者“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感悟,已达到钓者的较高境界,堪称钓界的王者。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五境界--“钓师”</h1> 此类钓者一般也是钓龄在五年以上甚至时间更长的高手,与“钓王”不同的是,他们不仅对各类钓具饵料的性质与运用烂熟于心,而且还对各大生产厂家及其产品的精粗优劣也都了如指掌,甚至对本地乃至全国各地江河湖海的各类水性、对不同品种鱼儿的品性也能如数家珍,对与钓鱼有关的所有事务,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钓与鱼不再是他们平时追求的目标,而是他们日常研究的对象。这类钓者去钓鱼,往往既不是为钓,也不是为鱼,而是要去证明其摸索出来的新的理论体系是否科学,或者是去验证其对钓具或饵料的发展创新是否符合实际,应用起来是否满足钓友的需要,甚至是否有市场推广价值。 所以称之为“师”,是因为他们已经不再执着于钓鱼本身,而是从钓与鱼中解脱出来,跳出娱乐身心的圈子,转而去发展为钓鱼服务的事业,其实也是他们自己的事业。比如经常去做各种钓鱼竞赛的组织者或裁判,为钓具的生产厂家做代言,为商品饵的生产厂家做顾问,或者干脆自创门户,独立经营。钓鱼大师化绍新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创立了化氏钓法的各种理论,组建了化氏钓鱼用品有限公司,开办了化绍新钓鱼学校,举办国内重大的竞技钓鱼赛事,并筹划建设国家级垂钓基地,把钓鱼这项户外休闲运动打造成一条既能生产钓鱼用品、又能引导健身潮流、还能带动水产养殖、休闲旅游等综合性的产业链,不仅自己在名誉上、财富上、精神上实现了自我的超越,还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六境界--“钓仙”</h1> 此类钓者的钓龄可长可短,但年龄多为长者;钓技可高可低,但心态极为平和。此类钓者的突出特点是,他们钓鱼时所关注的焦点已经从钓与鱼中脱离出来,追求已经由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拓展和延伸,是为了心情而钓鱼,跟钓获的多少没有多大的关系。他们享受的是钓鱼的过程,追求的是环境与心境的融合,是更高层次的情感体验,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钓者之意不在鱼而在渔”“钓胜于鱼”。 有些钓仙是层层晋级而上,靠时间和实践的磨炼而修成正果,而有些钓仙则是“天赋异禀”,从钓卒直接越级而至,个性使然,非外力所能左右。“钓仙”钓鱼,一般要选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太冷太热不行,刮风下雨不可,要么春光明媚,要么秋高气爽;他们钓鱼的地点一般不会选择鱼塘,要么寻一处远离城区、碧水蓝天之地,要么觅一处乡村野地、山清水秀之所。 置身于山水之间,钓鱼就变成一个简单的媒介或由头,是否能钓到鱼,甚至有没有鱼都是次要的,钓者的本意是投身天地之间,融于自然之乐。 当此之时,或呷一口浓茶,或抿一口醇酒,望天外云卷云舒,观眼前潮起潮落,而内心平如镜,清如水,远离世俗的羁绊,远离名利的枷锁,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琐事的烦扰。此情此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从容恬淡,怡然陶然,满满一派“暖风熏得渔人醉”的诗情画意。 古圣先贤遁迹山林,寄情渔樵,或隐逸闲适,超然旷达,或愤世嫉俗,独善其身,归隐之时创作有关钓鱼的诗词不胜其数。现在看来,张志和的“斜风细雨不须归”多了些许的萧索, 河东先生的“独钓寒江雪”更是满画面的凋蔽肃杀。 只有南唐李后主才悟得钓中三味,道出了钓仙的境界:浪花有意千里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这份不求一统江山,威仪天下,万古不朽,但求独善其身,率性而为,自得其乐的心境,真的是试问天下有几人能够! 而他的另一首词更见其风骨: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这种“春风暖雨、落絮飞雁”的诗意生活,更刻画出其“不爱江山爱钓鱼”的内心世界。酒仙者刘伶,诗仙者李白,而李煜,钓中之仙者也。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七境界--“钓圣”</h1> 一般说来,达到钓仙的境界,基本已到极点,再多出一个钓圣,多少有些蛇足之嫌。但钓者中确实存在钓之圣者,令人不吐不快。此类钓者,钓技高超,即便不是从“钓王”“钓师”中顿悟而来,也必是从高水平的“钓客”中渐悟而生,而最终实现了涅磐。他们的钓鱼水平,就象武侠小说中所描述的剑仙,把所学的所有剑法全部忘记后,才大彻大悟,将心神全部融入剑中,剑意合一,以意驭剑,随心所欲,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以无招胜有招,以无剑胜有剑。 此类钓者钓鱼,绝不起大早贪大晚,更不受风吹日晒雨淋之苦,而是兴之所至,说来便来,类似于流行语中的“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们钓鱼,总是不声不响地悄然而来,漫不经心地扫一眼整个钓场的情况,然后找一个相对僻静的舒适之处落脚。 看他们钓鱼,就象是欣赏一种行为艺术。他们从来不急不躁,有条不紊、慢条斯理地摆开钓具,不论什么样的水域,他们想钓什么样的目标鱼,用什么样的钓饵都像是早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置钓凳、支竿架、调浮漂、打窝、开饵,一举一动,都那么沉稳干练,甚至不肯浪费一个多余的动作。抛竿入水,稳坐钓鱼台,打开茶杯,品上一口,就算进入“渔”的境界。此时,浮漂在水面上的各种动作既在他的关注之下,又像是与他毫无关系。鱼儿是否上钩,什么鱼上钩,什么时候上钩,好像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又好像都在他的心思之外。 不管周围的钓友收获如何,他始终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不声不响,不争不抢,有鱼一笑了之,无鱼也一笑了之。简直就是禅诗中所说: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此时,他已进入了“手中无鱼,心中有鱼”的最高境界。此类钓者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收竿回家之前,会把所有的钓获通通放生,一条不留,正所谓“我悄悄地走,正如我悄悄地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丝云彩”。 钓圣钓鱼,既不在钓,也不在鱼,而在于心。有时钓圣什么钓具都不拿,只是信步到水边转一转,看一看,就体会了钓鱼的乐趣,因为只要到了水边,心中也就有了“渔”。甚至有些时候,钓圣不必到水边去,只要有那么一点空闲时间,放松身心,闭目冥想,意念中也就有了“渔”。还有些人把钓鱼时的趣事以及对钓鱼的态度、钓鱼中的感悟写出来,形成文字,与大家共同分享,便似于蓝天白云下,青山碧水间,煦日和风里,口中哼着听不懂的曲,手中擎着折不断的竿,网中兜着跑不掉的鱼,一样的开心,一样的闲适,心中有钓,心中有鱼,心中有渔,抑或是无钓、无鱼、无渔、无我…… 文字为原创,图片全部来自网络,如有版权请告之删除。感谢图片的作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