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什么是VTE?</p><p>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的凝固使管腔部分或完全阻塞</p><p>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p><p>DVT和PE也可理解为:一种疾病的两个阶段</p><p><br></p> <p>二、VTE的高危因素有哪些?</p><p><br></p><p>1、年龄相关,40岁以上患者风险更高</p><p>2、体型/肥胖指数(BMI)BMI=体重(千克)/身高(米)²:肥胖(BMI>25kg/m²)</p><p>3、运动能力:活动越少,风险越高</p><p>4、特殊风险、特殊疾病等</p><p>5、创伤、手术等</p><p>6、高风险疾病:下肢水肿、炎症性肠病史、充血性心力衰竭、败血症、严重肺部疾病、恶性肿瘤、VTE病史、下肢静脉曲张、肺功能异常、脑卒中、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p><p>7、检查结果异常时,风险增加</p><p>8、中心静脉置管时,风险增加</p><p>三、VTE的症状、体征?</p><p>DVT可能是“隐匿性”的,不表现出任何症状或体征。</p><p>有症状或体征的DVT大约只有28%</p><p>近50%的有症状DVT患者伴有无症状的PE</p><p>随发生的部位和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p><p>1.肢体浅静脉血栓部位有疼痛、红肿和压痛,急性炎症反复发作后,病变静脉可闭塞或成条索状。常见于下肢的大小隐静脉及其属支。</p><p>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包括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者可表现为小腿疼痛、压痛及轻度水肿。后者起病急、有发热、局部呈持续性疼痛伴压痛、受累静脉呈条索状、下肢明显水肿、皮肤紧张发亮、胫后动脉搏动消失。</p> <p>3.肺动脉栓塞是VTE最严重的表现,其临床表现悬殊,临床症状轻重主要决定于血管堵塞的多少、发生速度和心肺的基础状态,轻者仅累及2~3个肺段,可无任何症状;重者15~16个肺段,可发生休克或猝死。</p><p>四、辅助检查有哪些?</p><p>DVT不能仅根据临床表现做出明确诊断,还需要辅助检查证实:</p><p>D –二聚体:敏感性高,特异性差,有效的排除工具</p><p>彩超:敏感性、准确性均较高</p><p>螺旋CT静脉成像:准确性高,可同时检查其他部位</p><p>磁共振静脉成像:主干静脉显示准确,小腿静脉血栓效果欠佳</p><p>静脉造影术:准确率高</p><p>五、如何预防VTE?</p> <p>1.术中和术后适度补液、饮水、避免脱水;</p><p>2.抬高患肢:抬高下肢20~30°(略高于心脏水平),禁止腘窝及小腿下单独垫枕;</p><p>3.改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控制血糖、血脂;</p><p>4.规范静脉穿刺技术,尽刺和下肢静脉穿刺输液;</p><p>5.早期活动,尽早下床</p><p>(1)被动运动 对于因疾病原因或手术要求等双下肢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给予按摩比目鱼肌、腓肠肌并给予踝关节被动运动。人工挤压腓肠肌,应避开伤口,从足部到大腿由远到近被动按摩,10~30分钟/次,6~8次/日;足踝关节屈伸运动,10秒*10~30次/组,至少8组/日。</p><p>(2)主动运动 卧床、清醒后或麻醉作用消失后,指导患者主动踝泵运动(用力、最大限度、反复地屈伸踝关节),10秒*10~30次/组,至少8组/日;如病情允许可做膝关节屈伸运动;指导术后患者行深呼吸,每小时10~20次,增加膈肌运动,促进血液回流。</p> <p>6.药物预防</p><p>遵医嘱给予抗凝药物,加强用药护理。对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应权衡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增加出血风险的利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