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浙东运河又名杭甬运河,西起杭州市萧山西兴镇,跨曹娥江,经过绍兴市,东至宁波市甬江入海口,全长239公里。运河最初开凿的部分为位于绍兴市境内的山阴故水道,始建于春秋时期。西晋时,会稽内史贺循主持开挖西兴运河,此后与曹娥江以东运河形成西起钱塘江,东到东海的完整运河。南宋建都临安,浙东运河成为当时重要的航运河道。</p> <p>钱塘江南岸的西兴古镇,历史上曾是两浙门户,交通发达,地势险要,自古为“浙东首地,宁、绍、台之襟喉”。西兴的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在此筑城拒吴,时称固陵。六朝时称西陵。吴越王钱镠以“陵”非吉语,改西陵为西兴至今。历史上曾是两浙门户,人文荟萃,古迹众多。留下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历代名家的壮丽诗篇和人文内涵,是浙东古运河的源头。(照片拍摄于2018年2月26日)</p> <p>960米的西兴老街保护区,80%的清末民初建筑、老式的剃头铺、木凳铺、茶馆以及有着千年历史的马湖灯笼,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声声吆喝。古资福桥、残存的牌坊、街亭、河埠头等众多文物古迹,尤其是那个西施亭,是当年女眷们旅途辗转后歇息补妆之地。颇具韵味的月梁、窗坊以及幽长蜿蜒的廊道,延续着萧绍两地千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照片拍摄于2018年2月26日)</p> <p>因为西兴是浙东运河之起点,水陆之要冲,当年的南北客商、东西货物都须集此中转,更因为旧时铁路、公路不发达,以水运为主,而境内钱塘江、浦阳江与萧绍内河堤塘相隔,水域隔绝,不能直通,这就需要“水水”转运和“铁水”“公水”转运,船运货物大多需过塘翻坝,故而过塘行也就应运而生,并布满西兴上街、下街,过塘行业相当兴盛。可以说,西兴商贸繁荣的最好印证就是“过塘行”之多。(照片拍摄于2018年2月26日)</p> <p>过塘行又称转运行,主要是起票据交换,货物中转的作用,相当于现代“中转站”。“过塘行”有过客人和过货物之分,商人脚夫官宦家眷烟茶木布百杂货等,均从此处中转通达东西南北。过塘行多有自己的主顾,转运货物各有侧重。有的以转运大米为主,有的则以竹木为主。其主要收入,来自代客运输,收取佣金;或代客垫付力费,从中获取回扣;资本较大的则代客采办货物,收取酬金。(照片拍摄于2018年2月26日)</p> <p>“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原来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驾舟鉴湖的感慨。鉴湖位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南,是我国长江以南著名的水利工程,古鉴湖淹废后的残留部分。鉴湖水质极佳,驰名中外的绍兴酒就用鉴湖水酿制。(照片拍摄于2019年10月24日)</p> <p>萧绍运河古纤道,位于运河之南,始筑于唐元和十年(815),由浙东观察使孟简主持,依岸筑起纤道,供行舟背纤,故名纤道,又叫纤塘、运道塘。初为泥塘,明弘治间改青石板铺砌。实岸处石板路面与岸坎浑然一体,遇水面则架筑桥梁。(照片拍摄于2019年10月24日)</p> <p>记不记得鲁迅先生所写的《社戏》,那一大群顽童穿梭于观众中的热闹场面,以及古纤道上停满的乌蓬船,船夫坐在船头观看社戏的水乡风情。如果赶的巧,在柯桥一带的古纤道上,依然可以看到精彩的社戏表演,看到纤道中停满的乌蓬船。(照片拍摄于2019年10月24日)</p> <p>其实在绍兴的历史上并无鲁镇这个小镇。这是鲁迅对东浦、樊江、东关、皇甫庄、安桥头等几个水乡小镇儿时记忆的一个艺术的文本概括。它只是存在于小说中的一个书面的水乡小镇。但这个小镇,确实早就存在于鲁迅的心中,也通过他的小说,存活于千百万读者的心中。(照片拍摄于2019年10月24日)</p> <p>阿Q、祥林嫂、假洋鬼子、鲁四老爷…….鲁迅笔下的人物,又一个个出现在街上。“妈妈的,儿子打老子”拖着长辫子、戴着乌毡帽的阿Q,晃悠着长烟杆,油腔滑调地装着各种怪相,东张西望寻找着小尼姑;“我只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衣衫褴褛的“祥林嫂”拄着棍子,嘴里自言自语地喃喃絮语:“我只知道东山的狼吃人,没想到西山的狼也吃人……”孔乙己在酒肆的柜台边“研究”着“茴”字的四种写法…… 这一幕幕鲁迅小说的场景,不是舞台上演出的话剧,而是穿插在“鲁镇”游客身边的“活剧”。(照片拍摄于2019年10月24日)</p> <p>咸亨酒店。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告诉孩子们说,茴香豆有四种写法,即茴、回、囘、囬。(照片拍摄于2019年10月24日)</p> <p>“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对偷字的解释是:行苟且之事,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比如偷人、偷情、偷欢。对窃字的描述对象是限于财物或者物品之上的,至少并没有偷人、偷情、男欢女爱的意思。你可以说偷人,但不能说是窃人,而只能说窃人之财。(照片拍摄于2019年10月24日)</p> <p>鲁镇码头(照片拍摄于2019年10月24日)</p> <p>越女春晓,据说是要站在桥上向北看,湖被设计成戴项链的少女。(照片拍摄于2019年10月24日)</p> <p>柯岩以石景而名世,但这石景却非天设地造。柯山之石石质优良,石条、石板便源源不断地从这里流向四方。从魏、蜀、吴割据的三国时期发端,柯山便成了有名的采石场达四百余年,偌大一座柯山,竟被齐根挖去大半。“削壁耸千尺,危崖锁雾中”,鬼斧神工般地造就了姿态各异的石宕、石洞和石壁,留下了后人为之心惊、为之动容的奇异景观。(照片拍摄于2019年10月24日)</p> <p>“天下第一石”的“云骨”石,历代誉为“石魂”、“绝胜”,“巅若戴笠,足似立锥,上丰下削,自有一种奇异和惊险。青石丹书清光绪初年镌刻“云骨”两隶书大字,字比人高,字体刚劲,神形兼备,突显风骨和力量。“云骨”石高31米,底围4米,而接近地面的骨突处厚薄竟不足1米。看似头重脚轻,却已在风雨中屹立了一千多个春秋。(照片拍摄于2019年10月24日)</p> <p>云骨东南,有一“拜石亭”,亭中抱对云:“万匠削不尽,一柱空中全”,在此望云骨,妙不堪言。据说,号称“石痴”的北宋大书法家米芾一见云骨即不忍离去,绕行数日,最后在此亭拜石而“癫狂”。(照片拍摄于2019年10月24日)</p> <p>照壁前有一净池,池水清澈,照壁上“一炷烛天”四个二米见方大字,恰好与对面号称“石魂”的“云骨”相呼应。云骨高三十多米,底围四米,其形状上丰下削,如倒立锤子,远看又似一炷烟霭,袅袅升空,故名曰“炉柱晴烟”。岩顶有一株古柏,已有千年历史,虬枝盘屈,郁郁葱葱,颇为奇观。(照片拍摄于2019年10月24日)</p> <p>天工大佛开凿于隋代,竣工于初唐,历经石工三代凿成,高20.8米,两耳可通人,为浙江四大石佛之一。石佛四周水池,系古代采石遗留之废石,被湮没数百年,一九九五年夏开掘水池,使这一独特石宕景观重现于世。(照片拍摄于2019年10月24日)</p> <p>(照片拍摄于2019年10月24日)</p> <p>绍兴运河园中向人们展示了浙东古运河及绍兴的历史文化和沿河风情。其中就有按绍兴古桥的营造技艺建造的仿古石桥,也有从绍兴各乡村拆迁地按原样搬迁来的古纤道、牌坊、石亭、老宅、水闸及古桥,有的虽然破残不全,但还原汁原味,古朴浑厚。(照片拍摄于2019年10月24日)</p> <p>“沿河风情”景点,则集聚水乡风物,是运河沿岸风俗民情的精华。这里的老台门构件是明清绍兴台门的精品,主台门横额有明代绍兴三江闸的缔造者、太守汤绍恩手书“南渡世家”大字,两边有精致的石花窗;(照片拍摄于2019年10月24日)</p> <p>这里有陆游世祖陆轸所创炼丹古井,还有石狮等,都是千年文物;这里还有“玉山斗门遗存”,系汉唐越中水利、最早的三江口门大闸遗迹,是绍兴目前发现的最古老、最大的水利工程遗存。(照片拍摄于2019年10月24日)</p> <p>王城西桥,是一座三孔石拱和三孔石梁组成,全长66.00米,宽5.00米,高13米多,主拱跨径达15.30米。桥名用的是苏东坡的字,桥面上下分别刻有青龙浮雕和团龙浮雕,桥栏刻有棱角分明的双菱形浮雕和飘逸柔和的莲花浮雕装饰。原桥是在五代王城寺边,后寺桥均废。2004年釆用东湖石重建,把绍兴文化和历史的沧桑融合在一起。(照片拍摄于2019年10月24日)</p> <p>运河桥,东西横跨古运河。南北各置38级石台阶,桥面两侧分置石栏,每边石栏间各置16支高1米多的望柱,柱顶刻覆莲,每块石栏上均刻各种古代图饰。石栏末端置抱鼓石。桥高大宏伟,美观秀丽。现藤蔓已爬满桥身,显得古朴自然。(照片拍摄于2019年10月24日)</p> <p>登龙桥,又叫登龙纤道桥,现在浙东大运河运河园中部,全长100余米,由三孔登龙石梁桥及23孔低孔平梁桥组成。主桥东西各有10级石台阶,桥两侧置实际石栏,中有望柱。三孔主桥长16.10米,桥面净宽1.70米。桥体一波三折,蜿蜒曲折,雄浑厚重。登龙桥主桥原在东湖,系清代古桥,现在的桥它是由许多古桥构件组建而成。(照片拍摄于2019年10月24日)</p> <p>“岸旁柳已绿,渚畔禽争鸣。一派江乡景,谋目恰称情”。走在运河园段古纤道上,仿佛走进运河历史的时光隧道。古桥群、牌坊群,老石台门、石柱刻石、古亭、闸石……让人目不暇接。这里能真正感受到“白玉长堤路”“无水不连天”的意境。运河园内,移步换景,古韵悠长。(照片拍摄于2019年10月24日)</p> <p>越王台位于绍兴市区卧龙山(府山)东南麓,状如城楼,系后人为缅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雪耻而建。1939年被日机炸毁,1980年根据南宋嘉定十五年绍兴知府汪纲所建越王台遗址重建越王台城楼,塔基石砖为宋代遗物。(照片拍摄于2019年10月24日)</p> <p class="ql-block">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兰亭以“景幽、事雅、文妙、书绝”四大特色而享誉海内外。据历史记载,公元353年,即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友人谢安、 孙绰等名流及亲朋共42人聚会于会稽郡城的兰亭,行修禊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后来王羲之汇集各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照片拍摄于2007年5月14日)</p> <p>在兰亭里,有一座三角形的碑亭,亭内碑石上刻有“鹅池”两个草书大字。相传这两个字是王羲之手书,传说王羲之很喜欢鹅,在家里养了一群鹅。现在兰亭的鹅池里也养了几只白净的鹅。(照片拍摄于2007年5月14日)</p> <p>仓桥直街,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青石板、湿苔藓、乌篷船就是这里的标志。河道两侧,以水乡传统民居为主,每家后院都有一个小河埠,为绍兴城内典型的“一河五街”格局。民居大多建于清末民初,其中有各式台门43个,这些建筑基本上建于清末民国初期,也有一些是仿古的新建筑。(照片拍摄于2019年10月24日)</p> <p>自北而南,依次架有仓桥、龙门桥、宝珠桥、府桥、石门桥、酒务桥、西观桥、凰仪桥等传统古老石板桥,平添水城氛围。(照片拍摄于2019年10月24日)</p> <p>府桥(照片拍摄于2019年10月24日)</p> <p>街道两旁还开设有很多传统的商店、餐馆、特色小店和值得一看的纪念馆,如越艺馆、黄酒馆、戏剧馆、书画馆等。(照片拍摄于2019年10月24日)</p> <p>绍兴鲁迅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内东昌坊口新台门内。祖居约建于1810~1813年,原为鲁迅家早年的住处。鲁迅的童年、少年时期在此度过,直至1899年出外求学。1910年至1912年,鲁迅回乡任教亦居于此。1912年至1919年间,鲁迅也曾几次回乡在此住过。(照片拍摄于2007年5月1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