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荒弃耕成为新的乡愁

李仲芳

<p>山青青,水碧碧,良田绿“草”成茵;红墙碧瓦,明窗净几,炊烟难觅;路宽宽,道净净,路灯成排;天蓝蓝,云悠悠,空气清新,到处弥漫着淡淡的橙、橘野花的香味,沁心入脾,身舒神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象世外桃源般,真叫人羡慕。面对眼前的青山绿水,可我还是高兴不起来,心中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当忧,心里有一种隐隐的阵痛,随之产生一种新的乡愁——抛荒弃耕。</p> <p>布谷声声催,农人悠悠闲。无论布谷喊破了嗓子,子规啼出了血,沉睡的田地还是没有热闹起来,我行我素,悠闲自得。水渠清清,鸡鸭在田地间嬉戏游玩。荒芜的田地不知沉睡了多少个春秋,往日耕田耖地的吆喝声听不到,播种育秧、春种秋收、忙碌的“双抢"也难再现。</p> <p>我徘徊于乡村小道,行走在田间地头,冥思苦想,希望从中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答案。在跟他们闲聊时,提及到“谁耕种,谁得补贴"时,从他们脸上的表情中,就给出了答案。从怏怏不乐的背影中,解读出已触及到了根本利益。</p> <p>“没有引水渠,没有排洪沟。晴三日泥开裂,落三天成泽国。土地流转给种田大户,种一年就吓跑了。政府租种的紫薇花、荷花,又能怎样。种植能手都无计可施,何况我们小小的老百姓……”。看似有理有据,听之情有可原。</p> <p>八十年代初,田地刚承包到户,农民对拥有种植自主权的渴望、热情,视土地为生命,为分得一亩三分地而父子红脸,兄弟成仇的事件时有发生。如今抛荒弃耕不再心痛,心安理得让人生疑,理由十足地让人无法驳斥。</p> <p>荒芜续年扩散漫延,父辈们把最后一滴眼泪也带进了棺材里。九零后对种田致富的欲望失去了信心,外出务工一月就能赚取一年种粮的收入,利益的驱使,彻底地丢掉了农活,忘却了农事,抛荒成为必然。</p> <p>八零前对饥荒的感悟是深刻的,有剖腹之痛,物质贫乏的岁月,早已烙在心中。“无粮不稳",“一顿不吃,饿得慌"的道理,在头脑里根深蒂固,终生难忘。几十年的种粮积极性,被外出务工高收入的磁力吸引得所剩无几。农把式,年岁已高,行动不便,难已耕种;年青的,多在外挣钱,留在农村的也不懂得如何耕种,犁不了田地,催不了芽,育不出苗,典型的农盲,已到后继无人的地步。</p> <p>抛荒弃耕这一农村极普遍的问题,早已引起上面的关注,惊醒着世人。既普遍,又难解惑,症结何在?一般人难已释怀。解放前,大多数贫苦百姓都是奔着想获得自己的一块田地,才跟着共生党打天下,对土地的拥有,不计生死,土地情结浓厚,视土地为命根。土地承包之前,集体所有制,毫无自主权,吃大锅饭,消日怠工,产量过低,种田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为了解决不相适应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才有了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出台。这样迅速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基本上解决了农村的温饱问题。品种的改良,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单产从几百斤突破到吨粮田。价格也从九块多一百斤,到现在百多元一百斤,粮价跟不上成本的价格。种粮赚不到钱已成定局。</p> <p>提高粮食价格?限制外出务工,种好自已的一亩三分田?这也不是好的举措。这样一来就会制约经济的全面发展,很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如今,国内粮价已高于国外的进口价,提粮价就会牵动着全国14亿人民,粮价不稳,物价就会波动。农民在家种田,限制外出务工,这样就会产生工业与农业之间的矛盾,引起工厂与农村争夺劳动力,势必引发工业产品的成本提高,同时影响工业的发展。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道理就摆在面前。“三农”工作已成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都事关“三农”工作,农村、农业、农民“三农"工作已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但,问题的关键点,应在于老百姓对土地认知观念的转变。老百姓普遍认为,分给我的田地,就是我的私有财产,不知土地归集体所有,自已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一旦把土地收归集体,自认为失去了土地。因此,加强土地法规的宣传很有必要,要不然土地流转、消灭抛荒弃耕、提高集约化种植,就会纸上谈兵,成为一句空话。</p> <p>消灭荒田荒地,已喊多年,雷声大,雨点希,收效甚微。最近,从统计上报的数据来看,满报现象极为严重。报大了怕影响乌纱帽,报少了对不起自已的良心,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纠结呵!近日,从种种迹象看,雷声虽缓,但雨点密,各村行动很有喜色,消灭抛荒指日可待;多年抛荒的田地,被农机翻耕出泥土的馨香,绿茵成肥,黑泥土重见天日。希望这次不是瞒天过海、暗度陈仓、形式主义、欺上瞒下的做作,而是真刀真枪的实战,彻底地消灭抛荒弃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