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电视剧《清平乐》剧照</span></p><p><br></p> <p> 马昆老师在《魏晋风流,医道独占》这篇文章中,把范仲淹作为了一位推动两宋儒医阶层形成的关键人物,论述的这部分内容相较于整个的鸿篇巨著来讲,更是如环无端,浑然一体,似一涛卷起千堆雪,又似小山重叠金明灭,不禁使我意犹未尽,浮想联翩,遂多方搜集资料,写下此文,以作为学习的补充。</p><p><br></p><p> 一直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谚语,其实这最早出自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卷十三《文正公愿为良医》记载,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他日,有人谓公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良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失于卑耶?”公曰:“嗟乎,岂为是哉;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且大丈夫之于学也,固欲遇神圣之君,得行其道。思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p> <p> 这就是后世“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由来,刘力红老师曾撰文写道:“医(中医)是中国文化里面很特别的一个科目,其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崇高与卑微。崇高者,以大道言之,如清代名医喻昌所言: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卑微者,医不过中九流也。”因此当时范仲淹所表现出的胸怀和格局是常人所难以达到的。范仲淹是儒家代表,是胸怀天下、心系百姓的儒者,因此把造福百姓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标尺,这也是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延展,正如元代戴良所说“医以活人为务,与吾儒道最切近”,以至于后世好多医家是因为考取功名不顺退而行医,获得巨大成就。如果有幸可以成为良相,那就好好“先天下之忧而忧”为百姓谋福利;如果不能成为宰相,可以作为一个医生,悬壶济世,救助诸苦。宋徽宗特别重视医学,下诏编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重大工程,并亲自撰写医书《圣医经》。这个阶段开始出现“儒医”这个职业,《宋会要辑稿·崇儒》:“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类,使习儒术者通黄素,明诊疗⽽施于疾病,谓之儒医。”并且明确让儒士学医。</p><p><br></p><p> 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商朝开国宰相伊尹,其本职就是厨子,但是也是最好的厨子,懂得调和五味,相传中医名方桂枝汤就是出自伊尹之手,做出来的饭菜特别好吃,商汤对其做出的饭菜非常爱吃,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大国就像做小菜一样简单,这也突出了宰相和中医的联系。</p><p><br></p><p> 何谓良医?清代名医叶天士这样描述:“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一艺而三善咸备,医道之有关于世,岂不重且大耶!”立德、立功、立言古人称为“三不朽”的重要功德,说白了,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叶天士借此来说明医学对黎明苍生的作用。“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伟大情怀,体现了对人本身的热切关爱和对生命的敬重。</p><p><br></p><p> 近代医家张锡纯曾言:“吾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作为”,这正是值得我们每个医学生都铭之座右的良言。我们要重拾先辈的优良传统,立大志,发大愿,志存高远,目标明确,以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技能和高尚的品格,做有益于天下苍生的事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