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榆林市第一医院绥德院区神经外科</p><p>郝东宁教授,宋彦彬主任团队</p> <p>患者:吴xx,33岁,男性,主诉“反复头痛5年,加重伴视力减退40余天”。</p><p>患者于入院5年前间断性感头痛,主要表现为双侧颞部疼痛,间断性发作,每次持续时间不定,可自行缓减。未给予重视,近40余天,感头痛加重,持续时间变长,并存在视力模糊。</p><p><br></p><p>视力:左0.8,右0.6</p><p><br></p> <p>激素检查未见明显异常</p> <p>入院后完善检查,在全麻下用神经内镜行经鼻蝶鞍区占位切除术,术中证实是Rathke囊肿</p> <p>显露鞍底</p> <p>磨除鞍底</p> <p>打开鞍底</p> <p>切除肿瘤</p> <p>经治疗两周后出院。</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Rathke囊肿:</span></p><p>文献史上,最早提到Rathke裂囊肿的人是Luschka,时间是1860年。而在53年后(1913年)Goldzei第一个报道Rathke裂囊肿会产生临床症状。这是一种良性病变,常位于蝶鞍内垂体前后叶之,通常Rathke裂囊肿并不会产生任何不适症状,多数情况都是偶然发现的。但是,这种病变也可产生占位性效应,对周围神经结构造成压迫,比如垂体、视交叉等,导致头痛、垂体功能低下、视力损伤等。对于这类有症状的Rathke囊肿,标准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减压,通常都采用的是经鼻蝶入路。</p> <p>Rathke裂囊肿是Rathke囊的残留物,而Rathke囊起源于外胚层(胚胎4周形成)。</p> <p>垂体发育图示。A. 垂体有两个发生源。垂体前叶起源于原始口腔顶(咽上皮)的外胚层,而后叶(随同间脑残余一起)起源于神经外胚层。在胚胎第4周中期,Rathke囊(这是一个憩室)从咽上皮向背侧突起,然后从原始口腔顶向上生长。当与向下生长的间脑连接后,形成了神经漏斗,并开始掐断其与原始口腔之间的连接。B. 到胚胎第6周,Rathke囊和咽上皮口腔之间的联系慢慢退化,Rathke囊细胞增殖形成垂体前叶(又称为前垂体或腺垂体)。C. 神经漏斗形成神经垂体(垂体后叶)。D. Rathke囊向漏斗前部延伸,形成腺垂体结节部。Rathke囊的后表面不增殖,形成不发达的中间部,尽管Rathke囊在胚胎发育早期闭合,但是在垂体前后叶之间的中间部往往都会有一个Rathke裂残留。这个Rathke裂有时也会扩张,形成Rathke裂囊肿,囊肿如位于垂体中间(中间部),则为I型囊肿;如向上延伸至鞍上区,则为II型;如囊肿完全位于鞍上,则为III型(Mb:乳头体;Och:视交叉)。</p> <p>胚胎第8周左右,Rathke囊向尾端生长,与漏斗融合,形成颅咽管。Rathke囊进一步形成腺垂体和中间部,而漏斗则发育成神经垂体。此时,在中间部形成Rathke裂。在随后的发育过程中,这个裂如不能退化,那就会囊性扩张,形成Rathke裂囊肿。体积较大的Rathke裂囊肿可向上进入鞍上区,因而这类囊肿通常都会产生临床症状。尽管绝大多数Rathke裂囊肿起源于鞍内,但仍有一小部分却是起源于鞍上。</p> <p>由于纯粹起源于鞍上的Rathke裂囊肿较为少见,所以时至今日,还不清楚这类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及其治疗效果。但是,通过其病理生理发生机制,可以推测——手术很困难,而且复发率高。</p> <p>为了便于术前临床和术后疗效的评估,将Rathke裂囊肿分为三种类型。</p> <p>Rathke裂囊肿的解剖分型。I型(A-C),II型(D-F),III型(G-I)。I型——鞍内型;II型——鞍内-鞍上型;III型——鞍上型(Och:视交叉)。</p> <p>对于I、II型,常规使用的是——显微镜下或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为了能使正常垂体组织遭受最小的损伤,通常会在T1(增强)矢状位像上辨认正常垂体最薄的位点,在显露鞍底硬膜后,利用神经导航指引切开的最佳位置。</p> <p>辨认正常垂体的最薄位点,然后利用神经导航引导。这样可最大程度的降低正常垂体的损伤。</p><p>然后,在正常垂体最薄处倒“T”型切开硬膜,横切口长约5-8mm,直切口长约5mm。</p> <p>然后,在正常垂体最薄处倒“T”型切开硬膜,横切口长约5-8mm,直切口长约5mm。</p> <p>A. 倒“T”型切开鞍底硬膜。B. 三角形开放硬脑膜(D),(N)为正常垂体,(C)为囊肿壁。C. 完全切除囊内容物。</p> <p>如果在囊壁和正常垂体之间能看到界面,那么沿着这个界面分离并抬高垂体,再切除囊肿,这种操作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正常垂体的损伤;然后,在囊壁上开一个三角形口,取活检,尽可能的切除囊内容物,一定注意不要造成周围结构不必要的损伤;向囊腔内导入70°内镜,以确证囊内容物的彻底清除。</p> <p>以前的文献报道,Rathke裂囊肿的发生率占垂体病变的18.6%-27.5%,需要外科治疗的囊肿很少,因而,对于Rathke裂囊肿是否需要外科治疗还未达成共识。目前,公认的手术指征——对于存在占位效应的囊肿,并出现内分泌功能障碍的病例。但是对于那些偶然发现的,或是仅表现有单纯性头痛的Rathke裂囊肿的病人,手术的必要性存在争议。我们认为,手术的目的在于减压,所以在做决定前,要充分的考虑患者的内分泌功能和视神经功能。</p><p><br></p><p>手术的原则应当是——囊壁的切口不可过大,只要能达到充分引流囊内容物的目的即可,这样可最大程度的避免内分泌功能障碍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此外,对于老年人,术后出现垂体前叶功能损伤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在决定是否手术前,要充分权衡利弊。对于术后复发的Rathke裂囊肿,需要的是仔细的临床随访,而非急急忙忙地决定再次手术。</p> <p>Rathke囊肿的MRI鉴别诊断</p> <p>I型(鞍内型):囊肿最大径一般小于10mm,主要与垂体微腺瘤和空蝶鞍鉴别。鞍内Rathke囊肿位于垂体前后叶之间,边缘光滑锐利,无强化壁结节。垂体微腺瘤极少坏死、囊变和出血,增强扫描可见强化的垂体瘤组织。空蝶鞍内填充的脑脊液与周围脑脊液相通而无分界,垂体扁平且紧贴鞍底。</p> <p>II型(鞍内-鞍外型):与垂体瘤突破鞍隔由鞍内向鞍上生长类似,易形成中间细而两头大的“束腰征”,垂体大腺瘤内坏死、囊变和出血形态欠规则,增强扫描可见厚壁强化的肿瘤组织,海绵窦也易被垂体大腺瘤组织推压、包绕。 </p> <p>III型(鞍上型):主要与好发于鞍上区的蛛网膜囊肿和囊性颅咽管瘤鉴别。蛛网膜囊肿呈均匀的脑脊液样MRI信号,这不难与表现为T1WI高信号的Rathke囊肿鉴别,囊内容物稀薄的Rathke囊肿T1WI虽也呈低信号但其信号通常略高于脑脊液信号。囊性颅咽管瘤常伴有钙化,增强扫描囊壁厚薄欠规则且可见强化的壁结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