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 章庆生)</span></p> <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图为刁铺龙王庙现今全景图</span></p> 龙庵兴旺 <p>清代嘉庆二十二年(1817),龙慧庵又重建扩建了一次,院中的两株古柏正是那时所植。东边的一株古柏在1977年因台风袭击,连根拔起。因根部折断,无法复栽,后来折价卖给了环溪小学的老工友李天伦。倒下的古柏,锯断时,散发出一阵阵幽香,木质极好。</p><p><br></p><p>清代中晚期,龙慧庵发展到鼎盛时期。</p><p><br></p><p>刁铺位于三县(泰兴、泰县、江都)交界之处,水陆辐辏之地,周边乡村、水村多为农民、渔民,旧时靠天吃饭,祈“龙王”护佑。暴雨洪灾,求龙王止雨退水;久旱无雨,求龙王降雨润禾;江河行舟,求龙王顺风顺水;外出经商,求龙王保佑平安;家里人生病了,祈求康复,带一点香灰当“灵药”;孩子要科试了,祈求金榜题名,鱼跃龙门……香火越旺,捐款捐田越多。民国初期,龙慧庵的庙田多达90余亩。</p><p><br></p><p>龙慧庵前面,直至环溪河边,形成了“龙王庙广场”。五十年代后期,龙王庙广场与关帝庙广场连接起来,成了刁铺的“中心广场”,能容纳数万人集会。广场上有简易足球场、篮球场。庙会集市、节日舞龙、元宵灯会、体育比赛、水龙演练、杂技表演、露天电影……甚至镇压反革命,枪决死刑犯和大型群众集会多在此举行。一度时期还用于“农贸市场”、商贸展销等,这是后话。</p> <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龙王庙现存一株古柏</span></p> <p>据老庵僧回忆,旧时龙慧庵的法事频繁。日常功课是朝暮课诵。二时课文多为大乘藏教所摄,如《楞严》《大悲》等咒,《阿弥陀经》《蒙山施食》等。礼诵要做到:身体端肃,口出清音,意随文观。每逢朔望,还有二时祝赞等祝祷护法神。</p><p><br></p><p>最多的是香期法事,香期指诸佛、菩萨的诞日(如正月初一,弥勒佛诞日)、出家日(如九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出家日)、成道日(如腊月初八、释迦如来成道日)等。每逢香期,举行仪式,燃香供献,诵经念佛,善信者也多于此时进香结缘,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此时,也带动了镇商的市场繁荣。</p><p><br></p><p>其他法事,如“佛像开光”,多为商号或富户新请佛像;节日法事如上元节消灾祈福吉祥法会;中元节超荐报恩法会。</p><p><br></p><p>最大的活动是“出会”(龙王菩萨巡游)。早期的“出会”是逢大旱或瘟疫流行,请龙王菩萨“出坛”巡游,为的是“求雨”“免灾”。后来演变为“二月二”的“迎神赛会”,把“祭祀神灵”与“文艺表演”结合起来,借礼佛娱神而聚会娱人。“龙王庙”庙会由社会上的绅士、民间组织和寺僧联合组织,每次都经过充分的准备。</p><p><br></p><p>“出会”时,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从庙门口出发。八名轿夫用两根长长的轿杠肩抬“龙王”神龛。(镇郊一位吉姓人家还珍藏两根4米多长的“抬神轿杠”)前边有专人“鸣锣”开道。后面有“扛旗打伞”的,有掮着府牌的(“迴避”“肃静”牌),还有刀斧锤戟等执事队,再后边是鼓乐队、祭香队、龙舞队、花灯队……</p><p><br></p><p>“出会”队伍中最吓人的是“跳马夫”和“烧肉香”。马夫(又称“马弁”)身材膘悍,束一条红裤,上身赤膊,钢针穿腮,银针刺身,跳跃腾越,棍舞如风。“烧肉香”更邪乎,钩子钩在臂上,钩下挂香炉,烟火熏烤皮肉,传出怪味……民国后期,这种形式就取缔了,过去老人们讲述这些时也皱眉摇头很反感。</p> <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图为庙会舞龙灯(源自网络)</span></p> <p>“出会”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舞龙灯”。刁铺龙王庙庙会一般有9支舞龙队,周边乡村中事前联系确定8支队伍,分别备青龙、赤龙、紫龙、白龙、绿龙、橙龙、乌龙、银灰龙。镇上备“金龙”,由商会出资制作“金龙”。“龙眼”活络有神,舞时有翻动自如之感;“龙嘴”张合适度,舞时有吞云吐雾之势;“龙身”9至13节,一节一棒,一棒一人。</p><p><br></p><p>每支舞龙队的指挥者,是执“球”柄的人,彩球引领蛟龙飞舞,锣声一响,“龙”随之上下腾越,左右翻滚,犹如真龙奔腾欢跃。舞龙者动作灵活多样,或站或跪,或卧或滚,或逗或亲,穿插迂回,倒海翻江,气势磅礴,十分壮观。</p><p><br></p><p>舞龙的技巧在于紧凑、快速、善变、协调。套路较多,据说大的套路,应三十六天罡,小的套路,应七十二地煞,合成108种,应梁山好汉之数。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大多数人是围着看热闹,不知什么叫“二龙抢珠”、“八卦摆阵”、“仙人宝塔”、“哪吒闹海”、“千人背纤”、“麒麟送子”、“金蝉脱壳”……听说“螺蛳结顶”难度蛮大的。</p> 印谷当家 <p>龙慧庵几经兴衰,清末到民国时期,最后一位当家师的是印谷。</p><p><br></p><p>印谷11岁削剃入庙,拜在妙珠法师门下。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19岁的印谷“受戒历持龙慧禅林、赵李乡小龙王庙、故土乡火星庙三处”。一个年轻的僧人,居然成了三个寺庵的当家人。</p><p><br></p><p>“终徇己以效能,靡因人而成事”。印谷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面临的难题,很能干。据历史资料所载,他“不辞劳悴,握算持筹,鸠工庀材”重修寺庵,为诸神像再塑金身,经过两年的奔波操作,庙容庙貌“焕然一新”。</p><p><br></p><p>印谷禅师效法历代名僧,四方云游,朝山拜圣,遍访五岳,精进修持20年,“心胸眼界高轶群伦”。民国十二年(1923),印谷禅师又结识了一位年轻的新僧才——大醒。</p> <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图为大醒法师(源自网络)</span></p> <p>大醒(1899~1952),俗姓袁,东台师范学校毕业。他读到憨山大师的《梦游集》,对佛教产生了信仰后,独自来到太平庵(刁铺镇东郊,吉庄之南)出家。他拜见龙慧庵的印谷禅师。年轻人觉得印谷和自己崇拜的偶像憨山大师有相似处,都是11岁出家,都喜欢游历名山精修,都不畏艰辛,勤苦创业……印谷摇头说:不敢当,不敢当,我怎么和明代大德高僧相比呢?我能为佛法尽一点力,吾愿足矣!印谷见大醒气宇轩昂,谈吐非凡,诚恳地说:“你有学问,未入山门就有了佛性,真不简单!”印谷预言大醒日后必能办大事。二人相处时间不长,却成了知音僧友。后来,在印谷禅师的引荐下,大醒在扬州天宁寺随让之和尚剃度,1924年,印谷和大醒一起赴泰州光孝寺,聆听太虚大师的讲经。</p><p><br></p><p>1925年,太虚选中大醒至庐山大林寺“庐山学宭”深造。1928年,大醒奉太虚之命,在厦门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方持学务,担任监院。1935年,大醒东渡日本,结识日本佛教学者……在上世纪20年代、30年代,大醒一直和印谷禅师保持联系,后来因抗日战争中断了联系。抗战中,大醒组织僧众支援抗日,卫国护教。抗战后,大醒去浙江、去台湾为佛教事业作出很大的贡献。</p> 禅师助学 <p>民国十七年(1928),李煦春先生联络商会,借助荒废的梓潼殿,创办了环溪小学,聘任李寿山为环溪小学首任校长。这时学校碰到了很大的难题:缺少经费。因为环小初创时期,县局还未批准为“公立”,不拨给办学经费。当时学生人数少,一个班只有十几人,收一点学费也很有限。学校开学后,办公经费、教师工资、购买教学用品,都需要钱呀!</p><p><br></p><p>“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龙慧庵的印谷禅师伸出了援助之手,几乎承担了学校常年大部分办公经费,大大减轻了学校董事会向社会募捐的压力。为什么印谷能慷慨解囊呢?</p><p><br></p><p>印谷在与后起之秀的大醒法师交往中,深有感触。大醒为什么能在短期内干出大事?他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功底,太虚大师才选中他去“庐山学宭”深造。“学宭”是佛教界优秀学子荟萃之地,在那里听到的是国内一流的高僧授课,同时学习了英语,能参与国际佛教的学术交流。大醒有了腾飞的平台,掌握了较全面的佛教理论,才能主编《现代佛教》《海潮音》《觉津》等刊物,进一步弘扬佛法。太虚大师往生后,又是大醒法师,参与编辑《太虚大师全书》。</p><p><br></p><p>印谷进入佛门近40年,也曾不断学习、不断研修,但自己毕竟没有经过学校教育的培训,他自嘲为“麻袋上绣花——底子太差”。正因为这样,他更认识到支持办好学校,为国家、为社会培育人才,功德无量。</p> <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小编于2012年编排摘录《龙慧庵记》</span></p> <p>印谷长期生活在圩岸村的小龙王庙,李煦春、李寿山都是圩岸人,他们很早相处、相识,印谷钦佩二位刁铺教育的开创人,更愿意为他们助一臂之力。</p><p><br></p><p>1929年,龙慧庵又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之事:印谷积蓄多年暗藏在地穴中的2000枚银元不翼而飞。这是印谷十多年筹备,打算在龙慧庵西侧建“藏经阁”的唯一经费,印谷急得欲寻死谢罪。李煦春先生知道后,立即报案,催县公安局司法课派人来侦缉。李煦春还发动镇民配合分析排查,果然迅速破案,银元未损,起脏时整整装满了两只水桶。</p><p><br></p><p>印谷见银元失而复得,万分欣喜。他与众僧和居士们商议后,决定将钱全部捐给环溪小学。他们觉得办学校比建庙舍更重要,这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善举。李煦春用这笔款,在刁铺商会支持下,为环溪小学在“魁星阁”北侧,建了一排人字梁结构的标准教室。当时,这是一件轰动全县教育界的大事。泰兴县教育局为了表彰龙慧庵庙僧捐资助学的义举,局长殷佩斯亲自到刁铺颁赠“觉路宏开”金匾(字体和图案均“镏金”)。</p><p><br></p><p>“觉路宏开”一语双关,原指佛教用语中的本觉、正觉,开启大德大慧之路,化用又指开辟智慧之路、文明之路、成才之路。</p><p><br></p><p>此匾原悬挂于龙王庙大厅,五十年代初我们见过但不懂其义,不知来历。六十年代,校长徐邦德将大殿改建为“大办公室”,此匾也改制为“百年树人”匾(纪幼云手笔)。2019年,我在圩岸社区“煦春学堂”,帮助复制了此匾。</p> 寒来暑往 <p>从民国二十九年(1940)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龙王庙的僧人只能在圩岸小龙王庙中艰苦度日了,庙宇变成了各路驻军指挥部。</p><p><br></p><p>1940年,是“鲁苏皖边区游击队总指挥部”(张松山的游击队改编);</p><p><br></p><p>1941年,泰州李长江投敌后,伪二十四师颜秀五的部队在此驻军,不少抗日志士曾在这里被严刑逼供,被枪击、刀刺、活埋,有的被活活打死,佛教净土,一度成了“人间地狱”。</p><p><br></p><p>1945年,日寇投降,这里又变成国民党泰州驻军25师沈士源的团部……“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p> <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龙王庙被列为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1948年11月27日,刁铺解放了,人民政府接收了已是千孔百疮的“龙王庙”。1948年底至1984年的三十多年,龙王庙和朱氏宗祠改建成环溪小学校舍。这里虽未恢复“龙庵梵钟”,但响起了清亮激越的“校园钟声”。今年77岁的吉南,在5岁“小丫”时,因其早慧,加上母亲是教师,成了进入“龙王庙”时期环小的第一批学生。这里摘录她写的“童年拾遗”片断,让大家了解当年的“实景”:</p><p><br></p><p><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龙王菩萨的高大塑像耸立在一进校门的门厅中间,菩萨手持笏板,头带王冠,身着宽袖龙袍,浓眉大眼长须,一脸的威严又不失慈祥,脸对校门,俯视着进进出出的小学生。我刚读一年级,才五岁,胆子特小,每次从菩萨身边经过,连跑带溜。穿过门厅,眼前便是一个大天井,左右两个大花坛,一边一株高高耸立的柏树。一个花坛是粉红色的月季,开得像座大花轿;一个花坛长芍药,暮春季节蓬勃盛开,一派欣欣向荣。穿过花坛就是大殿,粗大的圆柱子最醒目,地上铺了罗底砖,当时是小学的礼堂,一个小舞台正对大门,大殿内的神像移到了墙边上。</i></p><p><br></p><p><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课间休息时,男生在大殿子里滚铜板(吃“皮糠”)、笃弹子(玻璃球);女生则抓“磨儿”、跳绳、拍皮球。记得我有一只刚从上海带回来的大皮球,好几个女生都来跟我一起拍,跨、跷、跪、踏、跮、转、跐,玩得不亦乐乎。我球艺极差,不小心球滚进了小舞台边上一个大柜子底下,我赶紧去捡,猛一抬头,柜子里还立着个大菩萨,吓得我手忙心慌脚乱。上课的钟声响了,同学们都收起玩具,涌往教室。</i></p><p><br></p><p><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我上小学的第二年,门厅和大殿子里的菩萨像已没有了。大殿子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我读二年级那年学期结束的“典礼”。全校12个班的学生黑压压坐满了礼堂,姓茅的校长在台子上宣读领奖名单时,竟读到了我的名字。一个老师让我上台,我胆小,不敢上台,边哭边用手指甲抠我脚上一只有金鱼的墨绿色绣花鞋。后来还是班主任黄佩云老师把奖品送到我手上,是一打带橡皮头的长城牌铅笔。</i></p><p><br></p><p><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小舞台每逢节假日,学生们在上面表演文娱节目,我也曾在上面跳过“快乐的节日”、“棉花舞”……</i></p> <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图为龙王庙改为学校后的教室</span></p> <p>环溪小学伴随“龙王庙”宝殿,经历了抗美援朝、农业合作化、“三面红旗”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期,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十年文革”时期;经历了拨乱返正、教学改革时期。1984年底,环溪小学全部迁入两泰公路(现为扬子江北路)东侧的新址。</p><p><br></p><p>1985年,“龙王庙”并入“三泰”啤酒厂厂区。</p><p><br></p><p>1988年,龙王庙(龙慧禅林)定为泰兴县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确定为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p><br></p><p>2011年,“三泰啤酒”厂通过资产整合,成立“华润雪花”啤酒集团,迁入高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从2012年起,刁铺人民多次呼吁复建“龙慧禅林”,形成高港“龙文化广场”。区、街道也多次拟定建设计划,但都因一些因素未能实施。刁铺人民期盼,龙庙梦圆。祈祷龙港凤城的祥泰之州,龙凤呈祥。</p> <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龙王庙旧景</span></p> <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摄影:孙惠玲)</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声明:本文除标明“源自网络”的图片外,其它图片版权独家拥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