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四月九日大早,有对爷爷奶奶进店,直言要买个几百块钱的小冰箱。我告诉他们,我店最小的冰箱也是双开门的,最低价也需一千多。老爷子说看看,不料一看就看中了。我问他们哪里人,回答是“泰冲”,在开单填写地址时,他说是“泰港”,我十分惊讶,想必我起初听偏了。“泰冲”在山门附近,“泰港”则在几十里外的桐山,相距十分遥远。我再次落实详细地址时,他说是桐山大江老山坑的。我是桐山人,对大江自然熟悉,可老山坑却是第一次听闻。老爷子补充加强调,货要送到山顶高头,要爬陡坡,并且还是泥巴路,要四个轮子的车才稳当,必须要保证送货到家才买。</p><p> 我有些后悔,一个特价冰箱的送货成本太高了!但当他自豪地说了声,他那地方“是子孪相公的出生地,并且他称子孪叫三叔”,我一下来了兴趣。子孪是旧时山门区域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在祖父及父辈年代的传颂故事很多,可谓家喻户晓。我当即决定随车送货,趁机走访一趟这个诞生奇人的地方。</p> <p> 老人家上街可是做足了计划和准备的。老俩口化了近三个小时在街上购买各类生活用具及其它物品。粪箕两担,簸箕一只,化饼糖果一大袋,猪肉数斤,香烟整条,羽翼初长的中鸡若干只,挤在一个纸盒里打打闹闹。大件小件陆陆续续搬来,依次堆放在门口,不慌不忙,又有条不紊。直到中午十二点,才宣告买齐。</p><p> 已到吃中餐的时侯,我依着俩个老人的喜爱,分别舀了一碗饺子和臊子面权且填肚,然后整装出发。</p><p> 一到大江河边,老爷子指着对面山顶的屋子说,那盖有红瓦的就是他家。老山坑果然是高。泥石马路沿陡坑歪歪扭扭上升,山泉顺谷涧哗哗急泻而下。小货车铆足干劲,吼叫着喘息着,只顾往上冲。飞泉呐喊助威,山鸟高歌鼓劲。好不容易冲上山顶,我才把握出汗湿的拳头放松,紧憋的气息舒缓,深深地呼气吸气,可吸进的是货车电机马带及轮胎磨烧的刺鼻臭气。</p><p> 老爷子屋角“之”路转得太急,窄路又临悬崖峭壁,小刘师傅不敢冒险将车开到屋角,就在屋下稍宽处停妥。小刘手脚麻利,上下几个来回就将小物件悉数搬完,然后熟练地背起冰箱,小步快跑着上坡。老板儿子有心帮忙,却找不到用力的地方,只能被动地跟着小刘一阵紧跑。</p> <p> 年岁不轻的我在最后压阵。木屋檐廊的跨坎过高,不能轻易蹬上,老爷子因地制宜地架设一座杉木短桥,小巧稳实,透着几丝古意,隐现几分童趣。脚板踏上去,舒适又轻灵。</p> <p> 放置冰箱的房屋中无间隔,宽敞通畅,但物什杂乱。一张传统木雕床架,古式新色,素帐高挂,塑布覆垂,绘染龙飞凤舞的镶格玻璃半遮半露,含蓄又明丽,如再稍加整理装饰,此床必是华美动人。</p> <p> 预放冰箱位置,原有排插通不了电,老爷子忙催唤儿子找来数个破旧插板,小刘一一拆解拼合组装。我便抽身走出。</p><p> 檐廊左端壁脚,有褐色杉木皮平展堆叠,上置遮阳檐帽一顶,保暖鞋一双。但令我两眼放光的是那沾染泥巴,配有杂木手柄的一把割草刀,及一把砍柴刀,弯头直身,首尾相连。柴刀缩进野木刀鞘里,系绳卷曲,油光锃亮。这,也是我曾在故乡割草砍柴的全副武装。</p> <p> 一步之距的临坎廊沿,一只自制四方小凳,榫卯分明,褐色长条磨刀石块,仰卧在特制固定的木架上,已被岁月的刀口磨蚀得瘦棱而光滑,也把生活的刀斧细细地耗磨,磨走顽钝,磨出锐气,磨出“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人生哲理。</p><p> 磨石左侧是一盆磨刀水,石本刚强,水则温柔,刚柔相济,方能磨合出刀斧的锋芒。</p><p> 此刻,刀悠着,凳空着,石闲着,只有平静的盆水,倒映着繁枝绿树一棵,正奔着头顶的太阳生长。</p> <p> 紧邻的廊柱,斜倚着一块一人合围的原始砧板。树皮皲裂粗糙,只有历经百十年的风雨岁月,才能长得这样壮实而沧桑。而今,被锯成短截,和百姓人家一道,共把人世间的酸甜苦辣细细品尝。</p><p> 还有这只跨越上千世纪的“木马”,三足鼎立,朴拙敦憨,曾经建功赫赫,而今却失宠于天下。这可是勤劳智慧的老祖宗借以建屋造厦的“神马”呀,一直助力着悠悠华厦的文明进步与世代繁华。</p> <p> 檐廊右端壁脚,整齐地叠码着一堆劈好的野柴。透过它,我恍惚嗅到了柴火饭菜的香味,感受到了冬日灶膛的烘烘火暖。</p><p> 又是两双鞋子摆放其上,正舒适地晒着太阳,吸收着热量,转而又将温暖传递到主人脚上。</p> <p> 近右前端,一幢简陋建筑茕茕孑立。杉皮盖顶,杉皮做壁,入口破旧床单垂挂做屏,矮粗梯楼踏足,我不说你也明白,这是百姓家的古老茅厕。</p><p> 我担心风号雨骤时,它会摇摇晃晃,悬挂之物被风鼓成翅膀,连带茅屋一起飞翔。我脑子回荡着,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生活中总有吃喝拉撒的全套节奏,如厕也是大事情,此处景观是极需优化的。</p><p> 一台打谷机,木皮遮盖,俯卧在旁。主人老了,不知可否老当益壮将它扶起,雄武地扛向稻田?</p> <p> 堂屋中的方桌及簸箕,正凉摊着新鲜的野生谷雨茶叶,翠嫩带黄。这可是老奶奶亲手从荒谷野岭采摘到的,且不管制作怎样,但就来源而言,这些茶叶堪称是茶中极品。</p><p> 房门口传统的长条方格楼梯,是黎民百姓上楼下楼时手脚并用的攀爬工具。</p> <p> 再入西房,四方杉木烤火盆外,是一只旧式盛米扁桶,下端有些破损,上有压力锅一只。盛米入锅,插电做饭,用得直接明了。</p> <p> 窗前书桌,有台32彩电,旁有稳压器,DⅤD,网络接收器重叠放置。如此高山农户,竟有网络接通,实在让我叹服。</p><p> 压力锅,彩电,冰箱,是这户人家的现代时尚,老爷子说,还计划买台洗衣机,我极其鼓励期待着他完成心愿,当然,无需一定从我店买取。</p> <p> 老爷子夫妇均是八十高龄。人至老迈,尚能相依相伴,就是人生有福了。老爷子看上去气色不错,但他说身体毛病不少。可我欣喜地看到,老人很是乐观豁达,笑容常在。</p> <p> 尽管家室简朴,可中堂整洁明亮,祖先、财神龛位洁净,烛香常设,可见老爷子是个有信仰有敬畏的忠实百姓。</p> <p> 东房一侧,两个长方形的漆黑木盒同排摆放,杂物堆积,裸露黑光,阴冷逼人,这是老人的“千年屋”。传统的农村百姓,辛苦奋斗一生,都为着建好三座屋子,竖着的,有雄伟气势,留给儿子传宗接代。横着的,窄小紧促,留给自己百年身后相依为命的夫妻长眠。这项伟业一旦完成,内心成就感便满满盈盈。</p><p> 一只白毛母鸡正专心啄食心爱的米粒,心无旁鹜。母鸡食料精美,我推测其主人的生活也必是不赖的,甚幸!</p> <p> 一切是自然常理,但我还是看着沉重。走出房间,便是阳光灿烂。崭新的木制澡盆,正承接着纯净清亮的泉水,涓涓绵绵,浪花轻绽。自来水管很新,可以想见,这儿不久前是用竹节筒连接,从近处山谷引水到家的,现已换成了新时代的自来水,这也应是得益于国家民用饮水工程吧。这工程减弱了农家田园诗意,却突出了现代文明气息。</p><p> 我明白,咱老百姓只是在乎衣食丰足,省力图便,什么传统文化,诗情画意就让那些清雅闲适之士,去介意去在乎吧。</p> <p> 看到老爷子身旁双手及面庞因火致残的儿子,及家中物什,我依着思维逻辑,却心怀忐忑地问他,这座宽敞新亮的瓦房,是否得到过政府的帮助?老爷子颔首称是,说堂屋板壁全是政府出资建造的,残疾儿子也享受着国家五保政策,能保障基本生活无虞。话语里有七分感激,还有三分的不满足。但我是亲眼看到了,政府扶贫惠民的举措,老百姓还是获益匪浅的。</p> <p> 我本是奔着子孪相公的传闻轶事而往的,可老爷子说,他见到叔父子孪时年岁尚小,记不得许多东西。待他年长知事,相公叔父早已离开了老山坑,翻过银矿山,到背岭的石柱落户成家了,而后又四处奔走忙碌。老爷子只笼统地说,子孪是在武港考取功名的,回乡后名扬一方。地方每有烦杂辣手之事,必提及子孪,子孪一到,便化繁为简,迎刃而解。没有更多详细故事提供。</p><p> 所获不尽我意,多少有些失望。但我此行仍然收获颇丰,我在老山坑意外地看到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实的传统农民家庭,看到了行将消失的千干万万百姓家居的一个留存。我也仿佛回到了自己曾经的农家,内心感慨连连。</p><p> 在老爷子屋前人家,我看到了一只老母鸡极尽疼爱地照顾着一对小宝宝,在鸡屋前耍玩。我独自幽默,家禽无两胎生育限制,为何不是群小簇拥?时至如今,这种土生土长啄草觅虫的农家鸡已不多见。当我看到主人家门口有好几只扑飞腾欢的成年鸡时,马上有了买只回家的想法,便试着问女主人,她微笑作答:全是喂给自家吃的!</p><p> 打自己住到街上,就只有吃饲料鸡鸭的份了,形同食蜡。我不由得对老山坑――子孪相公的故里羡慕起来。</p><p> 下山前,我忍不住再次回首仰望老爷子的传统泥瓦木屋,仰望木屋后耸入云际的古树,再次想起我此行的初衷,即有一些文字在脑中组句成诗 :</p><p> 千古老山万古坑,</p><p> 几回谷岭孕贤能。</p><p> 相公轶事谁传录?</p><p> 古木森森月照明。</p><p><br></p><p> </p> <p>2020年4月13日于山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