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华的美篇

王子华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紫云山》 “紫云论坛” 第(7)期总第(184)期 紫云山文友群编辑</span></p><p> </p><p>总编:游生忠 </p><p>编辑:王子华</p><p>评论:许鹏程 廖永生</p><p> 目录</p><p>一、诗歌评论之窗</p><p>1.黄莱笙:《三明情节引申战“疫”创作》 </p><p> 2.静芸:《读巴桐先生诗行,浅说短诗歌的优美》</p><p> 3.廖永生:《点评李菊珍&lt;暮雨&gt;》</p><p><br></p><p>二、散文评论窗</p><p>1.洪顺发:《情在诗心守望中》 </p><p><br></p><p>三、创作谈</p><p>1.巴桐:《融古入今,古为今用》</p><p>2.游生忠:《关于诗歌与诗词交融问题讨论》</p><p> 3.许鹏程:《状元诗之我见》</p><p> 4.许鹏程:《关于现代诗歌的写作思考》</p><p> 5.许鹏程:《罗正煜诗词读后感》 </p><p><br></p><p> </p><p> </p> <p> 前言</p><p> 疫情无情人有情,春日温暖爱同行。《三明情节引申战“疫”创作》 ,《读巴桐先生诗行,浅说短诗歌的优美》的诗歌评论,带给文友们鉴赏诗词的方法指导,也从中让我们体会到一位海外游子的拳拳爱国之心,令人肃然起敬。《情在诗心守中》的散文评论,以“情”为抓手,从情是散文之灵魂的角度作具体阐述,此种鉴赏方法值得文友们学习效仿。诗歌是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它永恒的魅力,扣击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我们美的熏陶和享受,几位老师关于诗词的探讨,见解独到,深入浅出,论据有力,论证充分,文友们享受了一道独特的精神大餐,在感受老师们深厚文学功底魅力的同时,更多给予文友们启发,借鉴和指导。</p><p> 柳芽满树,花香四溢,依着暖阳微风,走进紫云诗苑的春天,我们一起来听百鸟争鸣,看繁华似锦!</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三明情结引申战“疫”创作</span></p><p> 黄莱笙</p><p> 2020年3月14日中午,我在朋友圈随手拍发了两张三明山中小景,曰“繁花与空亭就在一念间转化”。按时差倒推,这个时段在美国应当是夜半了。不想,远在旧金山的巴桐却未曾入梦。他瞅着这两张小景辗转反侧,从故乡三明到疫情武汉,诗句就此出发。</p><p> 巴桐是从三明走出去的著名旅美作家,他与蔡其矫、范方、刘登翰等人共同引领培育了著名的三明诗群。我们一直保持着常态联系。今年以来,三明在做城市名片推广,元旦到来,我俩还在悠然互贺红色三明、绿色三明、工业三明、文明三明吉祥美好,不料,即将除夕,一场疫情就揪紧了大家的心态。他的深夜我的白昼,抑或他的白昼我的深夜,巴桐从关心三明的朋友,渐渐聊到全国聊到武汉,直至定格这两张山中小景,巴桐愈发深厚的悲悯情怀顿时化作了一首又一首的诗作。一日,三明诗群几个朋友来到密林丛中的金丝湾三明诗群研创基地,品读我微信中的巴桐近作之余,在诗歌屋里又见当地名家手书对联“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有人忆起当年巴桐到访金丝湾时建议提出这两个句子的情景,不由一阵感慨。当年联中那般出世超脱的洁净心态,在疫情中变得如此入世抗争的悲悯心象,一份游子对三明的眷恋对祖国的牵挂对人类命运的思索,跃然诗中。</p><p> 这三首诗作是从巴桐近期创作的大量作品中随机抽取的,三明市作协秘书长发给了诗歌朗诵协会,朗诵艺术家们十分喜欢,倾情演绎成声音艺术。</p><p> 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而在诗歌创作中,意象所达到的高度代表着言志抒情的境界高度。巴桐诗歌创作建立在中西方哲学诗学相互交融的纵横坐标之间,走的是中国现代诗最纯粹的艺术路子,是典型的意象思维。巴桐战“疫”诗歌所选取的意象,凝聚了这个特定历史时期典型、独特的生活景象和精神状态,萦绕着浓浓的悲悯情怀,透射着顽强不屈的必胜信念,闪耀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华彩。巴桐深厚的文学修为,把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象情境融合得意味深长,在近几个月来我所看到的战“疫”诗歌当中属少有的上乘之作,不可束之高阁,当与世人分享。</p><p><br></p><p>2020的武汉</p><p> 巴桐 </p><p>云是花的口罩</p><p>花是亭的口罩</p><p>门是家的口罩</p><p>家是众生的口罩</p><p>只有风没有口罩</p><p>披着蝙蝠抛來的黑氅</p><p>在空荡荡的大街上舞蹈</p><p><br></p><p>阳光一下子老了</p><p>趴在窗台上喘息</p><p>冬眠的雷声在二月醒来</p><p>风炒着雪,雪燃烧着雨</p><p>唯有彼此茫然的眼神</p><p>溫暖着2020的春天</p><p><br></p><p>商店回忆着脚步</p><p>杯子忘记了酒香</p><p>欢笑告别了脸颊</p><p>而墓碑疯狂生长</p><p>何时脱去口罩</p><p>何时山花烂漫</p><p><br></p><p>即使风雨过后还有风雨</p><p>悲伤过后延续悲伤</p><p>希望始终走在路上</p><p>就像穿透大气层抵达地球的星光</p><p>照亮远方的武汉和武汉的远方</p><p><br></p><p>走过一个路口</p><p> 巴桐</p><p>连续着许多个季节</p><p>我踩着交通灯的视线</p><p>从这个路口走过</p><p><br></p><p>某个冬日的清晨</p><p>英伦格调的风衣裹着</p><p>我已僵直的身躯</p><p>呼出的郁闷穿过口罩</p><p>雾化了镜片</p><p>四面八方都茫茫一片</p><p><br></p><p>曦光的温暖</p><p>凉飕飕地倾泻</p><p>让我的头发又白了许多</p><p><br></p><p>居然又是春天了</p><p>偶尔驶过的车辆告诉我</p><p>呆在屋子里</p><p>就看不到路口</p><p>就不会知道</p><p>人,突然之间就没了</p><p><br></p><p>访客</p><p>巴桐</p><p><br></p><p>柳絮</p><p>在窗台边温暖着思念</p><p>然后向风展示轻盈</p><p>另一幢高楼的窗户</p><p>目光一样搜寻</p><p>春天的味道</p><p>在很远的地方</p><p>有人在睡觉</p><p>梦里还能看到你舞蹈的样子</p><p><br></p><p>醒来之前</p><p>一切都是柔软细腻的</p><p>作为主人</p><p>我应该清洁自己的意识</p><p>想象触动的感觉</p><p>让理性就位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p><p>然后享受等候</p><p><br></p><p>我不希望</p><p>承载遐想的飞翔</p><p>有固定的方式</p><p>偶然,窗外一瞥</p><p>穿透时光</p><p>穿透灵魂</p><p>穿透涟漪的中心</p><p><br></p><p>不必告知来访的时间</p><p>因为那个戴新帽子的东西</p><p>就未曾通知过任何人</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读巴桐先生诗行,浅说短诗歌的优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静芸</span></p><p> 上午读高珍华老师发了一篇短文,是《巴桐老师论古诗词的精妙观点》,才明白了学看古诗词,用李白的诗词,做范本不合适,用杜甫的诗词来学习平仄,比效合适初学者,受益非浅,并收藏。中午来时,意外惊喜。巴桐诗人也坐定在紫云山的书苑里了。虽错过了欢迎时间,但先生送给大家的见面礼《圣克鲁斯咖啡店》,还可以及时收到。我把它收藏好,将在诗歌美篇中呈现给读者。</p><p> 初知巴桐先生的时候,正好是在和游老师聊着诗歌美篇的编辑。我觉得,长诗要用书刊编辑,读者没读完拆页后,还有空再看。而读美篇的读者,大都是打开手机,用闲短的时间看看,长诗是会来不及读完就关页了,还可能因审美疲劳。所以,长诗不适合在美篇用。诗歌美篇以短诗为佳,正说着,看到高老师在紫云山中,送来了巴桐诗人的三首诗,正好也是短诗,正合当下心境,就点开拜读。巴桐先生的诗歌每首不长,意境和时空的穿越却是深长。先生的诗行如风筝画丽,意境和主题就如风筝的线,持在先生的手中。比如先生的《2020的武汉》中的:“云是花的口罩/花是亭的口罩/门是家的口罩/家是众生的口罩/只有风没有口罩/披着蝙蝠抛來的黑氅/在空荡荡的大街上舞蹈/阳光一下子老了/趴在窗台上喘息/冬眠的雷声在二月醒来/风炒着雪,雪燃烧着雨/唯有彼此茫然的眼神/溫暖着2020的春/商店回忆着脚步/杯子忘记了酒香/欢笑告别了脸颊/而墓碑疯狂生长/何时脱去口罩/何时山花烂漫/即使风雨过后还有风雨/悲伤过后延续悲伤/希望始终走在路上/就像穿透大气层抵达地球的星光/照亮远方的武汉和武汉的远方”就表现了巴桐先生的短诗风格,在细致又跳跃的短短的诗行中,把长长的意境和时空,都包容在他的诗行中,写出读者的心声,让读者在切身的感受中领悟其中的中心思想。《 访客》、《走过一个路口》、还有今天送给大家的见面礼《圣克鲁斯咖啡店》,也都给人以这种的感觉,就好象一片微形电影。篇幅很短,但回味很长,引人深思。是诗歌爱好者们写短讲诗的很好范文。现代的短诗歌,诗行跳跃、却意境连贯;文字不长,却可穿越长长的时间,给人长长的思想回味。这是现代短诗歌的优美,也是我读巴桐先生诗歌后的感想,在这里聊聊,仅供学习交流。</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点评李菊珍《暮雨》</span></p><p> 廖永生</p><p>树上响鸣鸦,幽幽向晚霞。</p><p>一场飞雨至,吹落满庭花。</p><p> 这首小诗短短二十字,事在景中,情在事里,意境清凉,情感含蓄,颇见功底。</p><p> “鸦鸣”不吉,却以“向晚霞”化之,悲意无痕;然骤雨忽至,竟吹落满庭花,一种肃杀之气,不言而喻。</p><p>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故冠为《诗经》之首,《暮雨》得之。</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情在诗心守望中</span></p><p> ——读郑铁辉《守望》感言</p><p> 洪顺发</p><p> 读着铁辉兄的《守望》,油然想起前些天,有人说,诗歌只要有灵感,散文容易找到素材,独小说难做。听来似乎也有理,其实大谬,好像作诗仅需灵感,做散文只罗列素材,又好像小说不需要灵感和素材,而倚重天马行空的天才。应该说,文体只是形式特点,真正的内核在于慧心与才情。</p><p> 《守望》是一部十分独特的散文集,其与众不同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都是短篇,有许多不足百字,却汤水兼备,有灵有肉;其二,起于2016年7月16日,迄于2017年7月15日,整整一年,365个短章,每天一章,风雨兼程;其三,写作时间都在清晨,且标注具体时分,夏天多在寅卯间,冬天多在卯辰间,那是晨光熹微,曙色初临时刻;其四,所有篇章属于微信创作;其五,有固定的倾诉对象,那是藏在心中的秋水伊人或者就是每天到来的古老又崭新的朝阳。铁辉兄匠心独运,别树新帜。命名为《守望》,在最后一章《复始》中有说明:“365枚微信,似乎是一些生活琐碎的唠叨,婆婆妈妈,鸡毛蒜皮,但那是生活的真实,也是感情的率真流溢。365天,那就是一年。一年后的明天,那又是一种全新的开始。生活不可复印,守望却是真谛。”他告诉读者,这些是每天早晨创作的微信文字,这一本仅仅是其中一个区间,此前此后,他都以同样的方式在深情守望着,守望岁月,守望文字……</p><p> 翻读《守望》两点感受愈来愈分明——</p><p> 第一,专注虔诚的为文态度。常见不堪卒读的微信垃圾,然铁辉兄坚持在大脑最清醒的时刻,抒写生活短章,描绘身边的人,事,景,物,歌咏春花秋月和吉光片羽,做生活的歌手。铁辉兄为文,常在散文、小说、诗歌间客串,几种文体都稔熟于心,游刃有余,总能找到最恰当的表现形式,我常暗自惊叹他的才华。365个短章都有题目,而且每一个题目都是两个字,如《飘洒》、《暖阳》、《观云》、《探看》、《刘海》、《韵致》,动感,画面,情意,细节,都悉心安顿妥贴,单这一项,就很了不起。今天,《守望》为我揭开谜底,铁辉兄为文不但专注虔诚,而且长年坚持不懈怠的切,磋,琢,磨——炉火纯青的本领就是这样炼成的。我以为,这是许多年轻作者需要知晓并学习的。</p><p> 第二,清丽明快的诗意表达。这是铁辉兄一贯的风格,且请实例出来亮相,大家一起赏读:</p><p><br></p><p>012晨光</p><p> 我喜欢在早晨醒来之后,眯着双眼——</p><p> 看阳光从窗外透过,那光芒闪闪烁烁,让人向往,让人振作。</p><p> 今天,我从向往的晨光里,发现了你的笑脸,一会儿是20岁的靓丽,一会儿是60岁的稳健。</p><p> 我说,你早呀,她却倏然不见?</p><p><br></p><p> 2016/7/27/05:35</p><p><br></p><p>147蔚蓝</p><p> 早晨的天气真好,晴空万里,一览无余。</p><p> 浅浅的蔚蓝,清清的天幕,让人顿生思绪飞翔的向往……假若,人的思绪无涯,那就是晴空的蔚蓝。</p><p> 蓝,蔚蓝,生命最亮的底色,人生向往的跨越。</p><p> 在那一片蔚蓝的天幕下,生命自在蓬勃,怀念碧透,卿卿我我。</p><p> 多想与你携手,畅游于蔚蓝的天河。 那里有一叶小舟,惟有你我,随意扬帆,惬意于蔚蓝的风波。</p><p> 晴好之晨,怀想之晴好,如同携手之同游!</p><p><br></p><p> 2016/12/9/07:24</p><p><br></p><p>307夏花</p><p> 有一枚晨光落在窗台,烁烁闪闪,是东边的太阳穿过云层,透露灿烂的光芒。</p><p> 夏天总那么耀眼,阳光已经把灿烂的情愫写在眼前。</p><p> 我拾起那一枚跳跃的光芒,把早晨的清亮涂满眼眶。</p><p> 是夏天了,是灼热了,是写满热烈的时光了。</p><p> 我盼望生如夏花,总把热烈绽放,就像窗台上的那一枚阳光,灿灿地写在夏天清亮亮的早上!</p><p><br></p><p> 2017/5/18/07:01</p><p><br></p><p> 语言清新明亮,干净流畅,色彩画面充盈着盎然的诗意,毋庸多言了。准确一点说,《守望》应当是散文诗集。</p><p> 开头说有人对散文、诗歌创作心存鄙薄,其实暴露的是说者自己的无知,我估计他没有读过著名作家冯秋子在《世纪之痛》中的一段话:“我以为散文对作者的要求比较严苛。那个人是什么样子,价值观念怎样,素质如何,承担什么,创造多少,人是否可信,有什么企图,是非究竟,都能在他的作品里看到。他的作品里能看到的全是他所拥有的和他没有的,优劣善恶轻重缓急简单复杂,这些东西都是他无法掩饰的。所以我觉得,作者个人的质地,就是散文的质地,质地好坏,决定他写出的散文能够走出去多远的距离。”</p><p> 铁辉兄以那样沉潜的态度和品格来对待微信文章,更别说其它的创作了,这就是冯秋子说的作者的质地,即文章的格调、内核。拥有这样的质地,我相信《守望》将可以走出去很远的距离。</p><p>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这方面,铁辉兄能味于心而化为文,敏于思又精于言,是我侪效法的样榜。</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融古入今,古为今用</span></p><p> 巴桐(美国硅谷)</p><p> 游生忠先生抬爱,对在下的一段关于古诗词与现代诗的谈论,在群里组织了讨论。为酬美意,我整理了一篇涉及此话题的拙作加入讨论。此文部分曾贴在修文会友群,高珍华兄可能已转发分享。再次重发,聊表心意,博新群文友一灿。</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现代诗经常从古诗词中汲取养分,融古入今,古为今用,创立了蕴藉古雅的诗风。纵的继承与横的创新,这方面台湾诗人如洛夫、余光中、痖弦等做得特別好。而三明诗群的师尊范方先生追随台湾诗魔洛夫的脚印,创作了许多古风盎然的现代诗,并影响着三明诗群。为此80年代我曾以《两岸诗风一缐牽》为题写了一篇长篇评论发在广州《现代人报》上。好,言归正传。</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里先举四川古石写的《雪从天上飘落下来》来看看现代禅诗的趣味。</p><p><br></p><p>雪从天上飘落下来</p><p>先是在空中飘</p><p>然后落在树上</p><p>落在房顶上</p><p>最后落在地上落在河流上</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看雪的人</p><p>已飘落进雪里</p><p>飘落到天上</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禅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着相”和“去我執”,禅不是向外探询,去追问而得到的东西,是要向内,通过内心的体悟而到达明心见性。当真正到达了,便进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境界。</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首诗,最后三句才落到实处,前面好像都是废话。这首诗话很浅白,用词又重複,但却有浓郁的禅意,为什么?这有点像乾隆《咏雪》诗。有一天,乾隆看到大雪诗兴大发,随口吟到: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吟了一大串数字,想不出词來,卡壳了。正发窘,站在一边的纪晓岚补了一句:“飞入梅花都不见”。神來点睛之笔,全诗一下活了,雪花不见了,都化作满山遍野盛开的梅花!</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古石诗的最后三句突然奇峰突现,禅意破空而來,禅呈现后,幻觉式顿悟!观雪者在雪中成了雪人,与天、地、雪融为一体。前面五句写雪飘落的情形,落在树上、房顶上、河流上,这些都是相,最后观雪者变成雪人又飘落天上,无我了,无相了,悟禅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就是诗的转,转就是升华,没有这个转,诗前面的铺垫基本上失去意义。所谓的转就是从物境转到情境再进入意境,三部曲,螺旋式上升,从眼前的实景转到人生的感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诗有三境,这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提出,他认为诗歌的审美标尺有三种:物境、情境、意境。物境即是有形的物象。情境则是主客观交融之内心感受。意境则是更主观、更抽象的心灵感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如果把三境比作三个台阶,我们现在写诗很多时候只是把脚踏在第一台阶他就是物境上,把眼前所看到的物象描写出来。最多踏了一只脚在第二台阶上,抒发了一两声内心的感叹。很少踏上第三级台阶——意境,把心灵感悟写出来。或者没感悟,或者写不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诗流于一般和肤浅的原因。</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再來看看台湾诗魔洛夫的一首经典禅诗《随雨声入山而不见雨》——</p><p><br></p><p>撑着一把油纸伞</p><p>唱着《三月李子酸》</p><p>众山之中</p><p>我是唯一的一双芒鞋</p><p><br></p><p>啄木鸟 空空</p><p>回声 洞洞</p><p>一颗树在啄痛中回旋而上</p><p><br></p><p>入山</p><p>不见雨</p><p>伞绕着一块青石飞</p><p>那里坐着一个抱头的男子</p><p>看烟蒂成灰</p><p><br></p><p>下山</p><p>仍不见雨</p><p>三粒苦松子</p><p>沿着路标一直滚到我的脚前</p><p>伸手抓起</p><p>竟是一把鸟声</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洛夫早年为超现实主义诗人,表现手法近乎魔幻。而自《魔歌》以后,诗作风格渐变,由繁复趋于简洁,由激动趋于静观,素有“现代禅诗”之称。这首禅诗是现代禅诗的极品。</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首禅诗写一个人三月踏青入山,日暮下山这样一个历程。一路听着雨声而始终明白原本就没有雨,我认为这首诗的意象来自唐王维的诗《山中》,“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台湾诗人很聪明很多意境取自古诗,作现代的诠释,余光中也常这么干。美丽的雨声或许只是一种自造的幻象。所有的痛楚终在绝望里凝结为三粒苦松子,从树丫间静静坠下,滚落在地,沿着“我”举步的方向,相随而行,却已然是身外之物。“我”伸手抓起它们,宛若悄悄收拾起一段不为人知的苦涩记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然而,令人惊诧的是,它们竟在那个被捡拾的瞬间,神秘地幻化成了一把清脆悦耳的鸟声,鲜活而灵动,永远清新、婉转地鸣叫在“我”的记忆深处……</p><p>这首诗整体感觉空空洞洞而又思绪纷繁,一系列灵动的意象在这空洞的表面轻盈地跳跃。有雨声而无雨,抽象而又迷幻。弄出声响的啄木鸟,回旋的树,飞动的伞,抱头的男人,滚动的苦松子……生命的繁复苦闷最终在空洞中消隐。一把鸟声,如同梦醒,无比惊艳。</p><p>&nbsp;&nbsp;&nbsp;&nbsp;&nbsp; 多数的诗都只有一个转就夠了。有趣的是,洛夫这首诗不是一个转,而是四个漣漪转,最后汇成一个升华的旋涡。四个小节四个不同的意象,形成四个转。第一个转:众山之中/我是唯一的一双芒鞋。意象:千山我独行,孤独。第二转:一颗树在啄痛中回旋而上。意象:内心疼痛的人。第三转:那里坐着一个抱头的男子/看烟蒂成灰。意象:解不开的忧愁。第四转:伸手抓起/竟是一把鸟声。意象:苦的坠落化成欢愉,的鸟声。四个意象最后融合升华为一个意境:上山寻道,下山悟道,终于放下(抓起的鸟声仍然是空的),自在快乐。</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诗的转句,往往就是诗眼,常常出现在诗的最后。没有诗眼(或称警句、精句,名言),这首诗就是盲诗,很难成为一首好诗。古诗中转结、诗眼俯拾皆是:如,粒粒皆辛苦。低头思故乡。春风吹又生。更上一层楼⋯⋯等等。因此很多诗人是先有警句后有诗。当诗人被生活某事某物所触动,激发出写诗的冲动与灵感,他们首先的做法是捕捉和提炼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或是让自己自鸣得意会心一笑的句子,再由这个句子生发开去,层层濡染,铺展成诗。而很多人匆匆下笔,通篇都是人云亦云,毫无新意的字句,这样焉能写出好诗?</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写诗,词可以浅白,意境不可不新。我们写诗经常本末倒置,拼命堆砌词汇,而将意境弃之如敝屐。</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巴桐老师论古诗词的精妙观点</span></p><p> 高华珍</p><p> 在诗词史的七言体裁上,崔顥的《黃鹤楼》和杜甫的《登高》到底谁才是第一,一直是历代诗家爭论不休的话题。 《黃鹤樓》以意为先,一气呵成,但在题材上因前四句不合乎平仄格律,故只能视为半古半律。李白的诗,也是才子诗,以意为先。这在后人格律诗学习中,是不适合拿來作样板学习的。單就严格遵守平仄格律的七律而言,杜甫《登高》实为后人学习七律之首选。所以学李白的人,沒有学得好的(才情不可学),而学杜甫的(规则可以学),基本上都小有所成。才情只有靠天赋和涵养。</p><p> 我曾主张,若因韵伤词则弃韵,若因词伤意则弃词。现在我认为,既写古体诗应自动戴着腳镣手铐跳舞。尽量遵从格律诗的规则写诗。事实上当你進入状态,这格律的脚镣手铐反而变成手中的武器和工具,格律营造了中国诗歌中独有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对语言的训练裨益莫大,经历了从必然王国進入自由王国的过程,写古体诗苦在其中乐亦在其中矣!作为中国人,不学古诗词,不吟古诗词始终是件憾事。</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关于诗歌与诗词交融问题讨论</span></p><p> 游生忠</p><p><br></p><p>barton 03:13</p><p> 作为中国人,不学点古体诗,不吟赏古体诗始终是件憾事。</p><p>barton 03:50</p><p> 古体诗应为古诗词</p><p><br></p><p>高珍华 03:58</p><p> 巴老师好!太棒了!您的古诗词论是指导学习这方面的灯塔,我转发给文友们,裨益匪浅!</p><p><br></p><p>  紫云山文友群微信群聊天记录</p><p>高珍华 04:02</p><p> 巴桐老师论古诗词的精妙观点,供文友们学习:</p><p> 在诗词史的七言体裁上,崔顥的《黃鹤楼》和杜甫的《登高》到底谁才是第一,一直是历代诗家爭论不休的话题。《黃鹤樓》以意为先,一气呵成,但在题材上因前四句不合乎平仄格律,故只能视为半古半律。李白的诗,也是才子诗,以意为先。这在后人格律诗学习中,是不适合拿來作样板学习的。單就严格遵守平仄格律的七律而言,杜甫《登高》实为后人学习七律之首选。所以学李白的人,沒有学得好的(才情不可学),而学杜甫的(规则可以学),基本上都小有所成。才情只有靠天赋和涵养。</p><p> 我曾主张,若因韵伤词则弃韵,若因词伤意则弃词。现在我认为,既写古体诗应自动戴着腳镣手铐跳舞。尽量遵从格律诗的规则写诗。事实上当你進入状态,这格律的脚镣手铐反而变成手中的武器和工具,格律营造了中国诗歌中独有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对语言的训练裨益莫大,经历了从必然王国進入自由王国的过程,写古体诗苦在其中乐亦在其中矣!作为中国人,不学古诗词,不吟古诗词始终是件憾事。</p><p><br></p><p>紫云山微信群上的聊天记录如下,请查收。</p><p><br></p><p>文川山人 07:06</p><p> @高珍华 我国著名诗歌界大佬巴老,他关于诗词的观点论述,对于古诗词研究非常深入 ,论证有力,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此篇请《紫云论坛》编辑收录,作为重要论文发表。</p><p><br></p><p>文川山人 07:26</p><p> 我国著名诗人巴桐先生、黄河浪(前二者在香港)和台湾的余光中、洛夫、郑愁予为什么诗歌写得那么好?因为他们古典文学非常熟悉,诗词方面都有比较深的造诣。反观现在大陆的诗人,在古典文学知识方面严重贫乏,大多诗歌犯了“贫血症”所以几乎没有含金量可言。</p><p><br></p><p>文川山人 07:31</p><p> 我发现,三明诗歌界最出色的诗人范芳、黄莱笙、昌政,他们的作品中都有古典诗词的韵味 ,因此耐读,可以让人们回味无穷。</p><p><br></p><p>高珍华 07:38</p><p> 生忠兄正确!唐诗宋词依然是中国诗歌界的巅峰。</p><p><br></p><p>文川山人 07:44</p><p> 这是我从他们的作品得出的结论。没有一定的古诗词韵味,创作的诗歌作品是苍白无力的。</p><p> 范方先生生前,我三次请教他,并且每次与他长谈一两小时以上。亲聆他关于诗歌的论述和教诲。他两次赠送过他的诗集给我,也有来过几封书信。他的诗歌能够化用古典融入诗歌之中,艺术高明。</p><p>以上可以供群里爱好诗歌的朋友们参考。</p><p><br></p><p>文川山人 08:03</p><p> 诗歌和佛经一样是从西方引进的,到了中国的国土,就要有中国化,使它成为中国产品,必须要有中国元素,如果像西方那样写,靠模仿没有出息,不创造,不可能创作出好作品,也没有任何的意义。谈到者一点 不能不佩服郭沫若。</p><p> 郭沫若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现代诗歌界历史上伟大诗人—祖师,你去学习和品味一下他的诗歌,就会知道他把中西方文化结合得非常完美和谐 ,受深厚的中国本土文化和惠特曼的烂漫主义思想多重影响,因此他年轻时期的每一首诗歌都具有非常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震撼力……读一读他的诗集《女神》等作品吧。</p><p> 他是中国诗歌发展中第一个最有力的推手,没有郭沫若,中国诗歌影响力没有大,也没有发展那么快。这是中国诗歌发展历史的事实。</p><p><br></p><p>文川山人 08:07</p><p> 诗歌必须适应中国,中国化,为中国人民大众服务 。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也要有震撼力和优美感,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大树上的一朵鲜艳,常开不败的鲜花!</p><p><br></p><p>紫云山文友 微信群上的聊天记录如下,请查收。</p><p><br></p><p>————— 2020-04-07 —————</p><p><br></p><p>天井 08:17</p><p> @游生忠 肯定是的,读诗词应从小就培养,多读多思,取益,现代诗歌就会有神韵相随。[玫瑰][抱拳]</p><p>天井 08:19</p><p> 当然,古典散文与小说也多读,对诗歌作用同样大,反过来通过诗歌再创其他体裁,就更凝冻,更精道。</p><p><br></p><p>天井 08:23</p><p> @游生忠 诗歌是一个人心胸印照,不同思想与品性,界域就会呈现不同。有时文未必如人,但思想的高下,成就质量高下,艺术手法其次</p><p><br></p><p>文川山人 08:26</p><p> @吴富明(天井) 论述精辟![强][强][强</p><p> 我曾主张,若因韵伤词则弃韵,若因词伤意则弃词。现在我认为,既写古体诗应自动戴着腳镣手铐跳舞。尽量遵从格律诗的规则写诗。事实上当你進入状态,这格律的脚镣手铐反而变成手中的武器和工具,格律营造了中国诗歌中独有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对语言的训练裨益莫大,经历了从必然王国進入自由王国的过程,写古体诗苦在其中乐亦在其中矣!作为中国人,不学古体诗,不吟古体诗始终是件憾事。</p><p> 作为中国人,不学点古体诗,不吟赏古体诗始终是件憾事,古体诗应为古诗词。</p><p> 其实,古代大作家都是擅长诗词的。近现代也是,著名代表,曹雪芹,鲁迅,老舍,郭洙若。</p><p> 恕我冒昧讲一句:中国大作家不会诗词是不完整或不完美的。</p><p><br></p><p>barton 11:08</p><p> @文川山人 @高珍华 余元钱老師加入讨论</p><p>barton 11:10</p><p> 既写古体诗应自动戴着腳镣手铐跳舞。如果允許將自动戴着改为自觉戴着</p><p><br></p><p>Dear:</p><p><br></p><p>紫云山文友 微信群上的聊天记录如下,请查收。</p><p>———— 2020-04-07 —————</p><p><br></p><p>余元钱 10:51</p><p> 此乃旅美著名作家巴桐的一段话,前几天也发我微信上。今天早上我们又有一段对话,不知当否,权且转发此群,或许对想学诗词的人有裨益。</p><p>余元钱 10:58</p><p><br></p><p>江淮逸叟 10:59</p><p>@余元钱 :谢老师。[抱拳][抱拳]</p><p><br></p><p>江淮逸叟 11:02</p><p> 座谈会一问题</p><p> 余老师:在网络上看到有大v们分析诗歌动态,评论说现代诗中朦胧词犹如吐口水,而格律诗词也有形同脱口秀。象网络段子手的片断,词章华丽,确实博人眼球。 最后总觉词句灵巧而表意不实,形似有禅意而未出自心有禅机。又有太过实在,意厚而词重,或者叫词拙,淡而无味。请问余老师如何把这两种偏向矫正过来?或者叫做融会贯通,让我们初学者领会格律诗词本质?是意境重于格律还是格律先于意境?</p><p><br></p><p>江淮逸叟 11:02</p><p> 这是余老师去年与三明老年大学学员座谈会上我提出的问题。</p><p><br></p><p>余元钱 11:15</p><p> @许先生:从上述一段话和你最近评诗,可以看出,你不是初学者,其实是有很深诗词素养,三明似乎没有几人有此深厚素养。不知我当时是如何回答的,有拂你意吗?</p><p><br></p><p>江淮逸叟 11:18</p><p> @余元钱 :很多人在一起,我发言后大家争着要与您互动</p><p><br></p><p>江淮逸叟 11:19</p><p> 座谈会之一得</p><p> 诗者,出乎于心。歌者,动之以情。诗歌者当伴之以手舞之足蹈之。然,吾欲歌之则五音不全,吾欲蹈之则四肢弗灵。只以拙文一表今之与余老之会。</p><p> 今者,八闽著名学者余师元钱 先生莅临三明讲学,于百忙中与三明老年大学诸生座谈,吾等幸甚!</p><p> 座中,余老谈兴盎然,打趣也好衷情也罢:三明,我之发祥地。北大毕业后首职杭城临安中学,继而从教三明一中,继而执教三明市老年大学诗词班。凡二十三载。今新老学员有幸一会,甚慰其心。语罢,兴致勃勃点名某某,某某,乃老学员听过我讲课。又神色暗然点名某某,某某均已仙逝。师生情谊溢于言表。</p><p> 在诗言诗。偌大之诗歌海洋,无尽之言情表述,老年人不必深陷其中以为负担。一如少年之中考,青年之高考,中年之职考。老年人学习诗词乃为老有所乐,余老之言甚善!</p><p> 在学言学。既而择选诗词为目标,又欲承受格律,平仄,用韵,意境等等限制,何苦?诗词之魅力所在,学习诗词者乐在其中,余老之判甚得!</p><p> 平易近人不忘邀请诸位与会者互动,侃侃而谈诗词学习的关窍奥妙。为提出异议者鼓掌,予深有见地者勉励,为无充裕时间交流而惋惜。</p><p> 时间,浑浑耗耗者以为日久天长,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p><p> 时间,志于为学者总是分秒为贵,明日何其多,万事成蹉跎。</p><p> 两个多钟头,吾等目不斜视,座不离席。然梁园虽好,终有席散之时。天色向晚,不敢过份劳动余老,于是各散。</p><p> 归途中滂沱大雨,仍思在林日上老师帐下精心研习,在余元钱老师感染下轻松攻读,不敢说突飞猛进,亦会积跬步以致千里。真不虚洗耳恭听这两个钟头。</p><p> 融古入今,古为今用。</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状元诗之我见</span></p><p> 许鹏程</p><p><br></p><p>序:微刊一时广传有状元诗问世,褒贬不一。老师布置作业,评论优劣得失,以为借鉴。原玉:</p><p> 中华泰山 </p><p>东海扬波天籁奇, </p><p>泰山巍峨接天脊。 </p><p>中华壮丽山河秀, </p><p>岱宗不朽独尊姿。 </p><p>江淮批之:</p><p> 1,近体诗当首先鉴其用韵。无论绝、律或新韵或平水韵,皆韵脚选在同部,不可混用致出韵(孤雁格须注明)。原玉韵脚"奇、脊、姿"混乱不清,则其基础知识尚不明白。</p><p> 2,其次关于起承转合。</p><p>写景、叙事、状物在绝句首句或律诗首联表述后,要承接作表明,或进一步阐述,原玉"接天脊″形容不伦不类。转句一句口号,直白,水货,结句亦是此病。</p><p> 3,重字,"天、山″。犯题。"泰山,中华″。"泰山"一一中华独有,“中华泰山"语病。格律诗短小精干,二十八个字容量大,重复使用三四个,不知惜墨如金。</p><p>其他:生造"天籁奇,独尊姿"。语病。</p><p>形容词运用不当,"岱岳不朽","不朽"应形容人物精神类。</p><p> 因循原作原旨,试改时仍用"东海扬波"起句,否则也是怪怪的与泰山見不到关联,若用于散文则颇有气势。</p><p> 4,格律严重弊病,说七绝平仄混乱,即作古风研究仍是"古怪"。古风不论平仄但也不能不押韵。"奇,脊,姿"即如此。</p><p> 5,试修改:</p><p> 泰山</p><p>东海扬波不算奇,</p><p>巍峨岱岳九洲知。</p><p>江山独出一枝秀,</p><p>碧鲁青齐盛誉驰。</p><p> 6,结语:</p><p> 网络评奖,不可当真。点滴做起,完善自身。</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关于现代诗歌的写作思考</span></p><p> 许鹏程</p><p> 相较于古典风格,近体格律体而言,现代诗歌普遍呈口语化,碎片化,被极端人士直指为口水诗,分行散文。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确是文学评论的不二法门。</p><p>存在即合理。受阅历限制,我只是从三明几位擅長现代诗的诗友们的作品中体味一</p><p>二:</p><p> 1,哲理明确。莱笙《峦佛》,"群山皆佛,尊尊打坐",开宗明义,绝不拖泥带水,"佛"非西天佛,"打坐"者群山也。结尾"群山无边,众佛无边″,余味无穷。"群山″当然无边而"佛"在哪里?你自己去找去思索。</p><p> 2,禅理卓然。昌政的《草们》,一下子就让人提神。"我站在众草之上"浅显的现象,深入开去"我却不能与它站在一起",为什么?"我高大却又孤单″,禅理出来了。人与草相比,怎么比?人"高大"吗?为什么又"孤单"呢?深层次是主宰与被主宰的相互转换,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p><p> 3,范方《山中》,"云起时,此身已非我″象现在流行的无厘头,甭急,"随一声绿韵″,回答了我在山中,"绿"得有王安石之"春风又绿江南岸”之"风″之"韵"。</p><p> 但全国著名的李少君却"摸了摸她的奶子"走了,还有一个智障诗人把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曲解成何等模样?这些都让人们对现代诗敬而远之了。</p><p> 总是仁智互见吧。</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罗正煜诗词读后感</span></p><p> 许鹏程</p><p> 学习古诗词的人都知道,创作时政诗词很容易动辄豪言壮语,广告用词,连篇成语,即所谓老干味。但避而远之又不合文为时而著。你我怎能独立于时势,生活于真空?所以罗先生这组诗词值得称道的是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身边的时势政治影响,态度鲜明又切实符合文人风格,难得呀。</p><p> 要达到言之有物,品之有味,读来古雅,风人风骨,我们要努力。</p><p> 至于步和友人词章尤为切合,又是高于别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