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庭遗泽 , 潮风海韵之槐泽

深度撞击

<p>2017年3月</p><p>当我的生活开始和槐泽有了交集后</p><p>我开始认真的去认识这个距离很近却很陌生的潮汕村落</p><p>我喜欢漫步在槐泽老厝区狭窄的巷道</p><p>去触碰那些底蕴深厚的潮汕风格老宅院</p><p>或者停下脚步</p><p>去捕捉槐泽人宠辱不惊温厚敦实的生活画面</p> <p>槐泽古时称上王或王厝,今属汕头市澄海区莲下镇管辖。</p><p>南宋末年(1276)年,福建莆田王姓为避“景炎”之乱迁居于此。1938年,因传有“北宋王佑手植三槐,兆其后代显贵”之事,取“槐庭遗泽”之意,改称槐泽。</p><p>全村现有9300余人口,除主姓氏王姓外,还有张、李、杨等30余姓。</p> <p>老厝区</p><p>从这一大片保存完好的古宗祠和老宅院高耸的厝角头可以看出,古时的槐泽已经居住着很多商贾名流。他们聚族而居,建造大屋,夸耀乡里,其规模和豪华程度几可匹敌京城宫殿,因而古语有云: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p> <p>槐宅自古繁华,到明未时,这里已经是活跃的市集,称“市内埠”,康熙年间,卡路下的货运码头停满了商船,来往于香港和泰国等地。</p><p>清末,这里已有厚丰、瑞丰等钱庄和益泰当铺、邮政代办所,并开始有锡纸业。上世纪30年代为商业的全盛时期,当时这里有市街和商业区14处,商号300多家,并有金纸业50多家、锡箔加工128间。</p><p>全村现有的工业企业主要从事塑料玩具产业。</p><p>(端本路)</p> <p>丽泽路</p> <p>莲阳大街</p> <p>潮汕人历来兴盛尊师重教之风,认为只有读书识字才能知书达礼,才可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清嘉庆年间,槐泽的两院祠内就已经设有义塾,为当时澄海县仅有的几所义塾之一。</p><p>端本学校创办于1908年,经过热爱桑梓的华侨们援助,现扩建成了宽达16亩的新校舍,百年树人,这所百余年的乡村学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如今已经是澄海区一级学校。</p> <p>王氏家廟敦本堂,即南洋人所说的“王大宗”,旧址位于现王氏家廟的外埕,建于明代中期,清康熙五十二年重建为祠堂式三进石柱瓦木结构。</p> <p>朝北的三山门为一进,正中门上置一石匾,中题“科甲名贤世家”,左下书“康熙五十二年癸已夏月穀且立”。</p> <p>进三山门是内埕,左侧竖历代举人旗杆座十余座。</p><p>二进朝东,为石雕画墙面,也设三门,大门左右立石鼓和石狮各一对,门匾刻“王氏家廟”,背面刻“积厚流光”。</p><p><br></p> <p>家廟正对的朝西大影壁上是贝灰浮雕的彩色麒麟像,生动威严,而围墙墙檐上是“二十四孝”彩绘图。</p> <p>潮汕宗祠的屋栋和檐角一般用非常多潮汕特有的嵌瓷来装饰,这些嵌瓷精致细腻,花卉盛放如鲜,动物造型生动逼真,人物表情栩栩如生,每一组人物都代表着一个历史故事。</p> <p>大门内两厢是库房</p> <p>外埕两头的进士石门枪</p> <p>在水泥路面普及的街巷,通往王氏家廟的大宗巷却依然保留先前的鹅卵石路面,听村里的老人说,这一片地势低洼,一下雨就积水,人称鲤鱼地,鲤鱼多子,因此路面铺设像极了鱼鳞的鹅卵石,寓“代代繁衍,子孙满堂,贤才辈出”之意。</p> <p>大宗巷两旁</p><p>古朴典雅的小院</p> <p>如梦如烟的往事</p><p>洋溢着芬芳</p><p>那门前可爱的小女孩</p><p>依然在享受童年</p> <p>几百年来</p><p>一代代的槐泽人</p><p>带着宠辱不惊的端庄</p><p>带着纯良朴实的个性</p><p>带着敢于人先的拼劲</p><p>在滴茶的时光里</p><p>一天天的构筑着温厚敦实的生活画面</p><p><br></p> <p>朴素美好的愿望贴在院门上</p> <p>大宗巷西头的槐泽茶室</p> <p>这些年走过潮汕三市不少乡村,发现除了多茶叶店之外,多宗祠也是一大特色。</p><p>一直有个疑问,是什么原因促使潮汕人热衷一掷千金来修建宗祠呢?有人作了分析:潮汕人的主体为五胡乱华时南渡的中原仕族移民后裔,晋代的中原仕族讲究得体,喜欢炫富,十分注重衣锦还乡光耀门庭。代代相传的仕族传统,导致了宗族与宗族之间都以修建气派的宗祠来光耀自己的门庭,最终产生了岭南地区最气派的祠堂。不管这个解释站不站的住脚,我觉得至少宗祠能让后辈子孙眺望到生命的源头。</p><p>无怪乎单单一个槐泽,除了王氏宗廟,村内还有木坑圣王廟、福德廟、质朴祖祠、旷达祖祠、雍溪祖祠等大大小小各类祠堂35座。这些宗祠后来虽然有的成了民宅,有的成了工厂,有的成了幼儿园,有的正在筹划重修,但保存完好的尚存多数。</p> <p>古宗祠里那些精湛的石雕技艺值得细细玩味。</p> <p>木雕历经沧桑后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但掩盖不了从它精致细腻的工艺所浸透出来的匠人高超技艺。</p> <p>在介轩公祠前,祠堂内一位抱着孩童的阿姐看到我们在门口张探,很NICE地招呼我们进入祠堂喝茶拍照。</p> <p>一些宗祠在作部分翻修</p> <p>也有一些宗祠在原址彻底重建</p><p>但拿新旧宗祠一对比,工艺水平高低立见。</p> <p>每个海边村落都会有妈祖庙</p> <p>转角遇到小廟,这样的小廟,潮汕乡村到处都有。</p><p><br></p> <p>王鼎新,槐泽人,岭南著名的教育家和书法家,书法以魏碑“黑女”为主,自成一格,有“鼎新体”的美称。</p> <p>岁月写在墙上</p><p>故事都在墙内</p> <p>在潮汕一带,无论是古色古香的潮汕古民居还是庄严肃穆的家族宗祠,门楣上都有一块门额题匾。</p><p>这些门匾内容丰富,不乏有名流雅士的手迹。</p><p>每一块制作精美的门匾,往往融文学、书法、民俗和艺术为一体,是整栋建筑的“眼睛”,又被称作“无围墙的潮汕文化博物馆”。</p> <p>近年来,姓氏郡望也成了海内外炎黄子孙们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这一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意义。</p> <p>门厅冷落</p><p>掩盖不了曾经的辉煌</p> <p>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旧时槐泽的建筑布局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槐泽人的生活生产需求,许许多多的槐泽人搬去了新楼房起居,这些昔日繁华的小街巷逐渐门庭冷落鞍马稀,一些小店消失了,但仍有少数小店在顽强的坚守着,成为70后80后槐泽人回忆里的标物。</p> <p>能脑补一下八九十年代时这个位置的那些烟火气的生活画面吗?</p> <p>有些老宅</p><p>也许厝主已经漂洋过海多年</p><p>一把锁锁住了光阴的故事</p><p>只有檐头上的不死鸟</p><p>依然在痴痴的等待着他们遥遥无望的归期</p><p><br></p> <p>一些因年久失修而坍塌的民宅,重新成了植物的领地。</p> <p>从这条巷道过去就是李厝宫,门洞的这头是属于槐泽,门洞的那头属于李厝宫。古时每个村在通往外村的巷口都有这样的门洞,闸门一关,就能阻挡盗匪固若金汤。</p> <p>酒香不怕巷子深</p> <p>半天宫巷的半天宫腊味</p><p>许许多多莲阳人从小到大都熟悉的味道</p><p>也是漂洋过海的华侨们心心念念的味道</p> <p>从依旧车水马龙的大街转入纵横交错的巷道,烟熏火燎风吹雨打的窗门墙面构成的复古画面,很有穿越感。</p> <p>如今这些重归冷寂的小巷,除了当初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的槐泽人,又有几人会知道它们的存在、想起它们当初的繁华呢?</p> <p>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故事</p><p>一栋屋有一栋屋的传奇</p><p>一座村有一座村的历史</p><p>槐泽</p><p>从历史中走来</p><p>又以豪迈的脚步</p><p>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