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阜成门是旧时北京内九城之一,元时称平则门,明永乐年改称阜成门,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因修地铁二号线被拆除。</p><p>现阜成门立交桥偏东正中就是原阜成门城楼旧址的位置。</p> <p>2002年,作者发表在《北京晚报》副刊的散文《追忆阜成门》</p> <p>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阜成门大街,远处可见白塔寺白塔和华北局大楼。左下角的小楼即现在华天小吃店位置。</p><p>旧京儿歌:阜成门拉大弓,过去就是朝天宫。朝天宫写大字,过去就是白塔寺……</p> <p>阜内大街西起阜成门立交桥,东至西四路口。清时阜成门至沟沿(马市桥)称为阜成门大街,马市桥以东至西四为羊市大街。1965年,统称为阜成门内大街,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老舍先生称之为老北京最美的一条大街,其实老舍先生指的是朝阜大街东段,而西段的阜成门内大街虽没有故宫、北海的皇家气派,却多了几分平凡亲切的市井生活气息。</p><p>2019年,市政府实施提升改造工程,电线杆电线入地,设置花坛座椅,临街店铺装饰风格统一,阜内大街旧貌换新颜。</p> <p>现桥头东北角的阜桥护国寺小吃店。五十年前,此处应是一座二层小楼。由此向北即是北顺城街,现在应是二环路边的顺城公园处。</p><p>北顺城街里曾住着好几个小学同学,男同学有张耀清、张蕴琦、徐宗光,女同学有邢小丽、邢丽丽、律津等。</p> <p>小时候曾经常光顾的文具店、粮店?实在辨认不出来了。那时临街店铺都是木制门窗,到晚上关门时需要上护窗板,板上写有东、西1234,以便依次安装。那时,我们管这叫“上板儿”啦。</p> <p>临街店铺换新颜。</p> <p>我的母校阜成门内小学,解放前是一所私立学校,名“向善小学”,有着百年历史。我1959至1964在此上小学。现在是丰盛少年宫,校内里外院的教室老房子具已翻新,感慨颇多。</p> <p>鲁迅博物馆路口现称阜成门北街。上世纪六十年代此路口有一白色木制指示牌,上有黑色鲁迅侧面头像,每天上下学路过故印象深刻。此路口向北通宫门口头条,顶到头即是鲁迅博物馆,东拐可到福绥境大楼。</p> <p>鲁迅博物馆路口东侧是同学黑定辉家,现此处是一家药店。与之相邻的这个院里曾住过我家邻居婶(读轻声)妈。她家有二个闺女,大的叫大丫,小的叫二丫。大丫在女三中上学,二丫与我同岁,我们还在一起探讨作业题该如何做。</p> <p>疫情期间的箭杆胡同</p><p>小时候,经常穿过箭杆胡同到宫门口头条的少年之家打克朗棋。胡同口西侧临街曾住过小学同学张春兰。</p> <p>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卫戍区司令黄作珍少将在此大宅门居住(儿时称此为“”大兵”)门前是我们放学后的乐园。门前的大槐树还在,但已物是人非。</p> <p>大门上方的两组瓷砖贴片,是此处民居的亮点 ,虽近百年,仍色彩艳丽。</p> <p>这是磨推子的老陈大爷家门口。记忆中老爷子带着一副厚厚的眼镜,整天醉醺醺的,磨了一辈子理发推子,几块油石就是吃饭的家伙事,手艺人!</p><p>往东毗邻的是小铺(油盐酱醋)小时候,在此一次打二分钱的米醋,一毛钱一斤的酱油。三分钱一袋的米花糖是我的最爱。</p> <p>原51号大红门</p><p>此院很大,大院套小院。里面是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和文物出版社的 宿舍。上小学时,在此院同学王跃章家上学习小组。写完作业在院子踢小皮球,这里有我快乐的童年记忆。</p> <p>原东兴居饭馆。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在此打过散装啤酒,不过得搭凉菜。</p><p>我家对面大杂院住着一位 缝鞋匠“小五群儿”,身体很壮,每天挑担出摊,冬天在东兴居饭馆旁边晒太阳。夏天则到路南的阴凉处。</p> <p>疫情期间的宫门口东岔</p><p>宫门口,此处曾是明代朝天宫遗址而得名。口内原有豆制品厂、副食店、菜站。路口西侧称宫门口西岔,把口原有一座二层小楼,住着小学同学将学斌、将学庆哥俩。西岔与东岔中间有个卖针头线脑的“绒华泰”。东岔路口东侧还有一家”二锅头饭馆”。</p> <p>老虎洞与白塔寺百货公司。</p><p>老虎洞曾是临街的一个路口,可通白塔寺院里,文革时搞红海洋时将其砌墙堵死。毗邻的是白塔寺百货公司,里面商品齐全,日用百货、服装鞋帽。小学同学张耀清的父亲是这里的经理。现早已改制经营。</p> <p>复建后的白塔寺山门。</p><p>白塔寺始建于元代,初名“大寿圣万安寺”,明天顺二年(1457)改称妙应寺,寺内白塔是我国历史最久,体量最大的白塔,为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修建,是中尼友谊的见证。</p><p>上世纪五十年代,对白塔寺庙会印象深刻,儿时在庙会里喝的茶汤味道好极了。六十年代,山门前盖起大棚经营水果糕点。七十年代后又盖起白塔寺副食商场。1998年,终于拆除白塔寺副食商场,重修了山门,一座完整的白塔寺得以展现在阜内大街边。</p> <p>白塔寺东夹道。</p><p>上中学时我经常走这里,走到白塔下右转,穿苏萝卜胡同,到帅府胡同西口的北京四十一中。</p> <p>白塔寺药店(大和堂)</p><p>小时候,药店内木制的拦柜,伙计们用铜杵砸药声叮当作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中药味。药店收购橘皮,我记得曾收集晾干去卖给药店。</p><p><br></p> <p>前进照相馆原在街南锦什坊街路口东侧,后迁至此。临街西侧原有一家清真糕点铺“玉明斋”,称之高台阶。往西还有一家钟表修理店。另外“福聚来”茶叶店我印象深刻,经常光顾此店。</p> <p>蒲州馆与体育用品文具店。</p><p>蒲州馆系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现称蒲州巷,此巷不通行。小学同学赵晋和家就住在里面,听说这里曾有一小真武庙。路口原是一家体育用品文具店,我1969年曾在此买过一本印有毛主席语录的红色封面笔记本,至今仍保存完好。路口马路边,原有一圆形交通岗亭,警察叔叔在里边手动控制红绿灯,指挥交通。</p> <p>远眺白塔,古都风貌尽现眼前。</p> <p>宫门口路南的锦什坊街。路口以东至沟沿已平为工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街面上由东到西依次有日杂店、白塔寺浴池、白塔寺小吃店、金星照相馆(文革时改为前进照相)。</p><p>路口西侧原为一家菜站,小时候在此排队买菜的情景记忆犹新。</p> <p>小时候我家对面的工商银行至今还在。</p> <p>路南丰盛医院的位置,文革前后曾是北京晒图机厂。</p> <p>阜内小学的对面曾是小学同学纪午的家,他家往西至阜成门南顺城街,依次有卖石灰、大白、麻刀的灰店。我也曾到此买过刷房用的大白,修房搪炉子用的麻刀、青灰。再往西有一大红门是北影厂宿舍,著名导演成荫住在此院,(曾导演过电影《万水千山》)他的孩子也在阜内小学上学。再往西还有一家清真小吃店及一家清真牛羊肉铺。</p><p>俱往矣!上述都已成为往事,这里早已变成北京著名的金融街。</p> <p>阜成门桥畔南侧的原中国银行大楼,现在是中国东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p> <p>后记:在儿时记忆中,阜内大街上走过的骆驼队,那叮当的驼铃声;家对面马掌铺的一家人;入冬前大街上摇煤球的;夏天修理雨伞的;挑挑锔锅锔碗的,这些情景在我头脑中挥之不去。还有那高大伟岸的阜成门城楼;老北京标志性的白塔寺白塔,时常令我魂牵梦萦,总想把这些写下来。</p><p>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阜内大街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金融街上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最美大街,再写新篇。</p><p>“走遍了南北西东,也见过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p><p>(篇幅有限,此文只写了阜内大街西半部) 2020.4.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