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老刘家三兄弟

Matthew-Liu。外贸砖家

<h3>老刘家三兄弟摄于建国初期,大哥时任西北某大学校长兼书记,倆个弟弟均为部队团职以上干部</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0---42年全国战场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对于华北大平原的抗日军民,则是最惨烈的时期。日寇为稳定他们认为是‘后方’的华北战场,敌酋冈村宁次亲自指挥,多次扫荡抗日根据地。其中如41年著名的冀中‘五一大扫荡’,日军采用所谓的‘铁壁合围’战术,反复进攻,血洗我抗日根据地。这样一望无际的平原地势,处于弱势的八路军主力伤亡不小,部队化整为零,跳出外围作战。凶残的日本鬼子当时的口号是‘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p><p class="ql-block">前文已经提到,华北大平原这样的地形,对于当时并不强大的八路军,十分不利。根据地的老乡们更是吃亏很大,受难极深。他们难以藏身,被鬼子、汉奸蹂躏。房屋被烧毁,老人被屠杀、孩子甚至被剖腹,妇女被强奸。一时间乌云惨淡,敌人气焰嚣张。</p><p class="ql-block">但是燕赵大地,自古就出慷慨悲歌之士!</p><p class="ql-block">面对外敌强虏,家破人亡,不断有热血青年加入部队,奋勇作战。</p><p class="ql-block">我父亲的那个村庄,前前后后就有百十名青年,还有少数壮年男子,加入八路军!</p><p class="ql-block">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了。</p><p class="ql-block">为了抗击外辱,为了中华民族,为了这个国家,无怨无悔,直至捐躯!华北大平原的父老乡亲们,为了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惨痛的牺牲。</p><p class="ql-block">老乡们那时称呼部队为‘老八路’。在日军内部也有这种说法:他们将42年以前的八路军称之为:‘老八路’。认为这些中国军人坚忍,顽强;装备很差,敢于和日军最精锐的部队作战,而且毫无惧色!当时这些老八路有一句话:脑袋掉了碗大个疤,干他小鬼子!</p><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也有‘老鬼子’的称谓,42年以前的日军老兵,凶残,军事技术好,单兵素质强,很难对付。42年以后,随着日军占领东南亚,在太平洋战场被美军痛扁,大量日军精锐部队调出,从国内征调的新兵很多是中学生;这些‘新鬼子’,战斗力已经是大不如前。</p><p class="ql-block">建国后,父亲老家南臣赞村统计人数,赫然发现,当年参加八路军的那100多个青年,几乎全部牺牲!悲哉,壮哉!</p><p class="ql-block">老刘家族有三兄弟前后参加革命,竟然全都存活了下来,而且成了老乡们眼中的‘大官’。一时间乡间传颂:</p><p class="ql-block">老刘家祖上积德,有老天爷保佑。或曰:他们家祖坟风水好......各种有声有色的神奇故事、传说纷纷攘攘。</p><p class="ql-block">事情怎么会如此简单?老刘家兄弟在战争时期,无论在军队、还是在地方工作的,一腔热血,在外敌入侵,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尽职尽责,英勇奋斗。</p><p class="ql-block">也可能真是有上天的眷顾?危难时刻,逃出生天。</p><p class="ql-block">这其中有运气的成分,更重要的是,当你下定决心,惨烈作战,准备舍身赴死之时,可能死神也是被感动,擦身而过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前我手头素材有限,只是做个简单描述。</p><p class="ql-block">抗战初期,身为骑兵连指导员的父亲,多次带队冲锋,大刀砍向鬼子,腿部负过一次轻伤。其中有一场恶战,骑兵们杀进杀出,白马都变成了血红色,这一战涉及的事件,人物,话题有点敏感,这里不做详述。</p><p class="ql-block">我的伯父,抗战初期,做过敌后武工队的领导。他的战友,也是枣强县老乡的作家李晓明,在文革前出版的小说【平原枪声】,【破晓记】中,素材,故事,人物等,都有他的身影。如果详细铺开,又有很多故事。后述。</p><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从抗战后期直至解放战争,多在军队领导机关工作,已然不是直接面对敌人。</p><p class="ql-block">而一直在一线作战部队的我家这位父亲的大哥,多次浴血奋战,伤痕累累;真正的九死一生!</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的一次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带领部队冲锋;敌人很快发现他是指挥官,一阵乱枪打过来,伯父高高挥舞的右臂粉碎性骨折!万幸的是他及时卧倒,没被打中身体要害部位。</p><p class="ql-block">另一次战斗,是一场残酷,激烈的遭遇战,敌我双方损失都不小。战后部队马上转移。</p><p class="ql-block">重伤的伯父被他大弟弟背回家中;老家当时是游击区,敌我混杂,有地痞流氓,汉奸活动。怕被鬼子发现,在祖屋旁边,挖了一个地洞。</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物质条件十分贫乏,饭是经常有了上顿,没有下顿,只能有口热水。最糟糕的是,缺医少药,真正的九死一生!万幸当时还是年轻,硬抗;总算挺了过来。</p><p class="ql-block">几天后他被转移走时,身下的破棉被、席子染满鲜血,已经变硬,成了一个‘血壳壳’。</p><p class="ql-block">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伯父时任副团长兼团参谋长,全团接到上级下达的死命令:打到最后一兵一卒,也要死守阵地,掩护主力转移。</p><p class="ql-block">部队咬紧牙关,硬抗一天一夜,阵地多次被突破!最危险的时候来临,最高峰的主阵地也被敌人攻占。</p><p class="ql-block">危机关头,伯父看着已经负伤的团长,接替指挥的政委,主动请战:</p><p class="ql-block">请他们掌控全局,自己亲自带领最后的预备队,也只有100多人,惨烈反攻,阵地再被我军反手抢回来。</p><p class="ql-block">国军恼羞成怒,用重炮狂轰我军阵地,伯父再次重伤,昏迷被抬下战场。</p><p class="ql-block">老人家回忆说,国民党军队真是弱鸡,他们不败天理都难容。当时我军一个团面对的至少是两个师的蒋军,我军基本没有炮兵,只有轻武器,子弹也不充裕。但是国军貌似吃奶的劲都使出来啦,最后还是被打了回去。</p><p class="ql-block">伯父他们团完成阻击任务后,一个建制完整、快1500人的步兵团,仅仅剩下300余人,其中还有许多伤兵。</p><p class="ql-block">我军乘着夜色悄悄溜出敌人包围圈,还把伤员基本都带上了。国军竟然毫无察觉。</p><p class="ql-block">建国后多次负伤的伯父身体已经不适合在一线野战部队。</p><p class="ql-block">60年代初,逝世于开封军分区任上。战伤累累的身体,还有留在肺部的子弹残片,是他英年早逝的重大原因。</p><p class="ql-block">我家的大伯父,是我父亲他们的叔伯大哥,父亲他们那一辈兄弟的老大哥。家境相对比较富裕,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南京上大学(那个年代能大学毕业的真是凤毛麟角),毕业后曾任小学校长。</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一年已经是共青团员,参加革命活动。</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七年底,奔赴延安。</p><p class="ql-block">有他的同事、学生对他的评论是:正直、厚道,又聪敏;有燕赵之风。</p><p class="ql-block">文革中受尽磨难,到了七十、八十年代,复出后老当益壮,痴心不改,仍旧拼命工作。</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些子侄后辈眼中的他,不是对这位建国初期就是大学校长,六十年代初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行政八级的高官的敬畏;是睿智,博学,翩翩风度,仁慈长者的神韵,风采。</p><p class="ql-block">老人家从抗战初期,直至建国,10余年工作在延安地区,也可以称呼为‘老延安’。</p><p class="ql-block">从他抗战时期奉命创立的第二师范起(时任关中地委书记的习仲勋挂名校长,伯父主持工作),他长期在地方工作,和两个弟弟不同,没有那样的枪林弹雨的风险,没有在前线直接拿枪作战。一样的呕心沥血,艰难困苦;还要与顽军、蒋军周旋,战斗。默默的工作,耕耘。</p><p class="ql-block">建国后在陕西从事教育、宣传、理论研究等方面的领导工作。</p><p class="ql-block">门下学生众多,如春雨润土,桃李满天下。不少‘边区八路’、青年学子日后成为我党、我军高级干部;或者学有所成,术有专攻,某一领域的专家,教授。</p><p class="ql-block">老爷子七十五岁高龄离休后,家中仍旧访客不断,嘉宾盈门;这是他人格的魅力。</p><p class="ql-block">他的讣告中有一句话,定义为:著名的理论家,教育家。老人家当之无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收集素材,写本篇回忆父辈事迹(包括我父亲的那些红军、老八路战友们)的系列文章时,笔者心情难抑,深深感慨:</p><p class="ql-block">父辈他们那一代人,在他们最好的年华之时,风云际会,大展身手,哪怕是,苦斗!甚至数次已经做好准备---慷慨赴死!</p><p class="ql-block">面对艰难困苦,从不低头!他们无愧于自己的一生,演绎了自己的壮丽故事,活的有声有色。</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些后辈们浮想联翩,心情激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行文至此,想起另一个话题,顺便也就聊上几句。</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我们一方面看到的是全国军民的前赴后继,誓死抵抗;同时也看到怎么有那么多的伪军?这不是本文主题,我也不想深入探讨。但是将来如果再有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p><p class="ql-block">我下面提到的这些人,读者们,你们又是如何评价?</p><p class="ql-block">文革末期的某年某天,家中突然来了倆个客人。头戴一顶当时流行的‘干部帽’,一身皱皱巴巴的中山装-----十几年后那位著名的东北笑星的那身乡村干部装束就是这二位老客的生动写照。</p><p class="ql-block">二人一手一个劣质公文包,另一只手一人提着点心匣子,第二位拎着的是一些水果。见到老父亲,那种过分亲热,老首长,老领导乱叫个不停。我当时作为一个青少年,旁观,都觉得虚假。</p><p class="ql-block">高奇同志淡淡的看着他们,勉强和二人握了一下手,没有往客厅让,直接带他们进了卧室。</p><p class="ql-block">十几分钟后,我突然听到老父亲低沉,有力的声音:我可以证明你们二人在抗战时期参加八路军,也可以证明你们曾经是我的部下。但是,我也要写上你们脱离部队的事实。至于是不是逃兵,不要我说了吧?你们现在的单位应该已经做出结论。</p><p class="ql-block">房间里又是静默,无声。若干分钟后,此二人讪讪而去。</p><p class="ql-block">面对我眼中的疑问,老父亲慢慢说到:这倆个人在八路军最艰苦的时期,做了逃兵。还好他们没有携枪潜逃,否则罪加一等。他们空手,偷偷逃跑,当时我们就估计是因为贪生怕死,怕带枪被敌人捉住。</p><p class="ql-block">这种人也不好界定,毕竟当时,还算是没有叛变、投敌。但是,如果那时候被追回、逮住,必然是严肃处理,甚至是会被枪毙的!</p><p class="ql-block">建国后,他们看共产党掌权了,革命胜利了,见风使舵,隐瞒这段历史,从老家农村,又跑出来参加工作。二人再过个5、6年也该退休了。他们又心生贪念,想沾沾政策的光,梦想混个离休待遇。这种人当年参加部队可能就是想投机取巧,赌上一把。42年时看八路军十分艰难,无法投机了,还时刻有生命危险,脚底抹油,做了可耻的逃兵。</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上面想说,但是和本文主题有点远的话题,纵观中国历史,为何在外敌入侵时,总是会有汉奸出现?</p> <p class="ql-block">父亲1974年与侄女合影。路过南阳军分区。</p> 2021年5月22日,修改,增删;北京,西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