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灵“王街” 毓秀“樊山”

太行树神焦语录

<p>你如果去沁水的“三都古城”湘峪古堡,千万别原路返回,一定要上樊山看王街、老母掌,然后从皇城相府返回。湘裕因明朝户部尚书孙居湘(万历20年进士)、御史都堂孙可湘、四部首司孙鼎湘三兄弟同朝为官而闻名.其古堡历史上民间俗称"三都堂"。看完后停车场西有一条上山的路,返城近,有看头,全免费,跟我来!</p> <p>走不远,半山上的路边有槐树一株,树径一米,树龄三百,树冠惊人!</p> <p>过了古槐左拐一条路越过樊山往下走不远左转去往王街,可见到一棵600年白皮松。</p> <p>数十米远又见500年油松一棵。</p> <p>看完古树,东行可见一古堡式村庄——王街。王街村位于樊山半山腰处,风景秀丽,宛如仙境。</p> <p>沁水郑村镇王街村属于山上的三个自然村之一,曾曰王字村,因该村街巷呈“王”字而得名,村内庙宇记载为明弘治十五年创建,由此可见,该村距今500多年有余。城墙、阁楼、古建、古树……村落建筑错落有致,古韵十足。</p> <p>进入古村,南阁楼内碑刻“钟灵”,外书“金锁”。楼上为“慈悲界”乃供奉观世音菩萨的观音堂。</p> <p>村庄西北为一进八院古建筑城堡。</p> <p>村民说这里有个故事。古城堡是樊之伦所建,樊家何许人也?如此财大气粗?</p> <p class="ql-block">据当地人描述,相传清朝年间,有一名叫樊之伦的人,偶然间救得康熙一命,得到了康熙赏识,并得其赏赐。樊之伦便欲与此村修建一座小城。但受到当地人阻挠,只修建了三座城门,剩下的建筑未能修建完成。</p> <p>南城门上书“金锁”二字,也是得以修建完成的三座城门中最大的一座。 剩余两个城门,形态较小,位于街巷之中,具有类似拱门的样式。在错落的街巷之中仍存有一些具有年代感的老房子,喜院、当铺、学堂、账房、祠堂等。 </p> <p>虽然街巷中已少有人问津,其中杂草丛生,房屋衰败,但是依旧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与体验。青苔与石阶相交,小巷穿于老房,像小村的脉络布于各处,扎根于古老樊山。 </p><p><br></p> <p>因急于赶路拍摄牌坊和老母掌,不敢细看。</p> <p>庙门紧闭。门缝举机摄影古庙大殿。</p> <p>古石板街道。</p> <p>村中300年白皮松。</p> <p>西阁。</p> <p>外城墙。</p> <p>偶见老人上树摘香椿。村民说樊之伦和康熙帝是拜把子兄弟,所以才有如此手笔。</p> <p>离开王街向樊山顶方向开进。樊山自然村500年白皮松。</p> <p>村头屹立着巨大的“相国牌楼”。该牌楼建于清康熙三十年代末,为陈昌期去世后,其儿子陈廷敬为了炫耀陈家的显赫而立。为四柱三门式石筑牌坊,雕刻精细。石柱底座前为四组抱鼓石,上刻有造型生动的石狮子。檐下中间设石栏板三层,左右各二层。中间的上层题有“綸诰天申”四个大字,中间为“封冢宰陈公塋”,下部写“驰赠相国”。左边两层刻“显亲”和“总宪万邦”。右边两层为“戴君”和“晋阶一品”。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当年陈廷敬充分显示家族荣耀的心理。由于村人的世代保护,该牌楼除下部石雕现略有破损外,整个牌楼仍然完好。</p> <p>牌楼南的一户人家大门上迎客松瓷砖画和房子后面山头上死去的古迎客松形成一幅美妙的风景画。真假迎客松,客来无人迎。</p> <p>陈廷敬家族的墓地在樊山北侧。</p> <p>陈廷敬父母的祖茔。沿村外田间小路,向北走下坡路百余米,就是陈家祖墓。墓地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约20余亩。坐南朝北,依山势而建,南高北低,气势恢宏,视野开阔。沿石阶而上,迎面为石筑过门,门首上刻有“皇恩宠赐”匾额。甬道两旁排列着石刻仪仗,有石马、石虎、石人、石羊和石狮座顶的石望柱,成东西两队,使人感到陈家祖塋的奢华与庞大。陈昌期的坟冢居于中轴线正南,坟前立有墓碑和砂岩香炉座,两旁一字排列着八座龙首龟驮碑亭,但由于年代久远,多数碑文已字迹不清。只是近年来经过樊山人的维修,才将这些残破的石碑重竖起来,并按原样修复了碑亭,建起围墙,使其成为樊山一大人文景观。</p> <p>樊山南下到山南坡的老母掌,导航2.3公里。避暑山庄“老母掌”。距牌楼向西南直线距离约一里地,有一座建筑群,亭台楼阁,屋宇相连。这是陈家母亲当年曾经居住过的避暑山庄——老母掌。据现存碑记,老母掌原是一座寺院,名叫老姥庵,清康熙三十年,陈廷敬的父亲陈昌期出资重修老姥庵,后来看到这里景色优美,风水好,就在它的右边修建了思母庵,以后成为陈廷敬母亲避暑之地。所以,樊山村的人管这里叫老姥庵,陈家人又叫老母庵,而对外又统称老母掌。现寺院的建筑还保持着清代重建时的规模,外观形若城堡,门洞上方嵌有石刻匾额,书有“仙掌齐云”四个大字。整个建筑为一进四院、九门相照格局。南北中轴线依次有山门、过亭、中殿、后殿等建筑,布局严谨,建筑精致。殿檐下的斗拱、木雕做工细腻,动物花卉惟妙惟肖。尤其后殿内保存的清代人物壁画形象生动,线条流畅,是庵内现存文物之珍品。</p> <p>在庵堂不远处,还“隐居”着一株树龄600年的白皮松。这株白皮松树干粗壮,树皮白褐相间,呈不规则鳞状块片,形似龙鳞。枝叶茂盛,主杈6枝,高约10米,冠幅约15米,硕大的树冠遮天蔽日,雄伟壮观。</p> <p>白皮松的根部尤其特别,它是从一整块岩石里生长出来的。强劲的生命力让岩石崩裂,一分为二,而白皮松就盘根错节于白石之上,形成奇特的古松盘巨石景观。站在树下,令人顿然生出对生命的敬畏之感。</p> <p>众所周知,陈廷敬,号说(yuè)岩,晚号午亭。就在巨石正面镌刻有“说岩山人”题名并丹书着“玉质龙鳞”四个大字,恰如其分地赞美这株白皮松的质白如玉,皮似龙鳞。</p> <p>“玉质龙鳞”四字曾有资料说是嘉靖23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的政治家、文学家、财政家王国光所题写,实为误断。王国光,字汝观,号疏庵。</p> <p>落款“xx山人书”,明显为“x岩山人书”而非“x庵山人书”。故为陈廷敬题。</p> <p>樊山虽已数次走访,每次感觉各异。老母掌的仙掌齐云庵,耗资费力巨大,修缮一新,庵内石碑再此被盗,实在可惜。</p> <p>修缮难,损毁易。陈家石碑,其父其子书笔泼墨皆是文物。盗贼猖獗,返回不远处路边草丛停一豫牌皮卡置于乡野山坡,疑上山时去往湘裕相遇的豫牌轿车四人或为踩点之人,白天踩点夜间盗物。相关部门单位应对过往车辆和樊山周边古迹点严加防范。</p> <p>黄昏的降临总是阴沉沉的,散雾弥漫大地,昏暗的日光在给黑暗让位。古建、文物、古树,这原本不是孤家应考虑的事,愤青胜于新冠顽,执意勤学钟南山。</p> <p>明天,去红岭机场看看那几个即将消失的村庄和那棵放不下的车梁木古树,为它们留下只言片语……也许值得,也许枉然,但依然执着!</p> <p>一丝愁绪,几抹悲凉,日落黄昏晓。温一壶酒,在这刚下过冰雹的黄昏里,把心事付诸酒盅,和果农看见梨花被打落一样,阵阵酸楚,点滴凄凉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