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东湖是美名满三秦、佳景传四方的一所古园林。距今有近千年历史。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水域面积8万多平方米。位于凤翔县城东部,有内、外二湖。内湖为苏轼任凤翔府判官时疏浚,外湖是清光绪年间开凿,统称东湖。东湖古称“饮凤池”。相传周文王元年,瑞凤飞鸣过雍,在此饮水而得名。苏轼1062年在凤翔任职时,倡导官民清淤扩池,凿开城西北凤凰山上的泉水注入饮凤池,种莲植柳,建亭修桥。因饮凤池距府城东门只有二三十步远,遂改名东湖,延用至今。 2020年3月23日,因新冠肺炎疫情关闭了两个多月的东湖终于开园了。为了第一时间看到冬季过后的东湖“模样”及美不胜收的此情此景。在过去的10多天里,我连续光顾了东湖两次。<br>下面,就让大家跟随着我的脚步一起走进春天里的大美东湖。 凭身份证登记,额温枪“扫射”,从北门右侧小门而入。右首边植有十多棵松柏,松柏前方矗立着东湖中、英文简介、游园须知、南广场巨照三幅大型宣传牌。正门处植有两棵柳树,大的端直高大,小的向东侧倾斜,绿茸茸的柳条占据了正门处的大部分空间。左侧门长期关闭,门前设有小孩游乐场。 进门后直行,经过200米的红叶李大道,来到了有岔路口 “东湖揽胜”牌坊。<div><br></div> 这里是游人拍照留念的好地方。 穿过牌坊,绕过冬青来到东湖水流源头“苍石螭”,这是条石龙头,冬春两季湖内缺水时可经这里补水。 返回后继续前行,从“古饮凤池”月门而进,以两段石桥,一条花径,三座小岛为限,把湖划分为南、北、中三个连续空间。 首先经过断桥亭来到了第一座小岛,小岛上建有八角形的“君子亭”。此亭为苏东坡创修,亭畔栽有竹子,取“宁可食无鱼,不可居无竹”之雅意。 <div>断桥亭建于宋代。因苏东坡在杭州修建西湖,湖上建有断桥亭,凤翔官民为纪念苏东坡,在东湖也修建了断桥亭。</div> “君子亭”出口三四步之隔的湖水边上,有一株饱受风雨,数人才能合抱的古柳,为清代左宗棠亲手栽植。清光绪年间,左宗棠奉慈禧太后之命抵御沙俄,远征凯旋途经凤翔,于东湖湖畔栽种柳树数株,至今唯此株尚存,后人称之为“左公柳”。 感受过君子亭的正义与左公柳的沧桑,沿一条开满鲜花的小径向右前方来到“宛在亭”。 宛在亭为苏东坡创建。清乾隆19年,太守朱伟业在《宛在亭记》中曾有“伊人宛在秦诗也”的诗句。4根红色的柱子撑起了一个伞状的屋顶,四个角向上翻翘,屋檐处参差错落,露出的椽头和桃形的瓦片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屋顶下面浓墨重彩了亮丽的图案。这里是湖中心,亭下置有长椅。春天来这里可见鲜花似海,岸柳低垂。 夏天可见荷叶满塘,荷花盛开。<div><br></div> 下台阶继续前行右拐来到第二座小岛,岛内建有门窗对开的“春风亭”,亭外有船票售卖。春风亭是清同治年间凤翔知府蔡北槐创修。取名春风亭,是为了赞扬苏轼在凤翔时的政绩犹如春风,给人民送去了春风般的温暖。 周围郁郁葱葱,亭前种有海堂,从花丛中穿过,可乘船去水里漂游,或划桨、或脚蹬,都可以零距离感受碧波依依,柳枝飘荡。 返回后左拐前行来到“鸳鸯亭”。此亭是清同治十年(1871年),为纪念苏东坡及妻子王弗修建。鸳鸯亭建于桥上,桥中央为六柱双亭,连为一体,好似一对鸳鸯屹立湖中。鸳鸯亭彩绘有苏轼与夫人王弗夫妻恩爱的故事图案,是东湖内最吸引年轻恋人的地方。经过此亭,就会联想到苏轼写给亡妻的那首锥心铭骨,动人魂魄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走过鸳鸯亭,来到第三座小岛。岛内有堂式建筑“会景堂”。会景堂原址在凤翔南溪,创建颇早,原名会景亭。苏东坡在凤翔为官时,曾将此亭向西迁移。清光绪二十四年,知府得其炜将会景亭迁入东湖,并改名为“会景堂”。会景堂是东湖一大胜迹,彩绘绚烂,雕刻精美,过去曾是文人墨客饮酒畅怀,宴友会宾的好地方。如今亭内摆放有小挂件、凤翔特产等。 会景堂正前方有入水口,但铁栅门长期紧锁,并标有湖内水深,不得翻越的警示牌。2019年的春节,我与远在新疆的大嫂在此合影留念。 会景堂东侧有一片绿树成荫的空地。要不是疫情影响,这里经常会有一群老人跟随口令做佳木斯操,身体左右摇摆,前倾后仰,双手拍拍打打。 前行过桥出莲花形的“水光潋滟”门,左拐可见林则徐手植柳。清道光22年(公元1842年)湖广总督林则徐禁烟之后,光绪皇帝迫于英军压力,以林则徐虎门销烟“办理不善”为由,将其流放新疆伊犁。林则徐赴伊犁途中,在凤翔东湖亲手植柳树数棵,如今仅存此棵。 看着眼前这棵千窗百孔,仍在奋力生长的古树,似乎看到了震惊世界的虎门销烟,看到了蓝天下迎风招展的红旗! 东湖最有特点的自然景观当属湖岸的古柳,除被圈起来保护外,部分成了有牌的树种。 “东湖柳、西凤酒、姑娘手”被称为“凤翔三绝”。作为三绝之首的东湖柳,不仅因绿绦拂堤、湖光掩映而得名,更因历代名人雅士曾在东湖植柳、咏柳而闻名。眼前的这棵柳树整个树干向湖面倾斜,所有的柳条在水上水下筑起了一道绿色的幕帘,好看极了。 东湖东岸建有“来雨轩” 休憩长廊 “洗砚亭” 亭下有“楚河•汉界”之分 对面高台之上是凤翔中学原大门 也许是县上政要或那位校长担心东湖变成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影响了政绩,贻误了学子前途,十几年前用水泥墙堵上面向东湖的大门,在某巷子里另开设了校门。 从此返回前行,可见一段立有“北魏城墙遗址”的厚重土墙 还有刻着像是“别开生面”的门洞。多少年来我也不清楚到底是“生面别开”还是“开别面生”? 穿过门洞拾级而上49个台阶,可登上东湖内最高的建筑“一览亭”。 此亭是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知府白维清创修 。站立此处,有些许寒意,不得不裹紧衣服。亭子四角铃铛摇摆不定,悦耳动听。 我的母校——凤翔中学的操场、篮球场、停车场、体育馆 以及郁郁葱葱的南湖、雁南亭和远处的教堂……一览无余,尽收眼底。虽然天气不给力,没有阳光普照,但也足以使我心旷神怡,感慨万千。 登高望远后,下台阶出门左拐沿湖边小路前行,来到了沧浪桥。沧浪桥位于内、外二湖的连接处。这里旧有石桥,1991年重修,因内、外湖有五六米高的落差,每逢雨季来临内湖水涨,向外湖溢出,桥下水声苍浪形成瀑布。站立桥头北望,可见碧水中的会景堂、鸳鸯亭、石桥、春风亭。 南眺可见别具一格的山庄,淡泊宁静的曲桥。 再次返回右拐,跨过一揽亭脚下的“佳镜可寻”断续前行, 下坡右拐过一座小桥,来到了牡丹园。 10多天前还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叶子上滚落有晶莹剔透的水珠儿。若用手轻轻触碰,水珠儿便从叶子上抖落,或落另一片叶子上,或落进泥土里。 如今,已有初绽的花朵,浓浓的花香味。 西行经过吊桥 “崇光亭” 钻过石窟可登上“空蒙阁” 空蒙阁是一座二层建筑的楼阁,位于南湖中心,四周环水。这里有空旷的平台,L形长廊称之为藕香亭。 站此向东北方向,可见浪沧桥全貌,可听水声哗哗,可远观绿树簇拥中的一览亭。 空濛阁是道光二十四年(1898年)凤翔知府傅世炜继苏东坡之<br>遗志,买田数十亩,筑堤蓄水,涝则蓄水,旱则泄之以灌农田,称之为“南湖”。后知府李慎依据苏东坡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建成空濛阁、藕香榭、崇光亭、月转廊、曲桥等,使之成为一座具有郊野情趣的避暑山庄。 从空濛阁下来左拐绕行,经幽馨桥,来到樱花岛。 盛开的樱花占据了岛内的大部分地盘。粉红色的花朵轰轰烈烈,如火如荼,一簇簇、一串串凑在一起开满了整个枝条。透过花丛,对岸有几只鸭子沐浴着阳光,偶有呱呱叫声。 钻过樱花林,经过跨虹桥,来到了南湖的南岸。 几棵粗大的柳树又吸引了我的目光,碧绿的湖水中,绿茸茸的柳枝像丝带一样触碰着湖面,像披肩垂发的少女在风中翩翩起舞,不由得使我驻足揽过一把置于手心细细端详。 南湖以南是前几年新建的东湖南广场。 出南门,正前方有宽阔的空地,有苏轼雕像、 有“书法长卷”和凤仪门 左前方是停车场,有人在这里掐苜蓿, 右侧是以“梅、兰、竹、菊”为主题的公园。 2017年7月14日,第七届宝鸡市文化旅游节·凤翔东湖景区文化旅游活动在凤翔东南湖广场举行。1062名中小学生将《喜雨亭记》这个故事搬上广场。 著名文化学者康震亲临现场,主讲《东湖说东坡》文化主题讲座,揭秘苏轼在凤翔的历史。 返回南湖,沿西岸北行, 来到“望苏亭”。此亭是一座二层楼阁式的亭子,楼梯呈螺旋形,1935年,由凤翔县保安大队贾宗谊创修,以此来寄托凤翔人民对苏东坡的缅怀之情。亭子东侧有小摊售卖纪念品,可试穿古装拍照留念。 这里,湖中一群鸭子随着游客们丫丫丫的叫声向岸边游来,争抢着“嗟来之食”。 与丑小鸭相比,路边的小麻雀只能自己觅食了。 继续北行,可见拾级面上的东湖西门,由于疫情暂时未开。 前行几步,在“饮凤古池”月门对面耸立着一块陨石。相传公元前八十九年,有陨石坠落凤翔府城内,苏东坡修东湖后,人们因为这块陨石极象凤凰翘首之势,就将这块陨石移置到东湖岸边,取其“凤凰照影”之意,遂成为东湖一个景观。 经“东湖揽胜”牌坊 可见被围墙圈起来的“苏公祠”,由于疫情暂未开放,大门紧锁。据清凤翔知府熙年重修东湖碑记载,苏东坡离开凤翔后,“后人景仰芸徽,建祠湖岸,由宗迄今,兴废叠作”。而现存的“苏公祠”是以清人熙年所建之规模恢复修建,建有正殿、同笑山房、鸣琴精舍等附属建筑。 “苏公祠”东侧建有“喜雨亭”。 亭下有“喜雨亭记”石碑。 喜雨亭是东湖有名的景点之一,为苏东坡所修,原址凤翔府内,后搬到凤翔东湖。此亭对面偏左方向有“不系舟”,这里相传是苏轼当年植柳之地。 凤翔县教育局位于东湖东北角,是一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团队。 喜雨亭正后方不远处是“凌虚台”。凌虚台原址在凤翔府内,为北宋时凤翔太守陈希亮所修。他出任凤翔后,每逢在府内闲庭信步,明知廓外有太白山、鸡峰山等景,可总是看不到,于是他在府内修一座高台,取名凌虚台,后人将凌虚台迁入东湖。 上几个台阶,正前上方刻有苏轼的笔迹“凌虚台”,下方镶嵌着《凌虚台记》。 沿24个阶梯而上,站在凌虚台上,可看到苏公祠内的部分建筑, 也清晰可见“垃圾人”的胡写乱画。 “凌虚台”四周均建有台阶,沿后方而下, 向北是“枫叶”演唱团。 沿草坪中嵌有碎石的小路前行,经过一行高大的梧桐树, 来到又一片有山有水的区域。无疫情时,这里有经常有小孩有父母的陪伴下制做“填色画”,今天几个小桌子上空无一人。 沿岸边北行,可见到“聚贤厅”。此厅修建于1989年,是凤翔东湖园林管理处的办公地和进行苏轼研究的会议地。因苏东坡被凤翔人称为“苏贤良”,因而名之。同时又念“贤者以聚”的意思。1990年、2002年,全国苏轼研讨会曾在这里召开。 向右前方行进,再次回到两棵柳树前。静立仰望,依依不舍,结束了我的东湖之旅。 东湖北门广场,修建于2006年,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中央为大型雕塑苏轼的“酹江月”。雕塑取意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长10.1米,高3.2米。雕塑的主体人物苏轼依靠在青山翠绿之中沐浴着日月的光辉,胡须与浪花相融一体,放眼大江东去,一幅胸怀古今、心系苍生、若有所思的神态。雕塑背面,分别雕刻着苏轼在凤翔任职期间修渠引水、秉公执法修建东湖等典故。 广场西侧是几棵古柳和草坪,东侧有弹怀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有低头看书的女士。 凤翔,是苏轼入仕的第一站,对他随后波澜壮阔的仕途以及清风明月般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人说,苏轼的一生是用才华横溢特立独行,虽几经波折却精彩绝伦。 千百年来,凤翔人把对苏轼爱戴与怀念化作对东湖的珍爱,不断地修茸,不断地增修。每一所亭台都是一处美景,每一处美景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离不开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