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990年春节过后,我的思想动荡不安,开始琢磨工作调动的事情。原计划在三月初,去总后军械部办公室工作,可是到了五月,传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总后军械部领导发生变动,把我的计划全部打乱了,虽然办公室领导打电话欢迎我过去工作,但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我始料不及,一直犹豫不决,徘徊在三岔路口:一是去总后军械部办公室当秘书;二是继续留在后勤学院学术研究部当参谋;三是回沈阳军区后勤机关任助理员。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回沈阳军械部工作。恰好,孙部长来北京开会,我把不去总后军械部工作的原委,给孙部长作了汇报,孙部长也知道领导变动的事情,同意我回沈阳军械部工作。</p><p> 天无绝人之路。正当我准备年底回沈阳军械部工作的时候,中央军委法制局要从总后选调干部。当时,我的同事黄开荣参谋,已经调到总后机关给首长当秘书。法制局杨国谦组长与黄秘书都是四川老乡,关系也很密切。有一天,杨组长给黄秘书打电话,问他想不想去军委法制局工作,但黄秘书告诉杨组长,他已经给总后首长服务半年多了,首长对他非常满意,也非常信任,如果离开首长于情于理都不太合适。后来,他把我推荐给杨组长,并对我的人品和工作经历等,都作了详细介绍,杨组长听后感觉不错,于是决定到后勤学院学术研究部进行考察。在他们来考察之前,我已经知道此事,但是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是去好,还是不去好。于是,我就在办公室翻看《军委总部机关电话号码簿》,想了解一下军委办公厅到底有啥部门,翻开一看,让我大失所望,除了几个局室名字和电话号码外,啥也看不到,让我感到很神秘。其实,不单是我感到神秘,许多人都感到神秘。大家都很仰慕军委办公厅,对军办的人都非常敬重,高看一眼。当时我有些担心,因为自己不是法律专业出身,不懂军事法律,去了之后能干好吗?于是,我找黄秘书,找我身边的战友商量,又通过军委一号台的朋友帮助了解军办的情况。最后,大家都鼓励支持我去军办工作。定下决心后,我主动找学术部王部长,把军委法制局调人的事和自己想去军办工作的想法,如实给王部长作了汇报。起初,我担心王部长不会同意我去,可是非但同意,而且王部长感到很高兴。他说,这是好事呀!说明我们学术部人才济济。说完之后,王部长又转移话题说,黄开荣走了,这回你又要走了,两个得力干将都走了,从我本意说,真是有点舍不得你再走。但是,王部长是一个非常开明的领导,只要是上级机关需要,从不阻拦,从不刁难,都会忍疼割爱让自己的部下越走越高,越走越远。这一点,让我从内心感激王部长,到现在都不会忘记他的恩情。不像有些单位的个别领导,心胸狭窄、私心较重,看见自己部下有点好事的时候,总是千方百计加以阻挠,甚至做一些不该做的小动作。</p><p> 其实,人生的一生,能碰到的机遇没有几次,错过了就永远不会再来,或许还会让一个人失去了锦绣前程。俗话说得好,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所以,机遇对每个人来说非常重要!但是,机遇是有条件的,只有在个人能力素质达到一定的积淀,你才会遇到机遇,有了机遇你还要运筹帷幄,善于把握机遇,否则就不会有机遇,即使有了机遇也会在你身边擦肩而过。</p><p> 过了一个多月,法制局杨组长带着张建田秘书来到学术部,拜见了部领导,了解我的情况,之后,又找负责政治工作的方惠安协理员了解情况。部领导和方协理员把我的优缺点,工作阅历以及在部里的表现,特别是在89政治风波中的政治表现,都做了详细介绍。杨组长回去后,没过多久,又陪同军办政治部的李福海干事再次来到学术部考察。在我军旅生涯中,还没遇到过两次考察的情况。</p><p> 1990年8月27日,学术部接到后勤学院干部处通知,让我28日到军委办公厅政治部报到。第二天上午,我来到景山前街22号,来到了老北京人都熟知的三座门。从外面看,其貌不扬,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院。如果不熟悉,不太注意的人,根本想不到这就是军委的最高办事机关。门口站立着两个荷枪实弹的哨兵,旁边有一个朱红色的古老建筑。门口里面有一个影壁墙,上面镶嵌有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这就是神秘的三座门,这就是我向往的中央军委办公厅。</p><p> 后来,我对三座门的由来,以及它的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三座门,在故宫筒子河北岸,景山公园西侧,北海公园东侧,有一组恢宏精美的建筑,这就是北京有名的大高玄殿。在大高玄殿门外有三座牌坊,东西两座横跨在景山前街上,中间一座位于大高玄殿的前面,成品字形状。在老北京口语里,人们习惯把牌楼称作“门”,所以人们便把三个牌楼称为“三座门”。明清时期,“三座门”就是规格极高的皇家道观。说起“三座门”,不能不提明代的嘉靖皇帝。他15岁登基,再位45年,是明朝最长的君主。他痴迷道教,在京城兴建了很多道观,大高玄殿就是嘉靖皇帝最为宏大的手笔。他经常进入云雾缭绕的神仙世界,被后人称为“道士皇帝”。三个牌坊被拆迁后,“三座门”这个名字基本上被名气显赫的大高玄殿的三座门所独占。这一古老的“三座门”为军委办公厅驻地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p><p> 在门口等了一会,张建田把我领进了院子。小院不太大,呈长方形。右手有一栋古代建筑,建田对我说,这是军委副主席办公的地方,没有特别通行证或者电话通知,一般人不得随便进入。再往里走,就是一个四层高的办公楼,原来是军委招待所。法制局在二楼和三楼办公。首先来到杨组长的办公室,房间不大,有十几平方米,两个人一间屋,去掉卫生间,办公空间很狭窄,桌椅和沙发都很陈旧,跟三总部机关相比反差太大了。杨组长是四川人,个子不太高,对人很热情,是从总参军训部调过来的笔杆子,我们聊了一会后,他带我到了图门局长办公室,图局长是蒙古族人,大高个子,年龄比较大,有些白头发,性格比较斯文,原来是解放军军事法院副院长。他问了问我的工作、学习和家庭情况后,对我说,欢迎你到法制局工作,这是个新组建的单位,需要懂后勤业务的干部到法制局工作。只有军事政治后勤人才和法律人才的合理搭配,才能做好军事法制工作。法制局编制20多人,一部分是法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毕业,长期在部队法院、检察院工作,不太熟悉部队军政后业务,一部分是军政后机关干部,不懂法律知识,需要取长补短,相互弥补。后来,杨组长又带我去政治部报到。</p><p> 刚到法制局时,没有分配具体工作任务,让我参加在国防大学举办的全军军事法制干部培训班,既是组织协调者,又是普通学员,同时也是对我的一次全面考察。参加培训班的学员,来自三总部、各军兵种和各大军区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秘书,共60多人,培训时间三个月。1990年9月1日,在国防大学礼堂举行开学典礼,三总部、军委办公厅领导参加开学典礼。张震校长出席并作动员讲话。三个月的培训时间不长,但是学习内容比较丰富,授课老师大部分是清华、北大和政法大学著名专家教授,也有总部机关业务部门的领导和法制局干部。从法学基础理论、军事立法知识、军事立法体系,到军事执法、执法监督、法规备案审查等,课程设置比较科学实用。我除做好教务工作,安排每周课程,接送专家教授,辅导学员撰写学术论文外,还要参加学习,每天都要忙到深更半夜。通过三个月学习,使我对军事立法技术,军事法制工作有了初步了解,增强了做好军事法制工作的信心。三个月培训班结束后,我也顺利通过了考察期。</p><p> 1990年12月,军委办公厅正式任命我为法制局正营职法制员。面对新的岗位,新的领域,我将付出更大努力,迎接新的挑战!</p><p> 欲知在军委机关工作的故事,且听下回分解。</p><p><br></p><p> 大发哥</p><p> 2020年4月10凌晨2点35分</p> <p>中央军委刘华清副主席</p> <p>中央军委张震副主席</p> <p>中央军委张万年副主席</p> <p>中央军委迟浩田副主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