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岁月是首歌——中国知青卓越群诗文原创作品集(10)

李树华2932240

<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编者前言:</b></p><p><br></p><p><b>岁月如梭,斗转星移,青春已去,知青老矣!留不住的是岁月,留住的是真情!天南海北老知青,不管经历过多少艰难困苦,骨子里仍散发着不灭的激情。他们的篇篇诗文作品,是从心底流淌出的文字,是一次次的青春回望,是一曲曲难忘的青春之歌。</b></p><p><br></p> <p><br></p><p><b>中国知青卓越群诗文原创作品集(10)目录</b></p><p><br></p><p><b>【诗歌】知青的岁月是什么…张玉普</b></p><p><b>【诗歌】连长我永远的首长…闫淑清</b></p><p><b>【诗歌】回望青春岁月………黑国章</b></p><p><b>【诗歌】难忘靠山屯那片林…董军</b></p><p><b>【回忆录】麦收送饭…………梁文娟</b></p><p><b>【回忆录】我记忆里的愧疚…阿龙</b></p><p><b>【回忆录】想家………………苏华</b></p><p><b>【回忆录】麦收与打场………董军</b></p><p><b>【回忆录】下乡挣工分………王志学</b></p><p><b>【回忆录】哈耷蹄子…………董建国</b></p><p><b>【回忆录】梅七线上当民工…杨琥</b></p><p><b>【诗歌】想起知青喝的酒……王桂红</b></p><p><b>【诗词】菩萨蛮(二首)………姚正凯</b></p><p><b>【诗词】七律无题……………蔡湘萍</b></p><p><b>【诗词】十六字令……………邓万夏</b></p><p><b>【诗歌】六十九岁抒怀………熊守金</b></p><p><b>【诗歌】知青情………………黑国章</b></p><p><b>【诗歌】我们已年过花甲……杨尚云</b></p><p><b>【随笔】杂谈农家乐…………葛晓东</b></p><p><b>【诗歌】留不住的岁月………董军</b></p><p><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诗歌】等我们老了…………黑国章</b></p><p><b>【散文】知青树………………李树华</b></p><p><b>【彩视】我和我的祖国………蔡湘萍</b></p><p><b></b></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诗歌】知青的岁月是什么</b></p><p><b> 文/张玉普(哈尔滨知青)</b></p><p><br></p><p>知青的岁月是什么</p><p>知青的岁月是首歌</p><p>委婉低吟如泣如诉</p><p>荡气回肠大气磅礴</p><p>下乡足迹踏出命运的节拍</p><p>汗水似音符在五线谱上洒落</p><p>忠字舞语录歌融入血液</p><p>小曲老调割草锄地经常哼着</p><p>林海雪原回荡着铿锵的号子</p><p>黄土高坡响起信天游的悲咽</p><p>你唱我和南腔北调蹉跎岁月</p><p>于无声处十年一梦青春的歌</p><p><br></p><p>知青的岁月是什么</p><p>知青的岁月像条河</p><p>上山的风暴卷起大浪狂波</p><p>下乡的潮水从贫瘠的土地流过</p><p>沟沟渠渠蜿蜒在山村荒漠</p><p>知青点星罗棋布纵横交错</p><p>多少芳华在旅途中干涸</p><p>多少青春在激流中蓬勃</p><p>曾几何时汹涌澎湃欢呼跳跃</p><p>也曾有被寒冰桎梏呼吸的时刻</p><p>迷茫徘徊难免卷入曲折的漩涡</p><p>为探索人生奔腾直下长流不歇</p><p><br></p><p>知青的岁月是什么</p><p>那是精彩人生的大戏一折</p><p>敲锣打鼓上演千万家的离别</p><p>戛玉鸣金返城幕落撤编散伙</p><p>广阔天地是绽放年华的舞台</p><p>悲剧喜剧都在扮演各种角色</p><p>台上台下演绎人间悲欢离合</p><p>幕起幕落铅华粉墨有泪有乐</p><p>革命的样板戏咱都板眼唱过</p><p>没想过几十年后还演什么</p><p>可以把下乡当作迁徙的史诗</p><p>也可以把它当成评书笑话儿</p><p><br></p><p>知青岁月是什么</p><p>那是生命诗篇最精彩的一页</p><p>诵咏七情六欲情感的韵韵辙辙</p><p>品味人生苦辣酸甜的平平仄仄</p><p>珠玉文字种在黑土的垄垄行行</p><p>滴滴泪水洒在西北的岗岗坡坡</p><p>初恋的甜蜜写在章章节节</p><p>想家的思念洒在段段落落</p><p>每首律诗中有青春的灵魂热血</p><p>那词賦把知青的名字载入史册</p><p>打油诗顺口溜在田间炕头编写</p><p>报刊杂志登载过知青人的创作</p><p><br></p><p>知青岁月是什么</p><p>那是社会大学最精深的一堂课</p><p>知青接受再教育天地广阔</p><p>青少年成为独立生活的践行者</p><p>犁锄铲耥点种收割送粪赶牛车</p><p>荒原为纸犁铧为笔耕耘收获</p><p>知青有老农教出来的庄稼把式</p><p>穷乡僻壤有知青给孩子上课</p><p>我们既是大地母亲培育的学生</p><p>我们又是来自城市的文化使者</p><p>入学品尝了贫瘠和落后的苦果</p><p>结业答不上农民温饱怎么解决</p><p>有人从这个大课堂里汲取营养</p><p>有人把这段沧桑经历当成糟粕</p><p>插队土窑里走出多少风范王者</p><p>温室子弟也有人在蜜罐里夭折</p><p><br></p><p>知青岁月是什么</p><p>那是光阴雕琢一代芳华的品格</p><p>豆蔻年华的嫩苗移植远乡穷舍</p><p>花蕊开在东土西坡南粤北国</p><p>男儿如松在兴安风雪中摇曳</p><p>少女化蝶在岭南雨林中穿越</p><p>胡杨挺立在死亡之海的沙漠</p><p>木棉头顶着火红年代的炽热</p><p>一百多斤的麻袋大姑娘扛过</p><p>看了妈妈的来信老爷们哭过</p><p>根系大地昂首挺立上下求索</p><p>百折不挠历尽磨难进取开拓</p><p><br></p><p>知青的岁月是什么</p><p>那是流年酿造的美酒总是想喝</p><p>十年窖藏沉淀着人生的舍得</p><p>五谷杂粮发酵情怀不失甘洌</p><p>知青这碗酒呀又甜又苦又辣又涩</p><p>我们美过浪过愁过哭过毕竟走过</p><p>下课下乡下岗下海</p><p>下河摸鱼捉鳖</p><p>上山上学上岗上进</p><p>上国外也去过</p><p>小酒常喝杯杯在温饱中寻找快乐</p><p>老酒重温盏盏感悟当年那段生活</p><p>战友团聚干一碗又回到姑娘小伙</p><p>酒醒后才明白早已当了姥姥爷爷</p><p><br></p><p>走过知青岁月我们已是流年过客</p><p>五十年前的记忆随青丝日渐斑驳</p><p>日月如梭年轮织成青春的梦</p><p>难忘的经历成为美丽的传说</p><p>无须评论那是遗憾还是获得</p><p>你有你的认知我有我的感觉</p><p>一代知青人成为华夏的基石</p><p>始终都在坚守着道义的准则</p><p>我们自豪</p><p>知青命运伴随着亲爱的祖国</p><p>我们骄傲</p><p>历史的丰碑把知青岁月篆刻</p><p>揽起夕阳的余晖咱们都站着</p><p>面向蓬勃的时代咱们都看着</p><p>联络世界的微信咱们都开着</p><p>活宝国宝呀全都好好地活着</p><p><br></p><p><b>下图《花如潮》摄影许正华(安徽知青)</b></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诗歌】连长——我永远的首长</b></p><p><b> 文/闫淑清(黑龙江鹤岗知青)</b></p><p><br></p><p>清晨,眺望远方</p><p>我想起了你</p><p>当年的连长</p><p>一位英俊快乐的姑娘</p><p>岁月匆匆</p><p>半世纪的沧桑</p><p>我渴望见到你如今的模样</p><p><br></p><p>我看见你</p><p>挺立荒原上的英姿</p><p>那深情的目光</p><p>我听到你</p><p>指挥战友训练的口号</p><p>依旧坚定响亮</p><p><br></p><p>岁月匆匆</p><p>都去了何方?</p><p>青絲已变白发</p><p>朝日化作夕阳</p><p>可我们的心依然在水一方</p><p><br></p><p>啊,我的连长</p><p>太久的离别</p><p>有太多的话要讲</p><p>万语千言</p><p>虽然你不是将军</p><p>但你在我的心中永远是</p><p>一位我敬仰的首长!</p><p><br></p><p>连长,我永远的首长</p><p>我在这里为你接风</p><p>在这片经历半世纪风雨的荒原</p><p>在这皎洁月色下的</p><p>一片小小荷塘</p><p><br></p><p>(注:作者闫淑清为黑龙江北安长水河农场知青,她写的是当年农场女知青连连长李喜荣)。<b>下图是长水河农场女知青连连长李喜荣的老照片</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诗歌】回望青春岁月</b></p><p><b> 文/黑国章(辽宁知青)</b></p><p><br></p><p>当年我们正值青春年华</p><p>踌躇满志</p><p>怀着天真的梦想</p><p>迈着青春的步伐</p><p>一起出发</p><p>上山下乡</p><p>勇闯天涯</p><p><br></p><p>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p><p>摸爬滚打</p><p>数载知青岁月</p><p>几度春秋冬夏</p><p>有过丰收时节的喜悦</p><p>也尝过迷茫,彷徨时的苦辣</p><p>曾经有过痛苦的忧愁</p><p>也有过壮志豪情意气风发</p><p>广阔天地里</p><p>留下我们的青春岁月</p><p>也把我们那些难忘的故事留下</p><p><br></p><p>回城以后</p><p>我们少有谋面</p><p>也没有了集体户时的星光夜话</p><p>五十多年的光阴匆匆流过</p><p>今天的我们已年过花甲</p><p>可昨天的情谊啊</p><p>在我们的心里从没有放下</p><p>无论在哪里</p><p>彼此的身上都系着互相的牵挂</p><p><br></p><p>昨天我们一起回到那里</p><p>回到我们就是共同的家</p><p>望着那曾经熟悉的田野</p><p>我止不住万千思绪</p><p>潸然泪下</p><p><br></p><p>这里曾经有过我们多少</p><p>忧伤的故事</p><p>又有我们多少难忘的佳话</p><p>彼此相望</p><p>一个个昨天那么熟悉</p><p>而今天又显得陌生的脸颊</p><p>知青的艰苦岁月</p><p>造就了我们今天的坚定</p><p>今天的挺拔</p><p>是我们一千七百万知青人</p><p>用我们的铮铮铁骨</p><p>铸就了共和国雄伟大厦</p><p>是我们用自己坚实的身躯</p><p>用我们的粗糙双手</p><p>为它添砖</p><p>为它加瓦</p><p>是我们用坚定的脚步</p><p>和共和国一起迈开</p><p>改革开放的步伐</p><p><br></p><p>岁月流过了五十多年</p><p>时光也把我们的经历录下</p><p>知青的青春</p><p>知青的年华</p><p>知青的伟大</p><p>我们知青的历史啊</p><p>是人类历史的长河里</p><p>一道永远不可能再有的</p><p>最璀璨的浪花</p><p><br></p><p><b>下图《小草》摄影董建国(济南知青)</b></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诗歌】难忘靠山屯那片林</b></p><p><b> 文/董军(黑龙江鹤岗知青)</b></p><p><br></p><p>家乡靠山河畔有一片树林,</p><p>那是我们曾经种下的辛勤。</p><p>如今水桶般粗的落叶松,</p><p>个个像战神戍守着山边的这个小屯。</p><p><br></p><p>啊!</p><p>小屯的猪肉炖粉条让人垂涎三尺,</p><p>小屯人的纯朴永远恋着我的神魂。</p><p><br></p><p>我忘不了啊,</p><p>那是四十九年前也是这个时辰,</p><p>老支书手举着红旗带领我们</p><p>向荒山进军。</p><p>我们把温棚里移出来的树苗,</p><p>精心地种植在南山坡上。</p><p>用白羊肚手巾略擦着脸上的汗水,</p><p>畅想着若干年后,</p><p>今里将是青松挺拔绿树成荫。</p><p><br></p><p>年前我们一行十人,</p><p>回过一次小屯,</p><p>拜访了那里的父老乡亲。</p><p>热坑头上盘腿品茶无拘束,</p><p>推心置腹话衷肠。</p><p>说不完苦涩和甜蜜,</p><p>道不尽酸楚和惆怅。</p><p>往事如烟在岁月的流逝里飘散,</p><p>下乡时青春无悔的信念已</p><p>深深地埋藏在心里。</p><p>那是我们,</p><p>我们这一辈人终身的宝贵财富啊!</p><p>激励我们有所作为,</p><p>接受了人生的战斗洗礼。</p><p>千言万语说不尽,</p><p>情同手足难舍难离。</p><p>乡亲们拿出了家里</p><p>最好的“年嚼过”深表心意,</p><p>次曰里又忙里忙外杀猪宰羊。</p><p><br></p><p>靠山屯的人热情豪爽,</p><p>靠山屯的肉炖酸菜血肠喷喷香。</p><p><br></p><p>欢笑中又勾起了以往,</p><p>想起了已故的老支书当年</p><p>那慈祥的模样。</p><p>站在村口望着南山坡那片树林,</p><p>如今棵棵都长成了参天的栋梁。</p><p><br></p><p>啊!</p><p>沧桑的岁月,</p><p>使我终生难忘。</p><p>前人栽树,</p><p>后人乘凉。</p><p>这就是传统的中华美德,</p><p>她将鼓舞着更多的人</p><p>去植树造林,</p><p>让綠色中国万古流芳!</p><p><br></p><p><b>摄影《春天小树林》李树华(天津知青)</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回忆录】麦收送饭</b></p><p><b> 文/梁文娟(太原知青)</b></p><p><br></p><p>1972年,我去了大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插队,那时正是暑热天,社员们正在抢收小麦。</p><p><br></p><p>为了不耽误抢收,社员们中午都不回家吃饭。快到饭点时,队长会派两个社员回村往地里挑饭。有一天,队长把挑饭的任务交给了我和一个年长我三岁的姐姐。</p><p><br></p><p>领了任务,我们姐俩赶紧回村去取饭。一路上,谈笑风生,我回忆着刚到乡下时的心情,姐姐耐心地听我倾诉。姐姐她为人和善,干活也是一把好手,平日里干活,常常得到这位姐姐的帮助,跟她在一起我感到很踏实!</p><p><br></p><p>走到村口,我们商量了收饭的路线和人数,分头挨家挨户去收餐。那天,我们组有三十多个人干活,两个人把收上来的餐食分开,每个人得送十六份之多。那时无论男女老少,每个人带饭用的餐具都是陶瓷器皿,很重的,再加上食物每份餐有三公斤左右,大概有上百斤。我们那个村子在大山脚下,没有宽敞的大路,走的都是羊肠小道,所以只能是用人工挑着餐食往地里送。并且一旦挑上餐具,就不能休息 ,一路上两个肩膀换着挑,得走三四公里。那可是得有一定功力的,这对我来说真是不容易。</p><p><br></p><p>姐姐看我身单力薄,为了照顾我,往自己的担子上多放了几份,我的担子顿时轻松了很多。收拾好餐食,我们俩开始上路了。我们一路相伴,互相鼓励,一鼓作气,把可口的饭菜挑到了田间地头。社员们拿着各自的午餐开始补充一上午消耗的能量,看着大家吃着各自的大餐,我心里美滋滋的。这时我会给大家唱两首那时流行的红歌,虽然唱得不好,但是大家听着都很开心。</p><p><br></p><p>这是我下乡来锻炼的第一个任务,那时的我,不知那来的劲头儿,可能是因为我很年轻!</p><p><br></p><p><b>下图《林中小路》摄影董建国(济南知青)</b></p> <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回忆录】我记忆里的愧疚</b></p><p><b> 文/阿龙(上海知青)</b></p><p><br></p><p>现在年近大了,喜欢回忆往事。下乡时有那么两件事,现在想起来还有些愧疚。</p><p><br></p><p><b> ——偷鸡蛋</b></p><p>刚下乡到农村时,我们还都是一群不怎么懂事的大孩子,白天社员们都下地去干活了,我们几个知青贪玩就在村里瞎转悠。</p><p><br></p><p>当时农村还很穷,家家都是泥土墙草顶房,当地人都在大门边的土墙下面挖个小洞,家养的鸡鸭猫狗都从洞口钻进钻出。</p><p><br></p><p>我们突然发现:每当母鸡要生蛋时都是从这洞口钻进家里去生。于是,我计上心来,拿个小板凳把这洞口堵上,然后又拿个大篮子放在门口,篮子里面压些稻草,中间再摆个鸡蛋,当母鸡急着要生蛋又进不了屋时,就只好跳进篮子里蹲下生了。我们如法炮制地弄了几家。</p><p><br></p><p>过了一二个小时后,我们抢在主人回家前,赶紧去拿掉小板凳和收回篮子。这时篮子里面已经有六七个还有些余温的鸡蛋了。中午吃饭了,当我们笑着享受了桌上那盆炒鸡蛋……</p><p><br></p><p><b>——偷瓜</b></p><p>我下乡的村里有个蓄水的小水库,一到夏天,我们知青都经常去水库里游泳,游累了就爬上岸边小憩,有时我们还会把烂泥涂抹在身上以防止蚊虫叮咬。</p><p><br></p><p>对岸边有一片瓜地,种满了西瓜和香瓜,把我们馋得……。可是瓜田里,盖了个高高的看瓜棚,日夜有人看守,一到天黑手电筒的光束来来回回地照着,让我们难以下手。</p><p><br></p><p>一天晚上,我突发奇想地有了主意,我让大家把烂泥涂抹在我后背身上,然后慢慢地爬向瓜地,当看瓜人的手电筒光照过来时,我就趴着不动,就算照到我了,也是只见烂泥不见人,根本不会发觉。</p><p><br></p><p>我摸到瓜地,摘下一个瓜后,再慢慢地爬回来,大家就有瓜吃了。后来,我们干脆带个大网兜,一次就能搞回来几个瓜。就这样,我们几个淘气的小知青偷吃了几次免费的瓜。</p><p><br></p><p><b>下图《寂静的树林》摄影董建国(济南知青)</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回忆录】想家</b></p><p><b> 文/苏华(大连知青) </b></p><p><br></p><p>1976年5月18日,我离开了熟悉的母校,离开了家,随着全国大批应届毕业生,踏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军行列。</p><p><br></p><p>我属于林业系统子女,随父亲单位安排,去的是一个稍微偏僻,当时人们都管它叫"板石沟”的地方,地理位置是一面环山,山的下面是一条通往松花江上游的支流,叫"板石河大江”。山的对面是一条森林铁路干线,它是长年运行在山里运输木材的铁路干道。我们这批女生就是坐着小火车,从这条铁路线来到此地的。</p><p><br></p><p>这地方有山有水,绿树成荫,满山遍野的山花……,我突然想起在学校的课本里有篇散文里写到”巍巍群山,绵绵起伏,涛涛江水……"等优美词句,本来我就是一个喜欢联想的“浪漫"女生,看到这一切,心里充满了激情,感到自己的远大”理想"一定会在这里实现,为祖国贡献“青春"的豪情壮语在心中燃烧。</p><p><br></p><p>刚出校门的我们,一切都感到新鲜和好奇,大家随着接我们的知青哥哥姐姐们慢步前行,他们边走边给我们讲解,不知不觉来到了知青点。我扫视一下四周,是自盖的土坯房,三合院构造,操场中间有一座简单的篮球架,各房门上都挂有门牌,看到有党支部、团支部、卫生室、一排、二排、三排、食堂和热水房,一切挺正规,感觉我们进入了野战营,有点半军式化管理。我们这批来的都是女生,男生全部去参加支援"锦江大桥"建设(锦北与漫江交界,简称锦江大桥)</p><p><br></p><p>接下来各排长点名,我被分到二排二班,男排长给我们简单介绍了知青点的状况。知青点一共有近二百人,男知青大部分都在外边搞"副业"年底返回。我们二班是新宿舍,分过来十三个人,宿舍里是一条长长的大火炕,按照点名排的编号安排好了床位,接着排长又带我们去领了农具。晚上,团部给我们全体新老知青召开了一个大会,欢迎新知青……</p><p><br></p><p>第二天清晨,我们就投入到紧张而繁忙的春季会战之中。我们每天起早贪黑,手上都磨起了血泡,特别是去农田干活,满天飞的蚊虫特别多,我们是新来的女生,也没有准备一些灭蚊虫的措施,老知青就给我们“灭蚊剂"涂抹在左右耳朵两边,头上戴着沙布,因为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经常被蚊虫咬,甚至露在外边的皮肤也都会让蚊虫咬上大包特别痒,加上伙食不好,下乡没多久我们这些在家“娇生惯养"的女孩子就开始想家。说实话我来半个月后,每天都在想家,想家里的爸爸妈妈,想家里的饭菜和面包,想家里的两个弟弟,想家里的一切……</p><p><br></p><p>我们每天清晨四点,听到敲钟声,就得马上起床,先去农田干两个小时的活,再回来吃早饭,有时我们真得很困起不来,但决不可以,必须得跟着班排长往山波上走。清晨,太阳还没有出来之前,是蚊虫最泛滥,乱飞的时候,有时为了赶时间也不洗脸,丢三拉四,经常忘了涂抹灭蚊剂被蚊虫大餐一顿,满头是包,加上露水珠落在头上,我们的头发乱经常糟糟的。如果戴上防护罩,干一会活儿就捂得满脑门是汗,每天都是这个流程。</p><p><br></p><p>到了晚上想家的念头经常出现,我们大家也总是下保证,谁也不允许提“想家"二字。但到了半夜,想家就在被窝里偷偷流泪,不敢大声哭。我们大家想家最严重的一次,全宿舍女生都哭了,我们班田秋丽说“反正咱们也睡不着觉,不如去吊桥坐一会,她的见意,马上得到赞同,我们就一涌而上一路小跑,来到了吊桥桥头,坐在了桥板上,听着下面江水的流淌声,哼着《莫斯科效外的晚上》,不知不觉大家高声唱了起来,越唱越有激情,越唱越兴奋,歌声淹没了江河的流水。接着我们又唱起了《傲包相会》和《南京之歌》……,不知不觉天上布满小星星,还有个半睡不睡的月牙,把周围的夜景衬托的很美,高兴的我们,把想家的念头自然就取消了。正在这时,突然听到男户长雷霆般的声音,打断了我们的歌声,他说”你们简直不成样子,大半夜不睡觉跑吊桥上大呼大叫,影响到其他人休息。他把我们大训一顿,我们就乖乖地低头回到了宿舍。</p><p><br></p><p>第二天,不知谁告诉户长,说我们这帮新来的女知青半夜偷偷在唱“黄色"歌曲。当天晚上吃完饭召开全体户员大会,着重讲了昨晚发生"吊桥"之事,接下来就要检查我们的手抄本,有几位老知青哥哥姐姐给我们说情,说这批孩子与我们不同,她们这个阶段正是性格活跃,爱唱爱跳的年龄,另外她们也都想家,偶尔唱一次可以原谅,户长听大家这么一说,也没再怪我们。</p><p><br></p><p>从此,老知青特别关心和照顾我们,接着全知青点掀起了“一帮一,一对红”热潮,我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学会了坚强与独立,学会了坚持与等待,学会了耐心与宽容,懂得了”自律"。</p><p><br></p><p>“吊桥事件"平息之后,我们又恢复到原来心态,全知青点最活跃的人都在我们二排二班,个个都像小燕子每天都在唱歌,在班长的带动下,我们开始唱《绣金匾》《南泥湾》,还有《军民大生产》等红色歌曲,宿舍里每天都传出嘹亮的歌声……</p><p><br></p><p>特别到傍晚收工回来,我们迎着落下的晚霞,一路唱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那歌声传遍了整个山谷,传遍了宁静的森林,伴随着江河的波涛声,响彻在这江水与夜空之中……</p><p>​</p><p><b>下图《春色》摄影梁文娟(太原知青)</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回忆录】麦收与打场</b></p><p><b> 文/董军(黑龙江鹤岗知青)</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麦收</b></p><p>麦浪滾滾,丰收在望。那是一九七一年七月的夏天。</p><p><br></p><p>清晨,悠扬的起床号迎着旭日东升声声响起,我和战友们迅速地抛被穿衣出操,副班长不出操,整理内务,並且从库房处领回了十二把镰刀,一场麦收战斗就要打响。</p><p><br></p><p>吃过早饭,第一件事就是磨刀。新镰刀没开刃,有些钝。一人一块长条小磨石,顺着刀刃便磨了起来。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刀快手把熟才能收好麦子。有的战友将镰刀磨得很锋利,都能刮胳膊上的汗毛。</p><p><br></p><p>随着一声哨响,集合,我们向着一望无际的麦田出发了。这时可能有人要问:农场有收割机干吗还要用镰刀人工收割啊?是的,好的平整地块的麦子是用机械收割,而机械容易“打误”的地段就靠人工收割了。</p><p><br></p><p>我们排来到西洼地,地泞,有的麦子已经倒覆了。排长战前讲完话后,“一字长河”地便拉开了阵式。每人八根垅开始割了起来,老职工手把手地教,战友们虚心地学。</p><p><br></p><p>每个人弯着腰,用手拢着麦子,上刀,先割下一络打好“绕子”放在地上,然后齐刷刷地把麦子割了下来,放在“绕子”上,够一捆了便扎绑上。因为是武装连队,清一色的小伙子,大家你追我赶地干得热火朝天。天热,为了防中署,炊事班送来了熬好的放糖绿豆汤,连里还送来自产洗净的香瓜和切好的大西瓜,战友们干的更来劲了。有的战友干脆连背心都脱掉了,光着膀子干。老职工看到心疼地说:“不行啊,容易晒曝皮”。可是小青年们却都来了那股“虎劲”全然不顾,一门心思地扑在快速收割麦子上。</p><p><br></p><p>中午开饭了,暄腾腾的大馒头和猪肉炖粉条,纯东北的农家饭菜可劲“造”。农场麦收期间有个传统习惯,就是杀猪犒劳麦收大战的人们。我们连队先后一连杀了五口大肥猪,怕猪肉坏了,沉放在专用一个深井里,每当要吃的时候,便用辘轳提上来,猪肉贮备的很新鲜。</p><p><br></p><p>连续劳作了四天,有两个战友,由于一时不慎,让镰刀割坏了左脚上的胶鞋;我和多数战友一样,手上让麦秸拉出了许多小口子,戴上线手套吧,可是戴线手套割麦子很不顺手;还有的背和胳膊晒脱了一层皮,战友们风趣地说:这叫“脱胎換骨”。</p><p><br></p><p>天有不测风云,麦收的第六天,下午二点许,老天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中午还是睛空万里,我们吃过了午饭,刚割了一个小时的麦子,这黑云就压了上来,连长跑前跑后大声地喊:“赶紧把割完的麦捆麦穗朝里码垛”,为了不让雨淋湿了麦子,战友们忙碌着,往返抢抱着麦捆码垛。这时雨已星星点点地落了下来,地里还有少许麦捆没有码好垛。战友们不顾自已仍然抢码着麦垛。说时迟,那时快,仅用了约有五分钟的功夫,就把地里所有的麦捆码成了麦垛。这时瓢泼的大雨下了起来,大家个个浇成了“落汤鸡”。但是,我和战友们一样毫无怨言,我们这是实实在在地经历了一次战斗的洗礼。战友们看到地里没有受损的麦子,都会心地笑了……</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二)打场</b></p><p>一九七一年十一月,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此时应该是冬闲,“猫冬”。可是对于绥滨农场的武装八连来说,是最忙的季节。除了每天正常的军事训练外,还要担负去场院的“康拜因”旁脱大豆打场。</p><p><br></p><p>只见场院四周堆满了数趟子没有脱粒的大豆垛,每趟豆垛都有十多米长,三米寬,四米多高。</p><p><br></p><p>我们三排四个班,包括正副排长整整50人负责场院东部的十五趟子大豆垛的脱粒、装运、扬场、装袋入仓。三台“康拜因”脱豆,从早晨七点钟开始,到中午吃饭,只让机械冷却半个小时,午饭后,下午再发动“康拜因”继续脱大豆,而后将脱好的大豆装卸到场院地面上。</p><p><br></p><p>每天工作量必须完成三趟大豆的脱粒,五天拿下连里交给三排的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排长命令:“一定要抢在暴风雪到来之前脱完十五趟子豆垛”。脱大豆,埋汰,秸灰四处飞扬,战友戴的棉军帽和身穿的棉军装,都是秸灰和秸杆皮子,没有干净的地方。“康拜因”发动起来飞速地转动着,这个“机械虎”“吃”着战友们“喂”入的“豆铺子”,后部不断地喷出豆秸,旁侧的出粮口刷刷地不停地射出着金黃色的大豆,那是丰收喜悦的声音,就是用世上最好的乐器也无法演奏出来。战友们看到这丰收的果实,信心百倍,干劲十足。</p><p><br></p><p>为了加快进度,抓紧时机,全排分白班和夜班作业,这样连续干了两天,战果显著。有的战友“狠载”每次挑的“豆铺子”太多,光木杈就弄坏了三、四把。天虽冷,战友们浑身是汗,冒出的热气在衣服外挂了一层霜。只见那脱出的豆秸归堆比房子还高。豆秸是用于冬季宿舍取暖和食堂做饭烧柴之用,这豆秸是大自然的恩赐,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五天脱大豆任务,四天半就拿下了,提前半天完成了任务,战友们高兴地像孩子似的欢呼雀跃,脱掉棉军帽向空中抛去。</p><p><br></p><p>紧接着还有更细腻的繁重任务在等待着我们。这就是将场院堆积如山的大豆,扬场去掉杂质,最后装袋运入粮仓。因暴风雪马上就要来临,先将大豆堆用苫布苫好四周压上圆木,等待暴风雪过后再打开苫布扬场。</p><p><br></p><p>果然,第二天就下起了暴雪,电线杆上的电线刮得嗖嗖直响。北方人管这叫“刮烟炮”,气温降到零下24度,下了一天的雪终于停了,地上的雪足有半尺多厚。场院苫布下的大豆让雪覆盖着。要扬场必须先清除场院的积雪。战友们吃过早饭后,到场院开始清雪了,只见推的推,装的装,背的背,扫的扫。一上午功夫,场院的四周的豆秸堆前又增加了一道雪墙。冬季在外边作业,最怕挨冻的是温州的战友,他们被冻得直缩缩着脖子,好在有紧张的清雪活儿,还让这些“老浙”们身上增加了几分暖意。</p><p><br></p><p>揍开苫布,金灿灿的大豆堆呈现在我们眼前。先辩别风向,固定好了扬场机,就开始扬场了。战友用“木掀”向扬场机的铁斗里攉着灌装大豆,直见大豆嗖嗖地射向天空,杂质被风吹落在一边,有两个战友在新豆堆上,不停地用大竹扫帚扫着,大豆打在他俩的身上噼里啪啦的直响。经过一周的扬场,装袋,入仓。场院的大豆堆不见了,所见到是粮食满仓。老人们常说:“粮食满仓金满屯,这才是日子”。</p><p><br></p><p>日子过的好快啊,从下乡到如今已经五十二年了,每当我回忆在农场的打场的场面,就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是那个年代,我们曾经把最好的粮食交送给了国家。</p><p><br></p><p><b>下图摄影《秋野》董建国(济南知青)</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回忆录】插队挣工分</b></p><p><b> 文/王志学(山西知青)</b></p><p><br></p><p>1974年3月20日,我们刚从学校毕业,就响应毛主席号召,下乡到了中阳县城关公社柳沟农场,那时我刚刚十六岁。</p><p><br></p><p>当时我们在农场里劳动挣的是工分,一个工满分是12分,这是男壮劳力的最高分,那时农场没有女工。像我们城里去的这些知青,男同学劳动表现好的,场里给评10分工,女同学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能评上8分工算不错的,大部分是7分工。唯独我是男同学里最强也是最傻的劳动力,和农民工挣的工分一样是12分。到了年底,根据农场粮食的收成以及其它副业收入情况,才能算出一个工能折多少钱。</p><p><br></p><p>那时还是冬天,早晨六点半就要出工,当时正在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挖土方,推平车拉土,给河滩坝起来的地里垫土。刚开始,推平车掌握不好平衡常常摔跤,后来经过每天锻炼,有很多男同学慢慢都能独立推着满平车的土,在坑洼不平的土地上来回奔跑了。一天干下来胳臂腿又疼又酸,晚上吃饭时两只手发抖连碗都端不住,拿筷子的手直颤,那顿饭都不知道是怎么吃下去的。</p><p><br></p><p>到了清明前后,老农赶着牛在前面犁地,我们知青在后边播种、施肥。到了夏季顶着烈日间苗除草。在干中学,学中干,逐渐学会了一些农活,有时晚上还要加班浇地。</p><p><br></p><p>麦子成熟了,一眼望不到头的麦地里,你看吧,微风吹拂着那滚滚麦浪,一浪高过一浪,真是美极了,但是割麦子的滋味不是太美。头顶着日头,麦芒常把手臂划伤,汗水一渍疼的你钻心。有的同学不会用镰刀,把手也割破了。</p><p><br></p><p>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最忙碌的日子,收割谷子、玉米、高粱、黄豆、莜麦、刨山药蛋等等,用肩挑车拉运回场里。看着颗粒饱满,红、黄、白、绿等五颜六色的果实,心里像蜜一样甜。</p><p><br></p><p>下乡插队生活有苦有乐、有汗水也有泪水,但对我来说也是有很大收获的。最让我真切感受到的是粮食的珍贵。真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衫半缕当念物力维艰。困难艰苦的环境真的是磨炼人。我们刚从学校出来,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苦,但一年下来,我们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挣出了自己的口粮,养活了自己。</p><p><br></p><p>年底结算,我记得特别清楚,我从农场会计那里领到了我人生劳动第一笔的所得:41元。那年农场一个工是几角几分,我们谁也没有去过问一下。快过年了,大家的心早已飞回了家。相约步行十五里,有家庭条件好的知青骑着自行车,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赶。到家兴冲冲地一进家门,把帆布挎包往床上一扔,骄傲地向家里人宣布:我挣钱了!</p><p><br></p><p>我把钱如数交给了父母,爸妈很高兴,念叨着孩子长大了,能吃苦了。那年过年非常开心,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饺子年夜饭,听着外面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感慨着,新的一年又开始了!</p><p><br></p><p><b>下图《春日小河》摄影李树华(天津知青)</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回忆录】陈年往事</b></p><p><b> 文/杨尚云(江苏徐州知青)&nbsp;&nbsp;&nbsp;&nbsp;&nbsp;</b></p><p><br></p><p>记得1969年11月,山东老家的堂姑出嫁,爷爷带着我去了山东,前后在山东住了约一周。回来后,上山下乡的动员会已开过,所以前期的一些集会和动员报告我都没赶上。</p><p><br></p><p>我家那时住在夏桥,离七中约2公里。回来的第二天,我就去了学校报名。见到班主任老师,他说:“上山下乡是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非常光荣……,这次是第一批,将分流去江苏建设兵团和邳县。兵团按师、团、连、排、连、班分,属部队编制,发军装,每月有津贴,是不带领章帽徽的解放军。所以去兵团有严格的政审。”&nbsp;舅舅是军人,我一直以他为荣,所以特别向往去兵团。</p><p><br></p><p>接着老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某某城市有一女学生,爸爸是干部,虽然后来事实证明爸爸是老革命,但当时他还没有解放,女学生就没资格去兵团。我听得云里雾罩,16岁的我根本不理解老师,为什么要告诉这些与我毫不相干的女学生的事。</p><p><br></p><p>两天后,邻居学姐告诉我学校发榜了,我迫不及待地与学姐去了学校。一进学校,还没有看榜,就有同班同学告诉我——我被分到邳县了。我立马觉得天崩地裂,发疯地哭着跑去找老师。</p><p><br></p><p>也许我近乎窒息的哭震惊了老师,他竟然帮我拿来椅子,让我坐在他对面尽情地发泄。等我平静一些,老师又重复了前天外地女学生的故事……,我怒了——莫名其妙!</p><p><br></p><p>回家后,我仍在哭,不说话。奶奶从邻居家知道了我的去处,奶奶和娘都陪着我擦眼抹泪,家里中午没有做饭。</p><p><br></p><p>下午爷爷让娘带我再去找老师,争取一下去兵团的事。老师见到我们娘俩态度很好,但去兵团的事却没有一点更改的余地。只听老师说:“杨尚云,说实话开始动员上山下乡时,因你没到学校来,我去煤干校(煤干校全名叫华东煤矿干部学校)&nbsp;找过你爸爸,现在煤干校的墙上地上都写着打倒你爸爸的标语,标语上写着你爸爸是叛徒,现在你明白为什么我两次给你讲外地女学生的事了吧?”&nbsp;不!不!不!运动初期,我帮爸爸抄过检查和说明材料,我知道爸爸出生入死的那段历史……,我委屈,我近于崩溃……</p><p><br></p><p>在压抑的日子里,在邻居们异样的眼光中,爷爷默默地帮我迁户口,买水瓶……,娘流着泪,帮我擦爸爸出差时常用的小帆布箱子,弟弟妹妹比平时乖了许多,说话的声音都调到低八度。</p><p><br></p><p>1970年1月3号下午,两位支左的解放军背着枪押着我爸爸回家来看我。看得出爸爸在用理智压抑感情,尽量用平静地语气告诉我:“是我连累了你……,你要相信群众,相信党,好好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好好劳动”。然后对娘说照顾好爹娘孩子,&nbsp;回转身给爷爷奶奶鞠了一躬,轻轻地说 “我走了”。在爸爸出门时,我分明看见他在擦眼泪……前后只有几分钟,我突然明白,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爸爸是在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着对我特别的爱!我在心里呐喊:“爸爸我爱您!我永远相信您!您绝不是叛徒”!!</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多少年后,我在病房里陪着多病的爸爸,聊天中他告诉我,1972年麦收时,带着解放卡车去临沂出差,顺道去杜家看我,在我做饭的时段,他让卡车去地里拉了两趟麦子。我惊呼:“爸呀,您当时怎么不告诉我去拉麦的事,我要知道那一季我就不要干活了呀”。&nbsp;爸爸风轻云淡地笑着说,“你不干活,你干吗去?别人能你就能干!”</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回忆录】哈耷蹄子</b></p><p><b> 文/董建国(济南知青)</b></p><p><br></p><p>刚刚来到这片黄河滩地的时候,生产点共有十几头牲灵,个头最巨的当数那头叫“火神爷”的大公牛,它膀宽腰阔,凶猛无比。据说火神爷原是科研连的一头种牛,自从两头母牛命丧黄泉后它被发落到这片方圆几十里不见雌性活物的地角儿,每天拖着一驾与它极不相称的小水车到黄河边拉水,过去的威风荡然无存。几匹马的大号多源于身上的毛色“大青马”“老黑”“花豹子”,只有一匹例外,叫“哈耷蹄子”。</p><p><br></p><p>哈耷蹄子其实是一匹非常漂亮的马驹,通身枣红,四蹄踏雪,鬃梢金黄,额心一线银白,只是前蹄有点下塌便有了这个称谓。在那个崇尚“高、大、全”的年代,要么是英雄,要么是坏蛋,只因这一点缺陷哈耷蹄子便被打入了最底层。</p><p><br></p><p>那时地里的劳作大都是机械,几匹马除偶尔挂车到几十里外拉回点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大多时在马厩前的那一小片空地上熬时儿。</p><p><br></p><p>马厩很大,阔八间高两丈,青砖砌基红瓦盖顶,是这片荒滩上最雄伟的建筑,当马儿从那高大的门洞以“主人”的姿态步出的时候气宇昂扬,只有哈耷蹄子,低头垂尾两眼怯怯的尾随在最后,无论那位同族或一回首或一止步它都会赶忙后退几步。即使那头满身生满白斑的疵苈头懒牛,在哈耷蹄子面前也会威风八面。</p><p><br></p><p>每天人们总会看到哈耷蹄子孤独地卧在墙旮旯的那一小块阴影中,它辛辛苦苦用蹄子刨出的那一方松软的安乐窝早被同胞们占据。</p><p>当天空渐暗,养足精神的牲灵们陆续进入大房用餐,食谱是一成不变的干草拌黄豆,黄豆是由有大学文凭的教授级大厨亲手烹制,这位当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水利专家如今已对黄豆加工驾轻就熟。</p><p><br></p><p>料一入槽马儿们并不急于用餐,而是用嘴在食槽里拱来拱去,直到料豆都落到槽底才不慌不忙地将干草推到一边,慢慢去受用槽底那一层料中精华。这时的哈耷蹄子总是捱在后面,只要稍一靠前同类们会一摆头把它推到一边,直到槽底的料豆被吃的精光,哈耷蹄子才会颤颤巍巍地靠上来默默地徂嚼那一簇剩余的干草。</p><p><br></p><p>哈耷蹄子干活从不惜力,每次出车它是最卖力的一个,尽管如此哈耷蹄子却从来没拉过正套,三挂马车驾辕的自然是资格最老的“黄毛”和“老黑”。花豹子一流拉正套,只有边套才是哈耷蹄子的位置。每次上坡,不论它如何拼尽全力,但鞭子总是落在它的身上,因为只有把鞭子打在边套上才会使后面驾辕的精神振作,这似乎有点杀鸡吓猴的意思。苦的却是哈耷蹄子。</p><p><br></p><p>几年来,哈耷蹄子在屈辱,歧视,怨愤中默默地忍受着,没见过它一次撒欢,没听过它一声嘶鸣,更没见过它一丝抗挣。</p><p><br></p><p>突然马厩那边传来消息:哈耷蹄子不见了!于是人们纷纷四处寻找,几天下来没有任何踪影,一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消息……</p><p><br></p><p>它走了,再也没回来。它会找得到夜宿的地方吗?它会熬过那无草无粮的严冬吗?</p><p><br></p><p>一日我梦到:夕阳下,哈耷蹄子站在黄河边一个高高的土丘上面对滔滔黄水,昂首挺胸,对天长嘶……</p><p><br></p><p><b>下图《春来了》摄影董建国(济南知青)</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回忆录】梅七线上当民工</b></p><p><b> 文/杨琥(陕西知青)</b></p><p><br></p><p><b> (一)报名去梅七线</b></p><p>在点上的知青走完之后,最后就剩下我们哥俩。哥哥在前嘴子水库干了一段时间,被调到公社医院药房。当然也是非正式的。恢复高那一年,哥哥分数线过了,但还是落榜了,个中的原因我就不说了,大家都明白。</p><p><br></p><p>哥哥凭借自己的努力,在中医院办的函授大学学习了一段时间,从转正到当医生,到主治再到副院长,院长,碾转新庄医院,渠岸医院,后调至城关医院当院长,直至退休,退休后经常为乡邻义诊甚至舍药,乡俗极好,不幸于五年前遭遇车祸身亡。送葬那天,下着大雨,在火葬場宾仪馆大厅里拥滿了送葬的人群,还有人打着伞站在外边等候。这也是些题外话。</p><p><br></p><p>当时点上又剩下一个孤独的我,好在和乡亲们都混熟了,也不觉得太孤单,但是我每天上工,还要自己做饭,洗锅洗碗,一口尺八锅,我一个人还不好掌握。</p><p><br></p><p>这时候梅七线要增加民工了,我就向队上提出要求上梅七线,当时有政治觉悟高的人还不太同意,其实我也理解,毕竟是给国家修铁路,对家庭背景慎重考虑也是对的,可是报名的人仅有我一人,再加队上的贫协说反正都是做工的,叫娃(指我)气先(去吧),队上才同意了。</p><p><br></p><p>当时是步行去耀县的,背着铺盖卷,一路向北再向东穿过马额,在翻越一条沟时,沟底有一个小卖部,日用品还挺全,我在那里买了两团棉线白的,纯天然,无汚染,货真价实的纯棉线,那时候在县城和公社供销社买棉线是要布票的!这里不要布票,两团线才四毛钱,我觉得捡了个便宜,可就是没买针,所以一直保存着。有一团线连糟蹋带用,用完了,剩下一团跟随我转战南北,一直在我的杂货箱里,已经不白了,现在写回忆录,想起它了,竟然找不见了,遗憾啊!文物呀!走了整个一天,擦黑摸进耀县城。 </p><p><b>(二)尴尬事</b></p><p>我刚到那里,就跟随我们队上的人被编入了装卸班。装卸班,那可是令人羡慕的活路,每天跟着汽车(从小到大,我似乎就没坐过汽车)来回跑,还发工作服,在团部吃饭,伙食还不错。对其他民工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p><p><br></p><p>当时我们跟的汽车,听说是从罗马尼亚用八百斤大肉換来的,当时我很奇怪,八百斤大肉(当时价值也就五佰多元)就能换一辆汽车。好奇就好奇吧,没人跟你能说清楚。</p><p><br></p><p>当时那车跑起来,咣当咣当直响,大家伙戏谑的称为,破铁皮。实际上,那汽车名叫普铁骑。我们装卸班的主要任务就是装沙子、石块和水泥。装卸沙子,我还凑合,石块和水泥那就不一样了,特别是水泥,对我来说,那是很艰难的事。那一袋水泥就是一百斤,人家夹在腋下,呼呼呼地就上了车。而我呢?如果水泥在低处,我就搬不起来,在高处还能夹到胯上,然后一扭一扭地挪到车上,这时候人家都已经装三趟了。</p><p><br></p><p>多年以后,我想起这件事,有点沮丧,当时人家夹在腋下,我腋下不行,当时如果扛到肩上或是背到后背,完全能够胜任的,就是慢也差不了多少,你说我当时咋就想不到呢?咋就那么蠢呢?咋就那么迷糊呢?咋就那么……。咋就过了多年才想起来,晚矣!已经成为历史了。</p><p><br></p><p>从梅七线回到队上,一百多斤的粮食桩子,只要有人轻轻促一下底,我就能扛起来,并且稳步行走。进了库房,腰稍微一倾斜,手一松,粮食哗啦啦的就倒进囤里,来回十几趟,也不是太累。自己去大队面粉厂磨面,那没有人促,我先把它抱到板凳上,然后稍微一用力,就扛上了肩。出去还得一只手锁门,然后得上一个六七十度的高坡,沿路有许多脚窝,上去后还有二百多米才到面粉厂。我也是一气扛到的。那时候和在梅七线力气差不多呀!咳!说这些都是废话!</p><p><br></p><p>这难堪的装卸班呀!难分难舍的破铁皮呀!香喷喷的团部食堂饭呀!</p><p><br></p><p>该怎么办呢?是自动请樱,这样还能留个全尸,还有点面儿;还是让人来个斩首行动?身首异处,连面儿也找不着了。</p><p><br></p><p>思前想后,再怎么不愿意,舍不得,实在是呆不下去了,不要等人家开口,现在叫炒鱿鱼,咱自动离开那叫辞职。就这样,夹着尾巴灰溜溜地离开了装卸班,来到了新兴连。你说尴尬不尴尬? </p><p><br></p><p><b>(三)新兴连</b></p><p>来到新兴连,人都比较生疏,除了本大队的几个人见过面,外大队的都不认识。刚去的时候,住在老乡家里,入深五六米的窑洞,打地铺睡了十个人,这都不是问题,最要命滴是门口就是一个猪圈,气味也不算问题,最恐怖滴是窑洞里面的世界跳高冠军“跳蚤”,那是多如牛毛,难计其数。这么说吧,一个月下来我的白褥子里子,已经看不见白色了,上面密密麻麻布滿了红色的跳蚤屎,那数字用高能计算机也算不出来。我现在真佩服那时的我,是怎么和那些世界冠军搏斗的!</p><p><br></p><p>后来我们转移战埸,重新住进了一个大窑洞,这个窑洞进门有一铺大炕,住了几位德高望重的也就比较牛的,在我们排说来属于上等“工民”的民工,当然也包括我们排长。其余都是木板钉起来的,有单人的,也有双人的,根据地形而定。</p><p><br></p><p>我住在拐窑,床面上几块薄板间距太宽,咱因地制宜,找来几个水泥袋子,拆开,那牛皮纸很结实,并且每只袋子四层,两三个袋子搞定,上面铺上那血染的风采褥子,成啦!比那跳蚤云集的地铺豪华多了,说夸张些那就是奢侈。在这床张床上,渡过了梅七线的大部分时光。</p><p><br></p><p>我们连队有一个西安知青,大家都叫他小西。小西个子很矮,但很壮实,他们家是以修鞋为生的,小西手艺也很不错,经常为大家义务修鞋。有一天,快开饭的时候,小西和一个民工吵了起来,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不知道谁先动的手,反正那个民工比小西高出一头多。这时候只见小西一下子蹦起来,用手里的铝合金饭盒砸向那个人的脸上,当时那人就滿脸是血,失去了战斗力。接着小西被带到了连部,再以后再没有看到小西,想必是被赶回新兴了。</p><p><br></p><p>我是想到那里,写到那里,这件事里的主人公也是知青,所以我写出来,算是插曲。 我在梅七线见过同班的舒爱琴,她是高渠连的,和新兴连相邻,当时我老俵也在高渠连,见了我说,你同学“白旦”也在梅七线,白旦?我想不来咱班谁叫白旦,老俵说舒白旦,我还是不明白,后来碰到了,才知道是舒爱琴。可能小时候白,所以小名叫白旦,当时已经看不到一点白旦的模样,想必那时已经成家了,我也没问,以后再没见过。</p><p><br></p><p>在新兴连干了一段时间,连里提拔我当“官”了,这可不是那倌,至于是啥官,我觉得应该叫“宣传部长”,且是全脱产!连里还发了一件利器,那是用镀锌铁皮卷起来的话筒,不生锈! 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拿着话筒子,为大家打气,调动大家的劳动热情,从而加快工程进度。</p><p><br></p><p>按说这工作不错呀!这是领导的关怀和呵护呀!可那时候滴我咋就那么不爭气,咋就那么害羞,咋就那么蠢,咋就想不出词来,咋就想不到上网搜一下,网上的词够你用一辈子。</p><p><br></p><p>就这样,三天,三天我楞是一个字都没蹦出来,那种窘迫感难受极了。后果吗?大家都想到了。这个官当了三天,就让人给撸了,我恼丧,我恨,恨谁?恨我自己呗。就这样,灰头灰脸滴回工地干活去。那看笑话的人多了去了,特别是那帮西安青,我在位的那三天,这帮傢伙就对着我作鬼脸,现在被撸了,更是肆无忌惮地用得意的目光嘲笑我, 你说这尴尬不尴尬?</p><p><br></p><p>回工地干活要经常打夯,九个人一台石夯,其中一人扶夯把,扶夯把的人不用太出力,但得代头喊号子,我为了少出力,经常抢着扶夯把,“同志们鼓把劲呦,嗨呦号嗨哟!努力向前赶呦!……哎!我喊出来了,不过为时晚矣。</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诗歌】想起知青喝的酒</b></p><p><b> 文/王桂红(沈阳知青)</b></p><p><br></p><p>酒啊酒&nbsp; </p><p>想起知青喝的酒</p><p>当年我们去插队</p><p>年龄不过十八九</p><p>解行囊再相拥</p><p>互鼓劲志不休</p><p>喝一碗井下水</p><p>全当人生开头酒</p><p><br></p><p>踏入黑土地</p><p>并肩携手走</p><p>汗水浇农田</p><p>我们成了知青友</p><p><br></p><p>酒啊酒 </p><p>想起知青喝的酒</p><p>插秧季大汇战</p><p>知青伙房杀肥猪</p><p>大家吃着肥肉</p><p>喝着酒,浑身力量有</p><p>为明天去插秧</p><p>一起喝着鼓励酒</p><p><br></p><p>酒啊酒 </p><p>想起知青喝的酒</p><p>秋收季割稻忙</p><p>庆丰收金穗黄</p><p>卸疲惫咧嘴笑</p><p>挺过累把头昂</p><p>知青们蜂拥而至奔伙房</p><p><br></p><p>知青伙房杀肥猪</p><p>大家吃着肉喝着酒</p><p>庆丰收喜心头</p><p>再举杯灌入喉</p><p>翘首盼快分红</p><p>等揣钱回家程</p><p>为让爸妈展笑容</p><p><br></p><p>酒啊酒,喝不够</p><p>你一杯我一碗</p><p>喝的满脸红彤彤</p><p>醉的一塌糊涂</p><p>绕着知青院落</p><p>互相搭肩扶背摇晃着走</p><p>酒入肚解烦愁</p><p>万般苦莫回头</p><p>再击掌同共勉</p><p>背朝天修地图</p><p>咱们是哥们姐妹知青友</p><p>……</p><p>酒啊酒,知青的酒最醇香</p><p>昨天记忆赶不走</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赠王桂红《酒》</b></p><p><b>文/张玉普(哈尔滨知青)</b></p><p>酒啊酒</p><p>知青的酒最醇厚</p><p>卓越群又聚首</p><p>瘟疫灭春光秀</p><p>醉美彩虹风雨后</p><p>举起杯将进酒</p><p>知青万岁共长寿</p><p><br></p><p><b>下图《春色》摄影李树华(天津知青)</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诗词】菩萨蛮二首</b></p><p><b> 文/姚正凯(江苏徐州知青)</b></p><p><br></p><p><b>(一)苦度生活关</b></p><p>下乡插队到邹庄,</p><p>驻定村里心发凉。</p><p>草屋土坯墙,</p><p>煮饭拉风箱。</p><p>烟熏眼泪噙,</p><p>脸庞涂烏金。</p><p>难眠头裹藏,</p><p>思念爹和娘。</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相聚母校</b></p><p>惜别五十秋和冬,</p><p>今朝相聚在七中。</p><p>凝视众同窗,</p><p>垂髫鬓染霜。</p><p>同窗情意浓,</p><p>泪雨互相拥。</p><p>一辈同学情,</p><p>胜似三辈亲。</p><p><br></p><p><b>下图《老同学聚会》摄影姚正凯(徐州知青)</b></p> <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诗词】七律·无题</b></p><p><b> 文/蔡湘萍(福建泉州知青)</b></p><p><br></p><p>蹉跎岁月古难全</p><p>莫怨生平福运戋</p><p>千烛不明灯下地</p><p>万招无济苦中天</p><p>轻烟一抹浮残梦</p><p>霜鬓双飘度晚年</p><p>知足唤来心意满</p><p>粗茶淡饭也神仙</p><p><br></p><p><b>下图《花红四海》摄影许正华(安徽知青)</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诗词】十六字令 赋闲</b></p><p><b> 文/邓万夏(重庆知青)</b></p><p> </p><p><b> (一)</b></p><p>闲</p><p>退休转瞬近十年 </p><p>不习惯</p><p>真的还想干</p><p><b> (二)</b></p><p>闲</p><p>船到码头车到站</p><p>渐习惯</p><p>宅家写诗篇</p><p><b> (三)</b></p><p>闲</p><p>退隐江湖观世间</p><p>人生短</p><p>习惯成自然</p><p> (2020.04.05)</p><p><br></p><p><b>下图《鲜花盛开》摄影许正华(安徽知青)</b></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诗歌】六十九岁抒怀(二首)</b></p><p><b> 文/熊守金(安徽芜湖知青)</b></p><p><br></p><p><b>(一)</b></p><p>清贪自乐润心田,</p><p>淡饭粗荼口觉鲜。</p><p>心绪忧伤成过去,</p><p>心静养生寿长延。</p><p><br></p><p><b>(二)</b></p><p>年近古稀度晚年,</p><p>勤敲诗句翰书缘。</p><p>桑榆晚景休嫌少,</p><p>落日红霞尚滿天。</p><p><br></p><p><b>下图《海棠花开》摄影李树华(天津知青)</b></p><p><b></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诗歌】知青情(外二首)</b></p><p><b> 文/黑国章(辽宁知青)</b></p><p><br></p><p>一幅巨作写人生,</p><p>知青岁月记忆清。</p><p>当年同怀少年志,</p><p>塞北江南历腥风。</p><p>几经艰辛和苦痛,</p><p>老迈本色依然铮。</p><p>回首昨日情依在,</p><p>你我高歌颂豪情。</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怀旧</b></p><p>古稀之年鬓发秋,</p><p>长思故里忆乡愁,</p><p>记得春风千山绿,</p><p>不忘秋雨红枫稠。</p><p>日暮昏鸦栖老树,</p><p>几家炊烟绕不休,</p><p>悠悠相思无从诉,</p><p>寂寞无奈自斟酒。</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自嘲</b></p><p>欲说桑榆晚,</p><p>梦里几春秋,</p><p>独坐心寂寞,</p><p>望乡惹人忧,</p><p>青春悄然逝,</p><p>梦想付东流,</p><p>平生多少事?</p><p>尽付诗行收。</p><p><br></p><p><b>下图摄影许正华(安徽芜湖知青)</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诗歌】我们已过花甲</b></p><p><b> 文/杨尚云(江苏徐州知青)</b></p><p><br></p><p>我们已过花甲, </p><p>退休赋闲在家。</p><p>蜗居城郊养老, </p><p>无地无鸡无鸭。</p><p>每天电话微信, </p><p>读书看报种花。</p><p>生活顺其自然, </p><p>不慕富贵荣华!</p><p><br></p><p>我们已过花甲, </p><p>享受生活在家。</p><p>翁媪依偎做伴, </p><p>煮粥洗涮拉呱。</p><p>不求肥甘厚味, </p><p>尤爱淡饭粗茶。 </p><p>朝暮相随漫步,</p><p>哪怕痴呆憨傻!</p><p><br></p><p>我们已过花甲, </p><p>颐养天年在家。</p><p>好友偶尔小聚, </p><p>戏聊趣事诗画。</p><p>物我悲喜两忘, </p><p>笑看秋冬春夏。</p><p>泰然面对名利,</p><p>堪比五柳潇洒!</p><p><br></p><p>我们已过花甲, </p><p>时忆青春芳华。</p><p>相识半个世纪, </p><p>四十年前结发。</p><p>古稀初心依旧, </p><p>夕阳辉映晚霞。 </p><p>晴雨风雪共度 ,</p><p>谨记包容豁达!</p><p><br></p><p>我们已过花甲,</p><p>也会旅游离家。</p><p>难忘蓬莱看海, </p><p>突逢潮涨哗哗。</p><p>老伴急中生智,</p><p>赶忙伸手来拉。</p><p>长嘘有惊无险, </p><p>对视一笑哈哈!</p><p><br></p><p>我们已过花甲, </p><p>携手同走天涯。</p><p>乐游古都名城, </p><p>学习历史文化。</p><p>畅观自然景物,</p><p>细品美食茗茶。</p><p>一路风光无限,</p><p>开心快乐如娃!</p><p><br></p><p><b>下图《迎春花开》摄影舒新民(安徽知青)</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随笔】杂谈农家乐</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文/葛晓东(山东济南知青)</b></p><p><br></p><p>昨日上街,集上有卖新下的榆钱,买得一斤回家尝鲜。往年清明前后,燕妹家校园里几棵榆树正是榆钱结果时,她会采集些送来或我去拿。今年疫情未解,只能隔屏相望了。</p><p><br></p><p>今早起,淘洗净榆钱,加入小米面和少许面粉,捏成菜窝窝,下锅蒸熟,中午配上老伴做的甜沫,好一顿美味的农家乐!触景生情,端碗思过去,同老伴聊起下乡的事情。</p><p><br></p><p>在我下乡的宁阳,是个比较贫穷落后的地方,山区土地瘠薄,农作物以地瓜玉米为</p><p>主,小麦谷子低产,所以日常的饭食多以地瓜、地瓜面窝头或煎饼为主食,喝的就是糊涂,多是玉米面,差的要掺地瓜面打成的稀粥。口粮中极少的小麦、小米磨成的面粉,多是留着逢年过节、病人和候客才舍得吃用。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常以野菜掺和充饥,我们那时候也常在地里采摘一种叫青青菜的野菜,青青菜的叶子背面是一层毛茸茸的,必须先用水烫过以后才不会扎嘴,把它剁碎以后,掺上地瓜面就可以蒸成窝头儿,也可以做糊涂的时候,抓上一把,再加点儿盐,就做成了咸粘粥了,吃饭时又可以省了咸菜。能吃上这样的饭也算好日子了。</p><p><br></p><p>乡里有句老话叫,过麦累人,过秋累牲口,我看我们那山村里的人,过麦的时候又黑又瘦,过秋的时候都吃的白胖起来!缘由是麦收前的一春青黄不接,吃不饱,到秋收时就不一样了,下来粮食随下随分到家,过秋时节中午都在坡里吃大锅钣。队里在坡上,支起大锅灶,煮上好大的一锅粥,是很稠很稠的玉米粥,里面抓上几把地里新刨出来的花生米,煮好后掐上一把地瓜叶子,加点儿盐。队里来的都是男女主劳力,带着自家的大碗,中午飯没有干粮,这稠糊涂能吃得很饱。我也是带着自己的搪瓷碗,可比起社员们的粗瓷大碗,那可是小巫见大巫了!每次都是振香姐帮我舀饭,她熟练地用勺子在锅中心蹲几下,下勺舀上来的粥里花生好多!大家都不说话,只听见稀哩唿噜的喝粥声。我喝了两碗放下碗筷,当时已经吃到肚子撑饱。振香姐直埋怨我吃的太少撑不到后晌,她说她们都要喝上十五六碗呢!我惊呆了!</p><p><br></p><p>现时人的生活,野菜、农家饭上大席,称之为农家乐。平常人家买点荠菜、榆钱、槐花之类的时令野菜,做成农家饭打牙祭。同样的捏窝头都是力求菜多粮少,现在是为了多吃菜,那时是为了省点粮,现时野菜比蔬菜都贵,那时的野菜地里采不花钱!</p><p><br></p><p>同样都是咸黏粥,现下的甜沫多讲究,头天要泡下花生、黄豆、红小豆,先煮熟,再加粉条,炸豆腐和豆腐皮,姜末一定不能少,还要撒上五香粉,和上细的小米面,稀稠掌握恰到好,起锅前加适量盐,再放一把菠菜叶。这样的美粥过去哪里找?只有坡里的大锅饭可媲美!老伴听后下总结,知足者常乐!</p><p><br></p><p><b>下图《榆树钱儿》摄影解晓东(济南知青)</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诗歌】留不住的岁月</b></p><p><b> 文/董军(黑龙江鹤岗知青)</b></p><p><br></p><p>我多想让时间凝固,</p><p>我们像现在这样:</p><p>相互微信作诗诵读欢度</p><p>这难得的时光。</p><p>可是岁月不饶人啊!</p><p>岁月能让你白发慢慢地增生,</p><p>皱纹也慢慢地挂在脸上。</p><p>亲爱的乡友们,</p><p>珍重吧!</p><p>珍重每一分每一秒给我们</p><p>带来的舒心,</p><p>珍重我们的友情深厚永恒。</p><p><br></p><p>时令乍暖还寒,</p><p>各大公园已有数人</p><p>在不停地走动。</p><p>你看那林中的红叶,</p><p>虽然挂在枝头上仅有几片,</p><p>但那神韵你仍然感到分外火红。</p><p>生活啊!</p><p>需要色彩的点缀,</p><p>只有这样诗行里才能释放出</p><p>老有所乐的潜能。</p><p>我们对生活充满着信心,</p><p>我们对雅兴充满着无限的激情。</p><p><br></p><p>亲爱的乡友们,让我们讴歌</p><p>这美好的时代吧!</p><p>让我们的美文美诵,</p><p>如同那林中的红叶,</p><p>点缀着自然,</p><p>摇曳着时空。</p><p>我们虽然留不住岁月,</p><p>那么就让岁月留住我们吧。</p><p>留住我们一颗不老的心,</p><p>留住我们对诗文的一片热情!</p><p><br></p><p><b>下图《晚霞》摄影许正华(安徽芜湖知青)</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诗歌】等我们老了</b></p><p><b> 文/黑国章(辽宁知青)</b></p><p><br></p><p>等我们老了</p><p>去一个地方</p><p>回到我们的母校</p><p>把过去寻访</p><p>在那间聆听过师长</p><p>教诲的教室里 </p><p>重温当年的梦想</p><p>在已经泛黄的试卷上</p><p>再寻找昨天的希望</p><p>在白杨环绕的甬路上</p><p>回忆已经远去的时光</p><p>我们再集合在一起</p><p>把青春之歌唱响</p><p><br></p><p>等我们老了</p><p>去一个地方</p><p>到我们曾经上山下乡的</p><p>那个村庄</p><p>回忆当年的蹉跎岁月</p><p>曾经有过的</p><p>困苦,无奈,失落,迷茫</p><p>再走走那条熟悉的山路</p><p>是不是还如昨天那样曲折漫长</p><p>喝几口门前的清泉水</p><p>是不是还像昨天那样甜透心房</p><p>在昨天的茅草屋里</p><p>再睡一回那温暖的土炕</p><p>把曾经的知青岁月回忆</p><p>把过去的故事回想</p><p><br></p><p>等我们老了</p><p>去一个地方</p><p>看大海的浩荡无边</p><p>潮落潮长</p><p>任海水漫卷</p><p>海风轻拂我的脸庞</p><p>我们一起在海滩漫步</p><p>让思绪飞扬</p><p>我们十指相扣</p><p>一起回忆已经远去的时光</p><p><br></p><p>等我们老了</p><p>去一个地方</p><p>寻一处幽静所在</p><p>沏一壶茶香</p><p>品一世畅想</p><p>凝视彼此的面容</p><p>感叹岁月的忧伤</p><p>互相寻找昨天的模样</p><p>你皱纹满脸</p><p>我两鬓苍苍</p><p>我们一起看夕阳西下</p><p>晚霞辉煌</p><p>我们一起用心中的那支笔</p><p>写下我们最后的时光</p><p><br></p><p><b>下图《蝴蝶与花》摄影董建国(济南知青)</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散文】知青树</b></p><p><b> 文/李树华(天津知青)</b></p><p><br></p><p>我们下乡的地方,离村口不远的道旁,有几棵大杨树,那是我们下乡第二年春天栽下的,我们称之为“知青树”。整整五十年了,这大杨树随着年轮的增长,变得粗壮高大,不管寒来暑往,它们依然在那儿挺立着,成了我们怀念第二故乡的象征。</p><p><br></p><p>那年春天,大地里的小草刚刚吐芽,团书记带领我们,来到南岗下坡,让我们在道路两边挖树坑,准备把道边都载上树。那时大道两旁都是草甸子,没有像样的树。道边有人事先画好了挖坑位置的标记,我们五十多名知青拉开距离,开始干了起来。地面上有一层荒草根,挖起来挺费劲,下面的土比较好挖一些,挖差不多够深了,又去挖第二个……,一直挖到村口。树坑都挖好了,树苗还没有运到。</p><p><br></p><p>四月天,东北的气温回升较快,但是晚上还是很冷的。那时我们知青新宿舍刚开始筹建,暂时还得住在用牛棚改建的茅草土坯房里。这茅草土坯屋,四处漏风,大门也关不严实,晚上只好早早进被窝,在被窝里聊天看书,写家信。那时的我们学生气十足,很多同学把书包和课本都背去了,我还带去了《欧阳海之歌》和《雷锋日记》……。屋里虽不暖和,但是我们人多,女生们叽叽喳喳的,屋里总是热热闹闹的。</p><p><br></p><p>树苗来了,我们扛着锹又上了岗。两个人一伙儿,一个人扶着小树,一个人埋土。我们在南岗下坡处,栽下了杨树,在平坦的大道边载下了柳树,后来把剩余的杨树也都载到了道边,一直栽到村口。望着这些新栽好的小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以后出村进村,到南岗去干活,到公社市里去办事,都可以看到这些小树。</p><p><br></p><p>我们也如同这些小树,在这块土地上扎了下来。那年秋末,大队给我们建好了知青宿舍,男生一大排,女生一大排,我们都搬进了四人一屋的新宿舍。在这新宿舍里,有一段时间自己开伙做饭,真正体验了一下农村生活的艰难。柴米油盐,烟熏火燎,经常不能按时吃上饭,还要按时出工,真是苦不堪言。后来知青食堂又恢复了,生活方便了许多。</p><p><br></p><p>一年又一年,小树成长着,我们也在成长着。度过了大田劳动关,小学校,渔业队,木匠房,铁匠房,鸡场猪场果树园,都有了知青的身影;大队广播室、办公室也有了知青的岗位,还有的同学当了妇女队长,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副书记。在东北农村艰苦的环境中,我们如同那些不惧风寒的小树,顽强地自我成长着……</p><p><br></p><p>一年年,一月月,小树继续成长着,它们已经长成了碗口粗的大树,知青们却越来越迷茫。有的同学当兵走了,有的招工走了,有的上学走了,还有的自谋出路离开了,年龄越来越大,想的越来越多。剩下的同学每天都在们思考着,困惑着,自己的出路在哪里,无人能回答!我们仍在坚持着,努力着……!终于有一天,我也去上学了,告别了村支书,告别了众乡亲,告别了那些亲手栽下的“知青树”……</p><p><br></p><p>后来知青们先后全部返城,十年青春岁月,给知青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多年以后,这些知青不管走到哪里,都不曾忘记那些树,那些人,那些青春岁月……。曾先后有七八批知青,重回下乡地,看望父老乡亲,看看那些“知青树”。我也曾两次回村,去看望乡亲们,特意给那些“知青树”拍了几张照片。</p><p><br></p><p>村口道边西侧的四棵大杨树,枝繁叶茂,枝叶从底部长到顶部,几乎遮住了树干,树干很粗,差不多两个人才能合围过来。大道西边的那棵大柳树,长得高大神奇,在近处根本看不到树顶。南岗下坡的几棵大杨树,已经融入了岗上的那片小树林。</p><p><br></p><p>五十年沧桑,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年村民都住在岗下洼地,我们称之为“大洼”村,现在有一半搬到了岗上;当年家家户户都是茅草土坯房,现在村里都翻盖成了砖混塑钢彩钢房;当年的老社员很多已经不在人世,村里到处都是一张张年轻的新面孔;记忆中的小学校、大队部、广播室、知青宿舍都不见了,找不到任何曾经的痕迹;唯有那几棵当年栽下的知青树,仍然挺拔地站立在那里,成为了我们知青岁月的历史见证。</p><p><br></p><p>这些大树没有经过任何修饰,完全凭借自身力量顽强生长着。尽管她们长得不够笔直,也没有婀娜的美姿,但仍然挺拔向上。知青树啊,五十年了,我们没有忘记你,你那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强不屈的性格,永远激励着我们。</p><p><br></p><p><b>下图为李树华(天津知青)在知青树旁的照片</b></p><p><br></p> <p><b>视频《我和我的祖国》作者蔡湘萍(福建泉州知青)</b></p> <p><b><i>诗文原创/群知青</i></b></p><p><b><i>图片摄影/群知青</i></b></p><p><b><i>文图编辑/李树华</i></b></p><p><br></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q1d5vy2?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老知青的情怀——中国知青卓越群诗文原创作品集(1)</a><a href="https://www.meipian.cn/2sjafn0g?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青春的记忆——中国知青卓越群诗文原创作品集(4)</a><a href="https://www.meipian.cn/2t01lnw5?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曾经的故事——中国知青卓越群诗文原创作品集(5)</a><a href="https://www.meipian.cn/2tru7y1d?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老知青的芳华——中国知青卓越群诗文原创作品集(7)</a><a href="https://www.meipian.cn/2uq3g6ut?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清明思故人抒怀——中国知青卓越群诗文原创作品集(9)</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