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童林堡幼儿园做自然而纯粹的教育,三个园子,各园区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00多平方米,开设15个班;除教师、厨房、办公区外,另有32个功能区;园区建设中,由台湾幼儿园设计第一品牌“竹贤”设计规划,与中国电信合作的“全球眼“系统,由江苏园林规划打造的园区景观等等。<br><br> 幼儿园室内功能区有--童林欢乐镇、童林早教中心、国学馆、游泳馆、中西餐厅体验馆、幼小衔接教室、心灵工作室、绘本馆、科学探索区、无土栽培室、魔法厨房、感统教室、保健室、图书馆、美术馆、多功能厅、家长室。<br><br> 幼儿园室外功能区有--交通公园、障碍体验营、儿童体育场、种植区、养殖区、过林区、竹林区、儿童养鱼池、泥巴池、沙地区(干湿分离)、涂鸦区、滑筒区、卡通迷宫区、生肖水帘观景区、家长接待区。<br><br> <br><br></h3> <h3> 童林堡倡导“让孩子自由而全面的成长”是我们的理念,英语潜入式、艺术浸入式、障碍体验营、心灵成长式是我们的教学方式,32个功能区、半天室内半天室外、108个专属游戏、优秀的台湾课程和师资配备是我们的保障。优秀园长及外籍教师们长期入驻童林堡幼儿园,进行合作交流,并有专业幼儿教师对孩子们开展良好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充满浓厚人文环境及国际化氛围中快乐成长,为孩子们童趣盎然的童年增添一笔美丽的颜色。<br><br> “与好朋友一起玩,最好玩!”是孩子的心声;“让孩子在试错中成长…”是我们想与家长达成共识的期待。童林堡幼儿园,半天上课半天玩,是一个真正适合儿童快乐成长的幼儿园。<br><br></h3> <h3>课间活动锦集</h3> <h3>户外骑单车</h3> <h3>泼水节</h3> <h3>运动会</h3> <h3>万圣节</h3> <h3>分享文章</h3> <h3><br>怎么学国学?从哪里开始学?哪些书是必须看?<br><br>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承认,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确实是基本中断了60年左右。这种中断,不仅表现在对相关知识的研究,发展与传授上,甚至还表现在对如何学习,具体的说就是按照怎样的一个次序,如何有效合理的分配我们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传统文化这个原本极为简单的问题上。 所以,今天会有许多人,尤其是希望子女能够学一点传统文化的家长们,会经常问:怎么学国学?从哪里开始学呀?哪些书是必须看的呀?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只要我们真正的心怀敬畏的看待学问,看待知识,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在被许多人嗤为儿童读物的《三字经》中早有答案。<br> 《三字经》说:“小学终,至四书”。意思是说,只有把小学的基础知识学习完毕了,才可以开始读四书;<br> 然后又说“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意思是说只有四书已经读熟了,才能开始涉足六经也就是五经的学习;<br> 在讲述诸子百家的时候,又说“经既明,方读子”意思是说对五经的内容已经完全明白了,才能开始读诸子百家的书。这不就是给人们规划出了一个再清晰不过的,关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路线图吗?<br> 简单的说就是,先通过小学打下良好的文字和阅读能力的基础,然后才能按照顺序来学四书,五经,诸子等等内容。<br> 如果我们再稍微注意一下作者的用词,就会发现,连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方法与标准,作者也已经阐述的非常清楚了——<br> 小学要学到“终”,这个“终”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标准,要足够充足;二是要适可而止。因为小学的内容,比如文字学,本身就一门既高深又没有穷尽的学问。对于儿童来说,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太深入的学习和研究。<br> 四书要学到“熟”,“熟”的背后隐藏着背诵,既包括原文,也包括注释。只有这样才能运用自如,才能称得上“熟”。之所以对四书的学习提出这么高的要求,原因有两个:<br> 第一,四书的内容除了《孟子》都不长,因此可以做到熟。<br> 第二,四书是经过中国的儒家学者,在对儒家学说进行了上千年的传承之后,最终总结出来的,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与内涵的四部书,因此必须精熟,才能从根本上奠定对儒家思想理解的根基。<br> 换句话说,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学习传统文化达到“四书熟”的地步,也就可以了。<br> 五经要学到“明”,“明”相对于“熟”而言,显然已经略降一等,但这个降应当主要是指对内容的记诵方面,而不是在于对内涵的理解上。因为“明”并不是简单的知道了解,而是要有确切无误的认识。这同样需要建立在对文章的内容,深入的研习的基础之上。所以,一个“明”字只是告诉我们,对五经的学习,只是在记诵上不必要求过高,但是在对字词句意的理解上,仍旧需要进行深入的钻研,也就是仍旧需要对五经进行精读。<br> 这是因为,虽然五经的内容浩大,确实不便于,甚至也没有必要全文背诵,但是五经的内容与思想,终究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必须对其有清晰明确的认识,才能真正对儒家思想有所把握。<br> 诸子则仅仅需要“读”,意思是说既需要了解,但却不必在每一“子”上都消耗过多的精力。<br> 所谓的“子”是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转变为对有德行和学识的人的称谓。由一个或者多个子形成的一个有自己的主张,又相对自成体系的学术派系,就是所谓的家。所以,严格的讲孔子也不过是诸子之一,儒家也不过是百家之一。<br> 那么,为什么,在治学上要先读儒家的四书五经,然后在读诸子的作品呢?换言之,为什么要将儒家置于诸子百家之前呢?概而言之,这里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br> 第一,四书五经的内容,大致来说,是在讲述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什么是正确的是非观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在阐述什么是正,什么是正道的问题。而中国古代的所谓教育,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教化,因此其核心目的,正在于为受教育者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是非观,正在于向受教育者灌输何谓正道。<br> 诸子的学说,虽然也有相关的论述,但是通常来说,更主要的偏向于某一个方面,有利于广博一个人的见识,开阔人的眼界,却并不利于,或者说并不擅长于建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因此应当被置于四书五经之后学习。<br> 这个关系,就像一颗大树,四书五经所阐释的内容,是大树的主干部分,诸子的思想,则是在主干上分出的枝杈。<br> 第二,就先秦诸子百家发展的脉络来看,这种总分主次的关系也是存在。因为,虽然有所谓的诸子百家,但是堪称基础性的学术派别,不过是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儒道两家。<br> 所以,只要抓住了这两个主脉,诸子的学说大致就可以触类旁通了。<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