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在这风和丽,鸟语花香的日子里,机车小学语高组第十四次线上教研活动如约而至。
<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4月11月晚上8:00赵香英组长宣布语高组第九周第14次专题教研活动开始。<br></h3> <h3> 集体备课时间到了。首先刁旭莉老师提交了《清贫》的电子教案。<br></h3> <h3> 刁旭莉老师的教案写得认真详细、条理清晰。紧接着刁旭莉老师用语音介绍这节课的教学亮点。并配上了一些线上教学相关的图片。<br></h3> <h3> 五年级其他任课老师对刁老师的发言作以点评,有语音或者文字,句句珠玑、深入精微。<br></h3> <h3></h3><h3></h3><h3> 刁老师教学方法新颖,重难点突出,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突破本课重难点。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有趣,得到高语组语文老师的一致好评。
五年级其他几位老师用文字或者语音分享了《清贫》的线上教学成效。<br></h3><h3></h3><h3></h3> <h3> 教研的第二个环节开始。 这次的教研专题是:思维导图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 各位老师们分享了关于这次教研专题的线上文字资料。<br></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赵香英老师: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是比较烦杂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由于学习内容过多导致无法完整的认知知识构架以及知识体系的问题,在这个时候老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和搭建自己的知识以及学习体系,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有效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知识构架有比较深入的认知。在线上教学的近段时间里,我引导学生尝试着在语文学习中使用思维导图。
一、学生在预习功课时,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思维导图清晰地展现了新旧知识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学生在做课堂笔记时,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大量的时间用于记笔记,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不容易记忆,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记笔记不仅可以腾出时间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且更利于记忆和复习,使课堂学习更高效。
三、学生在复习时,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学完一个单元,让学生做知识梳理时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会使学习更有目的性、趣味性。
四、学生可以在课外阅读后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使思维更为活跃、灵活。学生尝试着用思维导图画出一本书的大概内容或者一个章节的内容,对梳理书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五、在作文课上,大多数小学生作文确实存在审题不清,思路混乱,结构松散思维浅显,将思维导图运用到作文训练中,使文章思路清晰。
<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侯晓静老师: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图文表达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加其对于教材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综合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根本目的。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绘制思维导图的基础,本学期的外国文学名著单元,让他们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或梳理资料,或分析人物,起到了较好的积累作用。
从单元复习到专题复习,从平时复习到期末复习,教师常感叹复习效果不够好。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复习中来,有针对性地完成专题的复习任务,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归纳单元的知识重点,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思维导图可串珠成链,变形散为神聚,化繁琐为简约;亦可文意兼得,见妙趣于笔墨。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认知方式,给学生更多自由的想象空间,也让学生的思维更具创造的特质和生命的张力,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和思维品质的培养。<br></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李润峰老师:
1.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思维导图具有将知识可视化的特性。它以图形、线条、符号等方式的连接将复杂的知识体系以结构图的方式清晰地表现出来,从思维导图上我们能够很清晰地看出课文主要结构和层次。这样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分析一篇文章的结构、段落、重点等等。
2.对中心词和关键词语的多媒体强化,有利于帮助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思维导图是以中心词为基点,以关键词为节点逐步扩散连接的。这些中心词和关键词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基于多媒体的思维导图使用超链接的方式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解上更好地记忆。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利用思维导图的模式去指导教学,在学习中不断地引导和培养学生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br></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苗薇老师:
1.从网上寻找了一些精彩的思维导图给学生看,将自己绘制的汉字真有趣知识要点思维导图也给学生看,看到自己的老师也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学生们果然来了兴趣。
2.我以《西游记》为例子用思维导图进行条理分析,让学生觉得思维导图一点也不难,身边的文章就可以随时用它来分析。
3.接下来就让学生尝试使用思维导图,我并没提出过多的要求,目的是让学生先动起笔,最终的成品在美观性、层次性和逻辑性方面都很难令人满意,可谓风格各异,千奇百样。但精品之作也要。<br></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薛馨老师:
1.利用思维导图对文章进行条理分析,比如写景、写物的文章往往有清晰的写作顺序,抓住这个顺序,就能快速理出文章条理;优美的散文往往有“文眼”或者说“线索”,而且多是题目本身,抓住这个“文眼”就能理出文章条理;写人写事的文章,中心思想最为重要,围绕中心如何选材的,如何布局谋篇的,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思维导图也就呈现出来了。
2.运用于提高读书笔记质量,针对思维导图的分支数和层次,促使学生在阅读时积极开动脑筋,尽快确定切入点,找出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的条理。使学生的读书笔记整体美观性获得提升,有些擅长美术设计的学生崭露头角,整体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也获得提升。读书笔记基本形成好词好句好段摘抄、读后心得、条理分析三大模块。<br></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
金兴阁老师:
一、利用思维导图便于学生记忆和复习所学知识。一张思维导图在手,丰富的图像,紧凑的内容,一章内容四五分钟便可搞定,大大节约学生复习的时间。
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是普遍运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如果把思维导图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讨论中对问题进行整合和理解,这种讨论是自我学习和自我反省的一个过程。
三、制作思维导图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两样使学生受益匪线,并且终身受用,这是思维导图给学生所带来的长远持久的影响。<br></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张立杰老师:
思维导图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呈现的途径各不相同,《北京的春节》用思维导图加以展示,也别具风味。这是现代作家老舍一九五一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热闹。利用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从整体入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出有哪些重要的日子,这些日子人们的活动又是什么,人们的活动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样把相关层级图就表现出来了,再把主题关键词,图像,颜色等链接起来,将知识点形成知识脉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握了课文的知识,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br></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
齐月霞老师: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用思维导图指导作文教学,尤其是学科作文的写作,让学生画思维导图不断进行发散性思维,通过联想,由一事物作为触发点,向四面八方想象熟悉的生活和知识领域,从而写出更丰富、更有深度的文章。用思维导图进行文章构思。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的笔记工具,可以快速直观地把文章的思路构思在思维导图中,而且思维导图使用了关键词,所以方便联想想象,在构思的时候,用思维导图,可以产生比较多的好点子,也能更系统地进行构思。用思维导图联想习作出细节。用思维导图构思的时候,可以帮助进行发散性思考,我们的大脑是自由的,思维导图也符合大脑的运作模式的,所以有利于我们想到好的内容细节。<br></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郭红梅老师:</h3><h3> 1.教师提供示范一个思维导图的大致框架,然后引导学生们自己去填空,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2.给学生提供几个关键词,然后帮助学生建构与主题相关的大致框架,再让学生们自己动手绘制。
3.让学生们根据学习内容自己发挥想象来进行创作,引导学生利用不同表达形式(如不同颜色、粗细线条、虚实线条、各种图形等),显示概念间不同的层次及关系, 鼓励学生互相比较、合作绘制出新的思维导图。<br></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刁旭莉老师:
1.能够使得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一个更为宏观的概念,从而有效拓展学生视野,形成更为宏观的学习体系;
2.利用思维导图的可拓展性与逻辑关系能够将不同的知识点形成知识脉络,知识脉络之间又形成有效的知识网路,在共同促进的情况下形成强化记忆与灵活应用;
3.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图文表达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加其对于教材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综合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根本目的。
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来有序实现:
首先,我会告诉学生思维导图的具体制作可以包括来源于互联网或者旧有经验的积累。
在实际的制作过程中,要根据最新的知识点或者教学的核心内容为中心,形成向外拓展的基本基本模式。以12课《清贫》一课的教学内容为例,我告诉学生可以从写作手法方面也可以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方面进行。
其次,在制作完善的思维导图基础上,我们要对思维导图进行讲解。因为时间有限我们没有进行到这一步,我会利用学生周六周日的时间挑选一些比较好的同学进行讲解并录视频上传到班级群里交流。
最后,在思维导图的应用过程中除了对其进行知识点的补充使得学生能够将思维导图与具体的学习要点进行映射之外,还同时要指导学生对于思维导图进行拓展与填充。
<br></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李峥老师: </h3><h3>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小学生综合思维和能力发展的要求。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简单快捷、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记忆的思维方式,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睐。为了让小学高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所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1.用于课前预习,把握整体脉络
教师可以提前将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告知学生预习,要求他们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整体脉络有一定的掌握,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初步绘制一个思维导图。在绘制导图时,以不同的颜色或形状的图案标记出来,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更有针对性地积极听讲。
2.用于课堂教学阶段,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对学生课前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检查,并选取那些绘制得比较好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示,确保学生在课前已经对阅读文章有了大致了解。随后老师在讲课中可以带领学生精读课本,对文章的细节和重难点加以重要讲解,并且可以板书绘制出较为详细、全面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导图加以修改补充,以便日后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3.用于课后复习,巩固学生记忆
学生利用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课后复习,可以快速回忆文章中的知识要点,而且可以着重复习当时课堂上自己不懂的地方,这样有选择、有目的性的复习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复习过程中学生有新的感悟,还可以对思维导图进行进一步的查漏补缺。
<br></h3><h3></h3><h3></h3><h3></h3><h3></h3> <h3> 各位老师们又围绕教研专题进行了语言陈述。<br></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 教研进入高峰。谭校长给予语高组全体教师最中肯的评价:</h3><h3> 板块清晰,环节紧凑。互动交流,走向深入。
思维导图,教师的、学生的,绝大多数都非常好。整册书,单元,单课的导图,都有。除个别孩子,思维导图,内容过于简单外,大多数学生,层级、内容,都梳理得很清楚,并给出了思维导图建议。
<br></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最后赵组长代表语高组所有人感谢谭校长的赞扬和鼓励,并表示我们会再接再厉,把教研进行得更加深入,更加有效!<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