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言:两仙山是家乡附近方园20公里左右的一座"高山",周围群山环绕,山上郁郁葱葱,主峰海拨199.6米。山的北面有两座水库,南面有二处大泉眼和一个象龙嘴一样水库,传说为龙的眼睛和嘴巴,因而取地名龙嘴。这里的山水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家乡人。</p><p class="ql-block"> 儿童时曾上山耙过松毛、捡过枯枝做柴。山顶上有曾经的土匪常驻城堡和弹药存放库遗址,日本人当年进犯内地时也在上面设有据点,并携有"慰安妇"相陪。</p><p class="ql-block"> 其名称由来是这样的:传说两个神仙在山顶下棋,一个农民在山下犁田,中间休息时跑上山看两个老头下棋,等到他们下完一局,这个农夫再回到田间继续干活时,却发现耕牛不见了,地里的犁巳经烂掉了,回到家儿子已经成白胡子老人了,农夫却还是当年的模样,农夫方明白那山上下棋的两个老头原来是两位神仙,后来人们将此山称为两仙山,山下烂犁的那条冲叫烂犁冲。</p><p class="ql-block"> 多少年来,山上的神仙和山下的龙王一直保佑着四周的子民!</p> <p class="ql-block">我们兄弟五个都出生在淅河两仙山东一个叫咀子湾的小湾子里。</p><p class="ql-block">2018年清明节回去时,发现以前在湾子的6户老居户全部搬走了,老房子的主人全换了新面孔。房屋一字型的座落,门口的方形堰,房前房后的山,旁边的叉子河,仍依稀当年。</p><p class="ql-block">变化明显的是山更青了,水更绿了,过去的窄泥石路变成了可以行小型公交车的宽水泥路。</p> <p class="ql-block">虽从马垱咀子湾举家迁出己30多年,但每当休息或工作闲下的时候,总是会想起老家以前的样子,想起以前生活、成长中的许多趣事来。</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和我早晚一起上学、玩耍的二个女孩因嫁入远村,如今己早己升级为奶奶或姥姥了。自从参加工作后,由于全家均迁入城东寨湾村,每年只是清明回去祭祖时到湾子转一下,己跟她们40多年从未见面。想必一定过得很幸福的吧,其实内心里是很想见她们一面的,那怕聊聊天也行。</p><p class="ql-block">虽然小时候家里条件很差,全家7人挤住在两间瓦房和半间草房里。但是在成长中留下的快乐和趣事却难以忘却,回忆起 来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身为长子的我,钓鱼,钓黄鳝,挖泥湫,钓甲鱼,捞虾米,打猪草,寻柴禾,挑井水、拾猪粪,捡地耳,寻药草、做饭炒菜、一边上学一边带弟弟等样样都会。也许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着实为当时的家庭分担了不少的忧愁,既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又增强了独立生活的能力。</p><p class="ql-block">记得十一二岁的时候,爸爸带妈妈到武汉做乳腺手术,白天我一边上学,一边负责兄弟五人一日三餐的生活。五弟小没人带,我只好带着他到我上学的课桌旁边一起坐着玩。晚上他们睡觉后,我还要到田里割绿花草喂猪,一次不小心还将左大拇指削了一小截。</p><p class="ql-block">少年时生活虽然累,虽然苦,但仍过得紧张有味,苦中寻乐。偷空还会自制钓鱼工具钓鱼改善生活。砍一棵竹子当钓杆,黑(臭)蚯蚓做鱼饵,往水中一扔,用石头压着竹杆在旁边玩耍。看见浮飘下沉了就提杆,记得初次开钓就钓到了2只脚鱼(甲鱼),那高兴之劲真是无以言表。后来夏秋天有时间就在门口堰[场子门口]钓一下,大部分都有收获,常常能钓到半桶鞋板鲫鱼。</p><p class="ql-block">打猪草有时可顺手搂鱼。那时家里喂有母猪,基本上靠吃草,南瓜加上糠喂养,产小猪之后才搭一点麸皮,碎米。有一次雨后打到新堰[叉孑河东边山坡边]时,见山边的水长时间流入新堰(堰的名字)形成一处冲涮型水坑,经验告诉我坑中一定有鲫鱼想上水。我一面拿上篓子堵住鱼逃跑的出口,一面将放水沟临时改道,待水变少时,从水坑里收获了半篓子鲫鱼,这次的打猪草搂鲫鱼,令我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涨大水拦鱼累有收获。门口堰东南有一个出水口,一到下中到大雨时堰里的水要从这儿泄掉,有些鱼儿乘机便顺水出逃。每当下雨前,湾子的人便拿一个工具抢占此地盘,我家兄弟多抢到手的也多。泄水前将豪网(类似于现在钓鱼时的大网兜)挂在两边的木桩上,下边用东西压好,流水经过拦网往下泄,网的尾部是存鱼的地方,由于水流的作用,鱼儿只要进了网兜是很难返回逃走的,下网后定期解开网兜查看取出鱼就行了,经常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满了14岁后,生产队就准许同大人们一起参加劳动抢工分了。分值是一天4分,削芝麻,摘棉花,插秧,割麦孑,积肥,挑土,担塘泥,修水利,勤工俭学,支援农业等都搞过了。我是急性子人,摘棉花插秧,割麦孑的速度不亚于大人,只不过一天下来,也是累的腰酸背疼,好在晚上睡上一觉第二天就复原了。</p><p class="ql-block">小时候也和大多数童年孩子一样,干过一些坏事的。如和几个小孩子一起偷对面山坡九陈关山上的桃孑,偷过小甄关山上的栎树兜冬天烤火。偷栎树兜很有意思的,用大钉锤、斧头猛的一敲树兜就断了,装在篓子拨腿就跑。</p><p class="ql-block">上学是成长中的重要环节。记得第一次带我上学的是湾子的族亲家国老师。 第一次上课学的语文课内容是“*****!”、“共产党万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p><p class="ql-block">当时家里穷,估计第一天是穿着开裆裤到学校报名的吧。记得小学及初中里教过我的老师有徐春良、郭自荣、余家芝,程开国,初中时是余家国、朱加桢,高代强,叶成风,布忠智,校长是陈德春。</p><p class="ql-block">对我很期待的是教语文课朱加桢老师,从一言一笑能感觉到他对我的肯定、鼓励和期待。我写的作文有时会用红笔在"精彩处"进行点评,好的做为范文,念给班上同学们听。</p><p class="ql-block">读书期间,湾子里的族亲家芝老师,家国老师在学习中还给了我很多特别的关照,我至今一直铭记于心。</p><p class="ql-block">由于我家是有名的困难户,学习自然是刻苦的,考试成绩在班里非一即二,每学期都有奖状、喜报发。但老师走访,送奖状,喜报到家总是找个条件好的家庭,而从不到我家吃饭的。</p><p class="ql-block">我在马垱读书7年的学费学校全部免收,家乡对我家是有关照之情的,没有补课班,更没有特长班。教室里为土地坪,长条桌凳,窗户上很少有完整的玻璃。初中后要上晚自习时,都是自带柴油灯上晚自习、做作业,一个晚上下来,脸上鼻子里都是黑碳。临近中考补习时,大家都带上被子,就在低年级教室的地坪上,几人互相搭班垫上稻草,男女同学各分一间房睡觉。</p><p class="ql-block">朱加桢老师是一个很敬业,很有水平的老师,也是烟瘾最大的一个"文革派"老师。有一次开车回马档在路上遇到他,马上刹车顺带他回了马档,在车上叙了很长时间的师生旧情,且留下了联糸方式。后来请了几个教过我的老师,救过我命的好人到随州玩了一天,唯有他因"故"缺席。想起也自责为什么不早点请他聚一下呢?为什么不趁他在世的时候去家里看一下他呢?</p><p class="ql-block">小时候身体就不好,常打摆子发高烧,多亏了好心人及时救助。曾经在家里,在外公家,在开会的路上,多次发高烧昏迷+抽筋。第一次在家里是李传建到我家吃派饭时,发现了我高烧昏迷+抽筋,及时进行了解救。另一次是在三大队开会,中途发烧自己往回返,走到五大队时就又高烧昏迷+抽筋,晕倒在田埂上,被一个犁田的老人将我救起。还有在外公家有过高烧昏迷,但最终都是躲过了命中一劫。</p><p class="ql-block">打摆子这种病当前己绝迹了。但当时我家生活和居住条件真是太差了,全家没有一顶蚊帐,夏天天热就在院子,山坡上睡觉,任凭蚊虫叮咬,病毒交叉传染。南瓜吃多了没有猪油晚上睡觉发热涨彻夜难受,大米不够吃,用芝麻叶,黄荆叶、南瓜,蔬菜粥凑数,吃的粑粑面又黑又粗,里面含有较多的麸皮,但按现在的标准看我家吃的都是绿色、健康食品了。</p><p class="ql-block">住的条件也是很差的。二间半房一间当客厅吃饭,另一间半要摆三张床住7口人,上面虽有陶瓦,但遇到大雨加刮风时屋里会下着小雨,家里很长时间潮湿。有一年的冬天,买的小猪仔怕冷,自己跑到我跟三弟的床下面取暖(有半间草房为我学习,睡觉的地方),时间一长,床底下都是猪屎猪尿,最后被子里都有虱子。</p><p class="ql-block">由于全家生活、居住、营养条件都很差,免疫力低下,大病小病总是缠着家里人不放手。三弟失一左眼,四弟患慢性脑膜炎,后来又患脑瘤,五弟头上长疮,妈妈做了二次乳腺手术,爸爸胃出血+肺结核,年底决算结账时连年向队里倒找钱。</p><p class="ql-block"> 万般无奈之下,爸爸曾一度四处求神问卜,烧香许愿。最典型的把家里做墙用的墓地砖全部换掉,相信巫婆的各种指点化险、各种办法用尽,却始终没能改变多病、多难和贫穷的现状..........</p><p class="ql-block">初中毕业时有幸赶上了改革总设计师邓大人改革教育 ,恢复高考制度的好政策,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60年代后出生的人是很幸运的。</p><p class="ql-block">79年从马档学校考上淅河高中。高中的生活虽是一生中最艰苦的,但仍然坦然的走了过去。</p><p class="ql-block">那时候脾胃不好,学校的饭经常是生硬的,吃到嘴里冒白沫。菜都是从家里带上的酸白菜,或酱萝卜或大头菜或酱豆,带一瓶要吃一星期,夏天时间长了有时长霉。住的房子是一个班的男生40人左右睡一间屋,面积在25平米左右,床分上下二层,由于太拥挤,很多同学相互染上了疥疮,上课时下身痒的钻心。</p><p class="ql-block">81年有幸考上银行学校,成为淅河高三班里上榜的四人之二。83年毕业后分配在农行上班,成为洪泉家族第一个吃上了商品粮的"非农业户籍人员"。</p><p class="ql-block">工作中的一次偶然机会,调查发现城东新区的寨湾村有很多鱼池[30元/亩的承包费]空着无人承包,就介绍我父亲及兄弟前来偿试承包,此后鱼池承包费连年增加,因寨湾村靠近城区,整个渔场经营随着市场活力的释放被搞活了,寨湾村也顺理成了我家的第二家乡,大家庭成员的生存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p><p class="ql-block">虽然现在只是清明节才回一下两仙山下的咀子湾,但我始终认为那里曾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人生的起点。那里有友好的乡亲近临,有难以忘却的山水林田,有磨砺我成长的诸多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小时候住的泥砖房、都是父辈人一砖一瓦盖起的。</p> <p>小时候点的柴油灯和看的连环画!</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因为农村人口多,燃料单一,山上的树、树兜、草皮、田埂上的草都被农民弄回去当柴烧,植物稀少、生态破坏严重。如今农村人口少了,燃气灶、煤进入了家庭,植被又自然恢复了。</p> <p class="ql-block">村小学周围,湾子前后,田埂河沟我都能知道哪里有什么草。如香丝草、构叶,冷草、毛狗儿草、鹅儿肠、泥鳅菜、铁线藤、麦秧草、牛舌片等等。这些野草多长在水沟边、菜园旁,因比较嫩猪可以咀嚼并吃下去,同时也有一定的医药功能,这也是食药一体吧。这样养的猪生长得很慢,一年下来,虽只长100多斤,但肉却很鲜。</p><p class="ql-block">猪爱吃的香丝草和构树叶</p> <p>门口堰是洗澡和比赛的天然泳池。湾子的大小孩子一到夏天就光着屁股天天泡在水里打水仗,比游泳,先浅水,后深水,没有大人教,慢慢的自己学习,你教我,我教他,大家都学会了游泳。</p> <h3>自制的玩具还记得吗?</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自制钓鱼工具都是就地取材。用大头针弯成鱼钩,麻杆作鱼飘,打套的宗线做钓线,锡牙膏皮做称孑,砍一棵竹子当钓杆,黑(臭)蚯蚓做鱼饵。往水中一扔,用石头压着竹杆一边玩耍一边看飘。</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钓到甲鱼和鞋板大鲫鱼的感觉真是太爽了。</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挖泥鳅要察声观色。门口堰右边靠井边的一处田沟里,到了</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喜看稻菽千重浪"</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时,大人们要搭沟(排田水),待稻谷收割后,在沟水集中处,沟里的黄鳝追吃泥鳅,水里混水直翻,一有大点声音,泥鳅吓得都往泥里钻。大人也许太忙,也许不知道是泥鳅。我用木盆子将水排干,用手将泥巴依层翻开捉泥鳅,那泥鳅真是又肥又大,双手一合,放入木桶,有时半条沟能挖一脚盆。一到夏秋天,我家里竹箕上,平床上都晒上了泥鳅。</spa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我记忆里,干煸小鱼、干煸泥鳅就是记忆中妈妈的味道。</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坑捉魚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印象最深的要数在叉子河抄鱼。记得有年的夏天很多小朋友到㕚子河洗澡,由于河水被抽于抗旱、部分河底己露出、周围村民见河中有人了、纷纷拿出鱼网、篓子、从四面八方涌入河里,人一多、水就混了、鱼儿们抬起头来呼吸氧气、大人见状纷纷撒网,钢叉打,扁担砍、抄网兜...我和二弟什么也没有,跟着看热闹、一不留神发现脚下滑滑的感觉、用手一摸是踩着了甲鱼(团鱼)、从此大人们专门捕鱼、我专门踩泥巴里的甲鱼,那天共踩了一巴篓甲鱼。</p> <p>钓黄鳝时有乐也有险。记得有次二弟得了痢疾,为了改善生活,我带着用铁丝磨成的钩,背着巴篓一个人从门口冲到大甄关,又从甄关钓到王关(我外公家),路程有5公里之多。</p><p>搭沟后黄鳝洞很易发现的,一般来说洞口光滑,有水的洞绝对有货。将穿好黑蚯蚓的长钩[用自行车钢丝做的]伸入洞中,用食指弹一下水响吸引黄鳝,黄鳝饿的时候用力一咬,被钩住上嘴唇后用力一拉就出来,有时遇到大的会在洞中转圈、需使劲用力才能拉出,当时那一天共钓到七八斤,弄得第二天回家时我都提不动。</p><p>回家后杀好黄鳝,用棒锤将黄鳝的脊骨砸碎,刀切成片,配上舅妈给的腊肉,加上蒜瓣一炒,那味道呀真是怎一个鲜字了得哟。</p><p>当然有时会遇到一些险情。有时在田埂上会遇上蜈蚣、蛇、马蜂,有时把钩伸进洞里时,洞里会突然跑出一条蛇来,吓得身上冷汗直冒。</p> <h3>看,一不小心可能会踩着一条蛇。</h3> <p class="ql-block">人生之中,有很多东西在得到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失去。</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渴望长大。渴望成为城里人,过着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小时候理解的共产主义生活);更渴望有机会改变大家庭成员的生存环境。长大后,住进城里了,过上了曾经渴望的生活,又感觉找不到以前农村生活中的快乐,反而又怀念曾经苦中有乐的农村生活了。</p><p class="ql-block">尤其是因疫情宅家近二个多月的时间里,这种愿望更加强烈,看来这人的愿望原来随着年龄的变化也在不断变化呀。</p><p class="ql-block">再过1年就可以退休了、回忆过去真是思绪万千。退休后很想回马垱住上一段时间,串一下乡邻,拜访一下儿时伙伴、上学时的同学们,到门口堰钓一下鱼,涨水时拦一网鱼,秋天挖一盆泥鳅.、钓一篓黄鳝......重新体验一下少年时的快乐,不知能否成行。</p><p class="ql-block">腰腿老矣,尚能饭否?但无能在什么地方,是两仙山下的山水养育了我们,她永远是我此生难以忘怀的第一家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马垱学校所在地</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有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的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坎坷是一种经历,让我们真切的理解人生。</h3> <h3>咀子湾的房子,门口堰,山坡,农田,树木,好一片绿水青山。沿着此路可到广水的兴隆乡,余店镇,关庙镇。</h3> <h3>咀子湾的老房子,最后2间是我家的,里面留下了诸多的回忆。</h3> <p class="ql-block">咀子湾多次改建后现存的旧房子,永远的老家!当年湾子里有红包白喜事、被子、方桌、凳子不够,可以到附近湾子的农户借,房子不够,可以用左右临居的房子,尢其是红喜事、贴个喜字就可以了。</p> <p class="ql-block">76年1月原马垱学校小学同学毕业时的照片。最后面一排(从左到右)同学的名字:王德美、汪加望、-晏明国、布传海、朱启训、余家美、张敬忠、陈耀东、马泽刚、余家均、本人、马泽明、朱有训、马华山、周和生、李林传。</p><p class="ql-block">中间一排老师(从左到右)分别是:汪仕雄、马泽训、余家芝、汪春花、朱加桢、徐春良、陈德春、郭自荣。</p> <p class="ql-block">小学毕业时师生姓名。故园草木几度衰…….</p> <p class="ql-block">儿时玩伴今何处,鬓角霜雪悄然来!</p> <p class="ql-block">昔日欢歌不再回……..</p> <h3>当年在学校操场看电影《红灯记》的盛况</h3> <h3>湾子中的𦥑窝,小时候总往里面弄沙水。</h3> <h3>小时候队上脱稻谷、小麦就是这个样子</h3> <h3>小时候犁田抄田图</h3> <h3>割麦、插秧、摘棉花都干过的。</h3> <h3>拾麦穗</h3> <h3>插秧割谷图</h3> <p class="ql-block">第二家乡,位于高新区城东寨湾林场的家</p> <p class="ql-block">为改善二弟生产生活条件,出面协调有关方面修建的便道。</p> <p class="ql-block">永远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湖北随州</p> <h3>家乡人在保护绿水青山!</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随州漂水湿地公园景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