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之旅·见字如面

诗意空间

<p>活动简介:“书信之旅”是本次第十一学区第十一届“最美人间四月天——见字如面”语文节的第一项活动,旨在让大家走进书信文化,通过了解书信的起源与发展、学习书信常识、品读有关书信的古诗词等,感受中国传统书信文化的魅力。</p><p><br></p><p><br></p> <p> </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 人们常说,素笺暖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 见字如面,书信传情</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 </span></p> <p><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聆听# 纸短情长,书信简介</b></p> <p>  书信,从远古到今天,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书信,从口传到文字书写,演绎着人间不尽的情。</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信,本义当诚、诚实讲。许慎《说文解字》上说:“信,诚也。”古时候,信也写作“訫”。就是说,言为心声,从心底说出的话,必诚实不欺,是真话无疑。约在中古以后,“信”字做“信使”解,指送信的人。</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在古代书信作为主要的通信来源,它传达着国与国的文化交流,同时也传递着人们思想的情怀,当然还起到了报平安的重要作用。</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书信又有许多别名、美称,</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如“鸿雁”、“鲤鱼” 、“尺牍”、“尺素”、“锦书”等。 还有一些关于书信的典故,如:</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鱼传尽素、鸿雁传书、驿寄梅花、置邮而传命、烽火报警、鲤鱼传书、纸鸢飞空、青鸟传书、柳毅传书、红叶题诗、竹报平安、郢书燕说、洪乔捎书等。</span></p><p><br></p> <p>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书信文化,开启一场“书信之旅”,了解书信的起源与发展,学习书信小常识,找寻那些关于书信的古诗句,听听名人说信。</p> 书信的起源与发展 <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文字产生之前,并不是以文字的形式来传递信息,大量的是口信、物信、图画信等。人类最早的信是口信。</span>据孙志平先生研究,《诗经·采薇》中“靡使归聘”翻译成白话即“哪有人捎个家信”;《匪风》中“怀之好音”即“请他捎个‘平安’”,这些都是口信。物信,就是以某种实物来表情达意的信。人类正式创造文字以前,在一些民族通信史上出现过“贝壳信”、“结绳信”。当然这种实物信,有的已经成为普遍公认的信物,有的成为双方约定的信物。所谓“结绳信”,就是在绳子上结上大小不一的各种疙瘩,并涂上不同的颜色,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的事情,我国古书上很早就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又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绳信就是用此来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p> <p>  从殷商时代起,我国就开始以文字的形式来传递军事信息,这也揭开了我国书信发展的篇章。</p> <p>  春秋战国时期,<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出现了书信这一文体</span>,那时称为<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书”</span>。因为那时列国纷争,政务日繁,为了互通信息,商洽事务,促使了这一文体的形成和发展。</p> <p>  两汉时期,我国书信从公函国书中摆脱出来,<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真正成为抒发个人情感的工具</span>,为书信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p> <p> (图:《李陵答苏武书》)</p> <p>  魏晋南北朝是书信繁荣的黄金时代。<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书信”一词,据考证,最早见于魏晋南北朝时代关于黄耳传书的故事。</span>这一时期的书信,渗透到生活各个领域,信还成为人们交往中的一种礼仪方式,如当时流行的一种“月仪帖”,就是友朋间每月互通讯问,增进友谊的一种信件。</p> <p>  大约到了唐代,“信”字有了“书信”的涵义。如杜甫《得广州张判官叔卿书,使还以书代意》:“忽得炎州信,遥从月峡传。”白居易《得行简书,问欲下峡,先以书寄》:“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李冶《追韩揆之江南》:“湓(pén)城潮不到,夏口信应稀。”李贺《感讽六首》之二:“蜀书秋信断,黑水朝波咽”。王昌龄的“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寄穆侍御出幽州》)和陈玉兰“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寄夫》)为代表<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书信”一词正式有了当今书信的涵义。</b></p> <p>  民间通信发展的一个高峰,应是明末清初,17世纪中叶。其标志即专营民信业的民信局的产生和发展。明清时期,尤其是郑板桥的家书,从思想到文风,都独树一帜,是封建社会家书中的佼佼者。</p> <p>  1878年3月23日,以天津为中心,包括北京、天津、牛庄(营口)、烟台、上海等五处海关,仿照欧洲办法试办邮政,开放收寄公众信件,中国近代邮政由此发端。这一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邮政诞生,书信开启了自身大发展的新时代。</p> <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书信发展的春天,</span>白话书信的出现,则是书信大众化的里程碑。</p><p> 在中国,几千年的通信史将中国人的情感世界清晰酣畅地呈现出来,那一沓沓厚厚的书信,字字饱含着大写的爱,承载着浓浓的人文气息。</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聆听# 那些年,有关书信的那些事儿</b></p> <p>  书信,从远古到今天,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书信,从口传到文字书写,演绎着人间不尽的情。作为社会沟通交际的工具,从传递方式、书写工具,到文字格式、规范礼仪等,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时地有所变化。而作为人的生命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它的风姿绰约,它的动人心魄,它的魅力四射,它的见证历史,它的不可或缺等,都是不变的。</p> 书信小常识 书信格式 <p>书信的格式主要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部分。</p> 书信常用语 <p>书信常用语,是随几千年来书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而来的,有严格的规范,是儒家礼仪文化的一部分。它主要用在书信的头尾,一般都是客套或客气话,重要性当然不能与书信的正文相比。但没有它不行,不能正确地使用它,更不行。</p><p>书信常用语包括称谓语、起首语、启示语、祝颂问安语、信末启禀语等。</p> 信封的书写 <p>信封是信的门面。信封上收信人地址、邮政编码、姓名,寄信人地址、邮政编码及姓名等项,应正确书写。先写完,装进信封✉️,贴上邮票,递进邮筒或送去邮局。信才能寄出。</p> 书信与古诗 <p>  </p><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关于书信的古诗句有很多🌸 ☘️</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 让我们跟着陈老师 🌸 ☘️</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 🌸 学习与书信有关的古诗 🌸 ☘️</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 🌸 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 ☘️</b></p> <p><br></p><p><br></p><p>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p><p>—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p> <p><br></p><p>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p><p>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p><p> ——唐.张籍《秋思》</p> <p>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p><p>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p> <p><br></p><p>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p><p> ——唐.杜甫《春望》</p> <p><br></p><p> 长江不见鱼雁书,为遣相思梦入秦。</p><p> ——唐.韦皋《忆玉箫》</p> <p>  </p><p> </p><p>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p><p> ——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p> <p>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p><p>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p><p> ——唐·李冶《结素鱼贻友人》</p> <p><br></p><p>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p><p> ——明.袁凯《京师得家书》</p> <p>  </p><p><br></p><p>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p><p> ——唐·杜甫《得家书》</p> <p><br></p><p>尺素重重封锦字。未尽幽闺,别后心中事。</p><p> ——宋.赵令畤《蝶恋花》</p> <p><br></p><p> 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p><p> —— 宋.陆游《渔家傲》</p> 名人说信 <p>诗人艾青曾经说过:“在书信里,可以看到纯真的友谊和炽热的爱情。那里面,有真知灼见的心灵对话,有畅所欲言的坦荡胸襟。千里的思念,万般的情怀,羞于直言的絮语,难以面叙的心迹,<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信是最好的传达和交流。</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蒋子龙说:“也许信是一种很特别的感情载体,能给亲情、友情、爱情注入一种特殊的活力。”</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作家肖复兴说:“一个一辈子没有亲手写过一封信的人,或一个一辈子没有收到过别人亲笔写给自己的信的人,都是不完整的人生。</span></p> <p>孙犁说:“书信虽系小道,但在感情传递上,有其直接平易的优势,非一般文学作品所企及。古今中外,重视书简,不是没有道理的。”</p> <p>冯骥才说:“地球上每日千千万万信件往来不已。世界因此更沟通,更甜蜜,更富感情色彩……”</p> <p>张抗抗说:“在许多年中,我们依赖书信维持生存。书信是我们寂寞的日子里稀少的欢乐和光明。信中的每一个字都被我们贪婪嚼碎小心咽下,然后一字不漏地‘输入’记忆珍藏。”</p> <p> </p><p>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书信传情是一个过程;</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持笔书写是一种意境;</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等待收信是一种幸福;</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收到信件是一种快乐;</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反复诵读是一种享受;</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长久保存是一笔财富。</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千山万水,心心相印</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字里行间,纸短情长</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一声问候,万分祝福</b></p> <p>   </p><p> 字是情绪的表达,一笔一画,寄托着书写人内心的真实情感。那极温柔、极友善的文字,仿佛春日和风、冬日暖阳,有着穿透人心、跨越时空的力量。</p><p>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这“最美人间四月天”,让我们每位洪小人一起走进中国传统的书信文化,提起笔来,用心写一封属于自己的信,用信寄思,鸿雁传情,让书信温暖四月。</p><p> </p><p><br></p><p> 最美四月,好久不见,让我们</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见 字 如 面</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书 信 传 情</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学习“书信之旅”关于书信文化的知识,🧑🏻‍🏫 🧑🏼‍🏫你们掌握了多少呢? 接下来</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请大家点击并保存下图,扫描图中二维码</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即可参加第十一届“见字如面”语文节——“书信💌之旅”有奖知识竞答(时间截止:4月14日早上十点)🏆,快来试试吧~~</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