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骆驼祥子》中的洋车夫形象

朱洙

<h3>七六班 曹志铭</h3> <h3>人民艺术家——老舍</h3> <h3>一、引言。<br>《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他通过描写主人公祥子经历的三起三落,写出旧中国的军阀势力,为了抢夺利益而引发战乱,导致人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表达出作者对这黑暗的旧社会的不满和痛恨。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祥子这一生的经历。此外,作者还写了形形色色的洋车夫,留下了关于老北京洋车夫这一行当的珍贵历史记录。<br><br>二、职业特点。<br>洋车夫的社会地位低,劳动强度大,赚的钱又少,只够勉强养活一家人。他们不仅身体上受苦受累,精神上也饱受折磨。这一行是靠自己的身体吃饭,身体不行了,也赚不回来钱了。但拉洋车会多一些变化和机会,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与地点,就会遇到一些多余自已所希望的报酬。<br><br>三、人员构成。<br>大都是由穷苦人民构成,他们任劳任怨,善良淳朴,有责任感,又有同情心。但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比较迷信。<br><br>四、生活状况。<br> 散座车夫:如果自己有车,只要有钱够吃喝就行。而自己没车的,就需要到车场去租借黄包车,这是要交份子钱的,而一旦赚不回来份子钱,就可能会挨一顿打骂,饭也吃不上。<br> 包月车夫:这种车夫有固定的主人,到月底有固定的工钱。如果遇到一个比较大方的主人,还会给一些其他东西。而且包月是包住的,有些还会包吃。总之是比散座更好一些。<br><br>五、文中的洋车夫。<br> 1、祥子。<br>祥子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原是一个乡下人,勤劳朴实,身体健壮。在失去了父母后,便跑到城里来做了一个洋车夫。再拉了几天后,也总结出一个生意经:多留神,少争胜。在小说第1章中写道:“他的嘴慢气盛,弄不过那些老油子们。所以哪里没车,他就放在哪里,在这个僻静的地点,他可以从容的讲价,而且有时候还不肯要价,只说声:‘坐上吧,瞧着给。’”他还自创了一种跑法:跑起来没有多少响声,步步都有些伸缩,车把不动,使座儿感到安全舒服。而在说停下时,大脚在地上轻蹭两蹭就站住了。在经过了好几年的努力,也买上了自己的黄包车。(老实,勤恳,有创新,有梦想,坚持不懈。)<br> 2、老马。<br> 老马是一个55岁的老人,他也是拉洋车的,他还有一个叫小马儿的孙子。小说第10章写道:“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和那个破帽头和棉袄,都像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在小说第23章,老马还说道:“看见过蚂蚱吧?独自一个也蹦的很远,可是让一个小孩子逮住,用线拴上,连飞也飞不起来。可到成了群,哼,一阵就把整顷的庄稼吃净,谁也没法儿治它们。”他的身上既有车夫的尊严,也有老者的睿智。(和蔼,有自尊,话里透出哲理。)<br>  3、二强子。<br>他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但把女儿小福子卖给了一个军人,得了二百块钱,用这些钱买了辆车,还做了新衣。但在一天醉酒打死了他的妻子,就把车出手给祥子。小说第17章写道:“在他(二强子)醉了的时候,一点情理也不讲。在他清醒的时候,他顶爱体面。他觉得他是高等的车夫,他得喝好茶叶,拉体面的座儿。”(没有道德,要面子。)<br><br>六、小结。<br>洋车夫这一行业,充分的表明了当时老北京的状况——黑暗,一群人毫无底线。而老舍的《骆驼祥子》表露出作者对这个时代的憎恨与对穷苦人民的同情。洋车夫虽然低贱,但他们身上也有着劳动人民的品质。<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