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盘山药王洞

离晚亭

<p> ( 文/ 玲玲)</p> <p>  又一年,花开烂漫,春的激情在三月总是意外的浓郁。即便是肃杀的暮秋,三月的物候也在记忆里。</p><p> 又一天,霞光依旧照晚,但不见夕阳。梦幻般的色彩,勾起了我对一段传说的无限遐思。</p><p> 传说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杰作,是思想添上双翼的放飞。我要写的传说是生根在黄土地上的“恶”之花,或许它不够瑰丽,却足以让一个孩童对它产生好奇。如今我已不是那个孩童,对它的好奇却早已在内心生根发芽。倘若再不探索,它仍就是谜,倘若再不了解,它仍就是心中的结,挥之不去。童年的好奇也许需要成年后的一种完成,方可作罢,方可进入新的世界。</p><p> 于是,踏上寻访这段传说的行程。</p><p>&nbsp; 翌日清晨,春风如泻千里,天气晴好,驱车前往王盘山境内石涝川处。沿途斗折蛇行的盘山公路迤逦在大小不一的山梁之间。我们仿佛是这片所在的闯入者。安静被打破,山间鸟鸣空灵,天上的云也被惊扰,轻轻向远处飘去。</p> <p>  </p><p> 大约一个多时辰,行至沟底,一条明晰的小河由北向南静静流淌。这就是北洛河的源头——石涝川,比起中原腹地的河流,它的水量有些寒酸,可承载的故事并不失色。在河之阳台之上,赫然矗立着一座利剑出鞘似的小山,苍老粗拙,但坚硬的土质不置使它落寞在时间的角落,被人忘却。恰恰相反,峰端处一个神秘的山洞,正是“恶”之花的所在。</p><p>&nbsp;&nbsp; 小时候,坐车经此处,父亲指着河对岸的一个黑峻峻的山洞说:“那是药王洞。”&nbsp;</p><p> “为什么叫药王洞?”我问。</p><p> “因为那里曾经住着一群和尚,装作给人看病,其实作恶多端。”&nbsp;</p><p>&nbsp;&nbsp; 此后,每经药王洞,我都会隔岸向洞口望去。那洞口如恶魔的嘴大张着,把属于黑暗的诡异、邪恶、神秘吞了进去,我则在脑海里拼凑着和尚们作恶多端的场景。</p> <p>&nbsp; 此刻,我站在它的对面,隔一条河,河这边是现在,河那边是过去。已被尘嚣渲染的心灵,能否穿越时空与它对话?还它一个真实的样子。</p><p> 一阵清风拂过,一阵青草的香气弥漫整个山谷。药王洞不再狰狞。立于洞外,拉近了人与洞的距离,却够不着远去的历史。只能从残缺信息里连缀成一个无限接近真实,但距真实还有距离的故事,是一种无奈,却不失魅力。</p><p>&nbsp;&nbsp; 入洞,环顾洞壁,斑驳的壁画跃入眼中。曾经五彩斑斓的色彩不知何时已淡去,但黑白勾勒的线条耐住了时间的无情,依稀可见生动图样,如龙首、云纹及无法辨析的人物肖像。传说这里曾住和尚,可仅存这些残留的壁画,却不能轻易肯定。径直走向洞内,两旁的耳洞</p> <p>跃入眼帘,相比主洞的豁亮,它们显得逼仄黑暗。用手机微弱的光照进黑暗,猫着身子穿过直角型耳洞,光亮重现,发现已站在另一个支洞内,它仍然套着一个幽深的耳洞。或许药王洞如一棵横卧的大树,我们正处在主干之上,它的分枝伸向遥远的地方。或许这仅是猜测罢了。冷风从耳洞内传出,阴森逼人,恐惧制止了好奇,不敢继续。如同主洞破败不堪一样,支洞也差强人意,唯一区别在于草泥把墙壁封裹的更严实,些许剥落处又显宗教题材壁画,且层层叠加。</p> <p>&nbsp; 清末,道士王圆箓云游到莫高窟,嫌弃有壁画的洞窟不够亮堂,白灰一抹,便抹去了魏晋的风骨,抹去了唐宋的华贵,更是抹去了一个民族文化的积淀。留下一片空白的墙,他是舒服了,后人却怅然若失。</p><p>&nbsp; &nbsp;药王洞的壁画又是因为什么被草泥封裹呢?流逝岁月里,它经历了什么?我,顿在那里,传说照进了现实。</p><p> 据说,药王洞对岸的缓坡上,古时有一座寺院,立一座佛塔,还有一群吃斋念佛的僧人。不过这一切,都不存在了,寺毁于清朝,塔毁于文革,僧人自然也就消失。</p><p>&nbsp;&nbsp; 徐徐的风吹来,我想去寻找那俱已毁灭的寺与塔。</p><p>&nbsp;&nbsp; 坡地,面积很大,绿草萋萋。凸起地方,残砖碎瓦比比皆是,烧焦土层被黄土覆盖,如夹心饼干,一块块方形的地砖齐整地被埋于下方。走进历史,它却转身离开……仰望山头,一座烽火台在蓝天下显得高冷挺拔。它目睹了曾经一切,如今只做沉默者。不自知的我,却非要打破它的沉默。</p><p>&nbsp;&nbsp; 《定边县志》记载:王盘山境内,有一处寺院为红英寺,曾香火鼎盛,清时焚于大火,故有火烧红英寺的传说。粗略记载,对了解真相是不够的,但恰是如此的留白,有关它的传说不胫而走,流于坊间。</p> <p>  在康熙年间,寺内是钟声阵阵,香火缭绕。通往寺院的路上,信众络绎不绝,扬起的尘土悠悠下落,又再次飞扬。困苦的百姓,在香火燃起的一缕缕青烟里心灵落了家,看到了希望和来世。</p><p>&nbsp; &nbsp;然而美好的另一面就是邪恶。稍有姿色女子,在朝拜途中莫名其妙地相继失踪,乡民非常诧异,却终不得其解。一日,一男子立足于买杂货的摊贩前,讲究的着装在太阳下与周围黄土丘壑失去本该有的和谐。</p><p> “您要买啥?”摊主热情地问。</p><p> 他沉默,时间停止。摊主调整了一下僵直的笑容。</p><p>&nbsp; &nbsp; “我要买一些蓖梳。”他慢慢地回复着,时间动了起来。“我给家里女人买。”很快他又作了补充。 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摊主看见那人的帽子被风刮落,醒目的戒疤出现在头顶上。和尚!摊主几乎喊出声来。</p><p> 那人离去,摊主觉得事情蹊跷,就与同乡尾随其后,远见进入药王洞,他们顿时明白了失踪女子的下落。无奈寺院僧众势力甚重,仅靠乡人是无力撼动,便告了官府。正逢康熙西征葛尔丹途径定边,闻知僧人恶行,便私访红英寺。寺内僧人见康熙仪态举止非等闲之辈,心生疑虑,虽将康熙扣于一口大钟之下,后被大内高手救出。皇帝大怒,下令火烧红英寺,救出被囚禁的女子。正义战胜了邪恶,一株恶之花被连根拔起,还了清宇人间。</p><p> &nbsp;&nbsp;幼时的孩子天真无邪,当听到这个故事结局后,我揪着的心方可放下,又开始为那些可怜女子伤悲起来。因为姥爷说,那些女子久住洞里,见不着阳光,救出后,一经太阳晒,头发就全白了。</p><p>&nbsp;&nbsp; 如今想来,美丽因为邪恶而谢幕,何止伤悲?更是看到了以善伪装之下人性的丑恶。人性的复杂,看到的并不代表真相和全部,学会理性思考,才不至于蒙蔽。</p> <p>  天暗,风起,云又重聚起来,要下雨。我不来,这里也下雨。山里的雨是洁净的,红英寺里发生的恩怨与罪恶、繁华与落寞都随着雨的洗礼而远去,留下依旧是苍苍的山脊。我离开,它又会归于沉默,只有雨声轻敲一个归家人的心灵。</p><p>&nbsp;&nbsp; 再后来,看病又一次途径药王洞,路边多了一块石碑,写有“药王洞——县级重点文物单位”。停车,看碑的背面是否有详注,苍白无一字,也许本该是一段苍白的存在,我却用传说诠释了它,是好还是坏呢?</p><p> 又望对岸的药王洞,破败景象未变,变的是洞口的开阔地。它变小了,也被抬高了,铲土机修路时留下的痕迹像一道道愈合不久的伤疤。洞下方有一条土质公路通向山梁上的井场,一辆油罐车正在公路上攀爬,尘土飞扬,热热闹闹。这是今人的“朝圣”,心灵却无处安放。</p><p>&nbsp; &nbsp;药王洞已被这个时代打扰了,它也被这个时代重视了,但仿佛又缺少了点什么……</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