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公孙九娘》是聊斋小说中的最凄苦的一篇爱情故事,感觉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和美国电影《魂断蓝桥》都受到了它的影响。故事开篇介绍了清初的于七抗清事件,于七是明崇祯时期的武举人,山东栖霞人,清顺治五年(1648)起兵抗清,占据莱阳、栖霞等县,到康熙元年(1662)起义失败。清政府对起义地区进行血腥镇压,很多无辜民众牵连被杀,莱阳、栖霞两县受害最烈,“碧血满地,白骨撑天”,而那些被杀者大都埋葬在省城济南南郊。故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来。</p><p>莱阳的一个书生到济南去祭拜在于七事件中遇难的亲友,遇见死去变为鬼的同县好友朱生,朱生央求他给自己做媒,把同样是鬼的莱阳生的侄女嫁给他。莱阳生同意后,在侄女家,他邂逅了公孙九娘,一见之下,“笑弯秋月,羞晕朝霞,实天人也”,侄女又介绍九娘出身名门,是栖霞的大家闺秀,“且是女学士,诗词俱大高”,令莱阳生爱慕不已。在侄女和朱生的撮合下,莱阳生与九娘不顾人鬼异类阴阳相隔,得成姻缘。</p><p>新婚之夜,莱阳生与九娘“邂逅合情,极尽欢昵”,但短暂的欢愉过后,九娘“枕上追述往事,哽咽不成眠”,原来九娘母女受于七事件牵连被虏,原准备押送到京城,不料行至济南,其母难忍虐待之苦去世,九娘也在悲愤中自杀身亡。说到此处,九娘声泪俱下,口占两绝“昔日罗裳化作尘,空将业果恨前身。十年露冷枫林月,此夜初逢画阁春”、“白杨风雨绕孤坟,谁想阳台更作云?忽启镂金箱里看,血腥犹染旧罗裙”,两首绝句道尽了满心的冤屈和悲苦。九娘蒙冤惨死10多年后,仍不能释怀,虽然与莱阳生两情相悦,却始终无法真正快乐起来。</p><p>一天,九娘向莱阳生哭诉:“千里柔魂,蓬游无底;母子零孤,言之怆恻”,意即自己是千里之外的一缕幽魂,漂零于蓬蒿无底的深渊,母女二人孤苦伶仃,说起来叫人伤心欲绝。九娘请求莱阳生念在夫妻的恩情,把九娘的尸骨迁回故乡,埋葬在祖坟里,使“百世得所依栖,死且不朽”。莱阳生当即答应下来,九娘又说:“人鬼路殊,君不宜久滞”,取出一双罗袜赠给莱阳生,然后挥泪催促他离开。莱阳生“凄然而出,忉怛若丧,心怅怅不忍归”,但走时却忘了问九娘墓穴的标记,等到天黑再去时,“千坟累累,竟迷村路”,怎么也寻找不到九娘的墓穴,只能“叹恨而返”。回到住处,展视九娘相赠的罗袜,“着风寸断,腐如灰烬”,爱情的信物灰飞烟灭,莱阳生无计可施,只能返乡,两人从此分别。</p><p>回乡后,莱阳生一直不能忘记九娘。半年后,莱阳生又来到济南,希望能有机会找到九娘。当他到了南郊,天色已晚。他把马车停好,就急忙走到丛丛坟地中。只见荒坟累累,千百相连,荆棘荒草迷目,闪闪的鬼火与阴森可怖的狐鸣,使人惊魂失魄,哪里去找九娘啊?</p><p>故事结尾,莱阳生无限惆怅,失意返乡。只走了不久,远远见一女郎,独自在高高低低的坟墓间行走,从体态神情上看,很像是九娘。莱阳生急忙赶上去,一看果然是九娘。莱阳生跳下马想与她说话,九娘竟然走开了,好像从来就不相识。莱阳生再追上去,九娘面有怒色,举袖遮住自己的脸。莱阳生连呼:“九娘!九娘!”,九娘竟如轻烟,飘然远去,再也寻找不见。</p><p>九娘深知人鬼殊途,欢爱不能长久,所以最大的心愿是迁坟回乡,永伴爱人,可莱阳生却未能践诺,让九娘最大也是最后的愿望未能实现,但我们却不能埋怨莱阳生,他并非负心之人,只是阴差阳错,天意使然,莱阳生和九娘,是缘分让他们永远错过。故事最后,九娘没有原谅莱阳生,让读者都唏嘘不已,难以接受,究其原因,文末的异史氏曰道出了缘由:“公孙九娘岂以负骸骨之托,而怨怼不释于中耶?脾鬲间物,不能掬以相示,冤乎哉!”,意思就是说,公孙九娘哪里是因为莱阳生辜负了她移葬骸骨的请托而怨恨他不能释怀呢?只是这心中无尽的悲愤和冤屈,无法拿来示人,真是冤啊!</p><p>再读《公孙九娘》恰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深夜,故事结尾时九娘仿佛就是《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的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消了颜色,散了芬芳,凄婉迷茫,寂寞惆怅,令人无限同情和怜悯。又记起《书剑恩仇录》的结尾——陈家洛提笔蘸墨,先写了“香冢”两个大字,略一沉吟,又写了一首铭文:“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如同陈家洛失去香香公主,莱阳生失去九娘,也将终生活在痛苦和思念之中。斯人已去,物是人非,九娘最终化作一缕美丽的冤魂,随风消散,只留下莱阳生一个人,惨淡余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