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行动,就会有收获。今天的中国缺少的不是批评家,不是理论家,而是真正的行动家。新教育的十大行动虽然不是新教育的全部内涵,但是由于这些行动是中国教育相对缺少的东西,所以显得很迫切,很重要。第一个是“营造书香校园”。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而准备的图书,那就是教育了。</h3> <h3>师生共写随笔不是培养作家,而是让老师和学生生活得更精彩。因为只有活得精彩,做得精彩才能真正写得精彩。</h3> <h3>听窗外声音可以引导师生关心社会,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孩子们听窗外的声音,也就是把社会的名流企业家请到学校作报告,让学生有目的的接触社会,让学生多通道的听到成功的声音。那孩子需要一座座英雄的丰碑去影响,他们需要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去征服他们,这就是教育,这样的教育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因为人是需要榜样的。</h3> <h3>你要让孩子愿意说,敢于说会说,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自信心,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把话语权还给孩子”,要让孩子思考,让孩子说话,让孩子讨论,让孩子辩论,让孩子真正的“说起来”。</h3> <h3>课堂生活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生活的质量和学校教育的成败。没有课堂,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没有教育。因为课堂是学校最重要的教育形式,是学校最重要的舞台。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学生们都喜欢的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气氛。他们喜欢和乐于接受的课堂形式。</h3> <h3>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信息化不仅会改变教育的形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教育的状态,甚至教育的本质。所以建设学习型网络社区,让师生进行网络学习交流。在操作与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应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的社会生活的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要形成快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学会在网上表达和交流。</h3> <h3>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一般需要21天左右的强化,而一个月的重复实践恰恰可以满足这个需要。学生医生最受用的东西无疑就是伴随他们的良好的习惯。比如读书的习惯,思考的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感恩的习惯,健康的习惯等等。</h3> <h3>缔造完美教室,让每个孩子成为教室的主人,每个孩子的潜能都能够得到最大可能的实现。</h3> <h3>如果把教室比作河道,那么课程则是水流,两者相得益彰,才会涌现教育精彩。成以人为中心,课程的丰富决定着生命的丰富,课程的卓越决定着生命的卓越。让师生成为具有德行、审美、情感、智慧和能力的人。</h3> <h3>只有实现了家校合作共建,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与教师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然后才会推动全民教育共识的形成,营造全社会关注理解教育的良好氛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