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视角出发,让数学平易近人”-数学组第二次主题研修

923799451

<h3>  暖春四月,陌上开花,回民二小数学团队于4月9日下午2时整齐聚观湖校区南阶梯教室,共同参与了一场主题为“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加减乘除的算理算法”的线上教研活动。</h3> <h3>  本次线上教研由三部分内容构成,首先由来自<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贾福录老师为我们分享了关于《发展学生“运算能力”的实践与思考》的专题讲座。</span></h3> <h3>讲座内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h3> <h3>  吴老师通过了几个具体的案例分析,对如何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提出了自己的指导性建议。</h3><h3> 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中,讲到1323的组成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1323,鼓励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表达对数的理解。</h3> <h3>  这里浅谈几点我的收获与感悟:</h3><h3>1.运算描述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正确的进行运算,这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地方。</h3><h3>2.为促进学生发展我们应当做些什么?重视培养学生积累和形成的经验与能力。</h3><h3>3.数学的学习是一个整体,内容都是普遍联系的,我们在教学中要瞻前顾后,思过去,想未来,这就是所谓的“打破隔断墙”</h3><h3>4.重要的能力、重要的经验以及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思考的地方,这是所谓的“建立承重墙”</h3> <h3>  接下来由来自五个地区不同学校的老师分别为大家精心准备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运算定律》的课例研究展示。每位老师都能够深扣“建立承重墙、打破隔断墙”的教学思想,对所展示的课例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探究。</h3><h3></h3> <h3>  来自北京丰台纪家庙小学的郭亚锋老师注重对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进行前期调研,摸清楚学生的学习情况,强调不要忽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要以此为上升点,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进行拔高,准确的把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在设计每一步的教学环节时都要联系小学阶段的前后内容,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在设计教学环节前先思考清楚,这一环节分别渗透了哪些教学思想。</h3> <h3>  来自郑州市管城回族区的刘方老师和童欣老师,首先用数轴的形式呈现本单元教学内容和小学阶段所有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找清本节课内容之间的关联,10以内数的组成、10以内的加减法、11-20的数的组成,20以内的进位加法都为20以内的退位减法做了铺垫和基础。</h3> <h3>  刘老师和童老师在进行教材研究和分析时依次采用了文献研究法、个别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需要老师在前期查阅大量的资料,可能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没有这么多的精力来完成这项工作,但是如果经历一次这样的磨砺,相信老师的教学思想会有质的飞跃。</h3> <h3>  刘老师和童老师在教学流程的设计环节,为了更好的建构数学运算思想,让学生正确的算、明白的算、合理的算,打破了教学定势,拆分教学重难点,基于核心课内容,围绕核心知识,设计了不同的课型,分成了两次核心课,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基础的分、有兴趣的分,使算理和算法建立联系,渗透转化思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里不同于我们平日里老师推着学生学的形式,变为学生想要主动探究,是一堂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有趣的数学课堂。</h3> <h3>  来自于我校一年级团队精心打磨出的一堂课在万众期待中随后亮相,苏陶玲老师和王琦老师不负众望,奉上了一份非常精彩的课例展示。</h3> <h3>  苏陶玲老师在教材分析部分提出了一个非常别出心裁的解读:退1当10指的是相同计数单位的减少,整节课的突破点放在让学生了解“退1当10”的算理,接下来对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本的教材进行了横线对比,找出在本单元内容中要突破的重点方法和难点内容。</h3> <h3>  在对一年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后,详尽的分析了调研结果,找出了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瓶颈和思维限制。</h3> <h3>  最后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根据的分析和调查后 ,总结出本课内容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存在的问题在于:算法易模仿,算理难深入。</h3> <h3>  秉承着“建立承重墙,打通隔断墙”的教学理念,苏老师进行了如下思考,并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模式:</h3><div>1.从减法运算的核心本质—计数单位的减少入手,为了让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更透彻,采用了数线图、小棒、计数器等学具更全面的进行补充和阐述。</div><h3>2.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加以比较优化,对教学重点加以调整,算法的教学重点放在进行“平十法”和“破十法”的学习,“想加算减法”不做要求。</h3><h3>3.采用问题引领式学习,这与我校现在积极推进的4A教学模式相契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找出问题的答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老师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h3><h3></h3> <h3>  接下来由王琦老师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详尽的陈述,这里我想就我个人印象最深刻的亮点内容进行简要的说明。</h3><div><br></div><h3></h3> <h3>1.以图促思,基于低段学生对图片信息更敏感更有兴趣的基础上,采用数线模型,探究“平十法”让学生试着在数线图上表示出“15-9”的过程。</h3><div><h3>2.借助小棒探究法突破“破十法”,回归数线感受破十法,最后对比体会两种间的联系和区别。充分的利用数线模型,帮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渗透“退1当10”的位值思想,让运算过程可视化,打通两种方法之间的隔断墙。</h3>3.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借助熟悉的学具研究问题,帮助理解减法运算的算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算理,提高运算能力。</div><h3></h3> <h3>  接下来是由来自深圳市光明区光明小学和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祁连路小学的老师为我们展示的《运算定律》单元整体教学说课研究。</h3> <h3>  两所学校的老师从运算律的内涵和价值入手,通过对运算意义再理解再认识,纵观分析,构建知识体系,把握重难点,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教学,抽象出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的概念。 </h3> <h3>  最后,由贾福录老师、朱凤书老师和吴正宪老师对以上的五节课进行了点评,其中吴正宪老师的一番话让我印象深刻。数学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所不在的,我们要让数学平易近人,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多一些儿童视角,尽力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晦涩难懂的概念性知识点,让其通俗易懂,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谓大道至简,就是越简单易懂,一两句话就能阐述清楚的话语中往往才蕴藏着最有用的大道理。</h3> <h3>  听完5节优秀的课例展示后,我想简单谈几点感悟和收获。</h3><div><div>1.在设计教学过程前一定要对全册内容有全景式了解,清楚本课内容在小学数学阶段所占的地位,以及前后内容间的关联,打破每课时内容相互割裂的情况,打通数学学习中的隔断墙。</div><div>2.教学前可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div><div>3.类比迁移,拓展延伸,触类旁通,对比每个版本间的区别和联系,找出所用版本中应重点注意和突破的教学能力是什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略微的调整。</div></div><div>4.在正式授课前,可以先抛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想,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有兴趣进行自我探究,自发的去寻找答案。</div><div>5.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我们应该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在学生在应用中比较,在比较中感悟。<br></div><h3></h3> <h3>  通过今天的线上学习,相信每一位老师都受益匪浅,不论是在前期教学准备阶段还是在实际教学阶段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让我们知道了建立承重墙的重要性,要理解算理算法,特别是在活动操作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进而掌握算法,要做到先“理”后“法”。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打破隔断墙的重要性,数学的学习是一个整体,内容是普遍联系的,在教学中要瞻前顾后,思过去,想未来。</h3>

学生

教学

老师

运算

算理

探究

内容

数学

算法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