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务镇

Goldwalnut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568yhfc?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黄骅金网</a>-<a href="https://www.meipian.cn/2bxwls57?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黄骅市乡镇村庄名录</a></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概况</b> 齐家务镇位于黄骅市城区西北部,东与天津市滨海新区接壤,南与吕桥镇、官庄乡毗邻,西与青县、沧县相连,北与天津市滨海新区、静海县接界。根据《河北省民政厅关于同意黄骅市撤销齐家务乡设立齐家务镇的批复》(冀民函〔2020〕39号)、《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黄骅市撤销齐家务乡设立齐家务镇的批复》(沧政复〔2020〕7号)和《黄骅市人民政府关于撤销齐家务乡设立齐家务镇的批复》(黄政字〔2020〕88号)文件要求,撤销齐家务乡设立齐家务镇,镇政府驻地齐家务村齐兴街69号,撤乡设镇后,实行镇管村体制,隶属关系、行政区划界限均不变。距市人民政府驻地26.7千米。辖区南北最大距离20.5千米,东西最大距离16.5千米。辖齐家务东、齐家务西、齐家务南、齐家务北、后齐家务、卸甲庄、乾符、隆儿庄、东聚馆、西聚馆、桃园、阎辛庄、同居东、同居西、大王庄、小王庄、王化庄、永红村、海河新村、杨官庄、李村东南、李村东北、李村西南、李村西北、高庄子、小刘庄、大科牛、二科牛、三科牛、寨里、德庄子、前韩村、后韩村、三韩村、三麻沽、二麻沽、大麻沽37个村民委员会,有30个自然村。辖区总面积169.2平方千米。总人口44967人,其中,男性23400人,女性21567人。有汉族。人口密度为266人 / 平方千米。有初中2所,小学9所,幼儿园10所。有镇级卫生院2所,村级卫生所58所。有鲁城县故城遗址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聚馆古贡枣园。特色民间艺术“麒麟舞”远近闻名。2000年10月,荣获文化部“全国第十届群星奖”银奖。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麒麟舞)之乡”。桃园同乐会吹歌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全镇以工业为主,农业为辅。农业以传统农业为主,有耕地面积95325亩,适宜种植玉米、小麦、大豆、高粱等农作物,特色种植作物有冬枣、小枣、红薯,有原始冬枣林。畜牧业以养鸡、猪、羊为主。工业以电路板、化工、五金和印刷业为主。境内有津南排干、子牙新河、桃园排干、王家沟子、北排河、沧浪渠、减北干渠流经。境内有津汕高速公路、205国道、李杜路贯穿。</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地名含义及来历</b> 以驻地自然村齐家务定名,为乡级政府部门。1953年,乡人民政府驻地于自然村齐家务而得名。</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政区沿革</b> 1946年8月,建政时为黄骅县李村区,12月由黄骅县划归津南县,后分建李村、苇洼2个区;1948年秋,又将苇洼区改为同居区,12月两区重归黄骅县。1949年10月,建齐家务区公所,包括原李村、官庄、同居部分村庄计36个自然村。1950年,建第六区区公所(齐家务)辖40个自然村。1953年3月,改称第七区,置齐家务乡。1956年9月,同居乡并入,驻地齐家务。1958年9月3日,改置东风人民公社,10月公社迁至太平村,更名为北大港人民公社。1961年5月,从北大港公社分建齐家务人民公社。1961年,西部析置李村人民公社。1984年2月22日,复置乡。1996年1月,原李村乡所管辖区域划归齐家务乡。</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文化传说</b></p><p>齐家务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载,明代燕王朱棣为夺皇位,在冀鲁豫皖同政府军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拉锯战,史称“靖难之役”,民间叫“燕王扫北”。饱经战乱、灾荒,企盼安居乐业的中原百姓,愚忠思想根深蒂固,自发帮助政府军抵抗燕军。燕王的军队连连受挫,惹得燕王大怒,于是每攻一地,便屠其城,赤其地,残无人道地屠杀百姓,使得燕京以南“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然而在这幕幕惨绝人寰的悲剧中,也许是上天有好生之德,有一个村庄却幸免于难,原来燕军临近之时,突降大雾,笼罩村庄,燕军擦边而过,村民庆幸,遂将村名改为“起家雾”,后演称“齐家务”。这便是如今齐家务的由来,因此,这里也就成为了华北平原最古老的村庄之一,自然也造就了齐家务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延续了古老而淳朴的良好民风。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历史积淀的福地上,古黄河在此泾流三百多年;大禹曾在此治水,疏竣九河;齐桓公拜将保边、汉武帝东巡观沧海、唐僖宗敬拜麻姑神、穆桂英卸甲等一段段古人轶事也在这里传唱不衰。最令人心驰神往的则是这里的冬枣文化。在齐家务乡聚馆村,有一片千亩方圆的古冬枣林,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处最古老的原始冬枣林,林内古冬枣树1067棵,其中600年以上的古树达198棵。据刘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刘姓迁沧始祖洪公率四子二侄及其眷属从山东省即墨县移民北上,行至沧州东北部,饥渴难耐,忽见一片枣林,其枣大如苹果,众人分食,入口即酥,甘甜可口,顿觉神清气爽,众人认为是天降神赐的仙枣,遂在此立村,村名定为“聚馆”。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50年),吏部天官王翱由京返乡,途中吃到聚馆冬枣,称赞“美不可言”。回到老家王帽圈(今海兴县,距聚馆四十公里),命乡民必种冬枣树,以享人间美味,后逐步传入山东等地。明孝宗皇后张氏,弘治帝原配(公元1470—1505年),沧县兴济人。弘治三年,为治水患,张皇后诏谕胞弟张鹤龄、张延龄督办疏浚减河,时人称为“娘娘河”。“娘娘河”横穿齐家务,途经乾符、隆庄、聚馆、桃园等村,全长96公里。两国舅督办开挖兴济减河时,发现聚馆冬枣,便令人采摘进献皇帝皇后,冬枣一进宫便备受宫廷青睐,被弘治皇帝称为“枣中极品”、“百果之王”,当即钦定为“贡品”,年年来朝。此制一直沿袭至清,冬枣也由此成为“贡枣”。而民间关于冬枣的美丽传说更是不胜枚举,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冬枣文化。如今,聚馆原始冬枣林不仅做为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已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场所,每年大批的游客徜徉于此,探寻历史古迹,聆听美丽传说,品味冬枣文化,沉浸其中,愉悦心灵。</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特色工业</b></p><p>齐家务乡现有企业703家,经过多年的“冶炼”和“培育”,已初步形成了以电路板、化工、五金、印刷为主的四大特色产业。齐家务是我国北方电路板生产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共有大型企业4家,2004年纳税418万元,占全乡企业税收的28.9%。生产的单、双面多层电路板广泛应用于电子、通讯、军事等高科技领域,畅销全国28个省市。产品出口美、德、英等国家。河北航凌电路板有限公司年生产电路板15万平方米,标准机箱30万台套,全国各大城市均设立了办事处,其产品成功应用于神舟五、六号载人飞船、澳星、火箭、导弹的自动控制系统,正大电路板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平面变压器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化工行业前景广阔,现有的8家企业2004年纳税265万元,占全乡企业税收的18.3%。滨海化工厂生产的烟雾剂被用于珠海举办的国际航天博览会飞行表演,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其“诱惑红”食品色素国内仅有三家企业能够生产,现已与美国客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投资1.2亿元的三星化工项目年可实现利税2000万元,为化工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五金行业共有企业83家,年纳税320万元,占全乡企业税收的22.1%。主要生产滑车、医疗电器、轮椅、汽车玻璃升降器、冲压件、纺织配件、弹簧等一百多种产品。黄骅市滑车厂生产的“同力”牌滑车,应用于三峡大坝、黄骅大港等重点工程建设,远销美国、利比利亚等国家。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轮椅,已签约成为世界残疾人协会指定推广选购产品。齐家务乡印刷行业企业星罗棋布,仅西南和二麻2个印刷专业村,就有印刷企业120家,年纳税60万元。生产的食品包装盒畅销全国12个省市。投资3000万元的李印刷工业园区正在筹建中,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食品包装生产基地。在以上四大特色产业中,五金配件、包装印刷和化工三大产业与天津联系最密切,总产值的50%来源于与天津方面的合资、合作和贸易往来,这将成为齐家务实施接轨天津战略的重点接轨产业。</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人文环境</b></p><p>齐家务人具有淳厚的性情,其历史渊源与明代以来遗留之愚忠思想不无关联。特别是从这片土地上孕育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市场意识在他们身上达到了最完美的结合,被业界盛赞有余。齐家务乡人民积极向上,善于创造,自创的民间花会麒麟舞洋溢着齐家务人的智慧与豪情,曾获“全国第十届群英奖大红鹰杯”银质奖。齐家务人热情好客,远近闻名的土特产娘娘河红薯,历来是馈赠亲友的首选,而从不以此获利。齐家务民风和谐,村民安居乐业,是全市最稳定的乡镇之一。齐家务自古以来以诚信为道,凡事诚字当头,以诚待人,以诚信机关、诚信企业、诚信村庄、诚信群体为主体的诚信齐家务创建活动在全乡已蔚然成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