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珐琅器有三种,一种是铜胎、第二种是瓷胎,第三种是陶胎。掐丝以铜丝为主,少数的掐金丝。据考古发现,掐丝珐琅器最早诞生于古希腊,大约在宋、元时期通过阿拉伯传入中国。</p><p> 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将珐琅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等多个品种。表面烧有珐琅釉的金属器叫珐琅器,掐丝珐琅器是珐琅器的一个品种。掐丝珐琅的制作大致可以分为7个步骤:制胎,用金属(以铜为主)或陶瓷制出胎;掐丝,用铜丝掐出纹饰并粘于胎体;烧焊,将铜丝掐出的纹饰焊在胎上;点蓝,上釉彩;烧蓝,上一次珐琅釉烧一次,重复多次,直到珐琅釉面与铜丝(金丝)齐平;磨光,将釉料与金属丝磨光;涂金并抛光。元代的铜胎掐丝珐琅器制造技术不太成熟,生产规模不大,存世稀少,已经很难见到。到明代,掐丝珐琅进一步受到朝廷重视,由宫庭“御用监”大量制作掐丝珐琅彩器,在宫庭内掐丝珐琅器得到广泛使用,形成了掐丝珐琅器生产和使用的高潮。铜胎掐丝珐琅彩在明景泰朝最为著名,后人往往把这种工艺称之为"景泰蓝”,但瓷胎掐丝珐琅彩,到了明成化朝达到艺术顶峰。本人收藏了一只成化年制作的瓷胎掐金丝珐琅开光葫芦鸡纹冬瓜撇口瓶,供诸位鉴赏。</p> <p> 在瓷器收藏界:"明看成化、清看雍正"是共识,成化一朝,造就了诸多空前绝后、熣灿耀目的瓷器艺术品,古人将成化瓷器分成七等,其中首推魁首的就是瓷胎掐丝珐琅彩,就连大名鼎鼎的斗彩也只能屈尊第四。</p><p> </p> <p> 清乾隆朝有仿成化款瓷胎掐丝珐琅彩,由于仿制水平非常高,直观上几乎难以辩真伪。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乾隆的仿品有两个特征与成化本朝的不同:一是玉化瓷胎白中偏黄,白度不如成化本朝;二是成化所掐的铜丝是紫铜,而乾隆仿制所掐的铜丝是红铜。鉴定时只要把握好以上两点,就可以区别是成化本朝还是乾隆仿。</p> <p> 本器冬瓜型、撇口、卧足,两边开光葫芦鸡纹饰,高24cm、口经7.2cm、底径6.6cm,底部有"大明成化年制"双方框款,所用掐的金属丝为金丝,所填珐琅彩色至少十种,器虽不大,但极尽华美。胎质有很强的玉化感,展现了成化一朝高超的工艺。</p><p> 本藏品经过专业目鉴+量子技术检测,确认为明成化年间烧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