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那座山,女儿是山中草

艾玲14641175

<p>又是一年春草绿,又到清明祭扫时。不管岁月如何流转,每到 春雨淅淅沥沥地飘落,春风徐徐,轻轻吹拂着我额边的头发,侧望着身旁婀娜多姿的柳树,也有了点绿的新意。这一切似乎在告诉我;生机勃勃的春天来了!我就想到“清明节该到了,父亲离我们远去又多了一年,脑海中浮现出父亲的身影,我对父亲的感情要胜于母亲,父亲是这个世界上最疼爱我的人。</p><p><br></p><p>我们家兄妹六人,我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两个弟弟。父亲上班,母亲在家操持家务。我家是“慈父严母”的教育方式。按现在流行语,一个“佛系” ,一个“虎妈”。母亲奉行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原则,既动手又动口,父亲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p><p><br></p><p><br></p> <p>我母亲多少有点重男轻女,从小就让我学做针线活,她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伺候公婆,织布裁衣,料理一切家务。而我爱看书,有时间就找个地方躲起来看书。有时候,做完作业,我就拿着毛活出去和邻居家的女孩一起一边织毛活,一边聊天。母亲找不到我 ,很生气,回到家不由分说便骂我,我不服,用眼睛抗议。因此,我常常挨母亲的痛打,或不让吃饭。父亲下班回来,吃饭的时候发现我不在,就知道又不让我吃饭了,去外面找我。然后跟他一起回家,母亲看在父亲的面子上,骂我两句就拉倒了。</p><p><br></p><p>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从来没打过我,即使我做错了,他也是和颜悦色的引导我,教育我。我在班里是好学生,每次开家长会,都是父亲去 ,母亲一次也没有去过。那时我很希望母亲也去一次,让她知道我会给她带来骄傲,可是她没有。</p><p><br></p> <p>父亲常常教育我,要“诚信做人,认真做事”。给我留下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写作文。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 ,有一天老师给我们留家庭作业,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和爸爸比童年》又给我们讲了一篇范本,写的是爸爸的童年是在万恶的旧社会,爸爸从小就给地主干活,吃不饱,穿不暖,经常挨地主的皮鞭抽打,过着悲惨的生活。而我们现在吃的好,穿的暖,每天无忧无虑到学校上学,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我们现在生活比蜜甜。老师讲完范本, 让我们回家一定要让爸爸讲他的童年, 再与自己的童年对比,用纪实的手法写一篇作文。</p><p><br></p><p>回到家 ,父亲出差没有回来,我只好根据老师讲的范本编故事 :父亲童年的时候,家里很穷,经常吃不饱饭,上不起学 ,只好到地主家里去给地主放牛。寒冷的冬天,没有鞋穿,光着脚穿着破烂的单衣裳,又冷又饿 ,实在是冻的受不了了, 牛拉了一堆热牛粪 ,父亲把脚踩在牛粪上取暖……写完后,第二天交给了老师,结果作文评了优。父亲出差回来后,我很得意地把作文给他看, 本想父亲会表扬我,结果,父亲看完后,没有表扬我,而是给我讲起了他的童年。</p><p><br></p> <p>在他六岁时,爷爷送他去读私塾,私塾离爷爷家有点远,父亲起大早去上学。讲课先生是个老学究,脸上一点笑模样都没有。父亲刚去上私塾,见着先生不敢正视。先生正襟危坐,十几个年龄不等的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子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候先生上课。开始先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先生讲毕,先生命学生照着他讲的重复一遍。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是先生规定朗读的书,学生需一律背诵。如果背不好,要打手掌心,遇上调皮的学生先生还会揪耳朵,扇耳光,还有体罚等。年幼儿童先识“方块字,除读书背诵外,有习字课,从先生扶手润字开始,再描红,再写映本,进而临帖。识至千字左右后,才教读《三字经》。</p><p><br></p><p>而我们现在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上课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有和蔼可亲的老师。老师讲课是以我们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私塾是先生在家开的学馆,学的知识是以四书五经等为教材,除了读书、写字外,几乎不学其他知识。而我们呢,除了语文、算术,还有美术、音乐、体育。私塾一般是一个先生只教几个学生,先生就是单纯传授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我们现在一个班学生就有几十个人,一个学校几百上千个人。从小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踏入社会打下人生的基础。这两种教育方式对学生性格的培养,交往能力的锻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效果大不一样的。父亲让我从这几个方面用事实说话,重新写一篇作文交给老师,我照办了,老师看了以后说,这篇作文写的更真实更好。</p> <p>父亲只上了几年私塾,后来因为家里没有钱读书,只好跟着年长的哥哥们在建筑工地上去当小工。父亲天资聪明,敏而好学,很快,他的工程技术超过他的哥哥们,在周边十里八乡小有名气。而且父亲长得1米8几的大个 ,腰板挺拔, 一表人材。解放战争时期,父亲参加了革命,解放后,父亲支援边疆建设,来到内蒙古。我们一家都随着父亲到内蒙安家落户。</p> <h3>我天生性格倔强 ,吃软不吃硬,又处在青春叛逆期,经常与母亲产生矛盾,母亲不是打,就是骂。那时,父亲经常在外地施工,大哥、姐在外地工作,二哥下乡到牧区,这个家没有让我留恋的,想早点离开这个家。正好,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内蒙兵团要人,我喜欢那身橄榄绿的军装,我怀揣着梦想和希望,我们这批十六七岁的六八届初中毕业生,也跟随着其他几届毕业生去了内蒙古建设兵团。</h3><h3><br></h3> <h3>在兵团八年的蹉跎岁月里,父亲经常给我写信 ,关心我的生活及成长。我去兵团第三年,父亲来兵团看我 ,给我带了二十盒午餐肉罐头。我们那时候每天吃的窝头、白水煮白菜,见到罐头, 就像饿狼一样,恨不得扑上去咬一口。但是,我们还是要忍住,好歹我们都是兵团战士,如花似玉的大姑娘。等父亲一离开,我一盒一盒地分给每个战友,战友们迫不及待地打开就吃。父亲的到来,让我感到无比幸福和快乐。</h3><h3><br></h3><h3>从我记事起,父亲爱看书,家里有些书是他省吃俭用买到,哥哥姐姐爱看书,我和弟弟也都对书的痴迷程度达到废寝忘食,有一本书,大家排着队看,家中被一种读书的氛围浸染。给我留下温馨的家庭记忆是有一年春节,我带着儿子去二哥家,正好父亲也在二哥家过年。</h3><h3><br></h3><h3>晚上吃完饺子,我们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晚会有猜灯谜,我和父亲、二哥来了兴趣,电视上谜面是“从上至下,广为团结”(打一字),二哥张口就猜到了“座”字。第二个谜语,“年终算总账”(打一句五言唐诗),父亲猜到“花落知多少”。我看到父亲和哥哥都猜中了,急忙说下一个你俩不许抢, 该轮到我了。这是一个四字成语谜,谜面“制定人口政策”,我想了一下,猜出来答案“国计民生”,父亲和二哥都说猜对了。接着我们几个一边看节目一边猜下面的谜语,这个春节我和父亲二哥二嫂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h3><h3><br></h3> <h3>记得作家柳青曾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在紧要之处却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话说的多好啊!人的一生紧要之处,婚姻爱情、工作事业、生老病死。婚姻算是头等大事,在这件事上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有两段婚姻,第一段婚姻是我在兵团是谈的恋爱,当时母亲非常反对,发展到要与我断绝母女关系。她觉得我不会看人,认为我选择的结婚对象一看就不是有担当的人。而我觉得人长得有眼缘,又老实,对我很好就行了。第二段婚姻是姐弟恋,因为年龄上的差距,母亲还是不同意。在这个婚姻大事上,父亲与母亲的态度不一样,他让我自己决定,不管我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他都支持。</h3><h3><br></h3><h3>我与前夫结婚时已经调到县城工厂里工作,他还在农业连队。厂里因为我怀孕给我分配了一间平房。在我怀孕7个月时 ,因为不懂孕期的知识,孩子早产了。孩子住进医院的保温箱里,我也在医院里陪着孩子住了一个月。本来是准备回婆家生孩子,自己就没预备孩子生下来的物品和坐月子期间吃的东西。突然的一个变故,把我们的计划打乱,怎么办呢,那时买东西要用票,有钱也买不到。孩儿的爸六神无主,眼巴巴地看着我让我拿主意。这时我想起了我父亲,我写了一封信寄到他的单位。</h3><h3>&nbsp;</h3><h3>没过几天,父亲提着一大桶鸡蛋,一袋小米、大米、红糖来医院看我。父亲出现在我的病房门口那一刻,我的眼泪止不住往下流。第二天,父亲和孩儿爸谁也没来,我感很奇怪,胡思乱想了一天,(那时没有手机)不知发生什么事了。第三天,孩儿爸和父亲一大早就来医院看我,孩子他爸给我讲了昨天发生的事情。原来前天晚上,父亲回到我厂里的小家住,发现我们住在冰凉的土炕上,问孩儿的爸为什么不烧炕,孩儿爸说,炕一点就冒烟,烧不成。第二天,天不亮,父亲就起来,把土炕拆了,一个人辛辛苦苦的又和泥又砌砖 ,孩儿爸搭下手,给我搭了个新火炕。我听了心里很难受,父亲也是快六十岁的人了,他是一个非常爱干净的人,出门总是衣冠整洁,一尘不染。他已经很多年不干体力活了,如今,他为了女儿,竟拿起二十多年不用的瓦刀,不怕脏,不拍累,给了女儿砌筑了一个温暖如春的家。我看着父亲衣服上的泥点痕迹和皱纹里的笑容,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心中却想说“父亲,您就像一座高山, 用伟岸的身躯 ,为女儿擎起一片蓝天。”在塞北小城的这个早春, 有爱不觉人生寒。</h3> <h3>79年,孩子不到一岁,孩子他爸就病退回到北京,我们正式拉开了两地分居的序幕。这时,我得了一场大病,从脖子以下,全身失去知觉,四肢瘫痪,大小便失禁,转院到北京,医院确诊为“高颈段脊髓压迫症”。就是颈椎管与脊髓膜之间长瘤,而且是树根形,长得位置不好,在颈1、颈2的位置上,手术风险极大,术中可能出现停止呼吸。父亲得知后,晚饭没顾上吃,就急忙坐火车赶到北京陪我,让我在生死面前,感到深沉的父爱与亲情,面临生死未卜的手术,我毫无惧色 。</h3><h3><br></h3><h3>第二天清晨,我躺在手术台上,医生问我,““还有什么话想说的,”我说,“我想唱歌。”医生说,“好啊,你就唱吧。”我就唱了一首我喜欢的歌《泉水叮咚响》,唱着唱着 ,我被麻醉过去。醒了,手术非常成功。我躺在病床上,父亲问我需要点什么,我给父亲列了个书的清单,让他给我买些书,好让我度过手术后恢复阶段。父亲照着书单买了书 ,又给我买了一些营养品,嘱咐我好好养病,有什么需要给他写信。父亲安顿好孩子和我 ,回单位去上班。</h3><h3><br></h3><h3>我大病初愈后,一个人带着孩子回到内蒙的工作单位上班,两地分居,让我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带孩子夜里睡不好觉,白天又得不到休息,常常是累的头晕眼花。两地分居,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有十二天探亲假。这时,我想起在兵团看的朝鲜电影《鲜花盛开的村庄》里的一句台词“好看的脸蛋长不出大米来,”长得好看抵不过漫漫长夜里孤独和寂寞。夜幕降临,万家灯火,看到别人家一家团圆,而我一人带着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这种日子向谁诉说。因为婚姻是我自己选择的, “脚底下的泡是自己走的,”只能打掉了牙往肚子里咽。谁能告诉我,这种日子何年何月才能结束,没有答案,没有希望。</h3><h3>就这样两地分居的生活熬到了孩子该上小学,我结束了这段婚姻,带着孩子回到父亲身边。父亲知道了我的情况,安慰我说,只要有他在 ,我和孩子以后生活上都没问题。</h3> <p>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塞北,父亲如鱼得水。83年 父亲退休后,成立了一家建筑公司,两年后, 公司办的红红火火,给公司的员工带来很多收益。85年,我的两个弟弟都在外地高校读研读博,父母身边无子女照顾 ,我父亲就托人把我从外地调回来,父亲给我在他的公司附近租了个房子,这样我就有了自己的小家。在工作上,我听取了父亲的建议,办了停薪留职来到父亲的公司打工。</p><p><br></p><p>在私企打工 ,没有国企那些条条框框的束缚,英雄不问出处,只要你有能力在这里工作尽管释放。在这里,我认识了我现在的丈夫,在这里,我选择了我的职业,(无意之间选择的职业,没想到二十年以后是最火的职业之一)编制工程概预算。在这里,父亲教我建筑工程技术知识,边学习,边实践。记得我第一次编预算,我用百分之二百的努力和细心,认真地看图纸 ,计算工程量。仔细地套用相应定额,取材差,按费用定额规定取费,我认为已经很可以了,就拿编好的预算书给父亲看。父亲看后,给我挑出好多错项,我不服他,我编了快一个月了,工程量计算好几遍 ,他看一遍,就说我的不对,我有点不相信。我拿回来又对照图纸仔细检查,又重新计算。结果,父亲挑出的错误真就是错了,我这才佩服的五体投地。</p><p><br></p><p>父亲特别重视员工的技术培训,利用业余时间,编写了一本施工教材,让我们技术部的几个人刻钢板,印刷出来,发给公司的员工学习。我看到父亲编写的教材,不论是字体,还是画的图示,打心眼里赞叹。</p> <p>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父亲的公司打工,父亲对我要求的很严格,我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公司的专业工程师及工地的工人师傅都是我的老师,我虚心向他们请教,起早贪黑,六日不休息,终于在自己工作的领域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93年,我离开了父亲的公司,回到我的国企单位。</p><p><br></p><p>从85年至93年,我和父亲朝夕相处,这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虽然在生活中出现过种种磨难,很多挫折,但在关键时刻,总有父亲那高大的身影出现在我身边,替我遮风挡雨,排忧解难。父亲你那宽大的胸怀,纯朴的父爱,给了我生活的力量和勇气,我现在所取得的一切 ,都离不开您的教诲与支持。</p><p><br></p><p>父爱如山,女儿是这山中草;父爱如海,女儿是这海中鱼。父亲总是默默奉献,他表达的爱是那么无言却又深沉……女儿感受到了如山般的父爱。2007年,世界上最疼爱我的父亲,离我而去,我痛苦,我悲伤 ,想起父亲,我就忍不住泪流满面。但是这是毫无办法的事,只是女儿希望我对您的思念和牵挂 ,想对您说的话 ,您在天堂里能听见。安息吧!我最亲爱的父亲,如果有来生,我还做您的女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