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传说很早前山东莱阳遭了灾荒,孙良历尽艰险来到长白山采挖人参,还有一说是为给母亲治病。他连续多天放山,也没有开眼。之后与一个叫张禄的放山人结拜为兄弟。张禄是个热心人,告诉了孙良如何挖人参。两人相约放山,每3天回戗子里见一面。</div><div> 孙良发现人参后却不见张禄回来。孙良一直找了六六三十六天,连饿带累,就昏倒在一块大石头旁。在大卧牛石下用咬破的手指血写下了绝命诗:"<b>家住莱阳本姓孙,翻山过海来挖参。路上丢了好兄弟,找不到兄弟不甘心。三天吃了个蝲蝲蛄,你说伤心不伤心。家中有人来找我,顺着古河住上寻。再有入山迷路者,我当作为引路神</b>。"倒下的地点就是今天通化县湾湾川。孙良人虽死,但尸首却直挺挺靠着石头不倒。</div> 孙良死了,他那颗忠于兄弟的心没死,还在寻找结义兄弟张禄,从蝲蛄河尽头一直找到棒槌山。张禄原来是长白山里的人参王、千年棒槌精,寻找长白山的守护神。他见决意要引渡他成神,掌管长白山。<div> 后来康熙皇帝封孙良为山神爷老把头,并把三月十六定为孙良的生日。至此,孙良便被视为长白山开山挖参之鼻祖,迄今在通化、集安、白山、抚松各地都有老把头坟,供后人拜祭。</div> 从此孙良爷,在人参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采参行业的开山鼻祖。本名孙良,而"爷"对长辈或年长男子的敬称,东北长白山居住着很多满族人,满语中的敬语之一就是"爷",满族人见面打招呼时往往是相互称"爷"。不可能直接呼起姓名"孙良"。 据吉林省通化县古迹志记载,第一个开山的"老把头"名叫孙良。他具有忠厚守信、吃苦耐劳的精神,不畏艰难险阻、率领大家进山挖参的人,带领大家是寻山、挖参、出货,被人们尊称为"孙良爷"。 长白山峰高林密,积寒凝翠,盛产人参,极为名贵。孙良是长白山的守护神,人们称他为采参祖师、老把头。现在当地还有老把头节,就是为了纪念孙良。孙良确有其人,通化县相关人员到山东莱阳进行了考证。据说放山老把头真的能保佑山里人,每当人们在山里迷路,祈求老把头保护都能挖到人参,就算是在原始森林里迷路,也能被领出来。 几百年来,长白山地区与大山打交道的人们都过“三月十六老把头节”,纪念这位忠孝仁义的闯关东先辈孙良,无论是放山采参人、种参人、木帮、金帮、猎人、采山货的、以前种大烟的、土匪,都过这个节。长白山上大大小小的孙良庙成千上万,三块石头搭砌而成,放山人用孙良精神约束自己、鼓励自已,一次次在大山里迷路,靠精神力量化险为夷,这就是放山人常说的走麻达山后会遇到一位白胡子老头带领大家走出麻魂圈子,这种现象是人在极度绝望时产生的幻觉和精神指引。<br><br> 《通化县志》记载:每到把头生日这天,长白山区家家户户祭拜老把头,祈求一年的五谷丰登。目前,“三一六山神老把头节”已经成为通化当地极为珍贵的人参文化财富和民俗文化符号。 <p>4月8日上午(农历三月十六),通化市举行“三月十六”老把头节纪念活动。</p><p><br></p><p>据了解,今年的老把头节纪念活动共分为祭拜活动、人参产品展销两部分。</p><p><br></p><p>祭拜活动在蝲蛄河畔孙良墓前举行,沿袭了传统老把头节祭拜仪式的风格,开展了敬献花篮供品、恭读祭文、洒水扫墓等祭拜仪式。受疫情影响,不能亲临现场的孙氏后人,还寄来了家乡的水、土,录制了视频,寄托乡土思念之情。相传,农历三月十六是山神老把头孙良的生日。《通化县志》记载:每到把头生日这天,长白山区家家户户祭拜老把头,祈求一年的五谷丰登。目前,“三一六山神老把头节”已经成为通化当地极为珍贵的人参文化财富和民俗文化符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