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目 《活着》——余华

Owen😉

<p>  这本书之所以成为经典,一定有其作为优秀经典小说该有的品质。作者讲了一个苦难堆砌的悲剧故事,太过戏剧化而看似用力过猛,而实际上他是在讲一个成年人的寓言,他讲出了一个我们都能懂的人生道理,也传递给了我们最朴实有用的生存态度。</p> <p>序言中写到,作者听到《老黑奴》这首歌,深有感触。于是写下这篇小说,写了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态度。有时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会不会思考:人到底是为了什么活着呢?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呢?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p> <p>小说的主人公福贵有着对苦难异于常人的承受能力和乐观态度,他的一生经历了自己的大起大落,经历的身边的人失而复得和最终一个个离他而去,当最终他世界上的亲人一个不剩的时候,他也变成了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他的生活再也不会有亲人逝去的苦难了,最后只有一只老牛陪伴着他,把它当成自己死去的亲人们,他的一生正如他唱到的那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p> <p>《活着》里面很少有煽情的情节,每一个悲剧都如实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是通过人物的行为举止和内心想法感受到悲剧之中的痛苦。每个人物的死都只是短短数语,有庆死的时候只是脑袋一歪摔在地上,凤霞死的时候只是说生下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家珍就更描述的更简单了——凤霞死不到三个月,家珍也死了。这些重要的人物死时的描述在小说中都异常平白简单,像是在讲一件平常的事,这就是余华笔触中残忍的一面,他使每个读者都感受到了亲人死去般的无助和麻木。也许我作为一个中学生,还没有体会到生活的苦难,而我在读这本书时,是带着沉重的心情读下去的。</p> <p>《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p><p>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p><p>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小说的</p><p>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p><p>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p><p>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p><p>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地主少爷</p><p>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p><p>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p><p>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p><p>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p><p>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p><p>儿女,但女儿凤霞不幸変成了聋哑人。</p><p>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漸次上演。家珍因</p><p>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p><p>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p><p>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p><p>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p><p>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p><p>4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p><p>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苫根便随福</p><p>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p><p>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p><p>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p><p>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p><p>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p><p><br></p> <p>当一个人历经种种磨难,体会了生活之苦,还能够乐观的滑下去,那么他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他可以背负起接踵而至的打击,有着对抗困难的勇气,毋庸置疑,主人公富贵就是这样一个人。读这本书时,我们觉得自己是一个旁观者,但是却又少不了那份怜悯和同情之心,好似身在其中。当主人公生活找到光明时,我们作为读者也能够欣然微笑;当主人公遭到厄运时,我们也会黯然落泪。似乎我们被这本书感染了,正是福贵这股乐观,坚强的力量,吸引着我。在生活中,我学会了从容淡定得面对挫折。</p> <p>  这本书中的一句话,令我记忆深刻:“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是啊,生命本就短暂,我们应该珍惜他不是吗。</p><p> 每个人短暂的一生中总会有许多苦难,但这些苦难终会过去,珍惜当下,好好地活着就是最重要的事。</p><p> 这本书有些语句我读不懂,也许是因为经历,我还没有体会到生活不易,也许几年之后,当我从书柜里拿出这本破旧的书,再去津津有味读起来时,道理就显而易见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