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怒海轻骑闯北极

浮云

<div>去北极并不在计划中。二月去国之路几乎全被掐断,不得不在西西里岛的陶尔米纳蛰伏。细察地图,南望非洲,刚刚离开,东看亚洲,疫情中心,西向美洲,路程遥遥,仅余欧洲,尚可挪步。在旅行社翻杂志看到北极光的照片,游走江湖多年还未见过它的真容,有点惭愧。加上慕名已久的海达路德邮轮 (Hurtigruten )目标就定了。于是就有了冬季怒海轻骑闯北极的故事。</div><div><br></div><h3>海达路德邮轮原来就知道“热”没想到这么“热”。二月份11天的行程全部售罄,只剩三月中旬以后的票。挪威已去过三次,坐船从北到南,自驾从上到下,即趟过罗弗敦的白沙滩,也爬过斯塔万格的祈祷石。仅靠近俄国的北部地区未涉足。从希尔克内斯(Kirkenes)返程的路线还有票,别无选择就是它了。现在想来要不是当机立断,不仅三月份的北极光之旅能不能成行也是一个迷。目前还不知道在哪里飘着......</h3><div><br></div><h3>中转巴黎还是一片歌舞升平景象,每年在巴黎转机从未见过如此拥挤。旅客中仅一些日韩学生戴口罩。飞机到了奥斯陆画风大变。廊桥口高悬防疫广告,并用醒目中文,红字标明,边境警察已经全副武装守在那里检查护照。欧盟内通行是不需入境签证检查。女警察见我是个中国人,一面把我的护照左翻右翻,扳着手指头数日子,一面连珠炮地发问;“什么时候离开中国的?“,”在欧洲多长时间了?”,“进入欧洲前去过什么国家?”。一一作答,核对如实后,她才挥挥手让我入关。这是在欧盟遇到的最严格检查。其它口岸的检查如同虚设。此时欧盟规定三十天内去过中国的都不得入境。</h3> <h3>希尔克内斯(Kirkenes)机场。机场很小,班次每天只有几班,架不住班班满座。不大的候机室挤的满满当当。</h3> <h3>放下行李,叫了辆车,来到挪威俄罗斯边境。两国的检查站仅是二排平房无甚可看,只见俄方上空红云染天,好像在打着招呼;“欢迎你,来到红色帝国”。</h3> 申根签证到这里也得止步。 雪埋半截的边境旅游商店。 <h3>靠近边境的隧道大桥。司机说俄罗斯的公路要比这里的路况更好。没有目睹听听就好。</h3> <div><br></div><h3> 司机☞着前面那辆车说:"这是辆俄国车有俄国牌照"。接着又说;“他娶得是俄国太太,有俄国绿卡”。 言下之意两边交流甚广,溶恰度很高。果不其然晚上餐厅招待已换成年轻貌美的俄罗斯妹妹。</h3> <h3>Booking.com预定好的旅馆全部客满。只得选了这家“Kirkenens Hotel“。好在楼下就是家中国餐馆,正对我的中国胃。老板来自福建,六年前从西班牙移居此地。在他家尝了北极帝皇蟹,食材新鲜,作法一般。主人极其热情,午餐时只有我们一桌人,他好像见到了组织不停地痛述他的“苦难史”。最大的懊恼是晚来了几年没盘下这个房产。十年前这个房产出手时只有三百万挪威克朗现在值三千万。十年长十倍。难怪啊。</h3> <h3>二战苏军纪念牌。位于市中心边一个小山坡上,周边放有几个花圈。每年十月解放日不是挪威国王来就是首相来参加纪念活动,而俄方不是外交部长就是国防部长来。年年不断。相比去年在维也纳苏军纪念牌见不到一个花圈,都是失去祖国的英雄待遇截然不同。</h3> <h3>1944年十月苏军进入Kirkenes展开针对德在哈默菲斯特(Hammerfest)海军基地的Kirkenes战伇。该视频由苏军随军记者所摄,在重建纪念馆偶见这段视频记录在此。</h3> <h3>离开纪念牌一个人顺着城中大道走回旅馆。路上几乎无人,只有路旁商店透岀来的光亮,和踩着雪地的咔嚓声伴随着你。你可以思也不用思,就由着脚步款款而行。</h3> 夕阳下的教堂 <h3>晚上等了几个小时总算迎来北极光</h3> 东穿西跑的极光不断推高体内的腺上素 见过北极光,我的《Bucket List》又可以划掉一项。 <h3>这家坐落在海边的酒店"Thon"是Kirkenes最佳极光观景点,没有之一。极光没出现时就躲在酒吧,叫上一杯小酒,跟美女酒保有一搭没一搭聊上几句。极光一出来酒保就会通知你,出门就能见到极光飞舞,不必在外面苦哈哈地挨冻挨饿。真乃圣地也。</h3> <h3>冰封的海和这次搭乘的“Spitsbergen”号。“Spitsbergen”<span style="font-size: 17px;">总吨位7344吨,可住宿335名乘客,是“Hurtigruten”船队最轻量级的邮船。事先没有对“轻”字引起重视。晚上进入外海后,一叶轻舟怎能躲过北极圈的狂风巨浪。船体是按极地航行设计的,无碍。可惜了人类还未具备天生抗晕基因。五天中有三天对着马桶狂吐,食物从胃里像炮弹一样成抛物线状喷了出来。人生从无有此经历。还有二天也心存余悸。去南极必经德雷克海峡也没有这种待遇,睡一下就过去了。晚餐对着佳肴,一口也不敢吃。看到隔壁客人大快朵颐忙问:“你们没有晕船感觉?”他们回答倒也干脆;早已吃药。忙奔到服务台,购药服下。可悲的是;药力不济,外甥打灯笼,照旧。</span></h3><div><br></div> Vardo离Kirkenes以北60公里,是北冰洋进入内海的口岸。 到达Vardo时正值白昼相交之时,北极的霞光特别亮艳。 <h3>建于18世纪的要塞是这里唯一景点</h3> <h3>要塞大门</h3> <h3>夜里又停靠了Batsfjord,Berlevag,Havoysund,Honningsvag,离北角(North Cape)都很近,停靠时间太短,无法成行。<a href="https://www.meipian.cn/editor?mask_id=7wuv8g7&getArticleListsParams=%7B%22page%22%3A%2012,%20%22hasSureKeyword%22%3A%20%22%22,%20%22curListType%22%3A%20%22list%22%7D"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北极海角(North Cape)</a></h3> 斯特鲁维测地弧(Struve Geodetic Arc)是从挪威到黑海的一组三角测量点,穿过10个国家,总距离为2820公里。这组测量点是由德国出生俄罗斯科学家瓦西里·雅可夫列维奇·斯特鲁维于1816年到1855年之间创建的,目的是为了确立地球的参考椭球体。当时,这组测量点主要通过两个国家瑞典-挪威和俄罗斯帝国。测量点的建立也标志着国家的君主之间在科学上的合作。2005年斯特鲁维测地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哈默菲斯特(Hammerfest)是北极圈重要的渔港,也是二战德军重要后勤基地。 <h3>哈默菲斯特(Hammerfest)老城。二战时被完全摧毁,一部分被苏军空袭炸毁,居民自行拆毁大部分自有住宅躲进废弃矿井。战后由政府出资重建。本地没有森林筑房所用材料全部由国家从外运来。城中的重建博物馆里记录了这段历史。关于自毁住宅,我特意问讲解员:“是德军强迫的吗?”回答是否定的;无人强迫,自己毁坏的。言下之意,他们也不愿让俄国人占领。</h3> 描写当时状况的漫画。 山顶原住民房子。 <h3>虽然不是下雪天,太阳高掛,但极地的狂风把地上的雪粒子卷到空间四处飞扬,打到脸上麻麻的。</h3> 还有一处挪威陆军营房。二战时是德军炮兵阵地,部署105mm榴弹炮。 昔日的岗楼成为摄影者的大爱。 冰封的湖泊,导游戏称两边小山坡上是七千光棍渔民建造的七千个方盒子。 这里一年七个月下雪。但导游说这里的人不喜欢夏天,因为苍蝇来了,再者夏天工作机会也少。 从哈默菲斯特(Hammerfest)到特罗姆瑟(Tromso)一路上风景如画。各色小屋点缀在皑皑白雪之上,可谓;江山如此多娇...... <h3>挪威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厂,能提供英国三分之一的需求量。听解说有中国公司参与建设。</h3> 小村轮渡站 Oksfjord港口 红妆素裹 深山小镇 Skjervoy的夜景 特罗姆瑟(Tromso)四年前来过,非常喜欢。船靠岸时已近午夜,很多人都去北极大教堂聆听午夜音乐会。已经去过,不要凑热闹了。于是在空旷无人的广场绕了一圈。 夜色下的北极大教堂。<a href="https://www.meipian.cn/editor?mask_id=8hh3p65&getArticleListsParams=%7B%22page%22%3A%2012,%20%22hasSureKeyword%22%3A%20%22%22,%20%22curListType%22%3A%20%22list%22%7D"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特罗姆瑟(Tromso)</a> 跨海大桥 哈尔斯塔(Harstad)是Hinnoya 岛上美丽小城 早上八点,天还蒙蒙亮。 <h3>早上赶公交的人群</h3> 当地人喜欢用亮丽的颜色打扮建筑和船舶。 Risoyhamn, 高山下的花环。 导游书用“鼓舞人心的风景”来描述她的美景。 <h3>宛如童话世界</h3> 大家都全副武装来抗寒,这位妹子仅着吊带装,无疑成为一个青春风暴眼。年轻就是好,年轻就是美,青春是一生最好的时光。青春就是早上八九点的太阳...... <h3>Svolvaer,罗弗敦群岛的渔港。</h3> <h3>三次来此,二次下大雨。网上也见过许多报怨,很多次都是趁兴而来,扫心而归。我也纳闷;罗弗敦那么不招人待见?</h3> <h3>无题</h3> Bronnoysund,又一个渔港。 <h3>终于看到冰已融化的河流。</h3> 建于1870年新哥特式教堂。大门拱墙属于中世纪遗迹。 特隆赫姆(Trondheim),挪威第三大城市。 很多信徒赶往尼德罗斯大教堂朝圣。圣殿也是历代挪威国王加冕地。<a href="https://www.meipian.cn/editor?mask_id=7ukv8by&getArticleListsParams=%7B%22page%22%3A%2012,%20%22hasSureKeyword%22%3A%20%22%22,%20%22curListType%22%3A%20%22list%22%7D"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特隆赫姆(Trondheim)</a> Munkholmen 一个小小岛屿,995年成为行刑地,后来变成监狱,修道院。二战时是德军高炮阵地。现在是个旅游景点。 等待 高尔夫球场,当地人称它“高尔夫岛“。就因建在岛上。 特隆赫姆(Trondheim)往南,雪越来越少。 好像换了季节。 寄托信仰的小小教堂。 虽然依然下雪,但已不是鹅毛大雪。 克里斯蒂安松(Kristiansund)是由三个岛屿组成的城市,以鳕鱼干闻名。2018年自驾在这里逗留了几个小时,没有尽兴。 这次从海上浏览,更觉妩媚多姿。 这家主人在后院画了一幅海洋公园,吸引了全船的目光。 夜景更妖娆 莫尔德(Molde),是挪威著名的景观大道,大西洋路的终点,那个看汽车从高架桥上消失的景点就在大西洋路。<div><br></div> 上次在这里住了二晚,很喜欢这个优雅的小镇。 莫尔德(Molde)离奥勒松(Alesund)不远,很想再爬一次那400阶的观景台,领略一下国家明信片的夜景。查了行程表,有45分钟的停靠,再与船上核实,结果船要晚到15分钟,码头与台阶多了一点距离,30分钟跑上跑下来不及。只得作罢。<a href="https://www.meipian.cn/editor?mask_id=8mu1y9x&getArticleListsParams=%7B%22page%22%3A%2012,%20%22hasSureKeyword%22%3A%20%22%22,%20%22curListType%22%3A%20%22list%22%7D"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奥勒松(Alesund)</a> <h3>离群索居的挪威人。芬兰人都倾向与人接触都要保持一段距离,有句词叫;”Finland Distance“来形容芬兰人社交距离观。今天已演变成世界各国限定尺度的“Social Distance".</h3> <h3>公司曾有个同事,他就要把住宅建在打开窗户见不到人的距离之外。这二幢房子主人明显想要消失在人们视线之外。</h3> 告别酒会 卑尔根( Bergen) 终点站。一切未变,只是游客少了。 红色的梦, 白色的夜,两个世界不能越,谁将一切改变。<br> <h3>五天下来腰围小了一圈。赶紧走到中华楼,犒劳一下自己的五臟庙。<a href="https://www.meipian.cn/editor?mask_id=8rflkkb&getArticleListsParams=%7B%22page%22%3A%2012,%20%22hasSureKeyword%22%3A%20%22%22,%20%22curListType%22%3A%20%22list%22%7D"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卑尔根(Bergen)</a></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