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岭(一):太乙山

Anne

<p>秦岭,自古以来就充满着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其山,称为“龙脉”,其人,是一统天下的秦人。先是司马错走金牛道灭蜀,得蜀则得楚,进而取天下;然后是刘邦暗度陈仓反灭秦开启汉脉;再后是大唐盛世佛文化和道文化孕育终南山。</p> <p>尽管生于秦地长于秦地,但从未走进秦岭腹地,终南山乃“天下第一福地”,文人墨客、道人隐士、修行僧人、武林侠客、乃至帝王将相、达官显贵等慕名而至的原因只能从书上略晓一二。</p> <p>走进秦岭,感受他的伟岸,领略他的神秘,居然是这个特殊时期给予我的特殊待遇。阳春三月末能出行了,南五台走起!</p> <p>太乙山是个大的称呼,终南山、翠华山、南五台,古时都叫太乙山。南五台是终南山中段的高点,隋唐时期的佛教圣地,因在五个小峰顶建了清凉、文殊、舍身、灵应、观音五个台而得名。</p> <p>我自然是冲着这几张彰显南五台的灵气和仙气的照片去的,结果因为山下小雨山上雪,能见度就10米,啥也没看见😂。不过,户外多年,早就顺应天气了,望不到远方,就欣赏身边的景,身边也没景就只有享受心情了。😌</p> <p>清晨出发时基本无雨了,约2公里缓上坡水泥路丝毫未感枯燥,路两侧不时映入眼帘的柳绿杏红铃花黄,令久居南粤20多年未见秦岭春色的我是应接不暇。</p> <p>瞧瞧我这鲜艳的背影。两年前放在咸阳家里的冲锋裤和软壳衣因为疫情而缩水了。😅</p> <p>路过一株大器晚成的桃树,想起白居易的一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几进几出长安官场的诗人除了“长恨歌”,也留下了不少闲情逸致。</p> <p>走上古道,发现秦岭的植被与广东的很不相同。初春仍光秃秃的树枝千条万缕地四下伸展,烟雨迷离中粗细交错、浓淡相间,又是一幅幅水墨画,又似乎透着些诡异。</p> <p>半山腰,下起了小雪。树影一片黑白灰,景象更婆娑了。</p> <p>一路经过红门小屋,不知是归隐者的房子还是小庙宇,据说到了明清都还在南五台山上建了40多个小庙。</p> <p>近三个小时的攀登,总算到达了景区。光线亮了,雪白了。</p> <p>我们所处的位置是文殊台,关闭中。尽管不能远望到群山之巅的其它庙台,但文殊院里的几株顶戴雪帽的杏树惊艳到我了。</p> <p>转到最高的观音台圆光寺,这可是隋朝建的寺庙,当然是烧了建、建了烧。今天景区关闭,只有两只户外队,从后山上来聚集大台圆光寺门前,化雪煮食。😏</p> <p>下了这个凶险的长台阶,原路返回。雪化路滑,又没有冰爪,颇为谨慎。</p> <p>杏花白,桃花粉,柳叶绿,枫叶黄,下山就在这五颜六色的熏染中愉快地完成了。</p> <p>在最后一处清静之地的门槛上小坐,沾染些佛性,顺便抠抠鞋上的泥。😆</p> <p>走在南五台山下西岔沟的杏花树间,就真真是王维的“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比起李杜,我是更喜爱王维。后人对王维诗歌的浪漫、空灵和淡远赞誉甚高。这并是他天性淡逸,就看他给李林甫杨国忠献诗及投降安禄山之类的屈节保身的作风,个人暗自觉得还真是晚年隐居终南山,这片灵山赋予了他超然物外的心境和灵性的语言,终能以清淡的笔墨描绘寂静幽清的画卷。</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终南别业》</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王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