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船》的故事

<p>也文撰文 雨编辑整理</p><p><br></p> <p>《小白船》的故事</p><p><br></p><p>蓝蓝的天空银河里,</p><p>有只小白船。</p><p>船上有棵桂花树,</p><p>白兔在游玩。</p><p>浆儿浆儿看不见,</p><p>船上也没帆。</p><p>飘呀飘呀,飘向西天。</p><p><br></p><p>渡过那条银河水,</p><p>走向云彩国。</p><p>走过那个云彩国,</p><p>再向哪儿去?</p><p>在那遥远的地方,</p><p>闪着金光。</p><p>晨星是灯塔,照呀照得亮。</p><p><br></p><p>这是一首天真烂漫的童谣,</p><p>这是一首凄美动人的儿歌。</p><p><br></p><p>&nbsp;&nbsp;&nbsp; 很久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这是一首创作于一九二四年的朝鲜歌曲,一九五零年被翻译成中文,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曾经风靡中日韩。</p><p><br></p><p>&nbsp;&nbsp;&nbsp; 庚子清明时节,老同学给我发来儿歌《小白船》,听着那首我儿时吟唱的歌曲,心里激起阵阵涟漪,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p><p><br></p><p>&nbsp;&nbsp;&nbsp; 久违的《小白船》让我在记忆库中寻回了60多年前的一幕幕……那时还在上幼儿园,养父把这首韩国总统李承晚喜欢的歌曲教会了我。我们住的沪东新村门前是个花园,每天晚饭后爸妈都会带着我在花园里遛达。他们蹲着,仰面看着他们的宝贝丫头自编、自唱还自跳《小白船》,跳完都会为我豉掌。泪目……</p><p>&nbsp;&nbsp;&nbsp; 记得在西沟小学上一年级的时候,带着我自编的舞蹈《小白船》参加区里的比赛得了奖。有一天好象还没下课呢,教导主任在教室门口招手把我叫出去拍了一张获奖后的照片留作纪念。那时候的我,沐浴在阳光下,犹如一只幸福快乐的小白兔,健康的成长。</p><p><br></p><p>&nbsp;&nbsp;&nbsp; 今天已是古稀老人了,但童年时所有美好的记忆却怎么也无法抹去……</p><p><br></p><p>&nbsp;&nbsp;&nbsp; 幼时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只是听养父说《小白船》是李承晚最喜欢的一首歌。至于他怎么知道,为什么又教我,这其中的关联和原因我不清楚。</p><p>&nbsp;&nbsp;&nbsp; 我生性活泼,养父母待我如掌上明珠,悉心培养我的爱好。老师们也喜欢我,有什么活动或参加什么比赛,总会把我提溜出去。让我从小就得到启蒙和锻炼。</p><p>&nbsp;&nbsp;&nbsp; 大概是5、6岁的时候吧,养父母把我送到了位于西藏路上的青年会9楼私人芭蕾舞班学习。1958年不知什么原因芭蕾舞班解散了,我们这帮孩子大部分转到了刚刚成立的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红孩子艺术团舞蹈队开始了民族舞的学习。</p><p>&nbsp;&nbsp;&nbsp; 那时,沪东造船厂的沪东新村是我的家,每星期养父母都要轮流送我到文化宫去学舞蹈。路很远,往返都需要摆渡过江,耗费的时间可想而知,养母每次送我都需要跟别人换成夜班才行。红孩子艺术团如果按排下午上课,我们一大早就要离开家。如果是晚上活动,我们下午2、3点钟也得动身了。无论是上午还是下午,中间那顿饭我们必定是在文化宫旁边的宁波饭店就歺。下课后,妈妈会带我到八仙桥坐2路有轨电车去延安东路市轮渡过江到陆家嘴码头坐驶往沪东新村的81路公交车(好象是81路)。</p><p>&nbsp;&nbsp;&nbsp; 我的养父母对我的培养让艺术团的领导很感动,为此每当有晚上的课他们都会专门打开一间办公室让我的养母在沙发上休息(知道她还要上夜班)。有时课上晚了,陆家嘴码头的81路公交车不再运行了,我们只能到东昌路码头去坐85路末班车回去。记得最清楚的是每当这个时候,养母都会把我带到车上的最后一排让我躺下,脑袋枕在她的腿上一路睡到末班的最后一站庆宁寺下去,而庆宁寺离8号桥(沪东新村),还差整整一站路。那时候的浦东可没有高楼,遇到刮风下雨,冬天的夜晚真是非常的寒冷。我迷迷糊糊地被养母抱下车,她把我裹得紧紧的,拽着我向前走,怕我再睡着便一路给我讲着故事回到家,帮我洗涮结束后返身接着又去上班了。</p><p><br></p><p>&nbsp;&nbsp;&nbsp; 从《小白船》开始,我渐渐的走上了艺术道路,实现了儿时的理想成为了一名话剧演员。《小白船》凝聚了我多少生活的甜美和心酸。它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也是我青少年噩梦的见证。文革动乱之初,养父母遭到冲击,因不忍侮辱和迫害,以极端方式离开了人世,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p><p><br></p><p> 一晃六十多年过去了,我心中的《小白船》你驶向了何方?童年的兔子,老喽;但是,童年的梦却常在我脑海里……远在天国的亲人,你们还好吧?我想念你们!</p><p><br></p><p><br></p><p> 故事很多,慢慢说吧。这些只是我童年记忆中的一个小片段。我会永远怀念他们,直到我离开这个世界。</p><p><br></p><p><br></p><p>甜美的一家人,我和养父母(上个世纪五十年代)。</p> <p>《小白船》(资料来自网上)</p> <p>襁褓中的我(百天了)。</p> <p>养母怀里刚满月的丫头。</p> <p>年幼的我(假小子)。</p> <p>我的童年(塌鼻子女孩,“丑的可爱”)。</p> <p>《小白船》陪伴了我的童年。</p> <p>《小白船》舞蹈得奖后(1958年),教导主任给我拍照留念。</p> <p>养父专门陪我到照相馆拍照留影。</p> <p>父女情深。</p> <p>少年时代(戴上红领巾的第一个周日)。</p> <p>沪东新村(我童年居住的地方)。(资料来自网上)</p> <p>五十年代的公交车。(资料来自网上)</p> <p>五十年代的有轨电车。(资料来自网上)</p> <p>西藏路基督教青年会大楼,少年时在这儿学舞蹈。(资料来自网上)</p> <p>开始步入影坛。</p> <p>1962年拍摄影片《兄妹探宝》时住在无锡鼋头渚别墅,剧组好多人都下湖去游泳,我因为水土不服过敏而不能下水,哭了。演员陈述为了安慰我,就站在湖里给我拍照,笑了!</p> <p>《兄妹探宝》剧照(一)</p> <p>《兄妹探宝》剧照(二)</p> <p>《血碑》剧照(一)</p> <p>《血碑》剧照(二)</p> <p>《血碑》剧照(三)</p> <p>《血碑》剧照(四)</p> <p>《血碑》剧照(五)</p> <p>《血碑》剧照(六)</p> <p>《血碑》剧照(七)</p> <p>养母带我到北京故宫游玩(1960年),在九龙壁前留影。</p> <p>充满阳光的岁月(中学时期)。</p> <p>一九六四年夏,进入上海市金陵中学学习。</p> <p>原金陵中学东大楼。(资料来自校刊)</p> <p>原金陵中学西大楼。(资料来自校刊)</p> <p>文革初期(一九六六年),与养父母最后一次合影。</p> <p>在安徽省话剧团。</p><p>舞台剧剧照(一)</p> <p>舞台剧剧照(二)</p> <p>舞台剧剧照(三)</p> <p>舞台剧剧照(四)</p> <p>舞台剧剧照(五)</p> <p>退休后,仍钟爱艺术生活。配乐诗朗诵《雨》。</p> <p>(资料来自网上)</p><p><br></p> <p>(完)</p> <p>图片提供:也文(除注明出处外)</p><p>编辑制作:雨</p><p>2020.04.0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