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逛北京 : 钟鼓楼

马德福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  北京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市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 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的结晶,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在城市钟鼓楼的建制史上,北京钟鼓楼规模最大,形制最高,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见证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重要建筑。钟鼓楼同时也是长约7.8公里、南起为永定门北至钟鼓楼、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北端止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 北京的老城区,有着讲不完的故事,看不厌的景致,品不尽的文化。这里记载的是2005年09月和2007年04月两次回京返乡游览钟鼓楼所见所闻,旧片新编,编辑成篇,以志纪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b></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暮鼓晨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古代,鼓楼定更击鼓、钟楼撞钟报时极有规律。古人将黑夜分为五更,每更次为一个时辰,即现代的两个小时。元明两代的报时方法已无据可查,清代原规定报时方法为: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敲钟,其二至四更则只敲钟不击鼓。乾隆后改为只在夜里报两次更,每晚定更(即一更,19点—21点)和亮更(即五更,3点—5点)先击鼓后撞钟。定更时钟声响城门关,交通断,称为“净街”;亮更时,钟声响城门开,所谓“晨钟暮鼓”。击鼓和敲钟的方法相同,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如此两遍,共108下。”古人用108声代表一年,一年有12个月,24节气,72侯(古人把五天称为一侯,六侯为一月,一年七十二侯),这些数字相加为108。</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钟楼通高47.9米,重檐歇山顶,上覆黑琉璃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全砖石结构的大型单体古代建筑。钟楼东北角开一蹬楼小券门,登75级台阶至二层。整个建筑结构强调了共鸣、扩音和传声的功能,这种设计在中国钟鼓楼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京钟鼓楼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即公元1272年),当时位置处于在大都城(即今北京)的中心,后毁于火,元成宗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重建之后又毁于火。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重建钟鼓楼,并确立了其位于都城南北中轴线北端的地位。(2005年09月拍摄,胶片机照片翻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后相继毁于火。嘉靖十八年(1539年)鼓楼遭雷击起火,第三次重修。清乾隆十年(1745年)再次重建钟楼。钟鼓楼在清代历经修复,所见到的鼓楼建于明代,钟楼则建于清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钟楼,2005年10月24日拍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32年和1941年前后,为保护建筑并有效地利用,对钟鼓楼进行了不同规模的修缮。1984年国家拨款对钟鼓楼进行大规模的修缮,1986年成立钟鼓楼文物保管所,负责该文物建筑的保护管理与利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钟鼓楼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两楼前后纵置,相距百米,一改钟鼓楼左右对峙的传统,并且位于北京南北中轴线的最北端,前所未有。( 2007年05月拍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随着历史的发展,钟鼓楼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元、明、清三朝,钟鼓楼作为古都的报时中心,鼓楼置鼓,钟楼悬钟,"晨钟暮鼓"循律韵通。昔日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劳作均以此为度。过去,钟、鼓楼的报时之职由清宫銮仪卫承担,1924年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离开紫禁城后,钟鼓楼便失去了报时功能。民国十三年(1924),为使民众勿忘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的国耻,鼓楼易名为“明耻楼”,后恢复原称“齐政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鼓楼成立了“京兆通俗教育馆”,随后钟楼开设民众电影院,至此钟鼓楼开始向民众教育功能转变。1957年,钟鼓楼被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钟鼓楼进行建国后的首次大规模修葺,1987年鼓楼对外开放,1989年钟楼开始接待游客参观。1996年,钟鼓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和钟鼓楼“古垣”三轮车队队长合影留念。(2007年05月拍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钟楼的正中立有八角形的钟架,原先悬挂着永乐年间所铸的大铁钟,后因为音质不佳,改用了"大明永乐吉日"铸的大铜钟一口。钟高7.02米,直径3.4米,重63吨,是中国现存体量最大、分量最重的古代铜钟,有"钟王"之称。它的钟声悠远绵长,圆润洪亮,在过去北京城尚无高大建筑的时代,数十里远都可以听到钟声。原铁钟则被置于墙边,目前已被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收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钟楼二层陈列的报时铜钟制造于明永乐年间。铜钟悬挂于八角形木框架上,通高7.02米,钟身高5.5米,下口直径有3.4米,钟壁厚12到24.5厘米,重达63吨,是中国现存铸造最早、重量最重的古钟,堪称中国的“古钟之王”。据文献记载,铜钟采用传统的泥范法,利用地坑造形群炉熔铸。钟体全部由响铜铸成,撞击时声音浑厚绵长,正所谓“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古代关于铸造这口铜钟,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传说当年铸钟久铸未成,眼看限期将近,老铜匠华严心急如焚,女儿华仙跳入炉中,终于铸成了这口大钟。百姓为了纪念舍身救父的华仙姑娘,在小黑虎胡同修建了“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现仍有遗址可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祥子”和“虎妞儿”(老伴儿是属虎的),“祥子”带着“虎妞儿”逛四九城儿。(2007年05月拍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站在鼓楼之上瞭望钟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站在钟楼以东的胡同(草场北巷)里,观钟楼、拍钟楼。(2007年04月拍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鼓楼通高46.7米,三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建筑。鼓楼分两层,一层为无梁拱券式砖石结构,南北各辟三个券洞;东西各辟一个券洞;东北隅设蹬楼小券门和蹬楼通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鼓楼二层陈列有古代计时器有碑漏和铜刻漏。碑漏内部设12根铜管,最后一根铜管下置铙片。碑漏上方设一投球孔,铜球通过所有铜管的时间为24秒,然后击铙报时。两个金属球之间的时间间隔为24秒,36个球用时14.4分,即古一刻,3600个球滚动完毕正好24小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鼓楼二层陈列有古代计时器有碑漏和铜刻漏。碑漏内部设12根铜管,最后一根铜管下置铙片。碑漏上方设一投球孔,铜球通过所有铜管的时间为24秒,然后击铙报时。两个金属球之间的时间间隔为24秒,36个球用时14.4分,即古一刻,3600个球滚动完毕正好24小时。(2005年09月拍摄,胶片机照片翻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古代,铜刻漏计时,鼓手们听到铙响后击鼓定更,钟楼听到鼓声后撞钟报时。这一科学的铜刻漏计时、更鼓定时和铜钟报时程序,系统地为文武百官的上朝和百姓的生息劳作和生活起居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参考。清代计时仪器改用时辰香,严格定制的时辰香为盘旋状,均匀燃烧,在经过精确计算的刻度上悬挂小球,下接金属盘。当香烧到该刻度,球掉入盘中报时,提醒鼓手击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站在钟楼之上瞭望鼓楼,观京华风云变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据史料记载,鼓楼上的铜刻漏为宋朝年间制造并相传下来,后辗转遗失。鼓楼内陈列的铜刻漏是仿制的,分为四级漏壶,由上至下分别是:天池、平水、万分、收水。收水壶设箭尺于水中,水涨箭浮,依刻显时,旁边的铙神每隔15分钟击铙八次报时,每天误差仅在20秒左右。(2007年04月拍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鼓楼是一座单体木结构建筑,总占地面积约为70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为重檐三滴水木结构楼阁,通高46.7米。楼身坐落在高约4米的砖石台基上,东西长约56米,南北宽约33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鼓楼有上下两个功能层和中间的一个结构暗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外带周围廊,四周围以宇墙,红墙朱栏、雕梁画栋,非常雄伟壮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鼓楼下层为城台,城台外显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内部为拱券结构,楼底层共有拱券式门八座;南北各有三座券门,东西各一券门,南侧门前有石狮子一对,高约1.25米。(2007年04月拍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楼台东北隅有一门,内有蹬楼石阶梯,南北向倾斜45度,共60级,然后拐弯向西,东西向倾斜45度,也有9级,经69级石阶梯可达二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二楼四面均有六抹方格门窗,四周有廊,宽约1.3米,带木护栏,望柱高1.55米,建筑面积为1925平方米。楼内有木制鼓座,鼓座为红油漆上雕云纹,高1.8米,长2米,宽1.9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祥子”和“虎妞儿”,“祥子”带着“虎妞儿”逛四九城儿。(2007年05月拍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鼓楼的第三层是暗层。鼓楼屋顶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式,正脊两端安背兽,平坐周围以木制滴珠板封护,上层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拱,下层檐为四坡屋顶,施单翘单昂五踩斗拱,平坐下施重翘五踩斗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各层屋顶戗脊上曾置狮子为首的五跑小兽,后来改为仙人为首的七跑小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众“祥子们”的合影,天下劳苦大众心连心。几次下来,我们已混得很熟,成了哥儿们弟兄,事后给每个工友都洗印了照片,人手一张。(2007年05月拍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站在钟楼之上,瞭望鼓楼风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钟楼南距鼓楼约100米,二者之间原为北京小吃摊位市场,现在建成了钟鼓楼广场。钟楼的始建之年应上推至元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祥子”和“虎妞儿”。穿上“古垣”号衣,我也成了“古垣”三轮车队的一员。(2007年05月拍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鼓楼二层大厅中原有更鼓25面,1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群鼓(代表二十四个节气)。仅存一面残破的主鼓为清朝末年使用,牛皮鼓面上的划痕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时刺刀所划。现有25面更鼓是根据清朝嘉庆年间尺寸仿制的。每天有七场击鼓表演,每小时一场,依据中国的二十四个节气而创作,反映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农耕生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钟鼓楼与周边形成的胡同、四合院居住区成为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人文信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民俗文化特征,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暮鼓晨钟”现已成为市民对老北京的记忆,钟、鼓楼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为“老北京”的象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鼓楼西大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祥子”和“虎妞儿”。穿上“古垣”号衣,我也成了“古垣”三轮车队的一员。( 2007年05月拍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从什刹海荷花市场远眺钟鼓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祥子”和“虎妞儿”。穿上“古垣”号衣,我也成了“古垣”三轮车队的一员。(2007年05月拍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暮鼓晨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古代,鼓楼定更击鼓、钟楼撞钟报时极有规律。古人将黑夜分为五更,每更次为一个时辰,即现代的两个小时。元明两代的报时方法已无据可查,清代原规定报时方法为: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敲钟,其二至四更则只敲钟不击鼓。乾隆后改为只在夜里报两次更,每晚定更(即一更,19点—21点)和亮更(即五更,3点—5点)先击鼓后撞钟。定更时钟声响城门关,交通断,称为“净街”;亮更时,钟声响城门开,所谓“晨钟暮鼓”。击鼓和敲钟的方法相同,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如此两遍,共108下。”古人用108声代表一年,一年有12个月,24节气,72侯(古人把五天称为一侯,六侯为一月,一年七十二侯),这些数字相加为108。</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钟鼓楼沙盘模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老照片 : 清末民初时的钟鼓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京中轴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小资料 : 北京中轴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北京中轴线,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北京市诸多其他建筑物亦位于此条轴线上。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古代北京城市建设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北京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这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赞美这条中轴线是“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钟鼓楼位置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谢谢观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