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峰老师的书法微课第七~十二讲

竹林

<p> 第七讲 </p><p> 隶书基本笔画视频</p><p> 《曹全碑》</p> <p> 第八讲</p><p> 墨的常识</p><p> 墨,文房四宝之一。分松烟、油烟和松油烟三种,松烟黑不亮,油烟发亮,宜书画。当今的一得阁墨是在继承传统配方和制作技艺的基础上,采取现代较为先进的技术和新工艺,制定出更加科学的配制方法,用精工挑选的四川自贡生产的优质色素炭黑作主要原料,加入动物胶和麝香、冰片等高级上等香料配制。1865年,谢松岱弃儒经商,开了一个墨汁专营作坊,精心研究制墨技艺,他写了一个对联:“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他的作坊因此取名“一得阁”。目前市面上大多使用这种墨汁。当然,有名气就会有人做假,现教大家怎样辨别真假一得阁。首先看外包装,真墨上面的金字是突起的,手摸上去突起感很强。而假的摸上去感觉很平。其次,打开看瓶盖,红色瓶盖下沿有一小隼(齿),而瓶子丝口有一凹槽,盖齿刚好卡入槽内。而假墨没有此齿。(注:请看下面图片)</p><p> 另外比较有名的墨还有上海的曹素功墨汁;徽州的胡开文墨汁等等。还有日本的樱墨液等等。</p> <p>   第九讲 </p><p> 书法传统创作样式的落款与钤印</p><p> 落款源于“款识”。原本是青铜器上的铭文对浇铸这一器皿原由的说明。后延用为对书画作品作者及内容的说明。落款内容为作者姓名(包括字、号)、时间、书写内容甚至包括书写地点、环境或气候、心情等。落款有上款、下款之分。作者姓名称为下款。书作赠送对象称为上款。上款一般不写姓只写名字,以示亲切,如果是单名,姓名同写。在姓名下还要写上称谓,一般称“同志”、“先生”,再下面写“正之”、“正书”、“指正”或“嘱书”、“嘱正”、“雅正”、“惠存”等。上款可写在书作右上方或正文结束以后,但上款必须在下款的上方,以示尊敬。一般不与正文齐平,可略下些,字比正文小些。</p><p> 在创作之前,首先要选择所书写的内容,内容要求健康、积极向上,也可写古代或当代诗词或名句。内容确定后可考虑书写形式,是写中堂、对联、横幅、条幅还是册页、斗方;是写大字还是小字,写几行,纸多大?还要留下落款的位置。正文内容不可齐边顶头书写,四周要留有空白。中堂、对联、条幅这些竖式书作上下留白(称天头、地头)要大于两侧。一股上空又大于下空。譬如写条幅,天头留白十厘米,地头可留白七厘米,两侧可各留白三五厘米。横幅留空左右相当,但要大于天地,天地留白均等。斗方、册页留白四周大致相同。四边留白确定后,根据字数多少及纸的大小折行或叠格子。</p><p> 创作时,大字写完了换小笔写落款,落款竖写,可写两行,也可一行只写作者姓名(称穷款)。根据留空多寡落款,可写内容出处,还可写年代,最后写姓名,“某某人书”。一般落款字小于正文的字,书体可于正文相同或带行意的楷书以示区别。最后盖章。</p><p> 钤印,指盖印章。印章分朱文印和白文印两种。朱文印又称阳文,即字是凸出的,印在纸上字是红色的;白文印又称阴文,即字是凹陷的,印在纸上字是白色的。从印章的内容来分,又有姓名印、斋号印及闲章。一般在落款人名后盖一姓名印,若嫌空还可再加盖一斋号印,不可连盖两方同一内容的姓名印。可盖一方姓印,一方名印,而往往又是一朱一白。为了使书作上下前后呼应,往往在书作右上方再盖一起首印,又称引首印,初学者闲章印的内容可选“学海”、“求索”、“学书”等。 印章的大小与书作大小及所书字体大小相关。一般大幅书作落款字大,印亦大,小幅书作落款字小,印亦小。</p><p> 用印的忌讳:</p><p>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p><p>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需盖了。</p><p> 国画棋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闲章,左下落款,右下角可盖方形闲章。此处如不需要盖闲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p><p> 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尔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闲章处之地位。</p><p> 方形闲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就喧宾夺主了。</p><p> 国画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与他行字长短,不可整齐,盖印亦如此。</p><p> 盖二印,一方形,一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p><p> 盖二印,一大一小,不可匹配。同样大小可匹配。</p><p> 盖二印,一长方形,一椭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p><p> 盖二印,上阳文,下阴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p><p> 盖二印,上阳文,下阳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p><p> 盖二印,上阴文,下阴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p><p>落款盖印之下,不可再题字。印章上下有字掣肘,就失去自然现象。</p><p> 已经落款盖印字画,款後不可再落上款赠人,就失敬了。</p><p> 花头,鸟尾,树枝,山顶上,不可落款盖印。这是画家最起码的常识,不可不懂。</p><p> 匠刻印章,不可用於书画上,需用艺术篆刻家,所刻石章最佳。</p><p> 普通印泥,不适用於书画上,要用八宝印泥。</p><p> 盖二印,距离不可太远太近,相隔一个印距离正好。</p><p> 盖二印,印文,章法,刀法各异,不可匹配。要用相同刀法所刻印章。</p><p> 画上不可题打油诗,一来识者奚落,二来作品就贬为低俗。</p><p>上款上端不可盖闲章,压在人名头上,人家很忌讳。一来失礼,二来破坏了画面。</p><p> 盖压角闲章,不可太小,宣纸四开,用方形石印,大约叁公分,比较适中。</p><p> 盖压角闲章,不可盖二方上,一方正好。印与边距离约一点五公分为适中。</p><p> 落款字下不盖印,而偏要盖在款字左右,脱离字行,而成画外物,特殊情形例外。</p><p> 书画上,不可盖上劈头大印,即成巨印炸弹,毁灭了美丽的画面,令人看了很恐怖。</p><p> 小画不可题大字,大画不可题小字。小空不可题字多,大空不可题字少。</p><p> 书画上姓名印,不可连盖叁印以上,应盖二印,或一印妥当。</p><p> 书画上下左右,不可任意盖印。盖多不当,不如少盖,印章印泥不佳,倒不如不盖好。</p><p> 盖二印,不可东倒西歪,如何盖法,用力轻重,印章印泥保养,一切要潜心研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p><p> 画上不可题上粗俗字题,致影响画面美感,就未能免俗了。</p><p> 书法四联首幅,右上可盖印首小长形章,其馀不可盖,如统统盖上,行气就破坏了。</p><p> 盖印牢记:宁小勿大,宁少勿多,盖单不盖双。</p> <p> 第十讲</p><p> 书法创作中的7种搭配技巧</p><p>写字,离不开“组合”这两个字,或者叫“搭配”、“配合”,都可以。要思考如何把线条配合在一起,这是就是结构。字与字的配合,也是有很多方法、规律可循的,王羲之小帖中选出几个例子,其中《初月帖》选5例,《得示帖》选1例,《远宦帖》选1例。总结了一下,发现大致有以下一些字与字配合的规律,每种规律各选一例。这些方法随处可见,细致读帖,会给我们很大启发,再一次燃起我们对书圣的景仰之情。</p><p>1、大小配合:这是常用的,随处可见。</p><p>(图1)</p><p>2、轻重:这是一个整体的感觉,字形大小、笔画的粗细都可以导致轻重的变化。轻重变化也会形成章法的虚实变化。</p><p>(图2)</p><p>&nbsp;3、断与连:断连会形成章法的顿挫、连贯节奏。</p><p>(图3)</p><p>4、字形变化:字形的大小、方扁、长短等。</p><p>(图4)</p><p>5、远近:字与字的距离,是有差别的,在王羲之帖中,经常出现,即使是怀仁集字的《圣教序》,细细观察,也明显存在,这可以形成章法上的虚实。</p><p>(图5)</p><p>&nbsp;6、角度变化:字的倾斜、倚侧,导致字的中轴线角度有不同程度的倾斜。</p><p>(图6)</p><p>7、错位:字的重心不在一条线上,这样会形成这一行形成曲线变化。</p><p>(图7)</p><p>附图:</p> <p> 书法微课第十一讲 </p><p> 怎样学写诗</p><p> 如果要作打油诗和藏头诗,首先格律是一定要遵守的!有韵律美的高度和完美体现。</p><p>打油诗和藏头诗除了要符合格律外,还要注意诗的意境和气氛。常见的一般以嵌名、示爱和祝福居多。这就要求全诗要符合相应的意境。</p><p> 以下回答“如何作好打油诗和藏头诗”是我的个人见地,不知是否对你有用?</p><p> 1.必要的诗词格律常识。如韵、律、绝、平仄、对仗、粘对、孤平、拗救等基本知识和规则一般要掌握。所以平时应该有一些专业的书籍或资料,以供学习参考。</p><p> 2.以上知识不可能一下子理解和具备,因此最好一项一项来。建议先从五言绝句开始,因为七言绝句是五绝的扩展,而律诗又是绝句的延长。把五言绝句弄懂了,则其它便容易理解、掌握并融会贯通了。如找一首五言绝句,用你的知识去验证一下,您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p><p> 3.开始自己动手写。我觉得初学者如果为了熟悉格律,“无病呻吟”一下也未尝不可。即使是名家,在词穷的时候,也难免“无病呻吟”。当然我们反对无病呻吟!但是,“呻吟”多了,您自然“无病”。那时,您就能达到“有病”不敢“呻吟”了。</p><p> 4.多练,丰富词汇。建议您多写一些“藏头诗”,一方面锻炼自己,一方面得分,何乐而不为呢?而且如果连藏头诗您都能符合格律、应付自如,那撇开藏头,您何愁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呢?!</p><p> 5.自己有了习作,多请人指导;有不同意见,即使大家评错了,也别生气,这样才能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这是最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p><p> 勤学苦练!</p><p>祝您早日成就!万事如意!</p> <p> 第十二讲 </p><p> 50个易混繁体字</p><p> (仅供参考)</p><p> </p><p>1、“後”与“后”,“后”在古代确实有两种写法:“後”和“后”,但“後”表示方位,例如“後面”、“後来”等,“后”则是一种特定称谓,例如“皇后”、“后土”等。</p><p>2、“干”的繁体有三种写法:“乾”、“幹”和“干”。当表示“湿”的反义词时写作“乾”,例如“乾燥”、“乾脆”;当表示事物的主体和重要部分,或者表示动词“做”时,写作“幹”,例如“主幹”、“幹部”、“幹活”;其余都写作“干”,例如“天干地支”、“干戈”、“干将莫邪”、“干宝”。</p><p>3、“尽”的繁体有两种写法:“儘”和“盡”,前者用于“儘管”(现在读第三声),后者用于“盡頭”、“前功盡棄”(现在读第四声)。</p><p>4、“历”的繁体有两种写法:“歷”和“曆”,前者用于“經歷”、“歷史”、“歷代”;后者用于“日曆”、“曆法”。</p><p>5、“范”的繁体有两种写法,用作姓氏时写作“范”,其余写作“範”。</p><p>6、“钟”的繁体有两种写法:“鐘”和“鍾”,前者用于“鐘錶”、“時鐘”、“敲鐘”,后者用于“鍾情”、“鍾愛”、“鍾靈毓秀”。</p><p>7、“丑”的繁体有两种写法:“丑”和“醜”,表示“丑陋”之意用“醜”,例如“醜八怪”;表示天干地支或戏剧角色时用“丑”,例如“丑時”、“生旦淨末丑”。</p><p>8、“里”的繁体有三种写法:“裡”、“裏”和“里”,表示长度单位、居所之时用“里”,如“千里”、“邻里”;表示与“外”相反时用“裡”或“裏”,例如“心裡”、“裏面”。注意,“裡”和“裏”是异体字,读音意义都相同。</p><p>9、“云”的繁体有两种写法:“雲”和“云”,前者用于“雲雨”、“白雲”;后者用于“人云亦云”、“詩云”、“古人云”。</p><p>10、“制”表示“制造”之意时写作“製”,其余写作“制”。例如“製作”、“監製”、“制止”、“限制”、“制度”。</p><p>11、“于”用作姓氏时写作“于”,其余写作“於”。</p><p>12、“面”繁体有“面”和“麵”两种,前者用于“表面”、“裏面”,后者用于“麵粉”、“麵條”。</p><p>13、“准”表示批准、允许时写作“准”,例如“准许”、“不准”、“准奏”;其余写作“準”,例如“精準”、“準则”。</p><p>14、“脏”作形容词时写作“髒”,例如“骯髒”;作名词时写作“臟”,例如“心臟”。</p><p>15、“发”的繁体有两种写法:“發”和“髮”,前者用于“發出”、“發送”、“發財”;后者用于“頭髮”、“千鈞一髮”。曾经有人说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押韵时重复了,押了两次“发”,其人家原来写的是“雄姿英發”和“早生華髮”啊!</p><p>16、“台”的繁体有“台”、“臺”、“檯”和“颱”四个,第一个用于“兄台”、“台鑒”;第二个用于“舞臺”、“高臺”、“平臺”、“臺灣”;第三个用于“檯面”、“燈檯”;第四个用于“颱風”。注意:“臺”一般是站人的,而“檯”则是放物品用的。</p><p>17、“斗”表示争斗之意时写作“鬥”,如“战鬥”、“鬥争”;其余仍写作“斗”,如“北斗”、“刁斗”。</p><p>18、“复”的繁体有两个:複和復。前者用于“複雜”、“複習”;后者用于“光復”、“復出”、“復興”。</p><p>19、“欲”用作动词时写作“欲”,例如“魚我所欲也”、“己所不欲”;用作名词时写作“慾”,例如“慾望”、“貪慾”、“清心寡慾”。</p><p>20、“秋”用于“秋千”时写作“鞦韆”,其余都写作“秋”或“秌”。</p><p>21、“游”用在与水有关的词汇中写作“游”,例如“游泳”、“上游”;其余都写作“遊”,例如“漫遊”、“旅遊”、“遊歷”。南宋诗人“陆游”应写作“陸游”。</p><p>22、“征”的繁体有两个:“征”和“徵”,前者用于“長征”、“征程”;后者用于“特徵”、“徵求”、“徵詢”。</p><p>23、“吊”在表示凭吊之时写作“弔”,例如“弔唁”、“憑弔”;其余都写作“吊”。</p><p>24、“系”的繁体有三个:“系”、“係”和“繫”。注意组词:“系統”、“中文系”、“干係”、“關係”、“聯繫”、“維繫”、“繫鞋帶”。</p><p>25、“郁”的繁体有两个,“鬱”和“郁”。注意组词:“憂鬱”、“鬱鬱寡歡”、“蔥鬱”、“文采郁郁”、“濃郁”、“馥郁”、“郁达夫”。</p><p>26、“几”在表示小桌子时写作“几”,例如“茶几”、“條几”;其余都写作“幾”。</p><p>27、“借”在表示凭借、依靠之意时写作“藉”,例如“藉口”、“藉著”;表示借出之意时仍写作“借”,例如“借錢”、“借用”。</p><p>28、“咸”在跟“淡”相对时写作“鹹”,例如“鹹菜”、“鹹魚”;在表示“全,都”时仍写作“咸”,例如“老少咸宜”、“少長咸集”。用作地名或年号等专有名词时也写作“咸”,例如“咸陽”、“咸豐”。</p><p>29、“松”用作树名和人名时写作“松”,例如“松樹”、“松柏”、“李如松”。其余都写作“鬆”,例如“鬆緊”、“鬆懈”、“放鬆”。</p><p>30、“谷”表示山谷及姓氏时仍写作“谷”,表示谷物时写作“穀”,例如“五穀豐登”。</p><p>31、“岳”在表示山时写作“嶽”,例如“五嶽獨尊”;用于姓氏时仍写作“岳”,例如“岳飛”。</p><p>32、“奸”在某些词中写作“姦”,例如“姦淫”;其余仍写作“奸”,例如“漢奸”、“奸細”、“奸雄”。</p><p>33、“御”在表示抵挡之意时写作“禦”,例如“防禦”、“禦敵”、“禦寒”;其余写作“御”,例如“御駕親征”、“御花園”。</p><p>34、“出”在表示量词时写作“齣”,例如“一齣戲”;其余均写作“出”。</p><p>35、“布”用作名词时仍写作“布”,用作动词时写作“佈”,例如“布匹”、“抹布”、“發佈”、“佈局”。</p><p>36、“姜”的繁体有两种写法:“薑”和“姜”,前者表示植物“生薑”;后者用于姓氏,例如“姜尚”。</p><p>37、“党”在表示政党时写作“黨”,例如“黨员”;表示姓氏或民族时写作“党”,例如“党项”。</p><p>38、“汇”的繁体有两种写法:“匯”和“彙”,前者用于“匯合”、“匯款”、“匯集”;后者用于“詞彙”、“彙編”。</p><p>39、“苏”的繁体有两种写法:“甦”和“蘇”,前者用于“甦醒”;后者用于“江蘇”、“蘇軾”。</p><p>40、“须”的繁体有两种写法:“須”和“鬚”,前者用于“必須”;后者用于“鬍鬚”。</p><p>41、“获”在表示收成时写作“穫”,例如“收穫”;其余写作“獲”,例如“獲取”、“捕獲”。</p><p>42、“才”在表示副词时写作“纔”,例如“剛纔”、“现在纔來”;其余写作“才”,如“人才”、“天才”。</p><p>43、“冲”用在与水有关的词汇中写作“沖”,例如“沖洗”、“沖走”、“沖刷”;其余写作“衝”,如“要衝”、“衝擊”、“衝突”。</p><p>44、“舍”作为动词时写作“捨”(现在读第三声),例如“捨棄”、“施捨”;作为名词时写作“舍”(现在读第四声),例如“宿舍”、“寒舍”。</p><p>45、“筑”在表示古代乐器时写作“筑”,例如“擊筑”;其余写作“築”,例如“建築”、“築造”。</p><p>46、“采”作为动词时写作“採”,例如“採花”、“採摘”;作为名词时写作“采”,例如“神采奕奕”、“文采”。</p><p>47、“丰”在表示丰富、丰盛之意时作写“豐”,例如“豐富”、“豐年”;其余写作“丰”,例如“丰韻”、“丰采”。</p><p>48、“只”作为量词时写作“隻”,例如“一隻雞”、“形單影隻”;其余写作“衹”和“只”均可,用“衹”更为正式,例如“衹是”、“衹有”。</p><p>49、“表”在表示计时工具时写作“錶”,例如“手錶”、“鐘錶”;其余写作“表”,例如“表面”,“表現”。</p><p>50、“注”的繁体有两种写法:“註”和“注”,前者用于“註冊”、“批註”、“註解”;后者用于“注射”、“注意”、“全神貫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