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三姐妹

程风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宋氏三姐妹</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宋氏三姐妹,即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19世纪末生于上海,祖籍广东文昌县(今海南文昌市),是20世纪中国最显耀的姐妹组合。宋庆龄成为国母,爱国爱民,万民景仰;宋美龄嫁给蒋介石,权势显赫,呼风唤雨;宋蔼龄联姻孔祥熙,善于积财,富甲天下。她们对20世纪的中国拥有不可思议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因而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中文名:</b><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宋氏三姐妹</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父亲:</b><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宋耀如</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母亲:</b><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倪桂珍</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人物:</b><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兄弟:</b><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宋子文、宋子安、宋子良</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生活时期:</b><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世纪末-20世纪</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配偶:</b><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孔祥熙(宋霭龄)孙中山(宋庆龄)蒋介石(宋美龄)</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家庭组成</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三姐妹的父亲是宋嘉树,海南文昌人,母亲是倪桂珍。母亲倪桂珍出身上海,她这一支母系祖先可以追溯到明末大学士徐光启。宋美龄父亲宋嘉树,又名宋耀如,宋耀如初期并不姓宋,而是姓韩,名教准。宋庆龄祖父韩宏义是个农民,韩教准(宋嘉树)是其次子。韩宏义夫人为王氏。由于家境贫寒,韩教准12岁时就飘洋过海,到美国找堂舅父谋生,韩教准舅父姓宋,是旅居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经营丝茶生意的侨商,他没有儿子。韩教准就被舅父收为养子。</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大姐宋霭龄,1889年7月15日生于上海;1914年在日本与孔祥熙结为夫妇;1973年10月19日在美国纽约去世。</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二姐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生于上海;1915年和孙中山结婚;1981年5月1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5月29日在北京逝世。</b></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三妹宋美龄, 1897年3月5日生于上海;1927年与蒋介石结婚;2003年10月24日,在美国纽约逝世。</b></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宋家所有成员:宋蔼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良、宋子安(按年龄从大到小)</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宋霭龄</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宋霭龄,(1889—1973),文昌人(今属海南),生于上海。1904赴美国留学,入佐治亚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学院。1910年毕业后回国。1912年任孙中山秘书。“二次革命”失败后与父亲宋嘉树去日本,仍任孙秘书。1914年9月与孔祥熙结婚。婚前介绍妹妹宋庆龄接替自己的秘书工作,孙中山表示同意。1915随丈夫回故里省亲,帮助丈夫主持铭贤学校事务。1927年支持蒋介石“清党”反共,促成蒋宋联姻。1929年参加孙中山奉安大典。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支持蒋“剿共”。抗日战争时期与庆龄、美龄共同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支持中国工业合作社,参与组织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创办全国儿童福利会,担任香港伤兵之友协会会长。1947年去美国。1973年10月19日在纽约病故</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宋霭龄,自上海出发来到美国,开始了自己的留学历程。宋蔼龄在美求学却是十分轻松而愉快的。宋蔼龄就读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位于佐治亚州的梅肯市,濒临奥克穆尔吉河西岸。市内林木葱葱,幽静闲雅。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创立于1836年,原名为佐治亚女子学院。1843年改名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附属于联合卫理公会教堂。当初学院规模不大,仅有一幢主楼,学生自然不多。其学生来源一般都是南美富裕人家的小姐。后来才增建了配套建筑。二十世纪初,主楼由希腊复兴时代的建筑风格改为维多利亚式的华美楼房,又增盖了双层斜坡式楼顶,使之成为“教育用房之最完美的大厦”。</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学生宿舍在顶楼且内部装备舒适,有大洗脸室和更衣室,每层楼还有一间浴室,里边有浴盆和瓷制便器。1900年学院又建了一座附属建筑,以为新入学的住宿生提供住处。校园内清静、舒适的环境,为来这里读书的女孩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宋耀如的3个女儿:宋蔼龄、宋庆龄和宋美龄,都曾在威斯里安女子学院读书。后来,这所女子学院也因培养了宋氏三姐妹而名声大振。宋霭龄最初在学院里的“预科班”学习,与她未来的丈夫孔祥熙一样,她也是这里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开始的时候,人们都用一种好奇的目光看待她,用一种说不清楚的复杂心理对待她。宋蔼龄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但最初她含蓄持重,落落寡合,不苟言笑。就好像全校的学生里只有她懂得一个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服饰打扮,不在于她的外表而在于她的学问。</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平时没事的时候,宋蔼龄就会站在一旁,去欣赏和研究其他学生的美式服装。宋蔼龄能从一个人的服装上推算出每个同学的父亲到底拥有多少财产。当然这种推断都是她心里琢磨出来的。宋蔼龄的同学们都把她的沉稳含蓄看成羞怯,而且都以为这个矮胖的圆脸中国姑娘不会给她们构成任何威胁。</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但是,宋霭龄的学习成绩异常突出,尤其是数学成绩,是所有同学都望尘莫及的。慢慢地,同学们发现这个看上去很庄重、很严肃的中国姑娘,实际上待人非常坦率和友善,并且热情、开朗,很好接近,在音乐和表演方面也很有才华。于是,宋蔼龄成了同学们喜欢谈论的“热点”人物。自从同学们发现了这位中国姑娘的真正性格后,闲暇时都愿意聚集在她的身边,或者怀着极大的兴趣挤进她的宿舍,聆听宋蔼龄用甜甜的声音,讲那遥远而神秘的东方故事。宋蔼龄的故事永远也讲不完,她的宿舍成了同学们的“俱乐部”。宋霭龄的嗓音甜润而宏亮,在家父亲又教过她唱歌,这使她在演出方面占有绝对优势。每当学校集体活动或联欢时,宋霭龄自然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格里院长的太太格里夫人。</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格里夫人是个和蔼可亲的热心肠妇女。是她尽力设法使宋蔼龄不感到拘束,慢慢地宋蔼龄对格里夫妇产生了终生难忘的感情。宋霭龄变了,变得更加能适应美国的环境。她穿的全是美国服装,还学会了五花八门的美国俚语,且英语口语也运用自如。到美国仅1年宋蔼龄就剪掉了辫子,梳起了流行的高发式。</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宋霭龄的成长还得益于父亲的指导。宋耀如经常写信给自己的女儿,向她介绍最新的上海情况,推荐有关的中国历史书籍,鼓励她要自己努力。宋霭龄从父亲的信中得到了启示也得到了力量,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用东方人的眼光看,宋蔼龄的长相并不漂亮,她的外貌常常使人发生误会。有一天、威斯里安学院的一位教授打量了她一下,说宋蔼龄已经变成了一个“漂亮的美国公民”。宋蔼龄听了非常生气,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反驳说:“我不是美国公民,而是一位中国公民,并且我为自己是中国公民而感到骄傲。”</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宋霭龄生活的年代,是一个极为动荡不安的年代。当时中国的落后和美国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为什么宋蔼龄不愿做美国公民,而为自己是一名中国公民而感到骄傲呢?也许是因为她的出身、她的家庭以及受的传统思想的影响造成的,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宋蔼龄自始至终都有一颗不变的爱国之心。</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为了这位教授的一句话,也为了她初来美国时所遇到的遭遇,宋霭龄的心里始终憋着一股火。这股火一旦遇到机会,就会发泄出来。</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这个机会终于来了。1906年1月,宋蔼霭龄经学院特别批准到北方去了一趟,原因是她的姨夫温秉忠到美国的首都华盛顿来了。温秉忠是受慈禧太后的派遣,率领一个清朝教育考察团来美国考察美国教育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宋蔼龄的姨夫温秉忠率团来到了美国。宋蔼龄立即前往华盛顿看望姨夫。见到温秉忠之后,宋蔼龄非常高兴,这毕竟是她来美国后第一次见到来自故乡的亲人。</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随后,宋蔼龄作为温秉忠的客人,一同出席了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中国教育代表团举办的招待会。席间,宋蔼龄就自己初来美国时的遭遇,向美国总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批评了美国的“民主”。当时,这位美国总统也许是被眼前这位中国姑娘的气势给“镇住”了;据说,罗斯福总统当场向宋蔼龄表示了歉意。</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当时,宋蔼龄的父亲宋耀如也正在美国为同盟会进行募捐活动。他从当地报纸上得知爱女的表现时非常激动。消息也在同学们中间传开了。宋蔼龄成了新闻人物,大家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她,向她打听当时的情况。</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而最令同学们羡慕的还是宋氏三姐妹相聚在威斯里安女子学院的情景。宋蔼龄和姨夫温秉忠在华盛顿参加完有关活动后,又前往纽约。在纽约,宋蔼龄和自己的父亲宋耀如重逢了。站在父亲面前的宋蔼龄已经不是两年前离家时梳着一根大辫子、脸上充满稚气的小姑娘了。她已经变成了一位操着一口流利英语且打扮入时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妙龄少女了。宋耀如看着两年独立生活给女儿带来的变化,心里溢满了欣慰之情。</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父女俩从纽约分手后,宋蔼龄返回梅肯市,宋耀如随着温秉忠渡过哈得孙河,到新泽西州的小镇萨米特去参观克拉拉·波特温小姐创办的一所朴实无华的学校。宋耀如很喜欢这所学校的气氛,所以他当场询问波特温小姐,是否愿意录取他的女儿宋庆龄和宋美龄来这里就学。波特温小姐欣然同意了宋耀如的要求。</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宋庆龄</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她的父亲作为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满怀憧憬。父亲源源寄来的书信与剪报资料,在她的心中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架起了桥梁。然而,“中华民国”在摇篮中被扼杀,革命的大潮已经消退,宋庆龄学成归国改革和建设祖国的抱负无由施展。她径直到流亡的革命党人集中的东京,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开始了她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他把“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嘱托交给了宋庆龄和他的同志。</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927年8月,宋庆龄出访苏联,以后旅居欧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研读了马克思的著作,与流亡欧洲的许多中国革命者一起研究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土地和农民问题,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当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扩大,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宋庆龄迅速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认为“国难当头、应该尽弃前嫌。必须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争取最后胜利。”她关于全国团结抗战的思想,与克服了“左”倾教条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是相一致的。她并且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搭桥铺路,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长期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与此同时,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之后她一直担任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和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职务。1950年,她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2年,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联络委员会主席。</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954年9月宋庆龄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9年4月7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她再次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75年1月,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再次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78年2月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任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80年8月3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担任大会执行主席。</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1981年5月14日,宋庆龄患的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恶化。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接收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病逝于北京。</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叛变,要逮捕孙中山。一天晚上,他派出部队包围了总统府。凌晨两点钟,孙中山接到秘密报告,叛变的部队要攻打孙中山住的越秀楼了。孙中山要宋庆龄跟他一起撤离,宋庆龄想:如果和孙中山同时撤离,目标太大,很容易被敌军发现,于是她坚持自己留下,使敌军误以为孙中山还在,不会过早冲进府来.这样就能掩护孙中山秘密撒离。孙中山坚持要宋庆龄一起走,宋庆龄却坚定地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先生。为了中国,你先走。”</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孙中山只得忍痛和宋庆龄道别。他身穿长衫,头戴礼帽,肩背药箱,化装成去急诊的医生,由护卫带着出了总统府,避过叛军,平安地登上了永丰兵舰。按照和宋庆龄事先约好的信号,鸣炮三声,表示平安到达。炮声传到了越秀楼,宋庆龄放心地对身边的人说:“先生平安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凌晨两点半,叛军果然开始向越秀楼进攻,枪炮声不断。越秀楼上的五十余名卫士奋勇抗击四千余名叛军。一直坚持到早上八点钟,宋庆龄认为自己再留在这里已经没有意义了,才决定冲出包围圈。这时,叛军杀进了总统府,府内士兵向外冲,一片混乱。宋庆龄化装成士兵由卫士护卫冲出大门。遇到叛军阻拦,宋庆龄急中生智,打开手里的包袱,把钱物撒在地上,叛军立刻哄抢起来,宋庆龄和卫士乘机逃了出来。他们刚走不多远,忽然发现前面街道拐弯处过来几个敌兵,宋庆龄和卫士们立刻躺在街上的死尸中间,骗过了敌兵。等敌兵走远后,他们连忙爬起来,藏到一户人家去,才躲过了这次危险。</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最后,宋庆龄和卫士们也终于安全到达了永丰舰,和孙中山会合了。在场的人无不佩服宋庆龄的机智勇敢。</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20世纪40年代初,日裔美国人有吉幸治曾跟随美国的史迪威将军到中国来支援抗战。因为宋庆龄跟史迪威的关系很好,有吉幸治跟宋庆龄也有了一些交往。二战结束,有吉幸治作为军调处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被派往延安。他在写给美国的一些报告里,对这些中共的高层领导人及延安的民主气氛、中共当时的方针、政策等予以高度赞扬。赫尔利当时认为他替共产党说的好话太多,对他很不满意,于是把他召回了美国。有吉幸治回到美国后,办了一个左翼报纸,仍在舆论上支持中国共产党。</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1951年,美国实行麦卡锡主义,制裁亲共人员,有吉幸治被抓入狱。消息传到北京,宋庆龄焦急万分,她要帮助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但当时两国关系正处于极度紧张状态。尽管那时宋庆龄已是副主席,依然无法通过正常的外交途径帮助有吉幸治出狱。无奈之下,她将身边的一套珍藏多年的纯手工织成的绣服,托人带到美国交给有吉幸治的家人,希望他们将绣服变卖,用于支付聘请律师的费用。</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这套绣服是宋庆龄母亲的结婚礼服:一件上衣,一条裙子。当时宋氏三姐妹中,母亲最喜欢宋庆龄,但她坚决反对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婚姻。后来婚姻成了既成事实,宋庆龄主动与父母亲近,以补赎歉疚之情。一段时间后,家里就承认了她与孙中山的婚姻,当时还送了一些陪嫁品。陪嫁品中最珍贵的就是这套绣服,所以宋庆龄很珍视它———因为这是她的家族承认她与孙中山婚姻的一种珍贵证物。既然这套绣服对宋庆龄如此重要,可为什么她要把它捐出去呢?捐别的财物进行援助不行吗?</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宋庆龄的一生中,在经济上没有接受家里的任何财物,孙中山也没给她留下任何财产,她完全靠自己的工资过日子。当时,宋庆龄拿的工资是行政一级,月薪579元,是中国官员里唯一一个拿到这个高额工资标准的。当初工资定级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宋庆龄等都是一级。后来因为经济困难,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都是共产党员,于是主动把工资下调至3级即404.80元。宋庆龄当时不是共产党员,所以她的工资没动。然而,工资中的一大笔被宋庆龄自己掏钱花在外事活动方面,原该国家每月应给她300 元补贴,用于正常的外交开支,但宋庆龄从没领过一分钱,就连国家安排照顾她起居生活的保姆的工资,宋庆龄也始终坚持自己承担。上海的李燕娥跟了她52年,北京的钟兴宝跟了她也有几十年,她们这几十年的工资都是由宋庆龄个人来负担的,这就是宋庆龄为什么没有积蓄的原因。</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在这种情况下,这件宋庆龄身边最宝贵也是最有价值的绣服,第一次飘洋过海被送到美国。有吉幸治的妻子手捧绣服,激动得热泪盈眶,她没有把它变卖,而是一直珍藏在家中,直到丈夫出狱。</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1970年,出狱后的有吉幸治受宋庆龄之邀,在离开延安20多年后,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他把这套绣服放在箱子里带到宋庆龄的住处,饱含深情地说:在我遭遇不幸的时刻里,非常感谢您对我的帮助,但这套衣服太贵重了,所以我要送还给您。宋庆龄说:这东西我已经给了你,它属于你,我不能再收回。有吉幸治只好又把这套绣服带回了夏威夷。</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有吉幸治将这件珍贵的礼物仔细地收藏起来,并把这段故事告诉给了当时只有十几岁的儿子———小有吉幸治。同时,有吉幸治向宋庆龄寄来两大箱子名叫鹅掌红的鲜花,这是美国夏威夷的一种特产,当时中国还没有。宋庆龄非常喜欢这种英文名字叫“安多利恒”,代表吉祥如意的花。</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1976年,有吉幸治在美国的家中去世,但是寄往中国的安多利恒花并没有中断。他的儿子小有吉幸治,继续着父亲的遗愿,依然每年给宋庆龄寄去吉祥如意的祝福,并一直珍藏着宋庆龄当年送给他父亲的那套绣服。一天,小有吉幸治接到一个从纽约博物馆打来的电话,问他能否把这套衣服送给他们?小有吉幸治说:不行,我想把它送回给中国。过了几天,那人又给他打来电话说:那我们就买下它吧!2万5千美金怎么样?小有吉幸治说:先生,不是你所说的什么东西都可以开价,比如这绣服,就是永远也不能卖的,它没有价格,即使天有价,地有价,这绣服也没有价!1981年,在宋庆龄去世几个月后,</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小有吉幸治将这套绣服送回了中国,当时是交给了廖承志先生,廖承志先生又把它送回了宋庆龄故居。这套几渡重洋的结婚礼服,最后还是回到了宋庆龄身边。</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在这套绣服在展厅里展览时,小有吉幸治作为一个旅行社的负责人,从1984年到2002年,一共带着美国游客,到宋庆龄故居来参观了54次,他个人捐了54次款,累计约7千美元。小有吉幸治为宋庆龄寄花一直寄到2000 年止,因为那年,他发现安多利恒花已经引进到中国来了,他想宋庆龄的在天之灵已经能够感受到中国大地上安多利恒花的芳香。</b></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宋美龄</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宋美龄(1897年3月5日——2003年10月23日)祖籍海南文昌县,中华民国前第一夫人,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宋霭龄、宋庆龄的妹妹。作为蒋介石的第二任妻子(除原配以外,蒋尚有一位妾侍和一位情人),宋美龄在近代中国历史与对外关系(特别是对美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父亲是上海传教士及富商宋嘉树,母亲倪桂珍。她8岁时到美国,曾在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Wellesley College,MA)就读,后转读到韦尔斯利学院。</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宋美龄的父亲宋耀如原来是名牧师,又叫宋嘉树、宋查理。他本姓韩,名字叫做韩教准,在家排行老二,其父韩鸿翼当年是一个普通商人。宋耀如小时候家境渐趋穷困潦倒,他过继给一个姓宋的堂舅,改姓宋。他的这个堂舅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开办了买卖兴隆的丝茶商店。宋耀如于1889年来到上海,后来成为一家印刷厂的主人。</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宋美龄出生时,宋家已是上海有名的富裕人家。她自幼娇生惯养,十分任性。三姐妹中,父母最宠爱的就是宋美龄。就长相而言,美龄像二姐庆龄多一点。就性格而言,她像大姐霭龄,庆龄比较文静、温柔,美龄则像大姐霭龄一样显得傲气逼人。</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宋美龄5岁的时候,就跟随姐姐们进入马克谛耶学校幼儿班学习,后来由于出荨麻疹,家人单独请人在家中教她念书《宋家王朝》一书中说:美龄则是一家之霸。她长得圆胖,人们都叫她“小灯笼”。她孤芳自傲,无人敢理。她生性超然脱俗,精力旺盛。她崇拜勤奋的大姐霭龄,霭龄发号施令、处理家务事时,美龄总是在一旁细心体察,仿佛在做霭龄的艺徒,准备将来取代姐姐的角色。</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宋美龄自己说:“起初,我母亲把我打扮成小女生的样子。但是后来,我稍长大一些,一切行为举止愈来愈像顽皮的小男生,所以母亲就把我哥哥的衣服拿来给我穿,但因为哥哥长得太快了,每三四个月就得换新的衣服,所以我从哥哥那儿拿来的衣服穿也穿不完。”</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904年5月,年仅15岁的宋霭龄去美国学习。1906年,宋耀如赴美国为宋庆龄、宋美龄赴美国学习作了安排。1907年夏,宋美龄跟随二姐宋庆龄在二姨夫温秉忠夫妇的带领下赴美国学习,时年10岁。</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在美国,宋美龄先在新泽西州小镇萨米特念书,后到佐治亚州德莫雷斯特念书,后来又到魏斯里学院与二姐宋庆龄做伴。宋美龄在魏斯里学院当了3年“自由旁听生”。1912年成了该院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美龄与庆龄不同的性格给学校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1913年秋,她转到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韦尔斯利学院学习,目的是为了与她哥哥宋子文(当时就读哈佛大学)离得近一些。宋美龄在韦尔斯利学院学习4年,主修英国文学,兼修哲学。在韦尔斯利学院,宋美龄曾与来自江苏的哈佛学生李彼得订过婚,但婚约只持续了几个星期就解除了。</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1917年夏,宋美龄结束在美国的10年生活返回上海。由于宋美龄自幼旅居美国,回国时对汉语相当生疏。于是,她苦学汉语。很快她就能以一口流利的汉语公开发表演讲。</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宋美龄还加入了基督教女青年会,协助该会从事社会工作,同时她还是全国电影审查委员会的一名成员。上海市参议会也破了先例,聘请她参加童工委员会。在此之前还未有一个中国人得到过这样的职位。青年时代的宋美龄曾去上海的一些学校任教。</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宋美龄回国后仍与美国人保持往来。就在其回国的第二年春天,宋耀如的美国朋友卡尔访问上海,宋美龄帮助父亲热情地接待了这位美国朋友,还陪其赴宴,与孙中山晤谈。</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1918年5月3日,宋耀如病逝,宋美龄与两个姐姐一起料理丧事,接着姐妹三人就各奔东西。宋庆龄南下跟随丈夫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宋霭龄也随孔祥熙而去,只留下宋美龄随母亲在上海居住。</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1920年与蒋介石初次见面,被蒋介石热烈追求。宋美龄要求蒋介石先行与所有妻子妾侍解除婚约才答应他的追求,结果二人于1927年12月1日在上海大华饭店举行结婚仪式,此一结合曾被一语双关的称为“(蒋)中(正)(宋)美(龄)合作”。在西安事变中与张学良、杨虎城谈判,使被软禁的蒋介石获释,随后对蒋之政治活动多有襄助,她曾负责当时中国空军之组建。</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942年蒋介石、宋美龄与史迪威将军在缅甸她在对日抗战之际,赴美国募款,并成为第一个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的中国人,劝说美国将注意力从欧洲战场转移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为中国赢得了美国的同情,战时,她为国军缝制军服的照片成功地激起许多中国人民的爱国心。1943年宋美龄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封面人物和年度风云人物。</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战后,宋美龄姐夫孔家与宋家所形成的孔宋集团在政治力的默许下,在贸易特许权、金融等等方面上下其手,被许多近代史研究者认为是导致当时中国国民党形象败坏的主因。</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国共内战国民政府在大陆地区撤退后,[1] 她曾赴美国居住,后又回到台湾襄助蒋介石,并创办中华民国妇女反共联合会、华兴育幼院等等。她反对共产主义,反对共产党,并曾发表“给廖承志的公开信”、“为劝告邓颖超信服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公开信,甚至为此和二姐宋庆龄怄了一辈子气。1988年李登辉担任中国国民党党主席时,她发表了“老干与新枝”演说,是她最后一次在台湾公开政治场合发言。1994年后长居纽约,2003年于纽约逝世,享年106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参战国领袖及夫人中最长寿者。</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宋美龄病逝纽约,台湾政府通过台湾行政部门会议决议,“总统”陈水扁颁布褒扬令给予褒扬,并致送“国旗”覆棺。褒扬令原文为:“故总统蒋中正夫人宋美龄女士,资赋颖秀,维四岳之通灵;才慧双修,随百花而诞降。早岁负笈游美,卒业麻州卫斯理女子学院,学贯中西,超群拔萃;相夫弼政,沥胆披肝,历经开国、靖难、剿共、抗战、戡乱等诸役,尤以西安事变,蹈危履险,深入虎穴,厥绩至伟。抗日战争期间,周旋坛坫,应邀赴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演讲,蜚声海甸,巩固中美邦谊,终至胜利。出席开罗会议,确保中国领土完整,盛誉扬辉,贡献至巨。为中国空军建军,展布新猷;创办华兴育幼院,施爱遗孤;成立中华妇女反共抗俄联合会,恢弘妇权;筹设振兴复健医学中心,泽惠群民。综其生平,跨历三世纪,惠爱在朝野,简册留芬,允垂世范。上寿归真,殊深轸悼,应予明令褒扬,以示政府崇念懿德之至意。总统 陈水扁。”概述了宋美龄的一生。</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由于家属认为宋美龄已经入殓,陈水扁致送“国旗”与连战致送党旗到纽约后并未举行覆棺仪式。宋美龄与宋子文、宋蔼龄都安葬于纽约家族墓园。</b></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翻开尘封的宋美龄</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一)</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蒋介石和宋美龄这对恩爱夫妻世人皆知,特别是晚年在台湾更是相敬如宾。</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虽然蒋介石和宋美龄非常恩爱,但他们之间并没有孩子,图为宋美龄和蒋介石晚年照。</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北离世,蒋介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日记里留下了这样一段遗言:“余死后,经国与纬国两儿皆须听从其母美龄之教训,凡认余为父者只能认余爱妻美龄为母,不能有第二人为母也。”图为晚年时期蒋介石和宋美龄。</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当宋美龄打开日记看见蒋介石遗言时,失声痛哭。蒋介石去世后,宋美国感觉台湾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蒋介石的气息,为了避免睹物思人,晚年时期的宋美龄定居美国,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24日在美国纽约逝世,享年106岁。</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二)</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得知宋庆龄去世,她含泪只说了七个字……】</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在很多人眼里,宋美龄竟然连自己亲二姐生前见最后一面的请求都不愿意答应,这是多么绝情的一个人啊!其实不然,宋美龄和二姐宋庆龄的关系颇为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尽的。还没有接触政治之前,两人的关系自然不用多说。宋庆龄15岁时,父母将其送往美国留学读书,宋美龄得知情况后,死缠烂打说想同二姐一同前往美国生活、学习,此时的两人关系极佳。没有办法,宋耀如最终决定让两人一同出发,本来的打算是想让宋美龄长大一些在送过去。至此,宋氏三姐妹都来到了美国,大姐宋霭龄三年前就抵达美国读书了。</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宋美龄是三姐妹最晚回国的那一位,相传刚开始宋美龄并不想出国,觉得美国生活那么好,还是父亲宋耀如软硬兼施的情况下,才不舍得离开了美国。后来的故事就简单多了,宋庆龄嫁给了孙中山,蒋介石娶了宋美龄,两人都曾当过第一夫人,大姐宋霭龄还曾为此对孔祥熙打趣道:你看,我的两个妹妹都当上了第一夫人······孙中山去世之后,由于蒋介石和宋庆龄不和的原因,两人的关系逐渐疏远,来往也没那么密切了。直到后面宋庆龄公然批评蒋介石,宋美龄也很为难。但是得知蒋介石竟然想要对二姐动手,特务已经安排在其身边观察好久了,这是要下杀手啊!宋美龄当着蒋介石的面骂道:不准动我姊妹,否则你做的那些事我都抖出去的!</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蒋介石被指着鼻子大骂,只好松口,说绝对不会做对不起你的事。宋庆龄是不准备动手了,但是还是暗杀了一个主要人物,为的就是警告宋庆龄,别再和我作对了。所以说,宋美龄虽然同二姐政治信仰不同,但是并不是一个绝情之人,她也是一个有血有肉之人,对于亲情也格外的看重。有次准备家庭聚餐,六个兄弟姐妹,宋庆龄得知蒋介石也会在,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了,她不愿意同蒋介石同桌就餐。</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宋美龄是家族中最晚去世的那一个,用她的话来说:这是上帝的安排,自有它的道理。宋庆龄是在1981年的五月份在京去世的,同父母葬于上海。去世前,曾托人带话给在美国的宋美龄,说想要见一面,不然以后都没机会了。想必大家都知道结果,宋美龄拒绝了,没人知道她当时的心里活动。就这样,宋庆龄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飘过太平洋,海风将消息吹到了宋美龄耳边。她一个人来到书桌前,桌上玻璃底下压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三姐妹在美国留学时的合影,那是60多年前的照片了,时间已经将相片中的两人带走,留下一个老人。宋美龄再也忍耐不住心中的苦楚,眼泪顺着皱纹滑落,滴在玻璃上,模糊了脸庞。她不是一个自由人,她并不能按照自己的内心行事,她不是不愿不见二姐最后一面,太多历史压在这位老人身上。最后,她不禁感慨道:现在该轮到我了······</b></p><p><br></p><p>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辛亥革命纪念日】</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爱情故事</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01</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一九一三年,日本横滨,刚从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文学系毕业的宋庆龄在父亲和姐姐的带领下去拜访孙中山,宋庆龄对这位革命家早已仰慕已久,如今相见自然满是欢喜和兴奋,相聊甚欢。这一年,宋庆龄二十岁。孙中山四十七岁。这段跨度长达二十七岁的年龄差,往后会成为他们爱情路上的第一道鸿沟。</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此次拜访孙中山其实还有另一件事,那就是此时已经担任孙中山秘书三年的宋霭龄即将与孔祥熙结婚,那接下来秘书的人选成了问题,酌情之下便介绍宋庆龄接替姐姐继续担任孙中山的秘书,宋庆龄也应许,短暂的回国之后她便回到日本,陪在孙中山身边。宋霭龄不会想到往后自己的妹妹会义无反顾地爱上眼前的这个男人。</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02</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大多数的爱情,都是从爱慕开始,对方身上的某些特质让你深深迷恋无法自拔,从爱慕走到爱情,宋庆龄的少女心让她相信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就像她深情地对孙中山说道:“有一件事我要晓得,你愿不愿和我永远在一起?我知道你结过婚,但那已经过去,与目前的事情不发生关系。现在我要知道的只有一件事:你要不要我做你的妻子,永远帮你做革命工作。”</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 我已经老了 ”这是孙中山的回答,一种挣扎与无奈。他作为一个长者,考虑的自然比宋庆龄要多,满是踌躇。年龄是他心中无法跨越的鸿沟,自己的家庭还有社会舆论是他不可忽略的因素,另外这件事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是绝不会同意的。</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03</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一九一五年十月,宋庆龄回到上海向父母坦白,表示要嫁给孙中山。果如其然遭到了极力的反对,这件事对宋嘉树的冲击可想而知。母亲倪桂珍更是声泪俱下地劝说宋庆龄放弃,毕竟年龄实在相差太大,孙中山的儿子孙科比宋庆龄还大两岁。但宋庆龄依旧不为所动,坚定要嫁,父母无奈之下只能把她软禁在家严加看管。</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孙中山也并非是让宋庆龄独闯难关,宋嘉树夫妇担心的流言蜚语孙中山也在竭力处理,早在九月的时候,孙中山派人把原配夫人卢慕贞接到日本,希望能和平离婚,免除后顾之忧,卢慕贞表示同意。同时早在宋庆龄回国之前孙中山就写信给宋嘉树探口风,信中隐晦地说宋庆龄最近爱上了一个叛逆者,如果她与这个叛逆者在一起的话,以后可能会母仪天下,你怎么看待这事?信中孙中山自然不会说这个叛逆者就是他自己。宋嘉树回信说难以置信,他相信自己的女儿是不会跟一个叛逆者谈恋爱的,请孙先生放心。</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孙中山看完很忧伤。</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当得知宋庆龄被软禁后,孙中山派了秘书朱卓文赶到上海营救,刚开始是希望能通过谈的方式让宋家松口,但收效甚微,情急之下宋庆龄决定离家出走,终于做了这个艰难的决定,在一天夜里,宋庆龄趁着家人熟睡,打开房门急促离去,朱卓文早已在门外等候,夜幕下汽车急速向码头驶去,踏上了去往东京的轮船。在她打开房门离家的那一刻,她是自由的,也是痛苦的。如宋庆龄自己言:“ 能与他结婚,即使第二天死去亦不后悔。”,但这一走,留给父母的则是无尽的痛苦和眷恋,怎么不愧疚。</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04</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一九一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结婚。 这一年,孙中山四十九岁,宋庆龄二十岁。 当宋嘉树夫妇得知女儿离家出走从上海赶来东京的时候,木已成舟,无奈只能接受现实,选择了妥协。“ 我的不懂规矩的女儿,就托付给你了,请千万多关照。”宋嘉树夫妇依旧送了一套古朴的家具和一袭绣有一百个儿童的被面给宋庆龄做嫁妆,可怜天下父母心,人见犹怜。</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一九二二年六月十六日,陈炯明兵变,炮轰位于广州观音山的总统府,驱离孙中山,此时的宋庆龄已怀有身孕,情况十分危急,她对孙中山说 “ 中国可以没有我,但不可以没有你!” 结婚时孙中山送给她一把手枪,手枪配了二十颗子弹,十九颗给敌人准备,最后一颗危急时留给自己,她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好在安全脱险。但由于过度紧张而流产,也正是因为这次流产,导致宋庆龄终生不孕。</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一日,北上和谈的孙中山病情加重,弥留之际放心不下宋庆龄,不断对身边的家人讲说要善待孙夫人,“ 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均付与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 翌日,孙中山离世。</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05</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十年的婚姻,壹生的抉擇。卻也勝過人間無數。此後的宋慶齡,壹直活躍在政治舞臺。隨著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她選擇留在大陸,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副主席,同時,她壹生都致力於兒童和紅十字會相關的工作,心系天下。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隋學芳擔任宋慶齡的衛士,他的兩個女兒隋永清、隋永潔活潑可愛,深得宋慶齡喜愛,便收為養女,這兩個孩子喊宋慶齡為“媽媽太太”。</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有了兩個孩子的陪伴,宋慶齡晚年的生活也有了零星的點綴,緩解了歲月對她的折磨。在內心深處,她還是會感到空蕩,那個空白是任由誰也無法填滿的,正如她在寫給友人廖夢醒的信中寫道:“ 所深愛的人,訣別而去,所承受的悲痛也就更深沈,只要我活著,我內心空蕩蕩的感覺和悲傷將永遠不會消失。”此時的宋慶齡已經年過八十,垂垂老矣。人走了,永遠再也見不到,摸不到聽不到的時候,思念最濃烈。但盡管空蕩和悲傷永遠不會消失,還有回憶,回憶很甜,很美,她又在信中寫道:“ 終有甜蜜和愛戀的記憶留在心間。”寫下這句話的時候,心中滿是小確幸。</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本是客家女</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据《宋庆龄年谱》记载:“父亲宋嘉树(1866-1918年),原名乔荪,字耀如,西名查理琼斯宋。原姓韩,是客家人韩宏义之子,由于12岁时过继给宋姓舅父,遂改姓宋。”</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宋庆龄的故乡———文昌县》则写到:“宋庆龄的祖父韩宏义是海南客家人,远祖则是中原汉人,原住河南相州安阳……在南宋时期,由于中亚部族侵入时中原人相继南迁,其中有个叫韩显卿的人,先到浙江会稽县任县尉,后又入粤任廉州太守。公元1197年渡琼州海峡,定居文昌锦山。”中原汉民南迁形成了南方汉族客家民系,宋庆龄祖父韩宏义是海南客家人,仍说客家话,保持客家风俗。如今海南已有数十万客家人,他们仍保持客家风俗,并说着有古汉语特色的客家话,传统风俗中透露着古中原文明的印记。到清代这一系韩氏后裔居住在罗豆市圮乌坡村,后又迁到昌洒区古路园村。宋庆龄远祖的神主牌一直安放在罗豆市圮乌坡村,1950年,回国不久的韩裕丰还到那里去祭扫。这些神主牌在1953年被毁坏了,但宋庆龄近代的祖公牌还放在昌洒祖居内。</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台湾学者陈运通主编的《客家菁英》一书中,以《客家女儿永远的第一夫人宋美龄》介绍道:“活了106岁,跨越三个世纪的蒋夫人宋美龄女士是客家人。”“现任台北市北区客家会会长刘兴明证实:当年刘兴明会长考上圆山饭店电工,慢慢培养成为高级主管,都是由于蒋夫人的提拔,蒋夫人叫他小刘,有空会找他用客家话聊天……”宋氏家族本是客家人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三个姐妹,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出生、成长于同一个相当开放的家庭。共同有着一双可敬的爱国的父母,有着大致相似的快乐的童年,那时她们相互之间友爱甚笃,亲密无间。稍长后,又都在美国受了西方民主主义的教育。然而,在决定中国命运的政治大风暴中,她们却分道扬镳,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她们之间的思想分歧、性格差异、感情纠葛及命运安排是那样地不同一般、错综复杂和引人人胜,简直超过所有的民间传说故事。如果有熟知其幕后情节的人,将其娓娓道来,一定可以成为传世之作。可惜,许多历史文献得留待后人去慢慢发掘。时人如我辈,只能根据眼前仅有的一些材料,简略概述而已。</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令几乎所有世人惊奇和敬佩的是:“四一二”蒋介石在中国开始大屠杀之后,在一片白色恐怖中,体质娇弱的孙夫人却意志如钢地继续高举孙中山的革命火炬。张戎和哈利戴在他们合著的《孙逸仙夫人》中曾评价她当时的处境说:“尽管她蜚声中外,要使人听到她的声音却是十分困难的。她必须保持自己独立的地位,不得不找一个安身之地……庆龄去莫斯科不仅因为莫斯科是一个安全的避难所,而且这一行动的本身就是一个强有力的声明。”</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他们还引述了一个与庆龄同船赴苏的年轻共产党员的记述说:“我们从底舱爬出,来到甲板上,仿佛获得重生。秋天的晨哦使我们精神焕发,我们高兴得跳起舞来,高唱《国际歌》。轮船向大海驶去,越走越远,渐渐地,祖国的海岸从视线中消失。此时此刻,波平如镜,我们安静下来,陷入沉思之中,我们斜依船栏,呆呆地凝视着远方,思潮汹涌澎湃。作为个人,我们的生活开始了新的一章,似乎中国的革命也开始了新的一章,它的字字句句都将用子弹和鲜血书写。”</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