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中国的传统节日有许多,有绚丽多彩的元宵节,有草长莺飞的清明节,有粽香四溢的端午节……这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凤台小学三年级语文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学生成果展第五期,花好月圆的中秋节。<br>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汇总小组成员搜集的资料,整理,制作PPT,录制汇报视频,妈妈说我成长了很多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小伙伴们自己亲手制作的视频吧!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6班中秋节小组作品</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2班中秋节小组作品</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3班中秋节小组作品</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4班中秋节小组作品</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8班中秋节小组作品</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5班中秋节小组作品</b></h1><div><b><br></b></div><div><b><br></b></div><h1><b>关于中秋节,有着美好的神话传说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b></h1>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吴刚伐桂</h1><div>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div><div><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秋节的习俗又有哪些呢?</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祭月</b></h1><div> 中秋祭月仪式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表达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一种美好心愿。古代对月神的祭祀。先秦已有此神祭祀活动,称为“夜明”或“夕月”。是中国炎黄子孙的重要团圆节日之一。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少数民族祭月的活动内容除了与汉族的中秋节相似外,还有极富民族特色的一系列活动,比如壮族的祭月亮,所以也叫“祭月节”。</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赏月</b></h1><div> 中秋赏月,是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观看满月,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传说嫦娥为保丹药不落入恶人之手,误食后升天奔月,恰值农历八月十五,其夫后羿和百姓因思念她,而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盼其归来。<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拜月</b></h1><div> 拜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源自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观潮</b></h1><div> 钱塘观潮是浙江一带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中秋佳节前后为观潮最佳时节。钱塘江涌潮为世界一大自然奇观。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一文中就有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此风更盛,在宋代达到了空前的巅峰。“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八月十五日看潮》(其一)中描写的中秋观潮的盛景。<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h1 align="center"><b>燃灯</b><br></h1><div>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猜灯谜</b></h1><div> 每到中秋月圆夜,城中总是挂着许多灯笼。人们聚在一起,看着灯笼身上写的谜语,为揭开谜底而绞尽脑汁。</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吃月饼</b></h1><div> 月饼又称月团、小饼、丰收饼、团圆饼等,是中秋节的时节食品。月饼最初是用来拜祭月神的供品。中秋节吃月饼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赏桂花</b></h1><div> 八月桂花香,人们常在中秋时节赏桂花,还会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饮桂花酒</b></h1><div> 桂花酒的历史也十分悠久,而到了清代,中秋节饮桂花酒变成既定习俗。据清代潘荣陛着的《帝京岁时记胜》记载,八月中秋,“时品”饮“桂花东酒”。</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玩花灯</b></h1><div> 中秋节时,天空中一轮满月,和家人一起玩灯也是别具一番意趣,中秋节没有元宵节那么盛大的灯会,玩花灯主要在家庭和儿童之间进行,而且,北方中秋节玩花灯的少,玩花灯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南方,尤其是广东地区。</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烧塔</b></h1><div>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玩兔儿爷</b></h1><div>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div><div><br></div><div>古往今来,关于中秋的诗词不计其数。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流传到今天的也不在少数。我挑选了一些,大家来一起读一读吧!<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br><div> 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活动,大家对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有了更深的认识,相信以后与家人共度传统节日的时候,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也一定会在心中生根、发芽,并开出绚丽的花朵。</div><div><br></div><div><br></div><div>精彩未完,下期再见······</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