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表仙人人不识,自言昨日破胡归──清明探访朱梅墓

莲蓬

<div><span style="caret-color: rgb(57, 181, 74);"><font color="#333333">朱梅,《明实录》载:天启元年(1621)任大康堡游击,二年驻山海关为参将,六年升副总兵,七年任辽东前锋总兵官。崇祯三年为都督。</font></span></div><font color="#39b54a"><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朱梅,字海峰,明末辽东广宁前屯卫(今绥中县前卫)人。他为人忠厚,办事精明干练,在明军中初任副将之职。明天启六年,他与袁崇焕一起,抗击后金军的侵犯,身先士卒,视死如归,终于以少胜多,击退了努尔哈赤的军事进攻,取得了宁远保卫战的胜利。明天启七年,朱梅又与袁崇焕一起,击退了皇太极的后金军的进犯,取得了宁锦大捷,保卫了山海关与京师的安全。广宁失守后,军心民心不稳,形势十分严峻。在这种情况,朱梅出任山海关总镇。上任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安抚百姓,重修长城,招收降丁,开展屯田,大大增强了山海关的防务。<br></font><div><font color="#39b54a">朱梅是辽西走廊土生土长的将领,资历深厚,战功卓著,但从不居功自傲,也不善于投机钻营。他淡泊名利,一心守土,宁锦大捷后不久,袁崇焕受阉党攻击被迫辞官回乡养病,当时辽东许多将领推举朱梅为关外的军事主官,被朱梅婉言谢绝。在朱梅看来,将军的职责在守卫国土,不在于争功求官。友人建议他向皇帝上书自荐,朱梅也没有同意。可以说,朱梅五挂将军印,都是朝廷和上级赏识的结果,他并没有自己为自己争取过一官半职。</font>(本段摘自葫芦岛市政府网站)</div> 朱梅墓位于绥中县李家堡乡石牌坊村,这是村口1985年立的市级(锦州)文保碑:朱梅总兵墓及石刻。 旁边是省级文保碑,1988年被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其实我觉得迟早要升级到国保。 从村口望向墓园。照片中拍到了石牌坊和东边的母狮子。 文保碑对面就是华表,共有一对,这是东华表。华表位于墓地的最南端,为四面方形石柱。上蹲有一”石狮子“,实际上这个应该不是狮子吧,俗称“望天犼”,龙之第三子。 西行110米,为西华表。这也是墓园东西两端的宽度,110米。 华表后是一片果园或者菜地。我们来的时候正好,不是生长收获的季节。可以完整的参观这对巨大的石狮子。形象好生动啊!石狮子西公东母,这是西边的公狮子。 高达三米,气势凶猛。张嘴口中衔有缰绳。 从民房中出来两位小朋友陪我们玩。他们家建在了母狮子后面。 <p>居东的母狮子神态则更为凶猛,闭嘴怒视下方。</p> 狮子后面就是石牌坊,为三门四柱三楼,单檐庑殿顶。明崇祯十年(1637年),有圣旨赐立,为表彰朱梅镇守山海关有功。牌坊为青色花岗岩刻造,雕刻精美,气势恢宏。 牌坊南面明间顶层中间有竖额一方,其上刻“圣旨”两个大字。两道圣旨于旁:一:“朱梅准赠太子太保荫一子锦衣卫正千户世袭钦此”;二:“朱梅准与祭九坛造坟安葬钦此”。<br>南面中间横额上刻“名勒燕然”,为当时的辽东巡抚方一藻所题。<div>“勒”读 lè,参见成语:燕然勒功。亦称为“燕然勒石”,典出《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div> 小朋友追随着我们过来,翻过栏杆,我们就不进了。 横栏处的小字为圣旨,距离太远拍不清楚。崇祯十年皇上:“准赠太子太保,荫一子锦衣卫正千户”。后随发圣旨“准祭九壇,造坟安葬”。牌坊中所刻文字“岳立雄姿”、“渊涵伟略”等崇高评语均是圣旨诰文的内容。<div>但看似风光的殊荣又隐藏很多世人不知的无奈。赐旨一年后,朱梅长子朱国柱战败降清,“根红苗正”却未能坚持气节。崇祯帝在封赠朱梅的同时并没有按惯例追赠其祖上三代,也没有依例封赠其夫人。因此朱梅墓既不能入祖坟,也不能与夫人合葬,落得个表面风光实为尴尬的事实。一言难尽。<br></div> 牌坊的侧面与背面。 <p>背面中间横额上刻:“华表忠勋”,为山(山海关)永(永平)巡抚冯任所题,时间均为“崇祯岁次己卯季夏之吉”,即崇祯十二年(1639年)六月。山永巡抚,山海镇与永平镇。此时朱梅长子已降清,大明江山亦已风雨飘摇。</p><p>两侧横额上曾经刻有,“力奠榆关”和“固守宁锦”,(山海关又称榆关,宁锦:宁远和锦州),可惜后来被凿毁。如今字迹不清。石牌坊上原有概括,朱梅功绩的四句话,十六字被后人有意凿去并加以掩盖。(后两句应该和宁远大捷,努尔哈赤有关,所以被凿的深,什么都看不到,我大清国还是要面子的)</p><p>中间下面横额刻有:“左柱国特进光禄大夫赠太子大保前经理军务镇守蓟辽地方五桂将军印总兵官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海峰朱公成恩坊”。</p><p><br></p> 热情的村民告诉我们这房子是给老朱家看墓的。 石牌门,其后还保存有神道。为两柱牌坊形制,两柱上原有一对狮子,2012年12月30夜里被盗。仅存石门柱。 横栏今已不存,仅留卡口。 网络图片,石狮子还在时的样子。 石鼓,雕刻精美。 东侧石虎。 西侧的在果园里了,估计夏天很难看到。 东侧石羊。 西侧的当然也在果园里。 石马,东侧。 石马,西侧。 石像生的翁仲,这是年老的,东侧。 年轻的,西侧。手持护板,颇有唐宋遗风。 在坟前东西两侧共有四块大的石碑,东西各有两块,为祭文碑和诰命碑,该碑形制高大,有赑屃有碑额。碑额镂空,雕工精美。此图为西侧石像生后面的崇祯十二年祭文。 东侧的,四方龙首透雕,头七祭文,崇祯十年立。 崇祯十二年诰命碑。东侧。<div>这些碑碑身较薄,碑首螭龙镂雕,屁股较小,典型明代风格。</div> 西侧后碑,崇祯十年皇帝祭文。 回望墓园区的神道,石像生与四碑。中间这几个土堆似乎是坟头,就不知道是谁的了。 古神道(甬道),以及后面的封土堆。听老乡说坟上原来还有盗洞,这封土是朱氏后人拉来封上的,所以颜色与周围地表完全不同。<div><br></div><div>正中当然为朱梅封土,两边还有小坟。<br></div> 东南处坟前的墓碑,方形圆首,碑首有“清故”二字,碑文为篆书:前明奉政大夫永平道佥事贝孝先生邓林朱公诰封安人元配陈氏 合葬墓。<div><br></div> <br>  西南坟前石碑,碑文:“明骠骑将军锦衣卫指挥使宁我朱公之墓”。这个应该是朱梅三子朱国祯之墓。<div>朱梅生有四子,次子朱国梓,曾在明朝任职,后隐居;三子朱国桢,沾父亲的光,被封为锦衣卫指挥使官衔。守墓服孝三年,积劳而死;四子朱国标最小,于清康熙初年中举,顺理成章地进入到清王朝体系。<br><br>唯有长子为朱国柱身世存迷。从名字上看,国之柱梁,朱梅对其投下了很大的期许。朱国柱也较早就参加了明军,追随父亲。明崇祯五年九月,巡抚杨嗣昌上奏,请求为时任参将的朱国柱升职,可见在其父朱梅于崇祯三年解任时,朱国柱已经代任中前所骑营参将,这才有了任职三年后提升他为副将之请。可此后,这位根红苗正的朱梅长子却开始销声匿迹了。<br></div><div>没过几年,明崇祯十一年,就在朱梅被准建高规格墓园后的第二年,朱国柱再次出现在历史的视野里。只是这一次,他却担任了清王朝的户部启心郎,此后,一直在清王朝任职。一年前,父亲被明王朝高规格入葬,一年后,转身投敌。如此急迫的转变,个中秘密,没有人能给出答案。<br><br></div> 无字碑,也应该是朱梅后人的墓碑。 走向朱梅墓封土,这里清明刚刚有人祭扫过。 石供桌,位于坟前,长方形,上面刻着三排供品。 朱梅封土前有插屏式石雕墓碑,刻阳文楷书十行,每行五宇,其文为“明诰赠左柱国特进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前经理军务镇守蓟辽等处地方五挂将军印总兵官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海蜂朱公墓”。字形大,保存清晰完好,十分难得。<div><br></div><div>坟茔东西12米,南北9.8米,高4米。<br></div> <br><div><br><div><font color="#39b54a">明崇祯十年,退休在家多年的朱梅去世。当时,大明王朝已是日薄西山。西北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如火如荼,东北有满族骑兵已近京师,内部又刚刚经历了处决袁崇焕和祖大寿反叛事件,急需要忠贞不二的人做表率。于是崇祯亲下两道圣旨,准许朱梅建高规格墓园,并派高官主持公祭。<br><br>可按照惯例,皇帝在封赠朱梅的同时,还要追赠其父祖三代。但崇祯显然不知何故没有这么做,于是这个占地近四万平方米的墓园,却是选址另建,以回避“欺祖”之嫌。<br><br>而且,今年我们看到的朱梅墓园,没有通常的立着的墓碑。只有一块横担在两个石鼓上的刻石,上面刻有阳文楷书——“明浩赠左柱国特进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前经理军务镇守蓟辽等处地方五桂将军印总兵官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海峰朱公墓”。有人称其为插屏式墓表,可刻的却是墓碑的内容。而且通常的墓表也不是横式的,并且通常有墓表,也要有墓碑。唯有这个皇帝亲准的朱梅墓,却与众不同。</font>(网摘)<br></div></div> 回望整个墓园,从南往北依次升高。总长达350米,总面积三万平米。 <font color="#39b54a">  坐落在渤海湾北部沿海岸边的辽西大地,发生过明清更迭时期的诸多战史。明代自经略杨镐在萨尔浒与后金一战十二万大军惨败,从此实力大衰关外失去优势,迫使明朝由进攻转为防御。</font><div><font color="#39b54a">先后有诸多名将在这里守疆保土, 熊廷弼被朝廷擢升为兵部右侍郎,代杨镐经略辽东。神宗死光宗即位,熊廷弼受朝廷宵小腾舌诽谤而无法安心职守,自请罢官回乡。<br>天启元(1621)年,辽东全部沦为后金所有。明熹宗再下诏书,启用熊廷弼。因与王化贞不和,天启二年再次被罢官。因得罪权奸魏忠贤,于天启五(1625)年被杀,崇祯二(1629)年始得昭雪。 <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天启二(1622)年,年轻有为的袁崇焕被破格提拔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天启四(1624)年,在袁崇焕等人努力下宁远城修筑竣工,以功晋升兵备副使、右参政。天启五年,袁崇焕开疆复土两百里,同年十二月升为按察使。天启六(1626)年,努尔哈赤举大军进攻宁远,袁崇焕率军宁远保卫战胜利,升为右僉督御史。天启六年三月,袁崇焕升任辽东巡抚。天启七年宁锦大捷后,因朝廷赏罚不平袁崇焕辞官回乡。天启七年熹宗驾崩思宗即位,袁崇焕得以重新被启用。崇祯二(1629)年,皇太极率数十万大军进关直逼京城。袁崇焕驻军城外,用火炮攻打金营解京城之围。遗憾的是,后金军退兵后,崇祯帝将袁崇焕下狱治罪。崇祯八(1630)年,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抄没家产。<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袁崇焕被他所保卫的人千刀万剐后,他的得力干将祖大寿率领其旧部镇守宁远抵御清兵,在孤立无援、弹尽粮绝下两次降清。难以说清的是,随清军入关的祖大寿平静的活到了顺治十三(1656)年。当然守卫关外抵御清军的名将还有起于嘉靖年的李成梁,崇祯年间的洪承畴等。北镇存有李成梁牌坊,兴城大街有祖大寿牌坊,而在关外至今留存完整的名将之墓只有一处,即绥中朱梅墓。</font> (网摘) <br></div><div><br></div> 再从网上找些资料发上来。<div><br></div><div>李成梁墓址位于铁岭县催阵堡乡新坟村,墓前曾有石碑、石人、石马,但因年久失修,已埋入土中;李如松墓在催阵堡乡小屯村,墓前尚存部分石人、石马、石羊、石人装束仍可见,石马石羊形态仍可辨。此图为李如松石像生。</div> 传为衣冠冢。 祖大寿墓,目前保存于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里。 不过因没有墓碑,无法确认这个祖大寿墓。 1919年由一英国商人购买并运往海外。<div><br></div><div>2013年,在辽宁兴城,当地村民先是发现了祖大寿祭文碑,最小的残件也有百余公斤,其中一块残碑上“祖大寿”三个字格外引人注目。这块祭文碑复原,至少有3米高,其重量也要超过2吨,清朝刻制这样的巨型祭文碑规格算相当高,可见对祖大寿的重视。尽管目前碑文尚缺字,但大部分碑件的出土也为破解祖大寿墓葬之谜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考古实物。<br></div><div><br></div><div>从辽西到辽东,大凌河畔,依然存有大量难解的历史之谜。历史,会不会告诉未来?</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