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 章庆生)</span></p> <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泰州市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匾牌</span></p> <p>刁铺龙王庙,是泰州市人民政府在20年前确认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为有了这块“护身牌”,寺庙的主建筑“大殿”及少部分“附房”尚在,院中的一株“古柏”尚在,原门楼上的额石“龙慧禅林”尚在……虽然残缺破烂、“苔藓斑斓蚀断碣”“幽寺无人黯薜萝”……镇上的百姓、外地的游子仍思思念念盼望复建龙庵,在盛世能见到“栋宇聿新,堂庑幽洁”的圣境,能目睹“暗水流花径,清风涌竹林”的美景。因为这不仅是万千刁铺人的百年愿景,更是构建文化名城名镇,寻根、固本、立魂,提振市民“精、气、神”的文明举措。毕竟,具有千年“龙文化”人文底蕴的“龙王庙”,在苏中是颇为罕见的。</p> 立庙“祀龙” <p>北宋乾德二年(964年),泰兴县治由“济川镇”迁至柴墟镇。南唐昇元元年(937年),海陵建“泰州”后,“析南五乡”建泰兴县,县治所在地济川镇,仅仅热闹了27年,就因“沙崩”坍入江中了。</p><p><br></p><p>长江三角洲土地平旷,河道纵横,历史上既深得江水之利,又饱受江水之害。水灾首害莫过于流水崩沙,江岸坍塌。作为滨江之地的子民,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脚下这片土的地形地貌。</p><p><br></p><p>沿江平原处于长江下游,江水含沙量较大(长江干流在泰兴、高港段平均输沙率约为25吨/秒,每天输沙量超过200万吨),历史上成陆过程较快。距今约6000年,长三角大部分地区成为浅海、潟湖、沼泽和滨海低地。长江口在镇江、扬州之东呈大喇叭状,口外一片汪洋。其后,在潮沙的作用下,逐渐堆积起江北的“古沙嘴”和江南的“古沙堤”,形成“长江三角湾”。</p> <p><br></p><p>大约在西汉(前206年),高港的东北边形成了一片江海冲击沙滩(即后来的高沙平原区),取名“海陵”。海陵者,海中的高地也。这里是古广陵的属地,是从江海“喇叭口”中长出来的高高的沙洲,就叫“海陵”。到了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又改名“海阳”,水之北为“阳”,进一步明确了地理位置。到了南北朝,海水时进时退,“海阳”又改名“海陵”了。到了唐宋时期,泰兴沿江一带,二次成陆(长成了包括高港在内的沿江平原)。从宋代到明初,江中沙洲并峙,时隐时现。长江是条“龙”,“龙尾”稍稍摆动一下,沿江平原和一个个沙洲就“惊天动地”了!</p><p><br></p><p>北宋初年,“龙尾”摆动得大了,据明崇祯《泰州志》载:“比年河伯为祟,江徙而内,殆十五里许……”长江在大自然的“鬼使神差”下,冲击点变化,迫使江岸线北移15里之多,形成了后来的“古江口”(叫“北固江湾”),柴墟成了“西枕长江”,与江都嘶马镇隔江相望。刁铺的赵李乡(圩岸、赵庄)在江湾之东侧,陈吉庄、西万庄、袁滩等地在江湾西北侧。直到明代,屠桥屠氏先祖还把“古江口”称作“吴江口”;江都浦头镇是“白浦江”(即古江口)的“古埠码头”;现在“洗觉桥”下的一条河,清代就叫“北箍江”(江水南移,留下河道似“箍”)。</p> <p><br></p><p>“坍江”了,大片土地、庄稼、房屋……被洪水吞没,乡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那是多么可怕的岁月,浩劫后幸存的百姓,尤其是江湾边上刁铺的草民,无力抗拒“天灾”,唯恐洪水继续泛滥,就在“九里沟”(北宋时环溪河的古称)流入“古江口”处(即后来的圩岸村),建了一座小小的“龙王庙”,供奉“龙王菩萨”。</p><p><br></p><p>在古代,先民崇拜的“龙王”具有司水理水、利益农桑的功能,具有镇邪伏魔、保境安民的职责,甚至具有滋养地灵、孕育人杰的魅力,所以古人把龙王尊为人类生产、生存的恩赐者和护佑者。巧合的是,古江口的龙王庙建成后不久,洪水退了,“坍江”止了,百姓欢呼:龙王显灵了。</p> “惟心”迁庙 <p>“九里沟”边的龙王庙,面对“古江口”经历了数百年风风雨雨,多次修缮、扩建,规模逐渐变大。北宋的名贤,在这里将“九里沟”更名为“环溪”,在送友至龙王庙前时,留下了“挥手唱骊歌”的诗句;南宋,刁铺的“义军”,在龙王庙前歃血立盟,利用“环溪水网”,协助岳家军抗击金兵;元末,徐达在这里指挥士兵疏浚河道15里,取得攻打张士诚战役的胜利;从元明,到清代初期,一批批江南移民,也在这里上岸,他们祷告“龙王”护佑,借助这方宝地安家创业……</p><p><br></p><p>明代永乐年间的状元马铎,以“雨打无声鼓子花”下联对“风吹不响铃儿草”上联的传说扬名乡梓,长子马辉乃正统十二年丁卯科进士,其孙马明乃成化四年戊子科举人,任镇江丹徒儒学训导。清初,马明的后裔从镇江丹徒的马家楼迁至古江口南的“潘家嘴”落户,每年逢节必来敬“龙王”,盼其子弟金榜题名跃“龙门”。</p><p><br></p><p>“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诗仙李白的后裔、“叙乐堂”的一支,在元末由姑苏迁至“古江口”的圩岸,建立了“李家庄”。庄上每年组织艺人,在龙庙前,“舞龙灯”,祀龙神。</p> <p><br></p><p>元末,为避战乱,“敬胜堂”吉氏“燕居公”,从姑苏迁至泰兴滨江的“雁立沙”,不久也迁到刁铺“古江口”,在杨木沟建“吉家庄”……吉姓后来成为刁铺镇上的旺族,他们在清代康乾时期,十多人中举(一人中解元),成为文武官员。吉氏认为是“龙王”护佑吉氏。康熙年间,吉氏第八世中一人自愿入“龙王庙”出家为僧,取名“惟心”。正是这位“惟心”禅师,当上住持后将“龙王庙”迁至刁铺镇上。</p><p><br></p><p>不知何故,清代早期,古江口又出事了。沙崩,坍江,不断发生,江涛气势汹汹。清顺治八年,大水;顺治十一年,飓风涌潮;康熙四年,大水;康熙十二年,潮溢;康熙十六年,江溢,水入城中,街上行船;康熙三十五年,潮溢;康熙三十七年,水灾;康熙四十四年,大水……泰兴知县惊呼:“洪涛湔洗则膴膴平原顿为巨浸。”滔滔洪水冲刷沿江,肥沃的平原变成一片汪洋。古江口的百姓在想:也许,“龙王庙”多年失修,龙王生气了,“古江口”不断坍堤,大水快要冲向“龙王庙”。庙中住持惟心僧,果断地做了一个决定:依靠吉氏家族,依靠镇上居民,把龙王庙从“大江口”迁移到镇“中大街后街”关帝庙的西侧。</p> 知县题额 <p>惟心法师要迁龙王庙,消息传出,众民纷纷表示赞成和支持。更奇怪的是,自从作出“迁庙”的决定后,江水退潮了,沙崩停止了,在后来的二、三十年中,古江口再也没有发过大水。还有一件蹊跷的事,古江口西侧,因江水泛滥,冲垮了好几个村子。洪水冲击到陈吉村东首时,停止了。一位老人说:“村口的黄桷树是龙王菩萨的神树,护佑了全村。”这棵古树,高达10米,粗壮无比。后来,陈吉村就在树边建了一座龙王庙。前几年,陈吉村的村民,还将老庙修葺一新。</p><p><br></p><p>惟心法师,为了迁庙,“爰现广长舌,遍为说法”。他独自四处化缘,八方募捐,运用他广博的佛教理论,善于弘扬佛法的口才,得到了镇上大众尤其是吉氏家族的鼎助,终于迁庙成功。新的龙王庙,梵宇轩昂,“敬佛有殿,祀龙有厅,安禅有室,延宾有寮,赏花有圃,种蔬有园,饭僧有田,贮供有库,开接众道场以待往来缁素,而晨昏之钟鼓备焉,六时之课诵严焉,云水之徒而栖止者尽皆赞之,寺之规制渐整矣。”惟心僧六年的劳碌、艰辛,换来了“定地生欢喜,慧台普吉祥。”当他脑中浮现“定”“慧”二字时,立即决定,将新庙取名为“定慧庵”。惟心信奉的是禅宗,禅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他们尊达摩为始祖,属于慧能南宗的一支。</p> <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史载:龙慧庵在迁善铺</span></p> <p>清康熙五十年,泰兴新任知县宋生听说迁善铺新“龙王庙”落成,特地前来巡察。惟心僧知道新知县是举人出身,文才出众,连忙在门外迎候。宋知县观察寺院,拈香拜佛,对龙王庙的布局、建筑表示满意,对惟心僧的才干颇为赞赏。惟心僧乘机请新知县撰写“庵记”,题写“寺额”。宋生问了一下新寺之名,惟心答曰:“定慧庵。”宋知县一听,立即摇头说:“不妥!”惟心大惊,十分茫然。宋知县说出了一番道理。这番话,在“庵记”中也记载了,这里择其要简略表述一下。</p><p><br></p><p>宋生说,你是佛教寺僧,“宜惟瞿昙迦叶,金乘珠藏”,敬祀诸佛,无可非议。“乃念切斯民祀龙神而求福荫,此岂可以寻常缁流目哉”。我们要想到,广大民众当初在九里沟立庙,敬的是龙王,祈求龙王施福除灾,这是立庙的宗旨,不可等闲视之。“定慧”二字,仅指的是“安心悟禅”,这与“敬祀龙神”并不吻合!一番话,说得寺僧口服心服。惟心连忙恳请知县“赐名”,宋知县说,我觉得“换一字即可”。什么字?“龙”也,将定慧庵改成“龙慧庵”。</p><p><br></p><p>宋生又说:“龙而能慧必聪明,慈惠有感必应,于是捍我封疆,泽我黎庶,自必永永无极是或庵僧兼祀之意也夫。”说得多好啊,龙有智慧,心诚则灵,护卫疆土,恩泽黎民,长治久安,这不仅是凡尘百姓的心愿,也是众僧敬佛礼神的初衷呀!听此言个个叫好,众僧合十连呼“阿弥陀佛”。在惟心等人的请求下,宋生欣然挥笔,写下了“龙慧禅林”的庵额。</p> <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原“龙慧禅林”门额石</span></p> 神佛并尊 <p>刁铺龙王庙因其特殊的经历,形成了神佛并尊的“景观”。庙中的主建筑是两座坐北朝南的大殿:前殿为“龙王殿”,大殿面阔五间19米,进深七桁9米。大门前有两座石狮,门前东侧10多米处有一株古银杏树(现已不存)。</p><p><br></p><p>大门门楼颇具气势,上有精美砖雕饰云水纹图案。门楼正中镶嵌白矾石额,刻“龙慧禅林”四字。一进“龙王殿”大门,迎面是高大的木结构神龛,龛内供奉“龙王”神像。“龙王”为银杏木雕贴金坐像,封号是“东海渊圣广德王”。“头建太神宝明之冠,衣青文翠羽飞裙”,法相庄严,生动传神。神龛两侧楹联是“龙涎化雨,泽润沃土;慧心施恩,福佑黎民”。神像前有香案、方桌,供糕点、水果。龙王殿两侧木栅栏后供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和四渎、五湖诸水神神像。</p><p><br></p><p>后殿为“大雄宝殿”,硬山屋面,飞檐翘角。屋脊上嵌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8个大字的砖雕。大殿面阔为五间19米,进深九桁11.4米,抬梁式五架柁梁结构,前加双步梁卷棚,后添两架单步梁。木柱下有鼓式石础。</p> <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龙王殿内景</span></p> <p>现存后殿是清代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重建,大殿中央供奉释迦、迦叶、弥勒三世佛。两侧山墙处分列十八罗汉塑像。大殿内,东悬钟,西置鼓,各类法器一应俱全。</p><p><br></p><p>前后大殿相距约15米,廊庑相连(东西厢房各三间)。大殿之间是龙王庙主院,院内正中置铁铸香炉,两侧各有古柏一株(西侧古柏仍在)。树下小花圃,植天竺、芍药、月季等花木。</p> <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龙王庙前院中古柏</span></p> <p>主院有通道通向东院,东院有配房16间,设方丈室、藏经堂、禅堂、客堂、斋堂等。主院穿过通道向西则是一个小花园,内植四季名花异草,西南角有一水井。</p><p><br></p><p>神佛并尊的“龙慧庵”建成后,恰巧北固江湾的沙崩停止了,长江水势稳定,大江口成了天然的良港。</p><p><br></p><p>清乾隆时期,江湾中逐渐淤涨了伏原洲、故土洲、宝宁洲、万寿洲、太定洲、原额洲、连万洲、太和洲、伏生洲等十多个沙洲,成为大片新的良田。清道光时期,江岸线已南移十多里。老百姓归功于“龙王”,称其刁铺十分“灵验”。刁铺庙中的龙王菩萨,声名大噪,庙中的香火也越来越兴旺。</p><p><br></p><p>圩岸村的百姓择机又在原处复建小龙王庙。小龙王庙是龙慧庵的下院,现在前后两进庙宇仍保存完好。陈吉村的“龙王庙”,人称“西龙王庙”,刁铺一镇内有三座龙王庙,这也是一种“特殊现象”。</p> <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位于圩岸村的小龙王庙</span></p> <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未完待续)</span></p> <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摄影:孙雅琴)</span></p><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声明:图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