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疫情缓解后的几个寒冷阴雨天,亦阻止不了说走就走的拍鸟之行。阴雨绵绵,雾气濛濛,泥泞不堪,天气认真不给力!上天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必然会开启另一扇窗。上天还是格外眷顾长途跋涉、不畏饥寒、爱好摄影执着的人儿,心心念念的鸟儿如约而至,近距离观赏拍摄到稀有珍贵的鸟儿,令我欣喜万分。唯有用镜头捕捉,把鸟儿的姿态神韵定格在镜框里。感悟:拍鸟起早摸黑,忍受饥寒和野外恶劣的环境,过程艰辛,考验耐性。然而,就为了那一份爱好与执念,累并快乐着!</p> <p>黑脸琵鹭</p><p>(学名:Platalea minor),</p><p> 台湾称黑面琵鹭,又称饭匙鸟、琵琶嘴鹭。因其扁平如汤匙状的长嘴,与中国乐器中的琵琶极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态优雅,又被称为“黑面天使”;属鹳形目、朱鹭科、琵鹭亚科,琵鹭亚科族群全世界共六种,其中以黑面琵鹭数量最为稀少,属全球濒危物种类别之一,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p><br></p><p><br></p> <p>东方鸻(英文名:Oriental Plover,学名:Charadrius veredus),</p><p> 是鸻形目鸻科鸻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内蒙古、辽宁、东部沿海、南至广东和广西、西至四川等地。于多草地区、河流两岸及沼泽地带取食。注:过去作为红胸鸻 C. asiaticus 的同种处理(参见郑作新,1987)。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澳大利亚。</p> <p>勺嘴鹬(英文名:Spoon-billed Sandpiper,学名:Calidris pygmaea),</p><p> 是鸻形目丘鹬科滨鹬属的鸟类。又名琵嘴鹬或匙嘴鹬,是一种小型的涉禽,仅在极少数的冻土层地带上繁殖,并在东南亚的湿地过冬。勺嘴鹬外表上最独特的地方在它那汤匙形状的嘴,但在野外不易辨认。在2007年的一次由国际鸟盟进行的统计中,勺嘴鹬的数目可能少于100对,IUCN红色名录将其保护现状由濒危提升到极危。</p> <p>环颈雉鸡又叫美国七彩雉鸡或七彩山鸡。</p><p> 体形较大,略小于家鸡,公雉羽毛华丽漂亮,头羽青铜褐色,具浅绿色金属闪光。是我国华东环颈雉鸡于1881年引入美国,经100多年的杂交选育而形成的。分布在西古北区的东南部、中亚、西伯利亚东南部、乌苏里流域、中国台湾等地、朝鲜、日本及北部湾。引种至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及北美洲。</p> <p>斑胸滨鹬(英文名:Pectoral Sandpiper,学名:Calidris melanotos),</p><p> 是鸻形目丘鹬科滨鹬属的鸟类。在中国是罕见过境鸟。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北部楚利奇半岛和北美洲北部北极地带。越冬于南美洲、美国东西海岸、夏威夷群岛、澳大利亚、太平洋中岛屿,偶尔到日本。</p> <p>琵琶鸭</p> <p>红喉姬鹟</p><p>(学名:Ficedula parva)</p><p> 小型鸟类,体长11~13厘米。雄鸟上体灰黄褐色,眼先、眼周白色,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黑褐色,外侧尾羽褐色,基部白色。颏、喉繁殖期间橙红色,胸淡灰色,其余下体白色,非繁殖期颏、喉变为白色。雌鸟颏、喉白色,胸沾棕,其余同雄鸟。</p> <p>红嘴蓝鹊在雨中</p> <p>大杓鹬(英文名:Eastern Curlew,学名: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是鸻形目丘鹬科杓鹬属的鸟类。又名红背大勺鹬、红腰勺鹬、彰鸡。分布于中国为长江下游、华南与东南沿海、海南岛、台湾及西藏南部地区的冬候鸟。迁徙时经过中国东部广大地区,数量不多。习性同白腰杓鹬。性甚羞怯。个别个体有时与白腰杓鹬混群。国外分布于东北亚,冬季南迁至大洋州。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棕背田鸡</p><p>(学名:Rufous-backed Crake)</p><p>棕背田鸡是小型涉禽,体色与姬田鸡有较大差异,而且比较鲜艳。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缅甸北部、泰国北部、印度支那北部及中国西南活动。栖息于低山丘陵和林缘地带。体长约20cm,体重150g左右。栖息地海拔高度在2500m以下。生活在林中小溪附近、灌丛、湿草地及稻田边。数量较少,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