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即是茶道

学文

<p>【写在前面的话】</p><p><br></p><p>20多年前,我还在平和一中的时候,因为搞学校文学社《山鹰》校刊的关系,认识了林日规,吴常青,杨荣和,曾祥志,林丽红,张国雄等平和一帮“文青”。他们自掏腰包,搞起了《花间草》诗刊。在林日规“做粿条”的三角坪老旧昏暗的工坊里,这班20出头的“文青”,为了“诗和远方”,写诗,编辑,刻印,分发,燃烧理想,喷薄梦幻。</p><p><br></p><p>那时候,他们只是“文青”,棱角分明,肝火也旺,经常为了其中一个小细节,激扬文字,火花四射。但他们在共同的文学理想中成哥们。</p><p><br></p><p>那时候,张国雄除了写诗,还玩艺术根雕。</p><p><br></p><p>2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毛头小子成了“天醇”茶业的“张总”。这次清明节回老家,我在他的小溪镇河滨北路102-11号天醇总部再一次跟当年的哥们见面。见面时,我们彼此都发现:对方都变了……“愤青”的火气没了,而是,多了一份平和心态。</p> <p>01</p><p><br></p><p>“茶”字草人木。是人与天地的关系。所以茶是文化。茶道是仪式感了的文化。而它的精神来自天启,作用于人,感动于人,成就于人。</p><p><br></p><p>从2000年注册“天醇”茶叶有限公司开始至今20年,茶磨砺了国雄;国雄也在作为茶人尽茶事中得到了磨砺:原来“文青”的幻想少了,脚踏实地多了;原来“愤青”身上爱跟文青哥们抬杠,较劲的火气少了,圆融无碍,顺势而为,取法自然多了。人喝茶;喝茶人在喝茶中自然而然感动,感悟:“千秋功业三杯酒,万丈红尘一壶茶”。先人神农的功绩并不是仅仅是尝百草以茶解毒,以茶滋润世界上唯一存留的古文明;而是留给我们一个启迪:以茶为媒介,承天气接地气,修身养性。白芽奇兰茶是平和县父王阳明给我们平和人最直接,最直观的“心学”。</p><p><br></p><p>今天讲茶道的文章,汗牛充栋。如果我再从宏观上去讲茶道,只有一个命运:被人瞄一眼,然后被扔掉。历史给了我机遇,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讲我心中的茶道。历史也给家乡平和白芽奇兰茶文化机遇。茶道,不应该只由权威专家来定义。我们每个人心中,每个地方茶,都应该有自己的茶道诠释。平和人讲平和茶。平和白芽奇兰茶的茶道不是别的,就是两个字:“平和”。品平和白芽奇兰茶,得平和心态。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也是我们要把家乡茶推向世界的茶文化。</p><p><br></p><p>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的不幸。但也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思考与苏醒的机遇:让我们每个人把健康快乐当做生命的第一需要。疫情过后,茶文化产业一定是大健康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平和白芽奇兰茶,一定能大有作为!</p><p><br></p><p>我们在聊天的时候,张总相信,平和白芽奇兰茶,他的天醇,一定能挺过去。以后一定能更辉煌。这是他的人生信仰得到自信。正如马云所说的那样:“有的人是看了才相信;而有的人是相信了才看见”。他就是后者。他的底气勇气来自于,他相信:“天上诗文地理茶”。</p><p><br></p><p>《易·系辞下》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从文青开始,他便开始从受天文学启示的中国文化中收益;而与茶结缘,他逐渐明白一个道理:“茶出大峰者良”。但凡好茶,譬如家乡的白芽奇兰茶,就是上天赐给的地理精灵。平和的漳州最高峰大芹山与闽西南旅游胜地,灵山秀水……灵通山的特殊地理地貌,气候条件,造就了特殊香气的白芽奇兰茶。可以说,白芽奇兰茶是天赐良缘。也就是张国雄公司成立时取的很准确的名:“天醇”。</p> <p>02</p><p><br></p><p>平和人,平和茶事,平和茶道。平和茶道的精髓只有两个字:“平和”。</p><p><br></p><p>今天有人一讲到茶道,都误以为中国的茶道已经式微,唯日本茶道马首是瞻。</p><p><br></p><p>其实,日本茶道只不过是中国唐代抹茶道的截图。至多加上宋元的点茶道、明朝的泡茶道而已。正如今天日本人的实用主义把中医变成“去医存药”的汤方一样,日本只不过是保持了当年唐代的饮茶仪式感而已。</p><p><br></p><p>中国古文化最辉煌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而今天中国茶叶,林林总总,茶因各地的茶叶品种,地理,气候,人文,发酵技术的不同,至今仍然处于茶文化的“春秋战国”时期。这是谁也不能比拟的。</p><p><br></p><p>白芽奇兰作为乌龙茶(青茶),它是半发酵技术的名品,是时间与火候的菁华。它既有全发酵茶……红茶的醇厚;又有完全不发酵的绿茶的灵动与清香。没有哪一种茶比白芽奇兰在火中涅槃重生后,由金木水火土五行均衡散发的香气扑鼻四溢了。</p><p><br></p><p>如果说茶是“草人木”三者的天地关系式,那么,白芽奇兰茶则多了一点:它是火的艺术。它是凤凰涅槃的精灵。白芽奇兰茶对火神祝融特别顶礼膜拜;天醇茶叶能多次获得平和白芽奇兰茶王赛擂主也是在“道法自然”中获得火神祝融的眷顾。品天醇茶叶,更能体会“茶为君,火为臣,君臣佐使”的道理。</p><p><br></p><p>前些年,我在厦门谷仓单一麦芽威士忌酒庄做兼职讲师,陪苏格兰酒厂的全球巡回大使到汕头一高级会所讲酒的时候,把随身携带的白芽奇兰茶一泡,满室生香,喝惯凤凰单枞的汕头人顿感诧异:“这是什么茶?怎么香气这么浓?”在厦门当老师的时候,每次在大办公室泡白芽奇兰茶,都会有同事说,“茶太香了”。</p><p><br></p><p>人心可以被蒙骗一时,但味蕾是不会骗人的。白芽奇兰茶以其特有的兰花香,扬名立万于今日的中国茶文化春秋战国版图上,正在由天醇茶人,还有其他平和茶人一起“开疆拓土”。</p><p><br></p><p>但天醇人很清楚,今天的世界是文化的世界。不讲文化的茶叶以后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立锥之地。</p><p><br></p><p>今人品茶,品的是文化味。喝茶,不再是解渴而已。</p><p><br></p><p>平和白芽奇兰茶,有它自己独特的文化,足于让中国的茶老饕一品个中三味:从茶中品出“诗书之太羹,史之杂俎,子之醯醢”。</p><p><br></p><p>家乡平和白芽奇兰茶太独特了;天醇茶太独特了。白芽奇兰茶独特,就在于它得漳州市最高山大芹山的灵气;大鹏鸟化身的灵通山的仙气;有我的家乡,平和旧县城九峰5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和城隍庙”,供奉的全国绝无仅有的“诗佛”王维的诗气;三平寺祖师爷的禅气;有“只要有一把茶壶,中国人到哪都是快乐的”,能把茶喝出《生活的艺术》的平和同宗乡贤林语堂的生活气;有“外圆内方”的土楼文化的地气;有县父王阳明“心学”的心气;有常年氤氲在“琯溪蜜柚之乡”的蜜柚花香,果香里的香气。</p><p><br></p><p>总之,白芽奇兰茶百祥瑞气云集;平和心态灌注。而天醇茶叶,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p><p><br></p><p>而天醇茶叶的独特,不仅在无公害,绿色,有机生态上下功夫,更在平和乡土文化上努力他“先后研制了柚香奇兰、天醇红红茶;闽台名茶;他翻阅县志,了解到平和县于1518年置县的历史,研制出1518白芽奇兰茶名茶。克拉克瓷、灵通、三平、土楼、林语堂等平和文化元素的70多种包装的白芽奇兰茶让“天醇”不再单薄,而是丰富和厚重”。</p><p><br></p><p>也就是说,天醇茶叶的文化地气越来越浓郁了。</p><p><br></p><p>品茶这这件茶事,之所以是文化,是因为它不仅关乎解渴,更关乎消除身心的火气,使人成为文化人。而文化这件事,茶只是媒介,有赖于制茶人的文化倾心吐胆的灌注,也有赖于品茶人的文化素质。你有,它就有;你无,它则无。中国文化的复兴,唐宋盛世的再现,茶文化一定是通往其中的健康路。</p><p><br></p><p>天醇茶叶发展到今天,它已经成就为一个自觉文化人,而不再是把文化当做噱头。这就回到我“写在前面的话”里所说的:我跟张国雄,彼此都去掉了身心上的许多烟火味,变得更圆融无碍,随性而为,顺其自然了。</p><p><br></p><p>我想,这才是平和白芽奇兰茶,包括天醇茶叶在内的文化个性:平和县名,已经由当年王阳明取名“寇平而人和”之意,演绎为中国最有人文哲学味的县名;最独特的茶文化内核:平和。茶道重仪式感,更重精神。平和白芽奇兰的茶道就是:“平和”。</p><p><br></p><p>这就是我跟他,还有天醇的追求。不是吗?“天醇”的取名就告诉我们:从天醇品牌创立伊始,他就把自己的茶文化追求与《易经》里的自然之理:“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相向而行。把它当做茶文化追求的极致。一样好茶,怎一个“醇”字了得?一个“醇”字,而且是天醇,其他的评价字眼便可省却了。</p><p><br></p><p>好茶是什么?不就是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吗?我是在大芹山上山下乡,修理过地球的人,我知道天醇3000多亩茶叶生长在那里是什么样的好山好水好环境:空气绝佳,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的确是“天地氤氲”的胜美茶乡!</p><p><br></p><p>品天醇白芽奇兰茶,在一拿起一放下中,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得“平和”心态。</p> <p>03</p><p><br></p><p>茶叶的学问是“全息文化学”。张国雄的茶道崇尚的是:“道法自然”。我们如何间“见”道?从一片茶叶即可见道。</p><p><br></p><p>也许是得益于前些年在谷仓训练品单一麦芽威士,后来又学习品鉴葡萄酒,酒道茶道相通的缘故,而且这些年在厦门也喝过很多好茶,所以,我对好茶很是敏感。我跟张总聊天的时候,泡了几种他店里的看家好茶。其中一款已经陈年50年的“沉香奇楠”印象尤为深刻。一杯刚过,上通天气;下通地气。上打嗝;下放屁。而且后背马上微微发汗。这就是好茶的标志。</p><p><br></p><p>从97年开始,张总便开始有意识的收罗老陈茶。2000年注册“天醇”茶叶有限公司后,他更是加大对老陈茶的库存,形成连绵不断的20年陈年白芽奇兰2万斤的库存能力。</p><p><br></p><p>聊天期间,我发现他店里的道教平安符,镇宅忌画符图。于是便开始聊起这个话题。首先我得说,对于道教,除了读《三国演义》知道有张陵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大闹黄巾起义;读过老子的《道德经》;去年跟莲福叶总专程去湖北十堰竹溪考察漆树源顺道去道教圣地武当山拜谒过之外,其余皆是空白。所以看了张总画的平安符,镇宅符之后也是一脸懵逼。后来他给我看他女儿偷拍的他作画的视频,我这才明白一个道理:中国的很多玄学,虽然今天没办法用现有的科学去解释,但它们不等于迷信。老祖宗能够存在几千年的东西自然有它们的道理在。就不说,作画之前得虔诚沐浴更衣,整个过程充满仪式感;就说整幅“画”就是一个通过象形文字的独特魅力,调动天地之气融于一体的生命全息图。</p><p><br></p><p>道家学问高深莫测,我不敢奢谈,我只有谦卑在老庄的脚下。但我突然想,一片茶叶,之所以成为平和的“道”,不正是它不但“全息”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儒家进取文化;道家的顺应自然文化;禅宗的“圆融无碍”,“顺势而为”的洒脱人生文化;也全息了平和县父王阳明的“心学”:心行合一处事哲学;林语堂的幽默风趣的《生活艺术》哲学吗?</p><p><br></p><p>天醇人把文化“全息”到天醇茶叶的时候,我作为品茶人,自然得把他的全息文化,通过我的“活在当下”,放心,开心,诚心在平和心态中解码。我也因之获得“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天醇”。</p><p><br></p> <p>【后记】</p><p><br></p><p>整篇文章讲了那么多,其实就是三个字:“文化味”。平和白芽奇兰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平和,是因为“文化味”;天醇茶叶2004年就被福建省政府命名为名牌产品也是因为“文化味”,而不是因为他的制茶技术高人一筹。</p><p><br></p><p>讲到这一点,我想起了《农妇200元画和大师500万+的作品差别在哪里?朋友圈闹翻了|微啵杂志》一文里提到的一件事:中国在世价格最高的画家(曾拍出一件作品4.7亿),留学过法国的周春芽,作品起拍价500万,而只有小学二年级学历,绘画速成30天的农妇王珍风,虽然她画的桃花跟周春芽的桃花很像,也只能卖200元。</p><p><br></p><p>为什么会如此?还是其中的“文化味”,文化含量。茶如此,所有的产品皆是如此。</p> <p>写于厦门林语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