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客家人的坚守(下)(粤东采风之二)

<h1>  客家人,既然为“客”,便会有保留与矜持,带着尊重与警惕。这种秉性,在其日夜相居的房屋上得到极大的彰显。</h1> <h1>  他们以家族为单位,将自己的房屋修成了合围式的建筑,其形制,据说有15种之多。梅州市大埔县大东镇的花萼楼,便是圆形的土楼。</h1> <h1>  说起圆形土楼,人们熟知的是福建永定土楼。其实,永定就在大埔的隔壁,从此处东去1.5公里便是永定了。</h1> <h1>  花萼楼是广东土围楼中规模最大、设计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筑,2019年10月被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  该楼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有400多岁了。 </h1> <h1>  土楼的外墙厚达1米以上,用生粘土、砂、石灰混合夯筑而成,坚固如混凝土。下图是花萼楼的大门,其外墙的厚度可见一斑。如此厚的外墙,敌人是极难攻破的。</h1> <h1>  依托外墙,用木料、砖瓦和石材,建成了内部的居住单元:</h1> <h1>  俯视花萼楼,有三环房屋。内环一层30个房间,二环二层60间,外环三层120间,楼高11.9米。内外环环相套,内低外高。 </h1> <h1>  三层共有210个房间,可住三十多户人家。每户都有拥有三层6间的复式房间,每层有楼梯连通。</h1> <h1>  下层的3间是饭厅、灶房和洗澡间,家里的主人会住一楼,方便做家务。</h1> <h1>  家中的老人住二楼的2间,</h1> <h1>  三楼的1间是住家中较大的小孩。</h1> <h1>  二楼和三楼走廊外侧都铺有平板,以作晾晒之用,据说亦可以睡人。</h1> <h1>  房瓦整齐排叠,整体呈放射状排列,形成的纹理似片片花瓣,整个楼面就像一朵盛开的巨形花萼,花萼楼恐怕因此而得名。</h1> <h1>  楼内有圆形天井,直径约为22米,用大小不等的鹅卵石铺就。天井中心的地面铺成古钱币图案,直径3米,寓示着人们祈求丰衣足食的心愿。</h1> <h1>  众多人家,围拢而居,体现着强烈的向心力。<br>  有困难时,大家可相互扶持,若得闲暇,也可串门聊天。众人相依相靠,同舟共济,在漂泊的岁月里,无疑给了客家人莫大的安慰。<br></h1> <h1>  合围而居的民宅,其最核心的位置,永远安置着本家族的精神信仰。花萼楼内正对大门的正房,供奉的是观音娘娘。</h1> <h1>  每年正月初三,村民都会在花萼楼内举行“迎观音”祭祀活动。</h1> <h1>  是日,村民们在土楼的天井内摆上八仙桌,供奉斋果供品。然后恭迎观音出大门,绕过村里的每家每户,再抬回楼内。待观音娘娘落座后,众人齐向观音神像斟茶敬酒,虔诚祷告。</h1> <h1>  敬神祭祖,世代连绵。客家人没有忘记祖先的门风遗训,那种对家的渴望、对宗族的坚守,念兹在兹,没齿难忘。</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