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英烈侯庙,俗称泰山宫,位于象屿村对面山的半山腰,城(关)猴(屿)公路东南侧,始建于明代初期,迄今已有650年历史。庙堂内供奉的主神像英烈侯就是本村陈姓始祖陈友定,因被明太祖朱元璋杀害,为保全后代免受株连而不敢显其名,只能寓意英勇忠烈重于泰山,故以泰山宫代称。 <br> 陈友定(1330年——1368年)又名有定、字永卿、号安国,元末名将,授一品衔,“闽三忠”之首,历史上陈姓十大名人之一,“江州义门陈”第20世孙。唐宋时期由于“江州义门陈”15代、332年、3978口不分家,从唐僖宗到宋仁宗历代皇帝均予旌表,被誉为“天下第一家”。宋天圣4年(公元1062年)宋仁宗下旨,以“义门陈”孝义太盛,散至各地作忠孝典范,教化民风为由。由包拯、文彦博主持分家,分至72郡、144县、291庄,从此“义门陈”遍布全国各地。</h3> <h3> 陈友定原籍福清县,生于明溪县大蕉乡,从小父母双亡,他10岁时就到盐店做帮工,后来帮人家放鹅,因丢失几只鹅不敢回家,连夜逃离。饥饿疲惫之际睡在本县大户王家屋檐下。王家主人梦见一只白虎卧于门前,不解此梦是凶是吉,赶紧起床点灯开门查看。原来是一位年青人,就把他叫醒并问明由来,主人见陈友定仪表不凡,日后必成大器,就先收留为长工,后来将女儿嫁给他。但陈友定不甘平庸,侍机一展抱负。</h3> <h3> 元朝至正年间,汀州流寇四起。陈友定应募从军,因智勇过人,一路升迁。从黄土寨巡检、清流县尹、延平路总管,到福建行省参知政事、平章政事(福建省最高军政长官),统领福建八郡。时值元朝末期,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朱元璋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平定方国珍后,派使者招降陈友定,陈友定杀使者誓与朱元璋决一死战,终因兵败被俘,长子陈宗海单枪匹马劫狱救父,也因寡不敌众被捕。在狱中,陈友定写下了一首绝命诗:“失势非人意,重围戟似林。乾坤今已老,不死旧臣心”。以表达对旧朝的思念和忠臣气节。朱元璋又以高官厚禄劝降,陈友定宁死不屈,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同长子陈宗海在南京英勇赴义。</h3> <h3> 陈友定就义后,其部下将次子陈德宣在明溪保护起来。为了躲避朝廷追杀,另两个儿子身背陈友定神牌一路向南逃难。行至长乐县象屿村口对面山半山腰时,因饥渴难耐就放下神牌,四处寻找水源。当回到原处想背起神牌继续行走时,神牌竟然无法移动。兄弟俩心想莫非父亲显灵让我们在此地定居? 于是化名一官、二官在象屿村隐居,并不敢提及明溪老家,谎称是从尤溪县逃荒而来,故有“尤溪迁左里”之说。<br> 朱元璋杀了陈友定父子俩后,仍念其英烈,怀着敬佩之情御笔亲书一副对联:“名宦乡贤第,忠臣孝子门”,予以追褒,尚书王世贞为之立传。明王朝为了便于对明溪县陈友定后代实施管控,赐名为“西颍陈氏”。而象屿村陈友定后代一直隐瞒身份不敢与老家联系。为了缅怀父兄英烈,一官、二官兄弟就在村口这半山腰建起了英烈侯庙,庙堂正中塑着陈友定坐像,左右两旁分别是当年镇守将乐的长子陈宗海将军和时任建宁路总管陈子奇将军。这座庙堂记载了陈家满门英烈,并训示子孙后代弘扬忠烈精神,励志报效国家。 <br> 六百多年过去了,这个英烈世家不忘祖训,在历次卫国战争中世世代代效命沙场,为国家建功立业,不惜马革裹尸。随着时代变迁,如今象屿村陈氏家族约有四千人异国谋生,他们虽身居海外,仍不忘故土,为捍卫祖国荣誉和尊严彰显忠肝义胆,赤子情怀,可歌可泣。 <br> 英烈侯庙历尽沧桑,叙述着英雄的成长与归宿,忠臣的操守和气节,见证了历史长河中风云与波澜,慷慨而壮烈。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