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书法

七夕

<p>书法</p><p><br></p><p>是中华文化的瑰宝</p><p><br></p><p>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吧。</p> <p>这是我们研究小组的成员</p> <p>我是这个研究小组的组长,周昊阳。我从中班就开始跟随陈宁老师学习书法了。</p> <p>这是陈宁老师为七星湖题的字。</p> <p>这是我在居家隔离期间为抗疫活动写的对联。</p> <p>这是我们组的成员搜集整理的几位书法名人的介绍。</p> <p><b style="color: rgb(21, 100, 250);">颜真卿,(709年~784年)(东省临沂市人)。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 、司徒颜杲卿从弟。</b></p><p><b style="color: rgb(21, 100, 250);">开元二十二年,颜真卿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b></p><p><b style="color: rgb(21, 100, 250);">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不求小处,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庐陵集》、《临川集》,宋人辑有《颜鲁公集》。</b></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渡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b></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主要作品有《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这些书法家风格不同,但是作品都美妙绝伦。看到这儿我们组的成员都充满了疑惑:这些书法家怎么把这些字写得这么漂亮?于是,大家就开始搜集这些名人的故事。</b></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5px;">一次,王羲之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5px;">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白纸写满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过后,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5px;">“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已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人家啊,请您多多指正。”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老人接过手,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的。”说罢就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5px;">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白云先生教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奇妙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5px;">后来,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庭经》,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nbsp;</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四大书法家之首。</span></p> <p>不仅古代的书法家,如此就连现代的书法家,也有这种勤奋的精神就比如欧阳中石先生。</p><p> 当代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从六岁开始学习书法,十四五岁时,已能撰碑属文了。他知道艺无止境,决定访求名师,拜师学艺。经过家人亲友四处打听,访得隐蛰济南西门里路北古庙中的武岩和尚,是一位书艺高手,于是携习作造访。武岩和尚虽已80高龄,但步履朗健,一双大眼睛里似乎隐藏着无穷智慧。他看了欧阳中石的习作后,摇摇头说:“你还不会写字!”</p><p>老和尚的话不免苛责,但欧阳中石还是接受了:是啊,假如我很会了,就不上这儿来了!</p><p>“你要拜我为师,可以”,老和尚说。“不过,我有一个条件,你到我这儿学字,笔墨我供应,纸要你自己出。要用好纸,用宣纸。”</p><p>“是”。欧阳中石想:宣纸一毛二分钱一张。勉强买的起。</p><p>老和尚仿佛看透了他的心思,说:“一毛二的宣纸不行,要用好的。我这儿有好宣纸,五块钱一张,你每次带钱来就行了。”</p><p>五块钱一张宣纸!欧阳中石大吃一惊:当时五块钱差不多就是一个普通职员的月薪了!欧阳中石家并不富裕,这一笔“学费”如何承担得起?</p><p>欧阳中石心里十分矛盾:要是就此拉倒,这老和尚道行不低,失去机会可惜;要是去学,一次要花这么多钱,代价也太大了!想到老和尚那副冷漠倨傲的神气,他心里把老和尚骂了无数遍:你有点本事就这样,我一定要超过你!</p><p>回到家,他把老和尚的话给母亲复述了一遍,母亲合计了一晚上,最后想了个折衷的办法,让儿子去两次——老和尚轻易不收徒,这回答应了,机会难得;五块钱就五块钱吧,全家节约一点,去两趟摸个窍门儿,就不去了。</p><p>星期天,欧阳中石攥着五块钱,兴冲冲地跨进了古寺。老和尚收了钱,从案桌上抽出一张纸,说:“看着,仔细了,我可不写第二遍。”说罢,蘸墨掭笔,缓缓写了一个《兰亭序》中的“歲”字,最后一点完了,放下笔,又抽出一张纸,往欧阳中石面前一送:“那边写去吧!”</p><p>五块钱就这么一张!欧阳中石握着笔,手直哆嗦——这一笔下去,五块钱就没了!先看清老师怎么写,把它琢磨透了,再下笔。于是他盯着老师写的那个“歲”字,全神贯注地看,从第一笔到最后一笔,横过来竖过去,反复研究。比划了半天,一笔没写,老和尚发话了:“今天到时间了,每次授课一小时,你要抓紧。告诉你,回家可不准写字,听清楚了吗?”</p><p>欧阳中石一路上回想着老师写的字样,跨进家门,援笔一试的热情已难于抑制了。一下笔,他也呆住了:自己的字怎么这半天工夫就变了样儿?怎么一下子就跟老师写的差不多了呢?惊诧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阵欣喜,老师的笔法还是让我摸着了,我已经把他“吃”了一半儿!在兴奋中,他把老师那个字样回忆了一遍又一遍,反复对照:我写的这个“歲”,跟老师写的那个比,哪一点对了,哪一点还没学会……这样一遍一遍重复观照,竟把记忆给消磨了,最后脑子里一片空茫,老师写的那个字是怎样一个形象,怎么想也想不起来。</p><p>第二次去,欧阳中石胸有成竹了。老和尚收了钱,照例抽出一张纸,举笔待写,欧阳中石说:“老师,您别写了,我还要上次那个。”老和尚拿出那个“歲”字,又给了他一张纸:“这次可别再像上次那样了!”欧阳中石仔细看了老师的字样,尤其是记忆中迷惘的地方,等到都了然于胸了,就大胆挥笔——这一回好,一口气写下来,形神相仿佛,规度亦初具了。欧阳中石挺高兴,正想拿给老师看,一双大手从后面把他按住了——原来老和尚一直悄悄在后面看,他那呆板的脸终于漾起了一丝笑意。欧阳中石原来打算两次解决问题,但去了两次之后,他发觉自己错了:老和尚外拙而内秀,肚子里的东西可真不少,每一次去,他都可以学到新东西:这一次颜体,下一次欧体;学了龙门造像,还有北魏摩崖……每次都有新玩艺儿,叫欧阳中石目不暇接,眼界大开,倒是欲罢不能了。母亲也不提“去两次找借口不去”的旧话儿了,每到该去的时间,就给他钱。在这五块钱的沉重压力下,欧阳中石学习格外用心,每次到了老师那儿,去观察、感受、吸收、摄取。大约经过半年,老和尚教会了欧阳中石篆、隶、楷、行各种笔法,让他俯览了中国书法的各种风格流派及其笔法奥义,然后对他说:“你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很扎实的基本功,可以向某一个方向深入发展了。”不久之后,老和尚就悄然离去,云游他方——此后欧阳中石再也没见到他。</p><p>老和尚走后,欧阳中石才知道:老和尚其实一个钱也没要,第一次交的五块钱,第二天就送回来了;每次交钱,实际上都是老师和母亲串通好,做戏给他看。</p><p>为什么老和尚非要他交钱不可呢?50年后,欧阳中石谈起往事,感触很深地说:“我的这位老师,不但书法好,而且懂得教学法。轻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往往不珍惜,对学习机会也一样。武岩和尚之所以要我交五块钱,就是借此给我施加压力。这使我学习任何东西都很快,可以说使我一生受益无穷。所以我觉得武岩老师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我一辈子都感激他。”</p> <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8px;">看到这里,我们小组的同学都有所感悟:</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功夫不负有心人</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