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尹宙碑》全称《汉豫州从事尹宙碑》,又名《尹宙碑额》。东汉熹平六年(177年)四月立。据诸家考证碑额原有篆书"汉豫州从事尹公铭"捌字,今仅存"从、铭"二字,该碑现存河南鄢陵文庙。</p> <p>该碑高2.09米,宽0.96米,厚0.22米,呈长方形。碑额有一直径为0.13米的圆形穿孔,为碑穿,在穿孔右侧镌刻从铭”二字篆书。字体俊逸洒脱,颇具秦篆之遗风。整篇碑文隶书勒石,铭文十四行、行二十七字,末行十八字,共三百六十九字,字径寸余。碑文被收入《全后汉文》。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风雨剥蚀等原因,碑刻下半部的字迹已漫漶不清,并出现了局部剥落的现象。该碑下部剥蚀处,自孔处起直下16字有约1米长裂隙,上世纪90年代经稳位技术处理后,至今保存良好。</p> <p>根据碑文内容和《鄢陵县志》相关记载可知:尹宙,字周南,河南鄢陵人。其先祖出现于殷、周之际,“世作师尹,赫赫之盛,因以为氏”。至秦王嬴政时期,“秦兼天下,侵暴大族”,尹氏宗族也开始了流迁。除一部分居住于三川郡外,其余的均迁徙到赵地。到了汉代,又有从三川郡迁至颍川郡鄢陵的。尹宙家族中世代有人为官,尹宙本人作为东平相的玄孙,会稽太守的曾孙,富波侯相的孙子,守长社令的长子,具有“温良恭俭之德”,“交朋会友,贞贤是与”,并经常学习《春秋·公羊传》和《书传》。仕途上,尹宙历任郡主簿、督邮、五官椽、功曹、守昆阳令、州辟从事等官职。官场生涯中,尹宙始终“进思尽忠,举衡以处事,清身以历时”,不以官职的显赫或卑微为荣辱,以一颗平常之心,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东汉熹平六年(177年)四月,尹宙因病逝世,终年六十二岁。</p><p>这通《豫州从事尹宙碑》,主要记述了尹宙的家世、履历及德行。由于碑上无落款,因此,碑文的撰写者与书丹者无从考证。有说书者为蔡邕,但这也仅是猜测而已。纵观整碑,但见书法风格于工整中透出洒脱,统一中富于变化;结体顾盼有神,若群鹤起舞;行笔一波三折,有金石之气。此碑堪称汉碑中的精品。</p> <p>君讳宙,字周南。其先出自有殷。乃迄于周,世作师尹,赫赫之盛,因以为氏。吉甫相周宣,勋力有章,文则作颂,武襄猃狁。二子著诗,列于《风雅》。及其玄孙言多,世事景王,载在史典。秦兼天下,侵暴大族,支判流迁,或居三川,或徙赵地。汉兴,以三川为颍川,分赵地为巨鹿。故子心腾于杨县致位执金吾。子孙以银艾相继。在颍川者,家于鄢陵,克纉祖业,牧守相亚。君东平相之玄,会稽太守之曾,富波侯相之孙,守长社令之元子也。君体温良恭俭之德,笃亲于九族,恂恂于乡党,交朋会友,贞贤是与。治《公羊春秋经》,博通书传。仕郡,历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守昆阳令,州辟从事,立朝正色,进思尽忠,举衡以处事,清身以历时,高位不以为荣,卑官不以为耻。含纯履规,秉心惟常,京夏归德,宰司嘉焉,年六十有二,遭离寝疾,熹平六年四月己卯卒。于是论功叙实,宜勒金石,乃作铭曰:于烁明德,于我尹君。龟银之胄,弈世载勋。纲纪本朝,优劣殊分。守摄百里,遗爱在民。佐翼牧伯,诸夏肃震。当渐鸿羽,为汉辅臣。位不福德,寿不随仁。景命不永,早即幽昏。名光万世,万祀不泯。</p> <p>元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正月二十四日,汴梁路鄢陵县达鲁花赤阿八赤钦奉诏书,追奉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乘名儒学,立石泮宫,以彰圣德。为了找到好的碑材,达鲁花赤阿八赤来到洧川(今开封市尉氏县洧川镇)发现了该石碑。他拿出自己的俸禄购买,随后派人用车将石碑运送到鄢陵,安置在孔庙之内。其碑阴文字:“皇庆元年,汴梁路鄢陵县达鲁花赤阿巴赤,以重修孔庙广求石材,得此碑于洧川。公捐俸购石,辇来鄢泮。命匠刮磨,将舍旧而新之。既而幡然改曰,碑历千载,举壹废壹,有所弗忍。逐议另弥新石代之,并将旧石(尹宙碑)附立于庙庑,成之善事。鄢之士民,咸颂公德,乃于碑阴勒:“仁哉忠显,治绩在鄢,师事古始,德崇哲先,更新修废,二美得全,写之琬琰,以永其传”。皇庆三年春正月望日立石”。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朝代更替间,石碑又下落不明。到了明代嘉靖十七年(1538年),由于洧水泛滥,碑又重新出土。时人便将其重立于县城内文庙戟房内,遂保留至今。</p> <p>碑文中的“达鲁花赤”是元朝特有职官名。达鲁花赤,由成吉思汗设立,广泛通行于大蒙古国和元朝。一作“达噜噶齐”,是蒙古语,原意为“掌印者”,是大蒙古国历史上一种职官称谓。成吉思汗在各城设置“达鲁花赤”,也就是督官。</p><p>达鲁花赤后来成为长官或首长的通称。在元朝的各级地方政府里面,均设有达鲁花赤一职,掌握地方行政和军事实权,是地方各级的最高长官。达鲁花赤一般必须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其他地方相官有汉人、南人担任。</p> <p>该碑书法笔法圆健,与楷相近。书法风格工整中透出洒脱,统一中富于变化。行笔一波三折,有金石之气。结体顾盼有神,若群鹤起舞,堪称汉碑中的上乘之作。古代书家给以较高的评价,“无一字不生动,无一字不规矩”,《尹宙碑》是汉隶高峰期的碑刻。</p> <p>《尹宙碑》结体内紧外拓,笔画细瘦圆健,整篇碑文为隶书,体势近似楷书,元明以来书家多称之。字体风格俊逸洒脱,颇具秦小篆之遗风。清王澍评其书云:“汉人隶书,每碑各自一格,莫有同者,大约多以古劲方拙为尚,独《尹宙碑》笔法圆健,于楷为近。”(《虚舟题跋》)后世每多以此碑与《孔宙碑》并称“二宙”。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谓:“(《尹宙》)碑字较诸碑稍大,而冲和有度,正与《孔宙碑》可同玩之。”郭尚先虽以为《尹宙碑》比《孔宙碑》“不及远甚”,但他临写“二宙”时,仍说“笔下觉有秦篆气”,并说《尹宙碑》“其神逸固不及《史晨碑》、《韩勑》诸石,而圆到整丽,要非魏人所能仿佛。”(《芳坚馆题跋》)</p> <p>“方整肃穆,为汉碑之尤”。康有为酷爱此碑,在其《广艺舟双楫》中云:“《尹宙碑》风华艳逸,与《韩敕》《杨孟文》《曹全碑阴》同家,皆汉分中妙品。”确实,此碑用笔圆润,波磔分明,结字宽舒,绝无拮据窘迫之态,笔意开唐人法门,碑字乃汉人正轨,可为初习字者之入门途径。隶分秦隶、汉隶等,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尹宙碑》为汉隶发展高峰,字体庄重。东汉虽有“碑碣云起”之说,但 物今却“落落如星晨”。河南大学教授高文著录《汉碑集释》,所选碑文不愈61种,其中完整并流传至今者更为凤毛麟角,尹宙碑便是其中之一,实乃可贵。《尹宙碑》存世所见拓本最早为明代拓本,收藏家曾以二十金置之。另据《鲁迅日记》载,1916年4月先生曾在北京琉璃厂“买《韩仁铭》一枚、《尹宙碑》一枚”。原拓本为清乾隆时拓《全文本》,碑文字虽略有损泐,但仍不失其艷逸风华,极具艺术鉴赏和研究瞻摹价值,更具弥足珍贵的收藏价值。二零零玖年碑拓被中国文字博物馆收芷。参照考古资料相互佐证,是碑书法乃隶书由楷书的中间过渡,对研究汉代文字发展与书法艺术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该碑文化内涵厚重,对研究隶书的发展、演变和向楷书过渡的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p><p>后附诸书家节临《尹宙碑》以供雅鉴~</p><p><br></p><p><br></p> <p>伊秉绶临《尹宙碑》</p><p>伊秉绶出生于书香门第善书画、冶印,亦工诗。其书法成就更大、以篆、隶见长。其隶书成就最高,以篆笔作隶,笔画粗细大致均等,圆润率直,墨沈笔实,醇古壮伟,为清代碑学中的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乾嘉八隶之首。他的隶书与擅长篆书的邓石如,并称“南伊北邓”。蒋宝龄《墨林今话》称其:“以篆隶名当代,劲秀古媚,独创一家。”赵光《退庵随笔》称:“墨卿遥接汉隶真传,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汀州精于八分,以其八分为真书,师仿《吊比干文》,瘦劲杜绝。”又称:“集分书之成,伊汀州也。”</p> <p>郑孝胥节临《尹宙碑》</p><p>郑孝胥(1860-1938),近代政治人物、书家,工隶、楷。福建省闽候人。1882年清光绪八年举人,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1932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p><p>款识:尚斋仁兄大人雅鉴,孝胥。印鉴:臣郑孝胥(白)、苏龛(朱)</p> <p>张祖翼(1849~1917)字逖先,号磊盫,又号磊龛、濠庐。因寓居无锡,又号梁溪坐观老人,安徽桐城人。</p><p>钤印:结缘翰墨、张祖翼印、磊盫</p><p>款识:张祖翼临尹宙碑。</p>